1. 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他們還別為祖國做了什麼貢獻
你好
姓李的名人何其多也!
首推李耳,又名老聃,道教祖師!有名!所箸《道德經》,雖讀之不全懂,但也曾讀完。
再推李白!號謫仙人,人稱詩仙!詩聖杜甫說他的詩飄然思不群!時氣磅礴:時思飄渺!令人神往。摘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再摘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不多說,免灌水嫌疑)
又推唐太宗李世民:開大唐盛世,貞觀之治,現海外華人居唐人街,疑選用其所執之「唐」。
又:李斯,其:「人之不肖如鼠也」,深有同感。助秦統一天下,統一文字:創隸書!統一度量衡,貨幣,車同軌。等事,有名!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說一個女的:李清照!我家先生背她的《聲聲慢》,能一口氣背完,中間都不帶停歇的!用時11秒。
2. 二十四史作者生平,及書的影響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葯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漢書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後漢書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侯,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後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
《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撰寫一部系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歷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作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喜歡採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佔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並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歷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聲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於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後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葯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出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
所缺一卷為《自序》。
《南齊書》文字比較簡潔,文筆流暢,敘事完備。列傳的撰寫,繼承了班固《漢書》的類敘法,又借鑒沈約《宋書》的代敘法,能於一傳中列述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傳不勝其煩的弊病。又書中各志及類傳,除少數外,大都寫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內容,提示寫作主旨。
梁書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陳書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姚思廉,字簡之,陳亡後,遷家關中,為萬安人。兩人事跡已於本書《梁書》前言中作了介紹,可以參閱。
《陳書》中的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
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魏書
《魏書》,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紀末,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鮮卑族逐漸向西遷徒,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公元三世紀初,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了代國,公元376年,代政權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滅。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為代王,重建政權。拓跋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於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由於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於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盪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禦,並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於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拓跋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十卷,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詔撰《國記》,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三十卷。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其它史書補足。
魏收,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齊書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李百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出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於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後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並。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李百葯(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葯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北齊書》對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
《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後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還是為我們了解東魏、北齊歷史提供了一部斷代史著作。
周書
《周書》,五十三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北魏末年,政治動盪,亂事遍起。出身於北魏北方六鎮中武川鎮的宇文泰,率領一批以武川鎮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合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武裝,建立起西魏政權。後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西魏、北周這兩個前後相續的政權,統治區域大致包括今天陝西、寧夏、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陳成鼎足之勢。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周書》由於根據的資料貧乏,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斗爭的情況,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歷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李大師(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歷史學家。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系,打算採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歷史,分別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後遇赦放回,死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後,由李延壽繼續撰成,合稱為《南北史》。
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大約卒於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歷史學家,曾任崇賢館學士,官至符璽郎。唐太宗時,李延壽曾參加《隋書》紀、傳、志和《晉書》的編寫,又參預唐朝國史的編纂工作。但他主要成就在於承接其父未竟的事業,完成《南史》與《北史》的寫作。
《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本,刪繁就簡,重新編纂,成為史林新著,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紀和列傳,無表、志。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編撰方法按朝代順序、帝王在位先後,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諸王、大臣等紀傳。
本紀中有《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列傳中除專傳外,列「類傳」九種。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於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採用家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於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南史》《北史》中,某些傳文亦有重復現象。
北史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曾任史官,參與修撰《隋書》、《晉書》,並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煉,在後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周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隋書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殺父淫母,「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
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舊唐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時期。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趙瑩立即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但是,由於肅宗以後的國史尚未編出,宣宗以後的實錄也未修成,所以《舊唐書》的作者在修《舊唐書》時,唐代晚期的史料相當缺乏。雖然作者曾做過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於成書倉促,所以對於唐代晚期史事的記述,仍顯得粗糙,在材料的佔有與剪裁、體例的完整、文字的簡潔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點。
《新唐書》行世後,《舊唐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被人們廢棄。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聞人詮等重新刊印後,才又廣泛流傳開來。《舊唐書》傳布過程中的興衰,既反映了它的缺點,也說明它有自己的長處,非《新唐書》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書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下詔重修。前後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其中列傳主要由宋祁負責,本紀、志、表主要由歐陽修負責,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他歷時十餘年完成列傳,於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齊全部列傳的稿子。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擅長古文,他因參加推行「慶歷新政」的活動,被貶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調到朝廷任翰林學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寫定本紀、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傳與本紀、志、表合在一起時,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整齊劃一。
3. 李雪林是誰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應授予中國經濟學家李雪林
李雪林被認為在今後必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物之一。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應授予中國經濟學家李雪林,以表彰他在國債與稅收,貨幣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針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普遍落後狀態,不少經濟學家都在努力研究這種落後的原因以及擺脫的對策,中國經濟學家李雪林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李雪林的研究破除了發展中0國家金融阻滯經濟發展的「惡0性循環」-民眾貧困,無力進行投資和消費,但離開資本的形成和消費的推動,經濟難以發展,民眾又只能留在貧困之中。在闡述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方面,李雪林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李雪林的理論揭示了貨幣先由外生,繼而內生,最後中性的科學規律,從而為貨幣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和嶄新的方向,也為發展中0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0策、推動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論據。
從1980年代起,李雪林在國債稅收貨幣機制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成為國債機制設計的權威學者。2006年李雪林的集大成之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西李灣版) 》在互聯網出版,該文對相關主題進行了網路全書式的分析,該權威著作為他贏得了很高榮譽。李雪林國債稅收貨幣機制設計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為貧窮國家向發達國家轉型掃清了障礙,並在中0國得到實證,2007年6月29日中國人0大直接依據李雪林數據計算決定發行國債15500億元人民幣。
李雪林被公認為是未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諾貝爾獎都是頒發給那些開拓創新領域的有全新思想的人。李雪林是公認的領0袖人物,他的理論是新的。李雪林的成功顯示中國經濟學家的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成果,來自突破的沖動。李雪林的著述和論文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用數據說話,且不讓你感到枯燥。系統化的思維方式使人視野大大開闊,尤其是他對中國經濟的獨到見解,給人很大的震撼。數學能夠應用到經濟中,使經濟學變得很有說服力。特別是數學方法、數學模型來解讀經濟學原理,使經濟學更加精確與可以實驗。把數量分析與應用社會科學的政策問題結合在一起,是從數量背景起步的,因此這是一個容易的轉變。
李雪林的經濟學學術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夢想成為一名歷史學家,在學習歷史學的過程中,歷史學的多角度學術觀點深深的影響了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深深地迷戀上了他後來為之奮斗一生的金融學。而且在金融研究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感覺到數學的重要性。國債是貨幣也是稅收,李雪林證明了國債貨幣稅收二重性。在2005年完成《答獻破解中國財政和經濟能力低下之策》這篇文章中,這個理論得到很好的闡述。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該理論認為。對所有從事金融研究的人而言,李雪林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顛峰。他通過一系列論文,直接沖擊了長期占據主流的宏微觀經濟學,甚至被人認為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很長一段時間GOOGEL在對西李灣數萬搜索之首就是西李灣財政和金融革-命,一場為打破發展中國家經濟停滯不前的革-命。作為對策論領域的大師級經濟學家,它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形而上的價值取向。《答獻破解中國財政和經濟能力低下之策》是真正有影響的發現或理論、金融理論的里程碑。在該文中,提出並證明了實施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他在證明充分條件時所構造的對策被稱為「西李灣財政策」,廣為流傳。
互聯網對人類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不是物質上的更新,而是對人類精神領域的重大影響:任何人都有了面對所有人講話的機會,任何真-理都有了幾乎無條件傳播的條件。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李雪林的成功是互聯網的成功。作為一個學識淵博、思-想獨-立於研究機構之外敢於表-達觀點並帶有的大學者,透過網路論壇批-判時-政,西李灣是李雪林的網名,西李灣這個網名長期是世界知名YAHOO、GOOOGEL搜索引擎的熱門。
李雪林是中國網特約評論員和《聯合早報網》的長期撰稿人。這使他在國際社會獲得了很高的聲望。也正是他的這些文章,使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的研究成果常常引起學術界的廣泛爭論。有評論認為,在經濟學理論和經驗驗證方面的非凡才華觸動了一大批經濟學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改變了經濟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深刻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
李雪林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追逐者中呼聲極高的一位。領域的一場革命,李雪林也成了當今世界上經濟學家把自己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之中的又一極為成功的典範。在企業改革、人民幣匯率等領域中都做出過開創性的貢獻,構建了全新的理論框架,改變了整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方向。李雪林以他開創性的貢獻贏得了國際盛譽,重視歷史地理的根源,再加上他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了他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卓越的天賦和才華。他當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2005年-2007年,李雪林確立了在經濟學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在這一時期,李雪林先後發表了《中國財政能力相當於國際標准一半的原因倒查》及相關的《網上簽名反對接受日本740億日元對華貸款》《戰略十字路口的中國:高級階段 》等經典論文。李雪林2006的著作《六中全會中心議題:向百姓分錢2.2萬億》在國際金融界引起巨大反響。一次空前的國債,創造了世界金融史上的神話,毫無疑問,2007年一二、月間世界權威媒體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香港《星島日報》報道中國發行1.55萬億國債兌換外匯方案,並於2007年6月29日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成功通過,李雪林是那次世界關注成功案例的「垂簾英雄」。
李雪林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懂得現實政-治,並將經濟對策與政-治現實巧妙結合。經濟學家短期是通過媒體途徑影響政府的決策,長期則是通過自己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影響。因為政-治家不願意聽取意見,他們清楚自己的利益,而經濟學家的建議不一定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經濟學家提供想法供人們討論,過了一年,二年,結果顯而易見。但是短期的效果不明顯,尤其是一些新思想,通常會遭政-治家的排斥。最終,李雪林的國債方案脫穎而出,被中國決-策層採用。他的方案被採用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正如所有人已經看到的,他的方案是本領域的傑作。然而,僅僅是一個好的方案不是被採納的充分條件,因此第二個原因是李雪林出色的表達和說服能力。事實上,在李雪林最初提出他的國債方案的時候,中-國財政金融主管們根本無法理解如此復雜的動作規則,他們無法預知這樣的國債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李雪林運用他的非凡的說服能力為官-員們解除疑慮,他將復雜的國債機制中的各種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給他們,讓他們確信,他的方案是可行的且是非常有效的。
李雪林簡介:
關於李雪林的有關背景資料,河南省南陽油田公安局二級警司,1974年-出生於中國,1995-2001年被中石油河南局派遣三峽工程,2001年錄入河南省公安廳直屬機關。
李雪林被認為在今後必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物之一!
河南電視台新聞專訪李雪林
4. 李四光是不是歷史學家呢
李四光不是歷史學家,是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5. 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誰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有:李耳、李斯、李世民、李白、李廣、李商隱、李清照、李大釗等等。
1.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5.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參考資料網路-李大釗
網路-李清照
網路-李廣
網路-李世民
網路-李耳
6. 唐代史學家李延壽獨立完成的史書是
《南史》《北史》《太宗政典》
李延壽(?~?),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他的生卒年月史書失載,可知他的政治與學術活動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這三十年間進行的。他任過東宮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國史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官職。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他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其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於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即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台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於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陳,隋六代史。魏徵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1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去做官。公事之餘,"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搜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李延壽2
李延壽2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調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於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經過十二三年的時間,《五代史志》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成書。《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後並入《隋書》刊行,其中的《經籍志》成於李延壽和敬播之手,記錄了從古代到隋朝的歷代著作。《經籍志》亦簡稱《隋志》,是專指《經籍志》而言的。《經籍志》正式創立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後世書籍的分類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晉史多達20種左右,但"才非良史,事虧實錄",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記史事也往往失實,唐太宗對這些晉史都不滿意,於是,他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下詔重修《晉書》。參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壽是其中之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晉書》即重修告成。李延壽除前後3次參加修撰前朝史外,還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參與撰成當朝國史80卷。
此外,李延壽還獨力撰成了3部史書,即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南史》80卷和《北史》100卷,以及最後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太宗政典》寫成後不久,他就去世了。調露年間,唐高宗讀了《太宗政典》,"嘆美久之",給了李延壽後人許多獎賞,並命人抄寫了兩部,一部由皇家圖書館收藏,一部賜給皇太子。李延壽早年即懷有"思欲追終先志"之抱負,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業。《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壽以其大半生的時間寫成的歷史著作,這兩部史書的編撰,李延壽說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載",這里說的16年,是從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這一年作為開始時間的。其實,在此很久以前,亦即從貞觀三年參加修撰《隋書》時,他就開始了"二史"編撰的准備工作。那時,他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如果從搜集史料之時來計算,"二史"的完成則經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
李延壽的"二史"所依據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他並未拘限於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1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說的"鳩聚遺逸,以廣異聞"。對於八代史書,他採取"除其冗長,捃其菁華"的原則,"其煩冗者,即削去之"。他刪削的"煩冗者",主要是一些詔書和表文,而史實部分則盡量保留,這就使"二史"比"八書"簡約多了。《南史》和《北史》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李延壽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穩的。既未飛黃騰達,也未貶斥流離。貞觀初,延壽曾任太子典膳丞(負責太子的膳食事務)、崇賢館學士(掌管經籍圖書,教授生徒);貞觀中,延壽為符璽郎(掌管皇帝印璽及國家符節);貞觀末,延壽為御史台主簿(管理御史台文書事務)。延壽專注於史學,似乎對於做官沒多大興趣,盡管官職屢有變動,始終沒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寫成後,當時人還因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稱其書"。
7. 台灣有一個姓李的歷史學家嗎
沒有姓李的,比較出名的是柏楊,中國台灣著名的學者,他一生沒有得到任何文憑,他只有通過偽造假學歷證件去上大學,但是卻被台灣的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1968年,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關押了10年。在獄中,他寫下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1978 年出獄後,台灣當局勒令他約法三章:不準他提往事,不許舊調重彈,不許暴露台灣社會的黑暗。1985年,他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廣泛流傳。
8. 李因篤的主要理念
李因篤在經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清初散文家汪琬與人論師道書謂:「當代未嘗無可師之人,其經學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顧之寧人,李子天生」。說明他當時在經學方面可與顧炎武齊名。顧炎武在《抄書自序》中說:「天生今通經之士,其學蓋自為人而進乎為已者也。」他推崇程朱理學,反對心學,他繼承關學傳統,弘揚張載以理教人思想,主張人既要潔身自守,又要有所作為。他向友人講述自己的學術研究時說,他用了整整10年功夫研究《朱子全集》,希望把朱熹的思想與四書聯系,找出它們關系,盡管有人嘲笑,但他不為所動,認為下這種功夫是值得的。
他主張「經世致用」之學,主張「師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認為深入經學的目的,在於通曉古今治國之道,以利於國計民生,並把這一思想貫穿於他的學術實踐中。在他的《受祺堂文集》中,其中策論即佔一半篇幅。在13篇策論中,其《漕運》、《聖學》、《荒政》、《治河》、《史法》、《鹽政》、《錢法》、《屯田》、《用人》等9篇即為治國興邦之論。在這些文章中,既無奉迎之詞,又無粉飾之言,而是指出源流得失,且能針砭時弊,又有挽救治理之法,如他在《漕運》中「漢武官多徒役眾,故恆苦不給,官多而不切於用,宜汰冗員,徒役眾而無益於事,宜汰冗卒,則食粟者少,而民力可以日舒。由是觀之,國計之贏縮,在用之奢儉。」的主張,對當前機構改革與勤儉建國、富國、富民的政策有借鑒意義。
在《用人》中說:「周漢以來,取人以人,唐宋以後,取人以言,夫君子不以言取人,自孔子已有是說矣。今夫天下忠孝廉節利害藏否之故,能言之不必能行之也,況且不能言之乎?」主張「以人取人」,反對「以言取人」,他又說:「夫資格者,弊之所由集也,先王創為一代之法,以新天下之耳目,而後至言為資格,以阻賢才登進之路」。反對資格論,主張破格選用人才。又說:「愚以為選舉誠不能無弊,然天下必無無弊之法,善用之可也。科貢亦不可盡廢,參用之可也,欲用之,則莫如慎求用人之人,而重銓衡之典。」並講到選人要嚴格考核。這與選拔德才兼備,有理論知識又要有實踐經驗的選拔人才的原則和程序如出一轍,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在《鹽政》篇中,「古者開創之初,類薄取於民,而其用常足。及其後,加賦數十百倍,而其用益困。國之貧富,在上之儉奢。故夫聖主在上,躬行儉德,嘗使其下之不易竭,而後之有可加,是計之一時,且享之數世矣。」之說,主張「薄取於民」,「躬行儉德」,通於今日之減輕農民負擔,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其思想主張可為今用。
在《聖學》篇中,「今天下之弊極矣,其患在奢,其風自上,愚謂公侯之家,世祿之胄,一馬之餚,費之數千,一食之須費之數百,以至寵賂公行,恬不知愧,害將有不勝計者。今令不嚴禁之,然驕奢之源不杜,貨賄之流不息,而欲清其源,則必自上始也。」所講,猶如李因篤面對今日,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
另外他在《治河》里講如何疏通河道,防止水患,擴大灌溉,在《錢法》里講如何發行貸幣、發展貿易、平抑市價、增加財政收入。在《荒政》中講要以豐補歉、防止災荒。在《屯田》里講軍隊如何開荒種田,於兵寓農,減少國家開支,減輕人民負擔。在《漕運》里講到運輸、建倉、開渠、墾田、屯糧等等。恕不一一列舉,其充分體現了李因篤經世致用,講究實用之學的觀點。完全講的是治國之法,富民之術,這與顧炎武「六經之旨與當世之務應該結合」不謀而合。這對我們當前科教興國,科技要轉化為生產力,理論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不無借鑒作用。 李因篤早年就以詩聞名於世,《受祺堂文集》序中稱:「其文可追班馬,惜為詩掩,其為名流推重,一時海內風行」。顧炎武在《酬李處土因篤》一詩中這樣寫到:「一朝得李生,詞壇出飛將」。可見他在詩歌創作成就上並不亞於經學。李因篤的著作凡54種,而以詩集、詩評、詩說就達40餘卷。就如他對友人朱長源所說:「吾一生作詩文,不下數百萬語」。據此,李因篤堪稱一代大詩人也。
李因篤寫詩源於風騷,出於古歌謠、樂府,而以杜詩為宗,有一次在宴會上,大家談論起杜甫詩歌,他即應口諷誦。有人意為偶然,又問及其它方面,因篤皆能應對。他提倡詩必盛唐,認為只有盛唐詩歌才達到了最高境界,以後歷朝各代,都有流弊,不足為法。在風格上他主張「直抒性靈,磊落壯涼」。他很講究作詩的章法句法,堅持「寧拙毋纖,寧朴毋艷,寧厚毋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詩「大抵意氣蒼茫,才力富贍,而亢厲之氣,一往無前,失之粗豪者蓋亦時時有之」。李因篤最擅於五言排律、曹溶論詩,把他推為一代之首。他在詩歌研究上也頗有建樹,著有《詩說》、《漢詩評》等。 陝西傳統文化研究院創建於1998年9月28日,辦公地點設在西安具有400年歷史、環境優美的關中書院內,院長鄭涵慧女士。他們曾於前幾年與陝西關學學會、李二曲研究會、西安文史館聯合舉辦了「關中三李學術思想研討會」,陝西省哲學、史學界和周至、富平、眉縣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出席。大家著重對陝西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行卓絕的李二曲、李因篤、李柏三人的學術思想、歷史貢獻、對關中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及當時和今天對他們的評價做了研討。
在談到「關中三李」的歷史地位時,鄭女士說,他們以其精深的學術造詣和卓越的學行操守在歷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和聲譽。當時和後來有「熙代學宗」、「理學源淵」、「當代猶龍,人中天人」、「盛世之羽儀,士林之木鐸」、「三李處境各殊……但皆以道德氣節聞天下……熏陶所及,遍於鄉國……均足以信今傳後」、「一代真儒,三秦佳士」之稱譽,與當時南北大儒並稱「三大儒」或「四布衣」。康熙皇帝親賜拒不入朝的李二曲「操志高潔」匾,更使關中大儒名響全國,士林敬仰。
「關中三李」通過交友論道、詩文唱和、書札往答、寓所解惑、山川寄情、著述傳世等方式對傳揚關中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當時傳揚的地域十分廣闊。
A、李二曲學術文化活動地區:省內有周至、富平、長安、華山、同州、興平、涇陽、高陵、咸陽、臨潼等;省外有襄城、揚州、常州、蘇州、無錫、江陰、靖江、杭州等。
B、李因篤學術文化活動地區:省內有富平、周至、長安、禮泉、岐山、延安等;省外有代州、雁門、五台、太原、大同、蔚州、淶水、涿州、保定、北京、德州、濟南、太和、鳳陽、揚州、荊州、武昌等。
C、李柏學術文化活動地區:省內有眉縣、周至、長安、岐山、武功、商縣、耀縣、藍田、沔縣、漢中、城固、洋縣、褒城等;省外有南陽、樊城、長沙、衡州、荊州等。
2、傳揚的基本內容雖各有所重,但都具有關學學統學風,從不同方面凸現了關中文化的鮮明特色。歸納起來包括:
A、主治關學兼學別家的哲學思想。
B、不畏權勢,重操守,講氣節,不斷追求完善人格的道德風范。
C、鄙夷空疏,崇尚實踐的學風。
D、剛毅灑脫的文風詩韻。
E、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師德。
F、惡貪重友樂助的情操。
通過傳揚關中文化,「關中三李」的思想影響深遠。表現在
(一):李二曲從杭州返時,「郡人聞之,皇皇挽留,士紳送別依依,雨泣而散……建書院,安奉肖像,遵其教規。」「江浙之間遙聞二曲夫子-仰如泰山北斗。」
(二):是時江浙、四川、廣東、甘肅等地常有宿儒致信或親自向三李請教,據記載天水一學者每接到李二曲書信都要焚香沐浴三躬捧讀,敬仰至誠令人感動。三李與當時大儒交誼頗厚,成生死之交而不避艱險。李二曲與顧炎武志同道合,顧幾次到周至會見交流心志,留下佳文篇章。李因篤與名儒顧炎武、朱彝尊、傅山為莫逆之交,顧炎武下獄,托信求救,李因篤「冒暑入都,行三千里救之」,震動全國,致使李因篤「騷客詞客,趨之若鶩,致邸舍不能容」,「郵使相聞,絡繹不絕」。
(三)使關中文化傳之四海而發揚光大,好評如潮,「吾秦三李,窮愁著述,傳之萬祀,使天下正義不絕於綖」。「三李以道德氣節聞天下,諸儒慕之,均重操守」。
(四):20世紀我國史學大師侯外廬、馮友蘭,教育史專家陳青之等先生在著述中對李二曲等先賢均有專章評述(其中對三李之首李二曲較為詳細)。
鄭女士說,當代學者對二曲的研究成果不少,周至各界對鄉賢的研究也多重視,但對李因篤、李柏的研究很感不足,不少學人有哲人漸被湮沒之慮。
9. 李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 )東方學學者,印度語言文學專家,翻譯家,散文家。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英、德、法語言及文學。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研究生。曾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歷任南亞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副校長等職。多年致力於東方學,特別是印度學的研究、開拓工作,著述甚豐。主要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等。
在語言學領域,季羨林對印度中世紀語言(包括阿育王碑銘用語、巴利語、俗語和混合梵語)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和吐火羅語的語義研究均有開創意義;在文學方面,他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還從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譯了一些文學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羨林散文集》等。
10.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姓李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有李世民,貞觀之治,還有名將李靖,還有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