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1)如何正確評論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Ⅱ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如何正確評論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Ⅲ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一般遵從如下:
一,要全面的看,不能只看功或只看過。
二,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上,理解人物的一些過失。
第一,自己的立場。這就是為什麼太平道之亂會被叫做黃巾起義的原因。
第二,相對全面的了解此人的思想與行為。不應因為一兩件事對一個人定性。
第三,代入當時的社會背景。也就是這個人對於當時的社會所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第四,辨析判斷。從正反兩方面評價是必須的。段祺瑞對請願學生開槍屠殺,但是卻絕不投日。
注意事項:
要想對歷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具體注意下列幾點: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
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4.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其實和他所屬的歷史時代有關,不管什麼時期的歷史人物,他都有他的歷史局限,因此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審視,必須在現代的基礎之上,加以當時歷史背景,這樣才能客觀、公正,這樣才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
Ⅳ 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是什麼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身體鍛煉應全面發展身體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並且追求身心的和諧發展。
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
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
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主張學生在動態學習環境下,形成動態思維結構,達到情感能力的協調發展,這種發展是在開放思維條件下,全時空發展的學習方式。
4、主流性原則
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精準把握社會焦點,堅定持股信心,每波主流性行情結束後,股指都會出現一個中等級別的市場調整,這個時候要有足夠的耐心,判斷和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來。
5、適度性原則
事物余敗悔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的一種基本原則,而且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只有真正的認識事物的度才能准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適度的意思就是把握分寸。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級性原則
具體是新聞媒介和新聞機構表達的立場、觀點、思想、主張代表某一階級或階聞的利益,新聞的階級性來自新聞記者、主持人、編輯以及新聞機構及其支持者所固有的階級性,這個概念出現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中,在一些工人政黨的新聞理論中是主要的論點之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
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參與實踐,必須在實踐中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實踐中檢驗思維成果的正確性。沒有實踐,思維的發展就失去了動力,就不會有創造性的思維。沒有實踐,創造性思維其他原則就會變形或是被誤用。
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Ⅳ 怎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以「事跡分類」、「時間順序」為線索: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再有應該總的結論。就如同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再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的階段,評論其功過是非。
就如篇目二而中,先將藺相如的成就簡述,先將其的光彩點展示出來。然後便開始轉折,用具體事例證實藺相如只是一個辯士,一個合格的「外交部長」,而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觀察社會關系,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他卻缺乏動力。當然,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藺相如的難負盛名。在側重點方面也會有所選擇,因此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多學習如此。
再如「評價秦始皇」,「評價毛澤東」。也可以用這一以」時間為順序「的方法去作評價。
2、關注個人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是看起是否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為滿足這種趨勢而擔負起發起和促起顯示的責任。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行為風格乃至生活習性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當時歷史的發展進程。
篇目二中,誇贊完藺相如完璧歸趙,在往後,他便沒有什麼作為了,作者用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反襯出藺相如只是「辯士」而不是「國士」,進而證實藺相如提不出一套政策和方法來使趙國強大的論點。
3、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論一致:不要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進步標準的認識偏差,或者以個人主觀願望隨意武斷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特別注意將影視作品混同於歷史史實的問題,使人物評價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史實基礎上。
同時在評價歷史人物上,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辯證地看:從相同或相近歷史背景的同類歷史人物作比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歷史人物。而且要了解一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具體的從各方面進行分析,不論好壞優劣,這樣才能更全面的評價一個人。同時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准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要重視歷史價值判斷。
2、發展的看:一個歷史人物就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時代的發展會造就不同的傑出人物若干傑出人的事跡和歷史背景就能看出時代的發展。從本文藺相如隨著時間推移,從完璧歸趙等種種絕世智慧,到無所作為。直到趙國崩跨,可以得知藺相如在後期對壯大趙國,的確是沒有多少作為。
3、歷史地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立足現實看歷史才會有高度,我們不能用今人的標准去衡量歷史人物,必須還原到歷史環境中去看歷史人物。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當地歷史環境中,用客觀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
4、人性地看:有許多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並不僅是乾巴巴的歷史堆積。我們要講人的血肉感情和性格、智慧挖掘出來,放在歷史大環境里,歷史才鮮活起來。
史為今用,與時俱進。我們要真切感受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認識歷史人物身上所散發的時代特徵,因此我們要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引領歷史潮流。不是一味的跟著作者的思路讀書,而是在讀書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思辨一個歷史人物。
Ⅵ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是
最科學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一分為二的辯證方法,堅持論從史出原則,把人物放到當時特定的時代、階級和環境中分析。
Ⅶ 如何客觀看待歷史人物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考察,即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
因為,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舞台,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能夠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和歷史作用做出恰當評價。
第二,能夠對歷史人物在某一具體事件的立場、觀點、態度做出分析評價。
第三,能夠對歷史人物相互之間的評價(可以是同時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時代人)或現實中的人物對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並能說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具備從所提供的有關某一歷史人物或相關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材料中,獨立地提出適當的觀點或假設,並運用基本的演繹或歸納,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方法做出較為完整的論證或闡述的能力。
Ⅷ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是什麼
1.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考察,即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絕對要求。
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舞台,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
如評價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樣認識他殘暴的原因。如果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就會發現他的殘暴是秦統一六國後經濟迅速發展加速了統治階級腐朽的結果,是權力過分集中於君主一人的結果。
如果不考慮當時的歷史條件,很容易把他的殘暴歸結為單純的個人品德問題,這樣的認識不僅流於浮淺而且還有很大危害,讓人們把由根本制度帶來的問題誤認為是皇帝個人的品質問題,避重就輕,從而掩蓋了歷史真像。 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2.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恩格斯說:「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慾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
如評價商鞅,就需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他的主要活動,特別是變法措施逐條剖析,從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於削弱和限制奴隸主貴族勢力,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經濟和掌握政權的願望,最後得出「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的正確結論。
3.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這是確定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最根本標准。對不同類別的歷史人物,在確定其歷史作用時應有不同側重。
4.注意把握歷史人物的總體特徵。
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如對唐太宗應看其作為一代明君的一面;對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維護統一的一面,又要從歷史轉型的角度看待他,這將有助於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從是否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來把握和評點歷史人物。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5.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和點評歷史人物。
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把歷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環境中去認識,採用中外對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為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如果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處於這一歷史轉折期的康熙,我們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8)如何正確評論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明確以下四點: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再次要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同當時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之間的聯系;最後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願。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誇大。
第二,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依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單獨的個人並不總是以他所屬的階級為轉移(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經歷即為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
第三,要正確處理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後果,尤其應把客觀後果放到評判的首位。這樣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歷史的復雜性所要求的,動機和效果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好」的動機有可能帶來「壞」的後果;「壞」的動機 在特定條件下又能帶來「好」的結果。
第四,要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系。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准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主要應著眼於他的歷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說成是「漢賊」,就是從封建正統的道德觀出發,用道德評價取代了歷史評價,是錯誤的。
Ⅸ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二、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應當堅持以「階級角度」來衡量,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一定社會的一定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為本階級服務,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一些階級利益。我們應當准確地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階級屬性。
綜上所述,我們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都必須堅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標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准確的評價,從而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