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古跡保護的意義
歷史古跡保護的意義
一、保護文物的意義是什麼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是珍貴的研究材料。
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文物古跡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在日益物質化的今天,保護文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
與此同時,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對其歷史價值、科研價值、教育功能、形象功能的充分開發,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要前提。(1)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擴展閱讀: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
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即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中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些市、縣還設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文物事業單位,負責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保護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歷史文化名城118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
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8項。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物保護。
二、文物保護的意義是什麼文物保護的意義首先,保護文物古跡可以使祖先創造的物質文明有效地保存下來。
如與古民居建築共存的雕花木床、欽賜壽匾、諭旨木盒、石碾、石磨、石碓、織布機、紡線車、太師椅、古瓷器等,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在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它們反映了中華民族先祖的歷史活動軌跡,保護這些文物古跡就是尊重祖先、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
其次,在當代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下保護文物古跡,保存祖先留下來的財富,可以體現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也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之一,它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而且還是個人和群體享有更加令人滿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
捍衛文化的多樣性與尊重人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我們的古老文化在現代化的沖擊下,開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第三,有效地保護文物古跡,並加以合理開發,有利於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文物古跡的保護與旅遊開發並不是水火不相容,只要處理得當,兩者都可以得到良性發展,文物古跡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個持續增長點。
但前提是要認清文物古跡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文物古跡的開發必須以有效保護為前提,只有文化遺存保護好了,這個經濟增長點才不會在短短幾年或者十幾年裡枯竭。因此,文物古跡的管理應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保護文物的意義是什麼保護文物的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2、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3、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4、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5、文物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正史、借鑒及教育等重要作用;
6、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應,因此加強文物保護,也能夠間接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7、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文物保護:
指的是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採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叫做文物保護。
(1)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擴展閱讀
受保護的文物種類:
1、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
2、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
3、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4、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
5、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物保護
四、保護文物古跡有什麼意義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
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
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
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
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
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
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
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
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
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
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五、保護文物古跡有什麼意義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
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
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
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
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
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
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
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
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
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
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六、保護歷史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為此,黨的十七大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具有更加現實的緊迫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七、保護文物古跡的重要性文物古跡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們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文物古跡的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文物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歷史和底蘊,顯示著這個民族的淵源和風采,文物工作對兩個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年都有許多重大的考古新發現。這些新發現充分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極大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文物保護意識,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中國的考古發現為人類起起源這一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文化,從20世紀的中國考古發現中得到充分反映,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考古學對於歷史學的重要性人類歷史越早,這種重要性就越突出。
Ⅱ 為什麼要修復老建築
首先修正一個觀點,不要只以為歷史建築只存在鄉村而已好嗎,到底有多錯誤的想法,只是現在城市發展到你們已經認不出現在的模樣而已,顯得歷史建築在城市裡面好像格格不入一樣。
在台灣有很多民間團體興起要保護歷史建築,不管是日治建築,還是清代的家廟,雖然存在著不同的所有權(因為台灣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如果有機會來台灣旅遊,很多時候走在街上就能看到以前的騎樓還在用,以前的歷史建築被買下來然後透過建築師變成咖啡廳,書吧,小型博物館,紀念館,不同時代的建築同時出現在一條街道。
這些雖然我也有段時間看不起商業消費,麥當勞,星巴克早就懂得這一點可以用來提升形象了,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情懷消費,
其實以我們國家普遍來說(是指普遍 ),
現代設計太多太多一模一樣的泛濫,不管在哪裡都有一個大型商業廣場,走在廣場無非就是那幾個連鎖店來來回回出現在你面前,當地特色非要去到被圈起來的保護古鎮裡面,搞得和城市脫節。這個在建築理論裡面翻譯回來叫做城市同質化。
最重要的保護並不是放在那裡不用,等著腐朽,而是活化。
對建築來說有生命存在有人流動才是最大的尊重,遊客,居民走進去的時候是一個和現代社會不一樣的氛圍。
這些不是只有他們懂,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等這些國家早就把它們當作都市規劃的一部分了,相對來說我們國家真是慢得很。
還有就是,很多時候你看中國古建築,和自然是能夠融為一體的,為什麼?因為從前建造房屋都是講究風水,風水聽起來很玄乎,但是真正的風水(推薦你看易經)要講也是有科學依據的,講求融合,大環境和小環境。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建築師(倒不如覺得做建築的人能真正被叫做建築師的很少)迫於投資商的資金支持而忘記的東西。相當於一個形式感?
歷史建築能提供一些靈感,每個時代用的花紋紋路,結構,材料不一樣,比如編竹夾泥牆這種工法越來越少人用,很多工藝師,建築師會突然靈感一現用在自己的設計上面,這種慢慢的流傳總比一下子失傳來得開心。
Ⅲ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古跡如何保護
保護是指為保存文物古跡實物遺存及其歷史環境進行的全部活動。保護的目的是真實、全面地保存並延續其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保護的任務是通過技術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繕自然力和人為造成的損傷,制止新的破壞。所有保護措施都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保護必須按程序進行,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總體上分為六步,依次是文物調查、評估、確定各級保護單位、制訂保護規劃、實施保護規劃、定期檢查規劃。所有程序都應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專業規則,並且廣泛徵求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
保護的原則:必須原址保護。盡可能減少干預。定期實施日常保養。保護現存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按照保護要求使用保護技術。正確把握審美標准。必須保護文物環境。已不存在的建築不應重建。預防災害侵襲。
Ⅳ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
馬向明日前,廣州越秀區的兩棟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被開發商夜半拆除,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帶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建築的保護。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但屬於廣義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定義,它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護不能拆,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會有哪個開發商傻到去拆文物。但為什麼要對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舊城改造的推進,許多地方老城的大規模拆建,導致城市的歷史隨著拆遷而喪失,新建築越建越多,城市卻越來越單獨雷同。於是,人們呼籲要對反映城市歷史的街區和建築進行保護。第二,從文物的保護方面來看,要達到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的目的,必須要「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通俗地來說,就是保護文物,必須連同其周邊的環境一起保護,否則,僅僅保護文物本身,脫離了其存在的環境,文物單位的價值和意義便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案例,遠的不說,如省內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廣場的改造就是這種典型,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三影塔並沒有任何破壞,但其周邊原來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廣場和多層樓宇後,三影塔像一個盆景似地立在中間,意境和意義頓失。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於2008年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地方政府對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保護。並規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才能申報名城名鎮名村,而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加上文物建築的用地宜達到建築總用地面積的60%以上。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護要求沒有文物那麼全面。文物建築的保護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要保存文物建築的現存實物原狀及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築的利用不能改變原狀,也不得損毀和改建。而歷史建築的保護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義的部分,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徵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如允許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設施改造甚至改變內部結構。
歷史建築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認定,這個程序通常是由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普查情況,提出歷史建築的初步名錄;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文化(文物)、房產、建築、歷史、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根據歷史建築的認定標准,提出評估意見;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擬定歷史建築建議名錄;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經市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市政府批准並公布。
廣州的這兩棟建築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粵劇泰斗薛覺先故居。據報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組織了專家考察,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於是拆遷被叫停,相關政府部門並發出緩拆令。但廣州的歷史建築名錄確還未公布,在這個空隙期間,便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Ⅳ 請問 保護古建築的意義啊
保護古建築的意義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
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保護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
五個方面。
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實物
3.古建築是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4.古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
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
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
Ⅵ 請闡述歷史建築保護的意義(不少於100字)
1、歷史建築保護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
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
2、歷史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
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 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3、歷史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
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
4、歷史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
如果一個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
中國著名的歷史建築主要包括軍事建築、宮殿、宗教或祭祀和園林建築等。
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布達拉山上,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後經歷次擴建,是西藏最大的宮堡式建築。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的東大殿和日光殿分別是歷世喇嘛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場所和寢宮。
Ⅶ 保護文物古跡有什麼意義
保護文物的意義:
1、文物保護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2、文物是歷史文化研究和現代科技文化創新、發展的依據;
3、歷史文物是縣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對加強德育教育,以德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4、保護好歷史文物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5、文物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具有正史、借鑒及教育等重要作用;
6、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應,因此加強文物保護,也能夠間接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7、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7)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擴展閱讀:
根據《文物保護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對文物的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即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文物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中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一些市、縣還設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等文物事業單位,負責本地區的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保護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等。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77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2處。國家核定公布歷史文化名城118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遺產41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8項。
Ⅷ 為什麼要保護古建築
古建築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這些價值之所以能被識別、被應用,是因為文物古跡攜帶著歷史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我們認識、研究、欣賞古建築的基礎,也是文物價值的核心。
歷史信息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不斷地被研究被認識,不斷會有新的解讀。我們今天可以研究認識,後人也可以研究認識,而且隨著人們對文獻資
料的掌握越來越全面,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後人的認知會比我們更豐富、更深刻,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只要文物古跡的原物存在,對它的信息的認識和解讀是無窮無盡的。而原物不存在了,對信息的解讀也就終止了。人們可以復制一個文物,但復制所保留的只能是我們已經認識到的信息,對我們尚未認識的信息在不經意間已經丟失了,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發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文物是不可再生的。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准特別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也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都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文物的真實和完整尤其重要,因為人們對一個文物所含信息的認識是可以不斷深化的,這一時代不了解的文物,並不代表下一時代就沒有了解它的方法。上世紀50年代對古物的時代測定有了碳14的方法,可以比以前更精確地測定文物(這里只限於生物)的年代。但採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歷史原物,若沒有保存原物,也不可能知道它准確的年代。
河北正定有個隆興寺,它的摩尼殿從外觀形制上看具有金代的特點,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維修,當時用了嚴格的文物修繕方法,拆卸時每個構件都編號,然後再依次復原。這時人們才發現,殿的斜拱上有當時建殿的宋朝工匠的題字,寫了自己的名字和年號,這樣就准確地證明了摩尼殿的建造年代。可以設想,若是維修時不注意保存原物,這個信息就會丟失,摩尼殿的准確建造年代就可能永遠是個迷了。
保持文物的真實和完整是必要的,但是不等於完全的「整舊如舊」。我認為,「整舊如舊」是講文物保護時常說的話,它的意思不錯,但卻不夠准確。這四個字是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來的,他當時說的不只這四個字,而是講了兩句話:對文物古跡「要整舊如舊,不要整飾一新;要延年益壽,不要返老還童」。「整舊如舊」是針對「整飾一新」說的,並非要有意「做舊」,關鍵的思想是「延年益壽」,延緩歷史信息損壞的時間,讓真實的歷史信息流傳到後世。
為此,文物保護要「原址、原狀、原物」,就是要保持原來的位置、原來的樣子、還要有原來的物件,這樣才能保存全部歷史信息。原址作為歷史信息的保存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由於建三峽水庫搬了張飛廟,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決不是文物保護的常例。還有的人認為偏僻地方的文物不好保護,於是將有價值的民居、祠堂搬到一起集中展覽,這個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為他們只保護了建築的信息卻丟了位置的信息,這是很可惜的。我們通過這一建築的出現就可以設問,為什麼現在偏僻的村落卻出現如此華麗的住宅,出現如此精美的建築?這里是古代交通要道?是古代物品集散地?是此地有經商傳統,常有富商置宅?還是當地人考得了功名、衣錦還鄉?建築留在村中,村中的這些歷史信息會引人研究,會有新的發現,建築一旦搬走,這些信息就再也無人知曉了。這也正是文化部、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門為何耗時28年、耗資上億元騰退恭王府的原因所在。
保護原址的同時,還要保存文物的歷史環境,也就是它周圍的地貌。因為文物的環境同樣飽含著歷史的信息,與文物古跡相輔相成,共同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比如頤和園,它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園林自身,還在於它的環境。它借景玉泉山、西山,西堤六橋之外有玉泉山塔亭亭玉立,背景有西山層巒疊嶂,正是這個環境和佛香閣一起共同構成一幅迷人的畫面。我們也正是通過這個環境的信息領略了造園者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贊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卓越成就。
綜上所述,保護文物古跡要保護它們的全部歷史信息,對文物古跡的利用也要以不損害歷史信息為限,只有這樣,才能使這些歷史信息充分為我們所用、為子孫所用。
Ⅸ 保護古建築意義是什麼
永吉·古尼拉為你解析:
古建築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保護古建築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2、古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實物
3、古建築是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4、古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5、古建築是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
希望您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