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廟是干什麼的
用來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賢哲、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廟不限於佛寺與廟宇,還包括祠、道觀等。
功能包括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的寺廟。一般所稱的廟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但一些名人的家廟由於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同時有著寺廟的性質。
由於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1)寺廟歷史怎麼講擴展閱讀
廟的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佛寺神的屋宇,有些則稱為堂。一些規模較大的寺廟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寺廟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結界范圍。門之後為神道,通往參拜之處。
有些寺廟周圍會有寺廟林,本身有守護寺廟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Ⅱ 民國時期北京寺廟文化的歷史變遷,究竟是什麼樣的
關於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北京城外寺廟,主要研究資料有《北平寺廟考察》和《北京城內寺廟歷史資料》~1等。第一份歷史資料有1906年的《北京外城寺廟調查》(僅包括外城西部)。筆者認為,在傳統社會中,寺廟的歷史變遷有其變化規律,對外城西部寺廟的討論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個外城寺廟的歷史變化。
為了保護薩里拉並保佑新建的大都督,忽必烈決定在原址上建造一座新塔,由尼泊爾工匠阿爾尼科主持。建成後,白塔成為當時城中最高的建築,與宏偉的都城構成了 "金玉滿堂 "的壯麗景象。(1937年5月《中華民國大學出版》)記載:"北平最早的廟會,據我們所知,是遼代的香寺春遊。" 在 "五個廟會 "中,只有白塔寺建於遼代。從這段引文可以推斷出白塔寺產生於遼代嗎?這還有待專家學者們的驗證。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Ⅲ 寺和廟的區別在哪裡寺廟的起源是什麼
寺是和尚居住生活的地方。一般用於供奉菩薩和講經禮佛。而廟中多是供奉祖先或對國家有大貢獻之人。寺和廟區別其實挺大的。廟的出現要遠遠早於寺。我國古代社會很早便有供奉祖先的廟宇。而寺是在漢朝時佛教流入我國時才有的。因此寺和廟中所供奉之人。也有極大的不同。三、寺和廟區別相當大
上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寺只是供奉佛教中的人物。而廟則供奉廣泛。不管是什麼鬼神還是大英雄。都可以在廟中供奉。而廟也多是供奉我國的一些神仙和英雄們。廟里卻單一的只供奉佛教中人物。這樣我們也該清楚寺和廟的差別了。
Ⅳ 寺廟的寺廟來由
佛法來中國後才有寺院。因為佛法是方便多門、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只要有大的場所即可,能容納佛的經常隨眾,經上講1250人,實際上是1255人,連佛是1256人。佛法傳到中國就有了寺。
佛法是漢朝時傳到中國來的。當時的「寺」是辦公機關,直屬於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屬於宰相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長官、首長叫尚書,次長稱侍郎;屬於皇帝下面辦事機構的首長叫卿。皇帝下面辦事的一級單位有9個,共9個寺,長官稱為卿,所以「寺」不是廟,它是一個辦事機構。佛教到中國是由皇帝來接待它,那時外交歸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內務。專門辦外交的是一個寺,名叫鴻臚寺,專門招待國外貴賓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該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長,就是首長。當時鴻臚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時,覺得佛法挺好,談得很投機,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鴻臚寺,於是在9個寺之外增設一個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長遠留在中國,不讓他們回去,該寺即白馬寺。那時首都在洛陽,該寺管佛陀教育,他們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佛經、指導修行。
於是,中國的教育部就變成了兩個:一個是皇帝下面白馬寺辦的社會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學的;一個是宰相底下的禮部辦的國家傳統教育。一個歸皇帝管,一個歸宰相管。寺的起源是這么來的,如今講「寺」後面來個「廟」字,就不成話了。
廟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廟,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養鬼神的地方稱為廟。把寺與廟拿來相提並論,差得太遠太遠,不像話。寺不是廟,寺是一個辦理佛陀教育的機構,如今政治制度變了,但這個名稱一直沒有變,形式也沒有變。從前皇帝辦事的機構是宮殿,那麼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宮殿式的建築。今天我們看看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築都是宮殿式的。如今我們名稱還保留、守舊,建築的形式也是守舊,還是用宮殿這種方式,裡面的內容變質了,天天去念經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這個意義完全錯誤。所以,如今稱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沒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這不是宗教是什麼,當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的事。
中國早期佛寺建築的布局,大致沿襲印度形式。爾後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格,遂呈現新貌。其建材以木為主,多設於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後世寺院除寺號、院號外,亦附加山號。
又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
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台、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
Ⅳ 寺廟園林的歷史沿革
寺廟園林最早出現於公元四世紀。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僧人慧遠在廬山營造東林寺。據慧皎《高僧傳》說:「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這已經是在自然景觀環境中設置人工禪林的先驅。《洛陽伽藍記》描述北魏洛陽城內外的許多寺廟:「堂宇宏美,林木蕭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環堂」。可以想見當時城內寺廟園林的盛況。從兩晉、南北朝到唐、宋,隨著佛教、道教的幾度繁盛,寺廟園林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十分可觀,名山大岳幾乎都有這種園林了。
Ⅵ 顯通寺寺廟歷史的介紹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後,兩位天竺高僧邇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台山,建起了這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 ,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 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 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為大顯通寺; 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 1973年,忻州市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 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 1976年,辟為忻州市博物館館址; 1979年修繕藏經殿; 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 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999平方米 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並入五台山古建築群。
Ⅶ 觀音寺的寺院歷史
該寺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寺廟中留存的石碑記載,觀音寺到宋朝慶歷年間已經初具規模,後來逐漸荒廢。到明朝正統年間,有個叫鐵船的遊方和尚來到觀音寺,愛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又有湯王求雨舊跡,遂立志修寺復廟。他動員四方百姓,覆土砌石,觀音寺終於面目一新,後經歷代寺僧化緣布施,能工巧匠妙手雕琢,寺廟漸成規模,香火旺盛,盛極一時。
如今,該寺內一通立於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就有記載。碑載:「寺臨聖王幾千秋,雲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軟翠晴嵐,仙屏環抱,拖籃漾碧,眾涓瀠回,游寶地者仰梵之崔嵬,對珠林者瞻琳宮之璀璨。」
Ⅷ 古代最早的寺廟是從哪個朝代興起的叫什麼
我國最早的寺廟當屬東漢年間白馬寺。東漢時期,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庄引進的佛教。當時劉庄某天醒來,說自己夢見一個身高六丈,渾身放金光的巨人從西方飛過來,一直繞著他住的房屋轉圈。這個時候,他的博士傅毅說,那是西方的神,名為佛。劉庄認為這是上天的指示,於是派了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前去西方“取經”。
白馬寺在佛教當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第一座佛寺,更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文化地位以及對於佛教融入中原大地的推動作用。雖然在後期戰亂中,白馬寺不斷被破壞,但是現在,白馬寺被好好地保護了起來,並被評為首批4A級景區。
Ⅸ 少林寺的歷史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並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
嘉靖時期,日本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少林僧侶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規模修整寺院,少林寺還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其後,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調,參與戰事,並屢建功勛。
民國元年(1912年),登封縣僧會司僧會雲松恆林和尚被地方士紳推舉為少林保衛團團總,他購置槍械,組織保衛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頒布新的宗教政策以來,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繼承和發揚自己獨特的優良傳統,先後恢復禪堂,每年舉行精進禪七。
2015年2月23日,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向新南威爾士州肖爾黑文市市長支付約416.2萬澳元(約2040.5萬人民幣)的支票,結清購地所有款項。
(9)寺廟歷史怎麼講擴展閱讀:
少林寺的文化價值:
嵩陽書院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國家文物 、宋代的四大書院之一,又是洛派理學傳播和發展中心,歷代有很多知名學者到此講學和學習,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嵩陽書院的漢封將軍柏和大唐碑,號稱「稀世珍寶」,吸引了眾多的遊人,成為嵩山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象徵。
少林寺寺內外碑銘繁多,其中元代碑銘不僅數量可觀,且大都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歷史、書法藝術、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實物文獻。在少林寺甫道右側「慈雲堂」碑廊里,奇碑珍銘琳琅滿目。其中有兩通面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邊的一通就是「大元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少林開山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少林寺
Ⅹ 寺廟具有悠久的歷史,那麼寺和廟究竟有何區別
在我國各地,都存在將寺、廟合在一起稱呼為「寺廟」的習慣。但實際上兩者有所不同,廟的歷史都要比寺久遠,其范疇也要比寺更加廣泛。
由於廟的歷史悠久,寺屬於後起,所以在我國經常有將寺院稱為廟的情況。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從理論上說也無不可。但廟不能稱為寺,除了三寶俱全之這個因素外,還在於廟宇所供奉的神祇,其范疇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的民間信仰系統,雖然也包括佛教在內,但寺這一名稱,出於信仰的純粹考慮,有著專屬性質。
在我國,寺也用來指伊斯蘭教的宗教場所,統稱為清真寺。寺在這里是一個借用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