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包括哪些朝代
1.夏朝: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奴隸制建立以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和一系列奴隸國家機器的出現為標志。
2.商朝: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奴隸制政治制度、國家機器進一步完善,殘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奴隸社會的各種制度漸趨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時期達到完善。
4.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階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體現。
經濟: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開始發生變遷。
❷ 中國歷史上存不存在奴隸制
存在。
西藏在解放前,就存在農奴制度。
農奴制,又稱封建領主制。是少數封建領主或農奴主佔有大部分生產資料,並部分佔有農奴;農奴服各種勞役,並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徵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濟的強制剝削。
❸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朝代是奴隸社會如何證明呢
說起中國的歷史,先前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中國的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是屬於奴隸社會的。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中國的歷史就與西方的歷史一樣了,同樣是被劃分為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幾個遞進的階段。然而如果關注歷史研究的進展,你就會發現,這個說法的論據在今天已經大面積動搖了。對夏商周三代實行奴隸制這一說法,主張最力的是郭沫若,然而郭沫若當時的論點和論據,基本都已經被後來的研究和考古發現推翻了。
我們說夏商周三代可能不是奴隸社會,首先是夏商周三代並沒有大面積存在奴隸制的文字資料,沒有大量人口買賣的記錄。這說明夏商周雖然存在一定數量的奴隸(其實數量和在人口中的佔比還沒有後來的漢代多),但是並沒有形成奴隸制度。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與商品經濟是有密切聯系的。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制,與高水平的商品經濟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沒有發達的全國性的奴隸市場和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很難產生奴隸制。在中國的穩定小農經濟狀態下,是不太可能產生奴隸制的。
所以,在血緣時代,血源地位和權力地位是完全一體的。周代的家與國是合一的。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只是政治關系,更是血緣關系。「由宗法所封建的國家,與周王室的關系,一面是君臣,一面是兄弟伯叔甥舅。而在其基本意義上,伯叔兄弟甥舅的觀念,重於君臣的觀念。」
所以我們看,自從開天闢地以來,中國人從氏族、部落到邦族,再到國家,血緣家族一再擴大,到了周朝,這種宗族意識達到了頂峰。可以說,在三代以前,中國人是完全生活在宗族之中的。「在春秋中期以前的中國社會中,沒有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的人,有的只是許許多多以貴族為長的家族。」
❹ 中國歷史上有奴隸制嗎
從現在的考古研究程度還沒能證明中國出沒出現過奴隸制社會。
在中國歷史學界,對於中國歷史是否存在「奴隸社會」時期,各方學者持不同看法。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持「有奴派」觀點學者認為,中國歷史的」奴隸社會「階段以公元前16世紀商高祖上甲為起點,以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結束。
以黃現璠教授為代表的「無奴學派」學者認為,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
(4)以下哪個歷史不是奴隸制擴展閱讀:
古羅馬奴隸制度:
古羅馬奴隸制,是指在古羅馬時期的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奴隸須為奴隸主幹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也有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
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里。古羅馬原是公元前8世紀在義大利半島上形成的一個奴隸制小城邦。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經過幾百年的征戰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至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從此,西歐奴隸制終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奴隸社會
❺ 那個朝代開始廢除奴隸制
漢朝.但是戰國時代已經開始少了.而漢朝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水嶺.漢朝也是第一個封建社會國家.
❻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最早廢除了奴隸制度
戰國時期的魏國最早廢除了奴隸制度。
秦朝漢朝以後就不是奴隸制度的社會了,但封建社會形成一種類似奴隸制的賤民制度,完全廢止是清朝雍正年間結束的。
中國的奴隸有很多種類,成因也很不相同,中國奴隸制是從夏朝開始,歷經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已逐步消亡,到秦朝、漢朝奴隸制徹底被封建制度所代替。漢唐時期,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良賤之分,元代,由於蒙古族本身實行奴隸制,所以官奴盛行。
(6)以下哪個歷史不是奴隸制擴展閱讀:
秦漢之後的奴隸制時期:
1、金國(1115—1234):遼國和北宋,都被金國滅亡,隨後北方大地就陷入了黑暗。金國後來進行了漢化,但依然不能改變其部落制度的色彩。所謂部落制度,其實就是一種落後的奴隸制。教科書上說,金國制度開始是奴隸制,最後走向單一漢法制度,即便金國後期,奴隸制的影子還很多。
2、元朝(1271—1368):元朝統治實行領主分封制、工奴制,典型的奴隸社會特徵!客觀的說,元朝「驅口」即奴隸,非常普遍,元朝的「人市」規模非常大!在元朝時期,一個中等官員就可能有人上百個奴隸,一個奴隸主的奴隸往往成千上萬,忽必烈寵臣阿合馬就有七千多個驅口。
3、清朝(1644—1912):從歷史現實來看,清朝的確是一個奴隸制王朝,關於這一點,有這幾個關鍵詞值得一提:包衣;掠奴戰爭;買賣漢人;清初六大惡政。康熙22年規定:「旗下官兵,須用奴僕,除直隸各省大小文武官員及駐防將軍、副都統,不準買所屬之民外,其餘仍照舊買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奴隸
❼ 《封神榜》裡面描寫的商朝和西周為什麼不是奴隸社會
首先商周時期具體是不是奴隸制社會到目前為止在歷史界尚未定論;其次《封神榜》中沒有說商周是奴隸制社會,但也沒有說不是,因為在《封神榜》中壓根就沒有在社會制度方面進行描述。按照奴隸制社會的標准來看,商周時期明顯不太符合奴隸制的標准,
綜合而言,《封神榜》中的商周時代背景要麼是作者故意忽視了,要麼就是影視片中導演給忽視了,所以沒有體現出來。更何況,這個時期究竟是否是真正的奴隸制社會,還有待商榷。
❽ 下面哪一歷史時期不是奴隸制社會 商 秦 周 春秋
秦 肯定不是
❾ 中國歷史上有奴隸社會嗎
蘇秉琦先生指出,中國歷史教育中有兩個怪圈,其一就是把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規律看成是歷史本身。比如,不少人把夏商定性為奴隸社會,或將夏稱之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甚至有人將夏商定為發達的奴隸社會,將中國奴隸社會形成上溯到仰韶和龍山時期之交。雖然20世紀初我國學界對於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奴隸制有過討論,而且80年代中國古代無奴隸社會的看法在史學界達成一定的共識,但是很少人思考過如何從考古證據檢驗這一模式是否符合中國早期國家的具體情況。於是,奴隸社會成了對中國早期國家定性的一種標簽。本文對這個怪圈的來歷做一番梳理,並介紹當代學術進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社會進化論的來歷 其實,蘇秉琦先生所指的馬克思社會發展規律並非馬克思所提出,而是斯大林的創造。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19世紀一些人類學家也用進化論來構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摩爾根。他在《古代社會》中提出了蒙昧、野蠻、文明三階段進化模式,認為奴隸制隨財產的增加而產生。摩爾根的思想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啟示他們對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制形態進行研究。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大體來說,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演進的幾個時代。」並在《政治經濟學大綱》中指出,現代家庭的出現就包含著奴隸制和農奴制。恩格斯則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奴隸制、農奴制和僱傭勞動制是文明時代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並認為奴隸制是和父系社會一起出現的東西。根據摩爾根和馬恩的這些論述,蘇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於1928年提出了一種人類社會直線遞進的發展模式:原始社會分為母系和父系氏族;後繼為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三個階級社會;最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無階級社會。這種單線直進的社會發展模式因斯大林的欽定而被賦予了綱領性、真理性和指導性地位。於是,全世界的社會不管民族、不論國別被認為一概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最終都要發展到共產主義。在前蘇聯和中國,這一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取向的社會進化論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奴隸制的爭議 將蘇聯這一模式應用到中國古代史分期中來,郭沫若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認為商代殺殉大量奴隸,殷周為奴隸社會鐵案難移。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學者都一致同意殷商屬於奴隸社會,有些學者的觀點幾乎是對斯大林的指示對號入座。但是,對此持不同意見也大有人在。比如,40年代胡厚宣根據甲骨卜辭中奴、臣、仆、妾、婦、妃等字的解讀後認為,這些甲骨記載無一能作為奴隸社會的證據。甲骨中雖有用俘虜為奴,但是戰爭之有俘,古今皆同,不能作為殷代為奴隸社會之證。馮漢驥支持胡厚宣,認為他的觀點「自為卓識,可一洗將中國社會比附西洋社會發展的通病。」50年代楊紹萱對將殉人和殉葬制度等同於奴隸制的提法進行質疑。陸德和楊向奎等學者也把殉人看作是上古民族靈魂不死的思想的反映,和社會制度無關。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這些意見難免理直而氣短。 文革後,中國古代無奴隸社會說再次被提了出來。1982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奴隸社會並非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的看法。大部分人認為,奴隸制和奴隸社會不能混為一談,將殷商看作奴隸社會,理論公式化,史料不足,不能將馬克思的歐洲社會分期套用到中國來。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信奉無疑的商代奴隸社會說,原不過是沙灘上的大廈。國外學者也持相同看法,比如,美國考古學家特雷斯特曼(J.M. Treistman)指出,殷墟王陵大量用青壯年男子殉葬,常被作為商代屬於奴隸社會的證據。但是,葬俗不能成為經濟基礎的證據。沒有明顯證據表明商是一個在經濟和農業上以奴隸制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吉德煒(D.N. Keightley)也指出,商周文字中沒有「奴隸」和「自由民」的詞彙和人口買賣的記錄,因此商代社會不像是奴隸制。把商代的人牲看作是奴隸也難以令人信服,因為沒有證據說明這些人在殉葬前被作為奴隸勞力使用,殉人更多反映了當時的政治關系和宗教信仰。布魯斯·特里格(B.G. 20世紀的社會人類學也不認為早期國家必定是奴隸社會。著名人類學家斯圖爾特(J. Steward)指出,早期國家形成中的戰俘有可能形成一個奴隸階級,但是美洲土著社會是否存在過真正經濟上的奴隸制則很可疑。政治人類學家弗里德(M. Fried)認為,早期國家的基本性質是階級分層的制度化,奴隸在國家社會前就已出現,他們主要是俘虜,常被用作犧牲而非勞力。塞維斯(E.R. Service)也持相同看法,認為法律和政府的出現是國家制度化的體現,統治者行事從此可以憑借武力而無需公眾一致認可。討論與思考 把夏商定為奴隸社會顯然受了馬恩的論述和蘇聯五階段模式的影響,因為該模式將奴隸社會定為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根據這種定勢思維,夏商必定是奴隸社會無疑。其實,奴隸和奴隸社會應該是兩個概念,存在奴隸和奴隸制不一定就是奴隸社會。比如,古羅馬和販賣黑奴的近代美國存在奴隸制,但沒有人將它們定性為奴隸社會。加拿大西海岸的印第安部落社會將俘虜作為奴隸從事以牟利為目的的生產活動,並將人牲看作是財富的一種特殊消費形式,但是也沒有人認為這些部落和酋邦是奴隸社會。將殉人看作是奴隸,進而根據存在殉人的葬俗推導出當時的社會就是奴隸制顯然過於簡單。殉人的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出現,並在歷史時期仍然存在。 從迄今發現的大量考古證據來看,二里頭和早、中商時期的聚落形態、生產方式和墓葬材料在許多方面仍然和龍山時期十分相似,並沒有跡象表明在這一時期社會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奴隸階層和以奴隸為主要勞力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雖然有人認為這一時期前後出現的「亂葬坑」中埋葬的是奴隸,但是族群仇殺、沖突和戰爭是早期復雜社會中的常見現象,難以單憑這些非正常死亡的現象來判定其為奴隸,並由此推導當時的社會性質。 考古學者對於古代社會分期和夏商是否是奴隸社會的討論似乎毫無興趣,大多置身其外。有的避而不談,有的則繼續採用前蘇聯的五階段社會進化模式,把夏商稱為奴隸制國家。這種表現可能有三個原因:(1)這類問題牽涉到政治,太過敏感。或少說為好,或照貼標簽比較保險;(2)考古學只是提供材料,如何進行闡釋是別人的事情;(3)考古學研究完全沒有檢驗設想的問題指導,社會性質問題似乎和收集材料沒有關系。於是,單靠史學界圍繞概念做文章,自然難以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有所進展。小結 對夏商奴隸制社會的定性,使我們看到意識形態如何左右著對古代社會的解釋。學者們在了解過去的時候,不但受到研究材料和研究手段的限制,還會受到自己思考方式的限制。因此,了解影響學術研究的社會因素,將會增進考古學家的自我意識,提高闡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