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三國里的徐庶
《三國志》並無為徐庶單獨列傳,徐庶在很多史籍上更像是打醬油的角色。歷史上的徐庶也並非演義般神化,才能比較平庸,但其經歷卻大體相同。去掉小說的外衣,真實歷史上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諸葛亮北伐時對徐庶的一生哀嘆,為何又成了千古謎團?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生卒年不詳,有碑存於彭城。
徐庶本命徐福,出身寒門,也曾是個憤青,喜歡練劍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幫別人殺了仇人後,改名徐庶,開始了「俠客行」。後來拜入儒門之下,班裡同學嫌棄他過去是個武夫,不跟和他交往,漸漸被排斥,後來徐庶折節學問,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謀士。
徐庶為人豪爽,謙虛有禮,雖是文人卻沒有文人的酸腐之氣,傲氣,還有一身好武藝。由於看不慣當地的貪官,為民除害犯了官司才隱姓埋名到處游歷,最後與劉備等人相遇。關張二人同樣是看不慣當時的官場才和劉備起勢的,從這點上看關張二人更加認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學更是另二人欽佩不已。
因此從演義的角度,出身經歷也註定了關張二人在起初看得起徐庶,卻看不起諸葛亮了。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可以說把文人的小氣發揮的淋漓盡致,有諸葛亮在,劉備軍中幾乎就沒有其他名士的存在。
事實上,關羽是一個傲人,張飛是一個狂人。劉備三顧茅廬,兩個兄弟大雪天在門外面忍著孔明擺譜,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諸葛亮後來雖然通過幾場戰役讓關張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終不能讓二人心服口服。
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潁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並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偽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走馬薦諸葛。到許都後徐庶被其母痛責,徐母並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從此徐庶「一言不發」,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歷史上,並無曹操綁架徐庶母親,脅迫他投奔曹營之事,反而是他自願投奔曹營的,在當時漢末三國時代,人才擇善木而棲,投奔過多個主公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徐庶在劉備陣營確實效力過,但並沒做出過多大成績,反而是投奔曹營後,倒做出些成績,曹操曾任命他鎮守長安,以防西涼,徐庶也曾勸曹丕稱帝,後來還做到右中郎將和御丞中史。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諸葛亮的感嘆至今讓人不解,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劇本」有些不一樣。
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麼強?到了曹操身邊,他就真的一言不發嗎?
徐庶在《三國演義》里的經歷還是較為貼近史實的。不過,曹操抓走徐庶的老母並非是程昱的計謀,而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長坂坡之戰中被曹軍俘虜。
黃初四年(223年),曹操剛剛過世3年,曹丕繼位,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解開謎團的線索,其實就在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上。
徐庶的統兵能力強嗎?看看右中郎將是個什麼官。
中郎將在秦朝時期設立,分「五官、左、右」,權力依次遞減。到了東漢末年割據,幾乎各州州牧、刺史都會給手下的領兵將軍封過這個官。結合東漢末年的戰亂與群雄割據,中郎將的待遇與權力差異也很大。到了唐朝,中郎將基本就是五品或五品以下了。進入到北宋時期,中郎將就是個虛職、名譽,後來徹底被廢掉了。
那麼,右中郎將在三國時期的官職有多大呢?
它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九卿之下的下屬官職,你說它是領導可以,不算領導也行。它屬於宿衛侍從,說白了就是武將中的臭老九,秘書中的古惑仔。比如蜀國,劉封是副軍中郎將,關平是典軍中郎將......因此,就封徐庶的這個官職來講,側面反映統兵能力並不強。
徐庶到了曹營真的「一言不發」?看看御史中丞是什麼官。
同樣,這個官還是秦朝時期的發明。其實秦朝的統治體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雖然官名時不時的會變化,但是職能大體相同。漢哀帝時期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長官,後歷代相沿。到了曹操這里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御史中丞了。
中丞是台、府的長官,御史其實不必過多解釋了,滿朝文武就屬這個人話最多。演義中說徐庶到了曹營「一言不發」那是純屬虛構的,到了魏國尤其是曹丕時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話匣子。
因此,徐庶相較於演義來講,經歷大體相同,但就個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實還是有較大差別的。
㈡ 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是個怎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經歷
徐庶在三國演義里,角色占據的戲份相對較少,而且到了曹操門下之後,也沒有什麼作為,但真實歷史上,徐庶是一個有智慧有謀略的人,從他為劉備獻計獲勝曹操之事即可以看到徐庶的能力。而且到最後徐庶還是官至三公,可見真實的徐庶並非如三國演義般沒有太大能力。
但是,這只是小說里的說法,雖然真實的歷史里沒有太多徐庶在曹營里的記載,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徐庶是官至三公,如果真如演義里說的徐庶什麼事也不幹,那曹操怎麼可能能容下徐庶繼續在曹營待著,又怎麼可能官至三公呢,所以,可以判斷真實的歷史上,徐庶是受到曹操重用的。
㈢ 歷史上徐庶的結局如何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典故出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在此基礎上,「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彼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可是,幾十年的時間過去後,不僅東漢末年的時代結束,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諸葛亮和他的幾位好友,已經是各為其主了。這種歲月的變化,自然引起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感嘆。進一步來說,蜀漢和曹魏的對立,促使諸葛亮很難和這些好友把酒言歡了。在諸葛亮聽聞徐庶的消息後,後者在公元228年的數年後病逝,可謂悄無聲息的從三國這個大舞台離開了。
㈣ 歷史上徐庶的結局如何,為什麼諸葛亮知道後會不停地嘆息
歷史上的徐庶還沒等到諸葛亮的第三次討伐就已經去世了,而諸葛亮之所以會不停的嘆息一方面是他跟徐庶直接還有一些交情,另一方面是為徐庶沒有得到重用而感嘆。
所以到最後也沒施展自己的才華,快老了也才到一個御史中丞,是在可惜。而諸葛亮對徐庶能力這么了解,這個徐庶跳槽過去居然也沒能被重用,還好自己選擇了一條路走到黑,不然歷史上可能真的就沒有諸葛亮了。
㈤ 徐庶進入曹營真的一言不發嗎他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我們常聽到有一句很流行的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根據《三國演義》徐庶的故事演化而來,那麼歷史上徐庶進了曹營,是不是真的一言不發?我們還要結合史書深入的去探索一下。
因此徐庶被後所稱贊,主要還是自己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自願去曹操那邊任官。雖然他沒有如演義中所說的一言不發,但是,他的忠誠、坦誠、正直、孝敬父母,一直為我們後世所稱道。
㈥ 歷史上的徐庶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個人覺得歷史上的徐庶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真的非常的有才華,也非常的有遠見,是一個很不錯的謀士。
㈦ 歷史上徐庶有什麼能力他為什麼不願意回到劉備身邊
歷史上的徐庶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但因為弱點太過明顯,這才被曹操用計誆騙到了自己門下。他之所以不願意回來,一方面是對這件事感到羞愧,另一方面則是覺得自己已經背叛了劉備去投靠曹操,若再回來也不會得到劉備的信任,再加上當時轉頭多主的人會被人恥笑,呂布的武功雖然天下無敵,卻被稱作三姓家奴,就是最好的例子。
徐庶已經背叛了劉備一次,若再背叛曹操,就和當時的呂布沒有什麼差別了,徐庶,最痛恨這樣的為人,而他原本只是不得已才被曹操設計,但曹操卻給了他應有的禮遇,若無緣無故的背叛曹操,也和他一貫的為人處世原則相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