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拜倒在石榴裙下",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石榴裙"這個詞估計大家對它都是不陌生的。可大家知道"石榴裙"到底是指什麼裙子?按照字面理解很容易誤解成裙子像石榴形狀或者裙子上的圖案是石榴。
真正的石榴裙是以顏色命名的:所以"石榴裙"並不是指裙子的形狀像石榴,也不是指裙擺上綉滿了石榴花的圖案,而是指像石榴花顏色一樣大紅的裙子。
第三種:古時候新娘結婚穿的那套衣裙就稱為石榴裙,因為古人認為石榴多子,人們都希望結婚後能多子多孫,所以把它叫做石榴裙!
所以,這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幾種流傳的說法,你更認同哪一種呢?
㈡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何歷史典故「石榴裙」是什麼樣子
楊玉環非常受唐玄宗的寵愛,而她非常喜歡石榴,經常穿石榴花樣的裙子,唐玄宗下令見到楊貴妃就要下跪,所以叫“拜倒在石榴裙下”。而最原始的“石榴裙”就是石榴紅色的裙子,或者是上面有石榴花樣的裙子。在那時候只要和楊玉環穿的樣式像的裙子就叫石榴裙,所以“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的主角其實就是楊玉環。
這時候楊玉環卻憑借醉意,在唐玄宗面前告狀,說大臣們對她不恭敬,不願意跳舞給他們看。唐玄宗一聽了不得,自己愛妃這是心中不爽快了。為了討楊玉環的歡心,唐玄宗當即下令,所有官員在見到楊貴妃的時候都要下跪以示尊敬。因為唐玄宗的權勢,所有大臣再見到楊貴妃的時候,不得不下跪,這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
㈢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歷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
據說楊貴妃很喜歡石榴,為此,唐明皇在華清宮附近種了不少石榴供她觀賞。唐明皇愛看楊貴妃酒後的醉態,常把貴妃灌醉以觀賞她那嫵媚之態。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觀賞之後,唐明皇常剝石榴喂到楊貴妃口中。朝中大臣對此很是看不過去,對楊貴妃怨言日生,楊貴妃為此很不高興。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會,請楊貴妃彈曲助興。楊貴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動聽之時,故意把一根弦弄斷,使曲子不能彈奏下去。唐明皇忙問是什麼原因,楊貴妃乘機說,因為聽曲的臣子對她不恭敬,司曲之神為她鳴不平,故把弦弄斷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話,於是降下旨意:以後無論將相大臣,凡見貴妃均須行跪拜禮,否則格殺不赦。從此,大臣們見到楊貴妃都誠惶誠恐地拜倒在地。
因為楊貴妃平日總喜歡穿綉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話來開玩笑。
㈣ 常說的俗語「拜倒在xx的石榴裙下」,是什麼由來
石榴裙是唐代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由於石榴裙經久不衰,於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㈤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什麼歷史典故,「石榴裙」是什麼
石榴裙是指綉著石榴花的裙子,拜倒在石榴裙下是指當時的臣子為了表示尊敬在看到楊貴妃的時候都要行禮下拜。石榴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水果,因為它的果肉籽粒非常的多,所以有了多子的諧音,古人為了表示吉祥的美好寓意,經常在屋前種上一顆石榴樹。
所以即使楊貴妃是高高在上的貴妃,可朝臣們在遇見她的時候或是調頭就走,或是揚長而去,這讓楊貴妃十分的生氣因此悶悶不樂。唐玄宗在看到自己的愛妃不高興之後詢問緣由,楊貴妃便如實相告,唐玄宗知道後立刻命令朝中所有大臣在見到楊貴妃的時候,必須行三跪九拜的大禮,於是便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
㈥ 通常所說的「拜倒在石榴裙下」說的究竟是哪位美女
中國人形容男人迷上了一個女人,常說“拜倒在石榴裙下”。所謂石榴裙,就是石榴紅顏色的裙子。雖然歷史上“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故事不少,但用它形容武則天和唐高宗的故事是最為貼切的,因為其中確實有一條石榴裙。
公元646年,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在身邊守護。唐太宗的嬪妃們,自然也在左右伺候。一天,李治到院子里透口氣,恰在這時,武則天身穿石榴裙款款走過。
武則天走過,跟戴望舒《雨巷》詩中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展現的是成熟熱烈、英氣十足的美。李治性格內向懦弱,面對這樣的女人,要麼無法接受,要麼無法抵抗。歷史發生的是後一種,一見鍾情,他拜倒在了武則天的石榴裙下。
但是,唐太宗去世後,武則天按禮制不得不出家修行。在吃齋念經、冷清孤獨的日子裡,武則天給已經當上了皇帝的李治寫了一首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開啟這句話先河的,便是楊貴妃。
唐明皇被她迷得神魂顛倒,荒廢了朝政。
補充知識: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齊國公楊玄琰之女,宰相楊國忠堂妹。
原本嫁給壽王李瑁為妃,後來被唐玄宗看中,奉命出家為女道士,還俗後,被正式冊封為唐玄宗的貴妃。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跟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在途經馬嵬驛時,士兵嘩變,為了平息眾將與朝臣的不滿,唐玄宗只得含恨賜死楊貴妃,並交出了手中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