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東一役是哪個歷史事件

中東一役是哪個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2-08-16 22:24:01

⑴ 中東戰爭的背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 中東戰爭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經過三次大起義和三次大屠殺,猶太人死亡150多萬人,倖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直到20世紀初,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該決議對土地的分割極為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 次阿以戰爭。[1] 歷史上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兩個民族同屬閃米特民族,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都擅長航海和經商。因此,兩個民族從身體素質和智力上應無太大差異。阿拉伯人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並且阿拉伯人一直都在南征北戰,像歐麥爾、哈立德、努爾丁這樣的軍事人才輩出。但自從薩拉丁之後,阿拉伯民族便陷入了沒落之中。在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整個民族便無法取得獨立,直到奧斯曼土耳其被削弱,世界大戰爆發後。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猶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在強大的阿拉伯人的圍攻下生存下來,除了美國及西方大國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憂患意識也迫使猶太人努力發展國防科技和尋求外援。因為猶太人把他們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時刻受到威脅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已成為中東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並有了同阿拉伯國家局部抗衡的能力。另外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
直接起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中東戰爭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然而事實上,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編輯本段中東戰爭簡介
綜述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中東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起因是,阿拉伯國家不滿聯合國對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對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剝奪。 第一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操縱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 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 第一次中東戰爭
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羅得島開始,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並。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2]
第二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戰爭與埃及爭奪通行權。 第二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為了控制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後,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埃及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佔領塞得港,先頭部隊只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餘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機50餘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於戰火。 以色列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3]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日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從此,法塔赫為了連理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日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而佔領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軍隊首先攻擊,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派遣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4]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清晰地圖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將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民趕出家園,並佔領大片阿拉伯國家土地,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以軍的王牌裝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勞的埃及步兵殲滅;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首戰埃及軍隊獲得全勝。[5] 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6]
第五次中東戰爭
(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 貝魯特大屠殺
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游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巴解游擊隊發動突然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的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里;(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絕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向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絕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佔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谷地。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7]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發生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以色列的支持下殺害了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難民。 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黎三分之一的國土,重兵圍困貝魯特。此間1000多名巴勒斯坦難民於9月15日遭到以色列侵略軍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殺。這一暴行激起了世界公憤。 9月15日下午,黎巴嫩右翼極端分子開始了軍事運輸,一輛輛卡車由東貝魯特向西貝魯特南端的國際機場駛去。大約在同一時間,由基督教長槍黨分裂出去的另一個派系、同以色列結盟的哈達德少校的士兵沿著以色列控制的道路也向機場進發。機場內設立了一個叫做「行動室」的指揮部,一位以色列聯絡官擔任著 「行動室」的副職。整個下午的時間,在難民營外的以色列部隊用密集的炮火向難民營轟擊,夏蒂拉難民營的南端被破壞,這正是劊子手們預定進入難民營的入口處。下午5點,大約1200人的隊伍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個高爾夫球場集結。這支隊伍沿著預先畫好的路標前進,這些路標每隔50碼一個。路標一直通向難民營前新的集合地點:科威特使館所在地的十字路口。這時,以色列把大部分部隊部署在夏蒂拉難民營的西邊。他們沿夏蒙大街至少擺下了12輛以上的坦克和裝甲運兵車。他們還在被炸的聯合國機構的一座七層大樓的屋頂上設立了一個指揮所,那裡駐扎有帶著雙筒望遠鏡的士兵。在附近的一個高層建築物上又建立了一個觀察站。從這兩個地方可以俯瞰整個難民營。 9月16日下午,在行動開始前,人們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揮官正在同右翼極端分子進行磋商。血洗難民營的計劃已經准備就緒。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沙龍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右翼民兵隊伍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那些面帶黑罩、身著偽裝、在以色列軍隊的指使和配合下闖進難民營的歹徒,有計劃地開始了屠殺。他們先沿大街,後入小巷,逐戶搜索,見到男人,不分青紅皂白,統統反綁起來,押送到附近的體育場,然後亂槍殺死。這時,以色列開始大炮支援。當夜幕降臨時,以色列又開始發射照明彈,以色列的飛機也在頭上盤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彈,以照亮屠殺現場。6點半左右,槍聲代替了炮聲,這表明巴勒斯坦的無辜平民正在一個個被殺戮。7點左右,一批巴勒斯坦人湧向位於兩個難民營之間的加沙醫院尋求避難所。許多厲聲尖叫的巴勒斯坦婦女跑出難民營,為他們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殺持續了一夜。兩個難民營成了大屠場,成千的男女老幼的屍體橫七豎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殺在家裡。一些男人被捆綁著,拴在一起押在卡車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斷,有的奶頭被割掉,還有人頭顱被砍掉,有的婦女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嬰兒死去。 幾天以後,當國際紅十字會人員清理屠殺現場時,人們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屍體從瓦礫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現出的突然面臨死亡的極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驚悸,令人發指。一群群巴勒斯坦人圍著一堆堆的屍體放聲痛哭,人群中不時傳出凄厲的叫聲,人們對親人的慘遭殺害,痛苦萬狀。一些倖存者後來回憶說:「16日那一夜這里簡直是一座地獄,天空始終沒有黑下來,槍聲始終沒有停過,人們一直在尖叫。」 9月17日上午,大屠殺的消息已經到處傳開,難民營中充滿恐怖,成群的難民離開加沙醫院向北逃去,大約40名病人也跟著這些難民一起逃走。 中東戰爭
這時,屠殺似乎暫時緩和下來,但是,兇手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另一所醫院阿卡醫院。這個醫院有4名醫生打著白旗離開醫院,但是迎面扔來了一枚手榴彈,3名醫生當場被炸死。過了一會,一隊劊子手來到醫院,他們輪奸了一名19歲的巴勒斯坦女護士,然後將她殺死。另有2名巴勒斯坦醫生被帶出醫院,不知去向。從難民營的地上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些士兵是靠著牆,一邊品嘗著小吃、吸著煙,一邊殺人取樂的。地上留下了一些食品箱。17日下午,兇手們開始掩蓋罪行。3點左右,一輛推土機出現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機的鏟子上堆滿了屍體。夏蒂拉難民營的入口處,匆忙堆積起90具屍體,屍體之間夾雜著碎石破磚。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機夷平房屋時被砸死在房內的。與此同時,幾輛推土機從薩布拉難民營隆隆地開出來,難民營的西牆外已經掘了一個大墳坑,成批的屍體就這樣埋在坑內。這里距以色列的指揮所僅有100米左右。9月18日上午,在掩蓋罪行的同時,屠殺仍繼續進行,一直持續到10點半左右,那時一隊以色列士兵剛剛開進難民營,此時已經再無可以屠殺的人了。 持續了整整40個小時的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切統計,有的說1000人,有的說1500人,還有的說遇難者達3000人,另有說法為3萬人。

⑵ 介紹一下歷次中東戰爭

1、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巴勒斯坦土地極度不公平的分割,導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交戰,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占優勢,但是停火後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2、第二次中東戰爭:埃及國內革命後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引發利益沖突,最終英法以撤軍。

3、第三次中東戰爭: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由此爆發沖突。以色列全面獲勝。

4、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企圖收復失地,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先勝後敗。

5、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因為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暗殺,對黎巴嫩境內巴勒斯坦武裝發起進攻,這次戰爭是巴勒斯坦問題的延續,以色列最終單方面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告終。

第一次中東戰爭戰爭影響: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

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戰爭後,以色列將有6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中東成為恐怖主義的熱土,巴勒斯坦人用接二連三的自殺性人體炸彈的襲擊以色列人,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等政治恐怖事件。

1988年,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建立,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個國家的承認,政府辦公地點位於約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第一次中東戰爭;網路-中東戰爭

⑶ 遼東半島戰役,是中東一役嗎

「中東路事件」發生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內蒙的中俄國界處,沒有打到遼東半島,否則張學良早在1931年之前就被趕出東北了。

⑷ 歷史上發生了幾次中東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五次,樓上回答的已經很詳細了,我只說一下大概:
第一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第二天阿拉伯六國就和以色列開戰了,結果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獲勝,從此在中東站住了腳!
第二次,1956年,埃及從英國手中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英法為了奪回運河控制權,就支持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由於美蘇兩大國都不願看到運河回到老牌的帝國手中,因此對英法的壓力很大,結果兩國很快退出,以色列也只得罷手!
第三次,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又一次蓄謀已久的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這次戰爭雖然只經過了6天,但以軍以閃電戰使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以色列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島控制了運河的東岸,佔領了耶路撒冷全城,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是它戰前的4倍。
第四次,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敘兩軍乘以軍過贖罪節,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軍發動突然襲擊。戰況激烈,阿拉伯通過石油提價來打擊親以的西方國家,但由於美國的支持以色列還是扭轉了不利局面!
第五次,1982年6月4日,以色列趁阿拉伯國家之間關系處於分裂不和之機,在美國的支持下,以摧毀巴解武裝力量為戰略目標,發動了對黎巴嫩大規模入侵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通過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幾乎佔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領土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部分領土.

⑸ 第一 二 三 四次中東戰爭的詳細歷史

第一次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原因是阿拉伯國家不承認聯合國關於巴以雙方獨立建國的決議,用戰爭消滅以色列於建國萌芽。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集結軍隊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接受來自美國的大筆援助,以及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指揮部隊撤離戰場,導致阿拉伯國家戰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聯合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爭奪通行權,意圖重新控制運河。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第三次中東戰爭:法塔赫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不斷的襲擊以色列,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1967年6月5日以軍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後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等國為了收復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領的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向以色列發動攻擊。1973年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5)中東一役是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第一次中東戰爭又亦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5日開始。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10月29日開始。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六天戰爭, 1967年6月5日開始。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開始。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駐英大使遇刺為借口,在6天之內佔領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領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大部分基地。9月19日,以色列部隊撤出貝魯特西區。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萊山區的和舒夫山地,進入貝魯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線部署,繼續佔領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84年11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與黎巴嫩重開撤軍談判,並放棄了要求敘利亞同時撤軍的先決條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內閣通過從黎巴嫩單方面撤軍的計劃。4月21日,又通過決議,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軍隊,但仍在與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邊境地區保留一個8-10公里的安全地帶。

⑹ 中東戰爭的始末

中東戰爭(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
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佔大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爭端 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建立過國家。這個地方最早的居民不是迦南人,而是腓尼斯丁人,比迦南人更早公元前30世紀,原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區定居。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萊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和土耳其等外來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猶太人居留城市,並從事經商事業,大量斂聚財富。猶太人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愈流浪信仰彌篤,至今猶太正教仍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之一。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俄國人怒而屠殺猶太人,19世紀末,大批猶太人陸續移居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由西奧多·赫茨爾(Herzl, Theodor)當選主席,開始從事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准備復國,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外交部長詹姆士·貝爾福(James Balfour)於1917年發表了《貝福爾宣言》:「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在支援猶太人復國,由於美國本土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支持《貝福爾宣言》,戰爭結束後,英國順利接管奧斯曼帝國,有大量的猶太人,尤其是東歐的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1930年代納粹迫害猶太人時,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沖擊,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開始出現流血暴力沖突。1939年英國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每年上限為75000人。一些激進的猶太人這時開始大搞恐怖活動,英國人開始想甩掉這塊燙手山芋。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大181號決議案」決議(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的國家,決議文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劃給佔32%人口的猶太人(原本只擁有7%土地),這項決議案對阿拉伯人非常不公平。阿拉伯國家的票數一共只有六票,根本無力挽回。猶太人同意此決議,1948年成立以色列國,1948年5月14日16時,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本格里昂在國民議會上發表建國宣言:「從今天開始,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人國家在巴勒斯坦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們,聽到我的聲音了嗎?讓我們在以色列的精神下團結起來!靠著這種精神,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讓我們為以色列復國這個偉大的事業而奮斗吧!」。阿拉伯人反對該決議,未建立阿拉伯國。結果發生5 次阿以戰爭。
[編輯本段]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飛機33架,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才使戰情不致惡化。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運行,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時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以色列喘息甫定,開始大力擴充軍備。這時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葯。7月9日阿拉伯聯軍再開攻擊,以為十天內就能結束戰爭,孰料戰爭一開始聯軍就陷於被動,已非吳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
由於阿拉伯國家全部政教合一,全民信教.所以在伊斯蘭教義的支持下,對以色列的軍隊和貧民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族滅絕行動.並在第二次停火後積極策劃全面鏟除以色列國(近來阿拉伯國家一直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也是這場戰爭後形成的共同意識).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為奪回失去的土地並進行自保,繼續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 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 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新難民。
[編輯本段]第二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給以色列的經濟運營帶來極大影響並導致以色列被整個封鎖,同時阿拉伯國家繼續推行消滅以色列的種族滅絕主義.
為解除封鎖造成的被動局面,以色列聯合運河原持有人英法兩國的軍隊向埃及發動進攻,意圖重新控制運河。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的獨裁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防禦聯軍進攻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隊失利後,英、法、以聯軍於6日深夜停火並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至此,美國在中東的地位逐漸提升,以軍雖然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這次戰役,以色列成功的打破了阿拉伯國家對其的封鎖,並對阿拉伯國家聯盟予以強硬的武力威懾,保衛了自身的安全.
[編輯本段]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
由於第二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聯盟繼續推行封鎖以色列的政策,導致阿以關系繼續惡化.
1967年4月,敘利亞的6架米格戰機在一次挑釁事件中被以色列擊毀,敘利亞馬上向埃及呼籲參戰,埃及立即動員十萬大軍和一千輛坦克,開進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裝力量總司令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觀察所駐扎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出並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的堤藍海峽。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至此,埃約聯軍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一分為二。
以色列西面靠海,其餘的南北和東面被敵國包圍。阿拉伯國家的一系列挑釁行為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譴責,以色列更是對自身的安全形勢但又加劇,阿拉伯國家的行動激化了阿以矛盾,戰爭一觸即發。
就在敵人調兵遣將之際,以色列軍隊先發制人,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准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軍事打擊當中。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於擔心被以色列報復,紛紛出逃鄰國,淪為難民(阿拉伯國家頻頻針對以色列的貧民設施進行襲擊,進行恐怖活動)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並且被遷小股部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報復性戰略空襲。1970年8月停火。阿以雙方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編輯本段]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戰略性的佔領了埃及和敘利亞的土地,以此作為緩沖區域,減少阿拉伯恐怖分子對以色列貧民的傷害.
1973年10月,埃、敘為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再次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均派遣部隊或飛機參與作戰,但是各懷鬼胎.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得到部分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過於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
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
此時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都派軍參與對以戰爭,並對以色列貧民進行攻擊,以色列陷入極端被動的環境之下.
10月10日,埃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並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並改變計劃,想要和阿拉伯聯盟國家徹底鏟除以色列。以色列則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敘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對以展開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並以埃第3集團軍為籌碼,換取了北方戰線的緩和。
10月24日,埃及眼看實力不濟,於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對以色列形成極大威脅。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國內強硬派再次抬頭,對阿拉伯國家的戒心大大加強.
[編輯本段]第五次中東戰爭
(亦稱以色列自衛行戰爭或以色列反恐行動)
第五次中東戰爭,實際上是以色列為保護國民安全,所開展的一場針對阿拉伯國家的反恐戰爭.
進入20世紀八十年代後,以伊斯蘭教為主,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恐怖主義傾向日益嚴重,繼續推行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政策,對以色列貧民造成極大傷害,其中尤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甚.巴解組織基於成員少,實力弱等現實情況,不能對以色列政權造成威脅.於是針對以色列貧民進行了一系列恐怖襲擊,情況日益嚴重.巴解組織的恐怖襲擊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大力支持,其成員多分布在與以色列接壤的阿拉伯國家境內.
1982年5月,以色列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阿拉伯國家頻繁對以色列邊境地區進行恐怖襲擊,導致以色列人傷亡人數進一步上升,國內強硬派再次對政府能力提出質疑,以色列國內對巴動武的呼聲越來越高.
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清剿。到6月11日,以軍佔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一地區的恐怖訓練基地被全部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損失。駐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受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導彈設 施和空軍力量遭到到重大損失。6月11日,敘利亞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對巴解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包圍和攻擊,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在維持和平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總部及其萬余名恐怖分子不得不撤出貝魯特,分散到突尼西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敘利亞在貝魯特的1000多名部隊也同時撤走。
著名的貝卡谷空戰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進入黎巴嫩對恐怖組織的清剿行動,消滅巴武裝人員3000餘人,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設在黎南部的恐怖襲擊據點全部被毀,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被毀坦克400餘輛,飛機85架。
經過此次反恐清剿行動,大大的削弱了巴解等恐怖組織的實力,保障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間.但是阿拉伯國家的敵視政策依然對以色列構成巨大威脅,尤其是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重損害了以色列的國家權益.以色列於20世紀80年代中多次搗毀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基地,成功的維護了自身利益和地區安全.
但是由於巴解組織剩餘成員流入多個阿拉伯國家,使得伊斯蘭國家的恐怖主義主張進一步抬頭,嚴重威脅地區和平,直到現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閱讀全文

與中東一役是哪個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