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擁有悠久歷史的重慶潼南縣,它的名字由來是怎樣的
重慶市潼南區位於重慶市西北部,隸屬於重慶市。是中國民俗文化藝術之鄉,成渝西工業基地,渝西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西部綠色食品,重慶城市新區。
1.建至沿革:
潼南地區是周秦時期的巴蜀國。周代,重慶和四川分為巴蜀兩部分。潼南的涪江地區屬於蜀,瓊江地區屬於巴。秦朝統一中國後,實行縣制。潼南分為巴蜀兩縣。西漢高帝時,潼南涪江地區屬於廣漢縣、廣漢縣。武帝時期,潼南的瓊江地區屬於黔渭縣。
2018年末,登記總人口95.2萬人,比上年增加1.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78萬人,占登記總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41.79%,比上年提高0.27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7.30‰,自然增長率4.28‰。戶籍人口(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性別比為111.6,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7.5。
B. 重慶市潼南區有多少個鄉鎮
重慶市潼南區下轄3個街道、20個鎮。分別是∶梓潼街道、桂林街道、大佛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岩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卧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囗鎮、壽橋鎮。
C. 擁有悠久歷史的重慶潼南縣,它的名字由來是怎樣的
摘要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 潼南建縣設治始於東晉,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治所在今玉溪鄉青石壩,為潼南縣內治縣之始。潼南建縣較晚,民國元年(1912年),由蓬溪縣劃出下東鄉11個場鎮,遂寧縣劃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個場鎮,取東鄉及上中下安里聯合設縣之義,成立東安縣,治所梓潼鎮。
D. 四川有多久的歷史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為四川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1997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來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4000~5000年時期,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使歷史上四川的農業、冶金、絲織、建築等都得到一定發展。 遂寧市歷史、人文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恆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由此得名。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東晉以來,曾為郡、州、府、縣、地區和地級市治所。建國初期,即為遂寧專署所在地,轄遂寧、蓬溪、射洪、三台、鹽亭、中江、安岳、樂至 和潼南九縣。1958年10月並入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至於有關 觀音姐妹的就不太清楚了
E. 潼南大佛的潼南大佛歷史時刻
潼南大佛始鑿於唐朝末年,先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後歷時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區內存有大小造像七百餘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83則,是重慶境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在大佛寺側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始刻於明,續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1981年歷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崖壁集多個年份不同的洪水題刻於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洪水在此境內的高程,對探索古代洪水的演變規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F. 潼南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江河,總是順流而下,城市,總是依水而建。涪江水流了千年,潼南城也築就了千年,可翻開歷史一瞧,潼南名不見經傳,一千年便這樣不顯山不露水地過來。就連潼南這個稱謂,都是近代才得名。潼南的不出名,有直觀的表現,外地客到潼南,往往開口就錯把「潼南」叫「銅梁」,自尊的潼南人聽了很憋氣,可又能怎樣?你潼南就沒有銅梁響亮,要想不被人看扁你,憑本事去打拚、去揚名。
上個世紀,潼南人談歷史,除了闇公烈士和尚昆主席,似乎沒別的;談地理,除了205國道和319省道,似乎沒別的;談經濟,除了種養業和化工廠,似乎沒別的;談建設,除了三塊石電站和涪江大橋,似乎沒別的;談特產,除了東升茶和太安魚,似乎也沒別的。談來談去,潼南人就是談不起硬話。別人都小康了,潼南人才脫貧,有幾個零錢,都是靠外地打工。怪誰?不怪天,不怪地,只怪命不如人,生在潼南這個邊緣地帶,說句硬話都底氣不足。
潼南不小,92萬人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誰會不熱愛?可看著潼南窮鄉僻壤的樣子,潼南人心裡特不是滋味。每當唱起《春天的故事》,潼南人就感嘆:小平同志當初為什麼不在潼南也畫一個圈,否則潼南不也像深圳珠海一樣發達了?聽說上海浦東大橋建成了,如何雄偉了得,潼南人便免不了想入非非,要是涪江上再架幾座橋,讓潼南人過天塹、奔通途該有多好?然而,千年的貧瘠史表明,要改變命運,奢望天時地利不行,只能靠潼南人奮進!
潼南人是幸運的。盼了千年的天時地利,竟然真的來了。首先是重慶直轄,隨後是兩高路建設,接著是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城鄉統籌發展……一個又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接踵而來,讓潼南人心裡樂開了花,乾涸的眼窩盛滿熱淚,很有些久旱逢甘霖的喜悅。潼南宛如一個落魄才子,落魄了很久,突然有了用武之地,便迫不及待地使出渾身解數,揮動著一個接一個的大手筆。潼南人明白,再錯過了機遇,趕不上末班車,就真的會再等一千年。
潼南人是有思想的。重慶直轄以後,潼南的決策者們,開始重新審視發展藍圖,有了新的思路和出路。從當初「縣城東下北移」的浪漫設想到如今「現代宜居城市」的現實定格,從「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縣」到「中國西部綠色菜都」,從傳統農業大縣的基本縣情到現代農業大縣、現代工業大縣、現代經濟強縣的終極目標,從自力更生、團結協作、敢創第一的「三塊石」精神到自強不息、創新創業、圖變圖變的潼南人文精神,潼南人經歷了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理念的大升華和精神的大洗禮。
潼南人更是實乾的。他們有抱負,有雄心,決非平庸之輩。他們想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縣城一體化、農業產業化,實現潼南由窮到富、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鳳凰涅磐;他們想借「兩高路」的貫通,把潼南打造成為一座充滿活力的渝蓉橋頭堡、一座實質性的衛星城。於是乎,縣城東下北移戰略實施了,一小時工程實施了,「二四六八十」工程實施了……隨著一棒棒的接力,一個嶄新的潼南,完成了從孕育、分娩、第一聲啼哭和不斷成長的過程,隨之而來的,是一片驚嘆之聲、喝彩之聲。如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已建成面積14平方公里,擁有城市人口17萬人的山水園林城市。十年間,潼南的城市「腰圍」猛增了三倍,再造了一個新城、一個新區,奠定了「三橋飛架南北、一江兩岸三組團」的城市格局。隨著城市的變遷,潼南人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來,收入在成倍的增長。
十年的奮斗歷程表明: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是潼南騰飛的強大精神動力,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絕不是潼南人的性格。不進則退,慢進亦是退,新世紀的潼南人,危機意識比誰都強,心中只有一信念:奮進,奮進!
一說到潼南奮進,潼南人總是躊躇滿志,希望滿懷。一說到搶抓機遇,潼南人總是意氣風發、叫得山響。可一說到錢,潼南人就會頭疼,免不了著急上火。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先天不足的財政,的確給奮進的潼南人出了一道跨世紀難題。想以羸弱之軀,追趕財大氣粗的兄弟區縣,並且後來居上,談何容易?潼南如何在新的發展階段開啟新的征程,書寫新的篇章?誠如縣委書記向和平、縣長羅建極所說,潼南新一輪發展定位是准確的,思路是清晰的,發展的最大難題是資金鏈接問題。潼南要發展壯大,突出重圍,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樹立適度舉債發展的思想,著力解決融資問題;必須實現政府性投入與社會投入的良性互動,以適量的政府性投入,拉動更大的社會投入,進而帶動財政增收;必須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善於運作土地,將土地資源變為土地資本,將小雪球滾成大雪球,最終換來一個氣勢恢宏、氣宇軒昂的新潼南!
解放思想,擴大開放,不能掛在嘴邊,必須付諸行動。它是一個使命,需要打破常規、突破藩籬的勇氣,需要敢作敢為、敢闖敢乾的性格。熱愛潼南,建設潼南,也不是粉飾之詞,必須發自肺腑。它是一種責任,需要創新不息、創業不止的奮斗精神,需要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寬廣胸懷。潼南要騰飛,每一個潼南人都責無旁賃。要想打拚出一個響當當的新潼南,除了依靠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的集體智慧,除了依靠潼南人92萬雙苦幹實乾的手,除了依靠92萬顆同榮辱共進退的心,還有什麼更雄厚的資本?奮進的潼南人果然看得明白,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了解放思想的弄潮兒、擴大開放的排頭兵,自願投資支援家鄉城市建設,很有些舍我其誰的氣概。過去不敢想的敢想了,過去不敢做的敢做了。當旁觀者、評論員的人少了,做實幹家、參與者的多了。奮進的潼南人拍著胸脯說:要從根本上解放思維、解放自我,解放行動,只要有利於潼南騰飛的事情,就要心無旁騖地抓,豪氣沖天地干,藝高膽大地試,推動潼南新一輪的大發展!
奮進的潼南人是大智大勇的,是開拓開放的,是與時俱進的,
G. 潼南縣怎麼樣
現在發展還可以,特別是最近1、2年的江北新城發展迅速,道路越來越寬,房子越來越高,呵呵,房價也越來越高
H. 重慶潼南縣發展前景
潼南位於重慶市西北部,東與合川市接壤,南與銅梁縣、大足縣交界,西與遂寧市為鄰,北與蓬溪縣毗連,距重慶93公里,成都193公里,是重慶西北的重要門戶和成渝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全縣轄兩個街道辦事處、20個鄉鎮(縣人民政府駐桂林街道辦事處),總人口95萬,99%以上為漢族。全縣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80萬畝。潼南境內地貌屬盆地淺丘,沖擊平壩較多,海撥為200-450米。潼南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均降雨量997毫米。潼南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是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楊闇公同志的故鄉,道教至尊陳摶老祖也誕生於此,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潼南歷史悠久,早在東晉孝武帝時就開始建縣設治,其後於民國元年(1912年)新置東安,治所梓潼鎮。民國3年,因地處潼川府之南,遂更名為潼南縣。解放後,潼南縣歸屬川北行政署遂專區,1958年隸綿陽專區,1976年1月歸江津區(1981年更名永川地區),1993年4月潼南劃歸重慶市領屬至今。潼南交通四通八達,渝遂高速公路、渝遂快速鐵路穿境而過,國道319線、省道205橫貫東西,王興公路、中塘公路縱貫南北,縣內鎮鄉公路均實現1小時通達縣城,擁有年吞吐34萬噸的鐵路貨站和年吞吐18萬噸的化危品專線,同時涪、瓊兩江橫全境,隨著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全面建成,500噸級船舶可從潼南直達重慶朝天門碼頭,全縣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綜合立體交通網路。潼南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具有企業投資的優越條件:一是水源富足,境內有大小溪河75條,涪江、瓊江橫貫194公里,縣城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12萬噸,企業也可就近設生產用取水點;二是電力充沛,現有自建電站7座,水電裝機3.3萬千瓦時,年發電量1.7億千瓦時,有2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235千伏變電站8座,是全國首批電氣化縣;三是燃氣充裕,縣境內天然氣儲量370億立方米,年開采量3.7億立方米,有日輸氣30萬立方米專用管道2條、配送氣站2座;四是勞力富足,全縣農村剩餘勞動力達20萬多人,能為企業提供可靠的用工保障。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帶領下,通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本屆政府以來,潼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引進和培育了民豐農化、萬利來化工、新華化工、康河食品等6家億元級企業;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初步形成了無公害蔬菜、生豬、優質糧油、筍竹等特色產業,中國西部綠色菜都建設已初具規模,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縣、產糧大縣和優質商品瘦肉豬基地縣;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商貿、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全縣地區內生產總值達到86.31億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達到3.8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7.7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2240元和4509元,城鎮化率達到34.6%。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5.4:34.2:40.4,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縣經濟發展逐步進入到既重經濟體量、又重結構變化,既有發展速度、又有運行質量的良性發展軌道。
I. 潼南縣有多大
地理位置 潼南位於重慶西北部,地處巴蜀腹心,是川渝兩地的結合部。距重慶主城區150多公里,319國道、205省道穿越縣境,瓊江、涪江終年通航,與合川、大足、銅梁和四川的遂寧、內江、安岳等市縣接壤。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轄31個鎮鄉,92萬人口。 歷史沿革 潼南早在公元373年建制興縣,1912年更名為東安縣,1914年改為潼南縣至今。1935年廢道,省設行政督查區,隸屬四川省第12行政督查區。1949年12月5日解放,屬四川省北行政公署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與綿陽專區合並,隸屬彌綿陽專區。1976年調整行政區域,隸屬江津地區(後改為永川地區)。1983年隨永川地區劃歸重慶市。縣人民政府駐梓潼鎮。
求採納
J. 重慶的潼南縣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潼南歷史悠久,建縣較早。公元373年,東晉孝武帝在潼南設晉興縣(今玉溪青石壩),乃潼南設縣之始。1912年,於縣屬梓潼鎮設置東安縣。1914年,改東安縣為潼南縣(因地處潼川府之南而得名)。1949年12月5日,潼南解放後,隸屬關系變更四次;1950年隸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取消,隸綿陽專區。1976年劃入江津地區(1981年改名永川地區),1982年隨永川地區劃入重慶市。1997年重慶直轄後,潼南隸屬關系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