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歷史沿革
現被稱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地區,在8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早期的歷史開始於剛果班圖人的遷移浪潮,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從西北遷移到盆地地區,期間包括前殖民地時期至推翻殖民者時期。班圖人的遷徙取代了本地土著俾格米人,他們將其文化融合進現代剛果南部地區。班圖人從西非地區學習了農業和鐵器的使用方法,以剛果班圖語系為主要方言。
人類隨後從達爾富爾和蘇丹科爾多凡地區遷移進入剛果北部,東非人也遷移進入剛果東部,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人類遷移使技術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南部和西南部人大部分是狩獵、採集者,幾乎不含金屬技術的使用。金屬工具在這段時間內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導致東部和東南部的狩獵採集者被班圖人取代。10世紀的班圖人完成了最後一次向中部非洲西部的擴張。人口的增長使交易網路迅速形成,商業交易主要為鹽、鐵和銅。
在公元5世紀,一個氏族社會開始沿烏朋巴湖與加丹加的盧瓦拉巴河兩岸發展。此文明被稱為烏彭巴,最終演變成盧巴帝國(Kingdom of Luba)以及隆達王國(Kingdom of Lunda)。原始的烏彭巴社會演變成盧巴王國的過程是漸進和復雜的。這種轉變不斷進行,發展出幾種與烏彭巴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每一個社會都來源發展自其之前社會文化(與羅馬文化借鑒希臘文化相似)。
公元5世紀的社會演變在卡蘭巴(Kamilamba)周圍地區發展,然後由一些在桑加和加丹加周邊的文化所取替。在剛果地區出現的是這些特別豐富的礦石,除了在象牙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外,開始制定文明並實施鋼鐵、銅技術。烏彭巴因自己對金屬工藝的大量需求建立了一套大型商路(超過1500公里的商業網路,直到印度洋)。此外,該地區擁有良好的農業條件和豐富的魚類和野味。其強大的經濟和糧食儲備,使該地區變得非常富有。城邦和中央政府建立在酋長制度上,成為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統治者變得越來越強大,特別是在16世紀。
1482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狄亞哥最先發現剛果河、並且在河口立碑為志後,在以後的三世紀中,歐洲人才和剛果開始作初步的接觸;有的人來此傳教,有的人開始在瀕大西洋的河口建立貿易站,用以販賣奴隸和其他物品。但是因為內部蠻荒多阻,深入剛果內部的歐洲人十分稀少。
1816年,英國也對剛果發生興趣,英國海軍派遣杜凱上校,率領裝備精良的探險隊溯河深入探測,終於因為河流湍急、氣候不適,杜凱一行人終告齎志以歿,他們的遺體現在還埋藏在波馬附近的太子島上。
剛果和文明世界的接觸以及有計劃的開發,始於1874年到1877年。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冒險深入剛果境內,但他將剛果河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源流。1874年,新聞記者出身的英國探險家史丹利,組織了一支包括342人的大探險隊,才認清楚了剛果河真貌。史丹利先向英國政府報告這塊還沒開發的財富之地,但是沒有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資助支持,所以轉向比利時。
1876年,比利時國王雷奧波爾特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國際開發非洲會議,斯丹利在非洲探險和經營的成就,深獲比王的重視,於是就以國際開發名義極力資助斯丹利委託開發,使他重返非洲探險。斯丹利在逗留剛果5年期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22處貿易站,同時在魯巴那河上流行駛汽船,並且在斯丹利瀑布附近建築鐵路,替比利時國王建立了「剛果獨立區」,並且在1885年成立剛果自治邦。同年獲得在柏林會議中的列強所承認,使比利時國王成為剛果自治邦的主人,1908年就將這個地方正名為「比屬剛果」。
剛果自由邦是一個通過殖民控制的非政府組織,由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個人控制。利奧波德是董事長和唯一的股東,他越來越多地在上剛果地區攫取象牙、橡膠和礦產在世界市場上銷售(雖然其名義上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當地人民生活和該地區的發展)。國家包括現代剛果民主共和國整個地區,存在於1885年至1908年期間。剛果自由邦最終因對當地人民日益殘酷的虐待和掠奪自然資源而聲名狼藉,導致比利時政府將其廢除,並於1908年接管。
比利時在1908年舉行了有關剛果的會議,盡管比利時最初不同意,但迫於國際壓力(尤其是來自英國),最終接管了比利時國王的剛果自由邦。從此,它被稱為比利時屬剛果殖民地,在比利時政府的統治下直到1960年。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民族運動逐漸醞釀。1960年,由帕特里斯·盧蒙巴領導的剛果民族運動黨(MNC)贏得了議會選舉,盧蒙巴被任命為總理。議會選舉剛果人同盟(ABAKO)的約瑟夫·卡薩武布為總統。其他出現的政黨包括Antoine Gizenga領導的非洲團結黨(PSA),和Albert Delvaux與Laurent Mbariko領導的國家人民黨(PNP)。比屬剛果在1960年6月30日獨立,改名為「剛果共和國」。獨立後不久,加丹加省(由莫伊茲·沖伯領導)和南開賽省針對新領導人開展分裂斗爭。在獨立後留下的100,000名歐洲人大多逃離了這個國家,為剛果人取代歐洲軍事、行政精英鋪平了道路。
B. 剛果共和國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剛果歷史
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領土包括安哥拉、加彭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疆域。15世紀晚期,歐洲人來到這里開始奴隸貿易。19世紀早期,奴隸貿易結束,這些班圖王國也都衰落了。1880年10月3日,法國人正式佔領這片土地,開始對剛果進行殖民統治。1884年,柏林會議確定法國殖民地與比屬剛果以剛果河為界。1910年,法國設立法屬赤道非洲,包括加彭、查德和中非共和國,布拉柴維爾被定為首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屬赤道非洲當局支持戴高樂將軍。1940年至1943年,布拉柴維爾被選作自由法國的象徵性首都。
1958年9月,經過法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法屬赤道非洲解體。1958年11月28日,4個成員國各自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1960年8月15日,剛果正式獨立,這一天成為剛果國慶至今。獨立後一度政權更迭頻繁。1961年,菲勒貝爾·尤盧當選為第一任總統,旋即在1963年的「八月革命」中被推翻,由阿爾方斯·馬桑巴-代巴接任,而他又在1968年7月31日被馬里安·恩古瓦比等聯合發動的「七·三一運動」推翻。次年12月國名改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77年,恩古瓦比遇刺身亡,若阿基姆·雍比-奧龐戈出任總統,兩年後被執政黨剛果勞動黨(簡稱剛勞黨)罷免,不久德尼·薩蘇-恩格索成為黨主席,同時當選總統。
1990年7月,勞動黨決定放棄馬列主義,但堅持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放棄領導地位。次年上半年舉行全國會議,通過臨時憲法,恢復獨立時的國名、國旗和國歌。1992年,剛果共和國舉行實行多黨制後的首次總統大選,泛非社會民主聯盟主席帕斯卡爾·利蘇巴當選總統。1997年6月,剛果內戰爆發,利蘇巴戰敗逃亡,薩蘇成為總統。
1998年1月,剛果共和國召開「全國和解、團結、民主和重建論壇」,決定在剛繼續實行多元化民主,重建民族間信任和團結,確定3年彈性過渡期後舉行總統大選。此後,剛政府基本在全國范圍內平息了武裝騷亂,與主要反政府武裝派別達成停火和停戰協定,除普爾地區外,國內局勢逐步恢復穩定。2001年3、4月間,剛非排他性全國對話在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通過了政府提交的新憲法草案和和平與重建公約。2002年1月20日,剛全民公投通過新憲法。3月10日,剛舉行總統選舉,薩蘇以壓倒多數當選。此後,剛在除普爾省以外的其它地區順利舉行了立法、地方和參議院選舉。8月14日,薩蘇就任總統,並組成新一屆政府,剛過渡期宣告結束。2003年3月,剛政府與普爾省的最後一支反政府武裝簽署和平協定。2005年1月7日,剛改組政府,新增設總理和4名國務部長職位。10月,薩蘇總統批准流亡國外多年的前總理科萊拉回國。2006年8月,頒布《政黨法》。2007和2008年,剛舉行立法選舉和地方選舉,總統派獲絕大多數席位。2009年7月12日,剛舉行內戰後第二次總統選舉,薩蘇以78.61%高票當選連任,8月14日宣誓就職。2009年9月15日,新政府成立,取消總理職位,設5名國務部長。 此後,政府於2011年8月、2012年9月兩次改組,薩蘇再度執政後,推行和平、統一、民族和解政策。
C. 剛果的簡介
剛果是非洲國家剛果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ngo)的簡稱,該國是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首都為布拉柴維爾。該國接壤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加彭以及安哥拉等國,毗鄰幾內亞灣。1964年2月22日與中國建交。
D. 剛果金是誰的殖民地
比利時面積只有3萬平方公里,這么一個小國,在歐洲卻只是響當當的殖民地大國,占據了剛果(金)這個巨大森林寶庫。
比利時是怎麼玩轉歐洲的?
太久遠的歷史就不提了。從公元1477年開始,比利時隸屬於哈布斯堡家族。公元1506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西班牙成了比利時的主人。西班牙玩了二百年,一轉手把比利時「送」給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然後又是一路窮折騰,1815年,法國佔了比利時21年後,比利時又跟北邊的大哥荷蘭一起廝混。
看上去,這幾乎就是一個「大國棄兒」,即無性格,也無特色。
比利時正義意義上的自立,是在1831年,歐洲列強承認了比利時。就在這一年,利奧波德一世即位。這位爺本來是可以當上希臘國王的,可他看不上希臘。比利時就問您是否願意來我國當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當即同意。
利奧波德一世送給比利時的第一份大禮,是和荷蘭幹了8年架後,逼荷蘭承認比利時的自立地位。比利時經濟從1848年開始有了巨大飛躍,比利時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人口紅利,工業基礎,修建連接法國和荷蘭的鐵路,產品外銷很方便。
但是,比利時太小了,資源有限,必須學幾位強盜老大哥在海外搶地盤,才能「可持續」發展。比利時下嘴的時間太晚,亞洲沒有比利時可以搶劫的地盤,非洲基本上被幾個強盜給瓜分了,除了剛果河流域。剛果河流域之所以沒被瓜分,可以說是各國搞平衡的結果。比利時明白這一點,玩了個非常牛的手腕。
1876年9月,利奧波德一世的優秀兒子——利奧波德二世把歐洲強國都請到布魯塞爾,美其名曰開一個開發非洲的會議。在會上,利奧波德二世說什麼非洲中部還沒有「開發」,我們作為發達國家,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進入文明時代。這些騙人的鬼話,你都不陌生吧,在舊中國吸血的各種真假洋鬼子就是這么玩的。
利奧波德二世弄了一個所謂的國際考察開發中部非洲協會,此君竟有本事在列強國內開分會場。
利奧波德一世死前,給兒子留了1500萬法郎,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利奧波德二世真有魄力,拿出1000萬塞給這個協會,讓他們給比利時吹喇叭抬轎子,天花亂墜胡扯一通。
什麼叫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就是。
然後,利奧波德二世找到了英國探險家史丹利,二人嘰哩咕嚕一陣,臭味相投,決定合作。史丹利打著所謂國際考察開發中部非洲協會的旗號,在剛果河流域建立了所謂的考察點,其實就是殖民地據點。史丹利用武力逼迫當地的酋長和他簽訂保護條約,有多少?至少450個。
這些所謂的考察點連成線,就成了比利時的地盤,雖然名義上是那個不倫不類的協會。
列強可不傻,比利時芝麻大的國家憑什麼佔領剛果河流域,大家一窩蜂躥了過來,你占河口,我占剛果河下游,列強之間互相扯皮。不過,這樣一來,反而對比利時獨占剛果河流域有利。利奧波德二世到處砸錢,找來專家學者替自己背書,然後游說各國。
效果不錯。1884年11月召開了柏林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解決的就是剛果河口的問題,也稱剛果會議。德國早就對英國不滿,寧可讓小國比利時獨占剛果河流域,也不能再讓英國擴大地盤。最後商議的結果,利奧波德二世以個人名義,而不是以比利時國家的名義,佔領了剛果河流域,也稱為比利時國王私人采地,或剛果自由邦。剛果(金)的首都現在叫金沙薩,但在比據時代,就叫利奧波德維爾。
不用說,利奧波德二世又開出了讓專家學者無法拒絕的數字。
比利時佔領面積達到二百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剛果河流域後,開始挖地三尺刮地皮,販賣黑奴,砍伐森林,開發礦產。僅在20年間,比利時殖民地者就讓剛果(金)人口減少300萬,可以說無惡不作。1908年,因剛果自由邦名聲太臭。比利時以國家的名義,接管了利奧波德二世所謂的私人采地,但剛果河流域依然是比利時的。直到1960年,小國比利時實在搞不定反抗越來越強烈的剛果(金)了,乾脆撒手,讓他們獨立,反正比利時這些年在剛果(金)也撈夠了。
E. 剛果王國的早期歷史
剛果古代居民在語言上屬於班圖語族,古代說剛果語的民族可能在班圖人大遷徙時代從北方來到剛果河地區。剛果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即開始了農業活動,在約公元前400年開始發展冶鐵工業。他們可能繼承了奈及利亞的諾克文化的文明成就。在大西洋沿岸的考古發掘表明此地區在公元前後已經產生復雜的社會結構。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大約在公元10到11世紀,剛果河河口地區出現了早期的農業聚落,它們即為剛果王國的雛形。剛果人由於沒有文字,因此與葡萄牙人接觸之前的剛果王國歷史沒有被記載下來,只有在當地人的傳說中對其歷史有零星描述。1483年,葡萄牙人到達剛果,此時的剛果王是恩濟加·恩庫武(Nzinga a Nkuwu)。直到16世紀晚期,剛果王國早期歷史的傳說被第一次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這些資料成為後世研究剛果王國歷史的重要參考。
由於與葡萄牙人的貿易活動以及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對周邊部落的征服,剛果王國在16世紀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當地的主要政治勢力。其都城為姆班扎·剛果。
F. 剛果和中國的時間是相差多久
兩個剛果都處於東一區 北京處於東八區
8-1=7
那麼剛果和中國北京相差7個小時
G. 非洲剛果(金)的詳細信息及其最近三年的國內外大事
剛果(金)在13~14世紀是剛果王國的一部分。1884~1885年,柏林會議將剛果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國」。1960年6月30日宣告獨立,定國名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1964年8月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1965年11月24日,國民軍總司令蒙博托發動政變推翻卡薩武布政權,自任總統,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1966年5月首都改名金沙薩,國名簡稱「剛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國名為扎伊爾共和國。1990年4月實行多黨制,並成立第三共和國。1997年5月17日,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武裝推翻蒙博托政權,自任總統,恢復原 「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名和獨立時的國歌、國旗。1998年8月2日,盧安達、烏干達支持剛反對派發動叛亂,並直接出兵參與,爆發武裝沖突。隨後,辛巴威、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等國應卡比拉政府的請求出兵參戰。2001年1月16日,卡比拉總統遇刺身亡,其子約瑟夫·卡比拉接管政權。2002年12月,剛各派在比勒陀利亞就過渡期分權達成《全麵包容性協議》。2003年6月,剛過渡政府正式成立。2006年7月30日舉行剛獨立40多年來第一次大選,卡比拉當選為總統,安托萬·基贊加任總理。
一、剛果古代史(公元13世紀~19世紀)
剛果河流域地區是非洲古代文明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大約在13~14世紀期間,剛果族人在剛果河下游地區建立了剛果王國。該王國從15世紀末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其版圖囊括今剛果(金)西南部、安哥拉西北部和剛果南部的一大片土地。在剛果王國走向強盛的同時,剛果河上游地區也先後建立了盧巴王國、隆達帝國和姆西里王國,這些國家均是在非洲歷史上相當有影響的古代國家。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入侵,今剛果(金)境內各王國的正常發展都走向中斷。15世紀以來,葡、荷、英、法、比、德等國殖民勢力相繼入侵今剛果(金)地區。
二、比利時國王私人采邑時期——剛果自由邦(1878年~1908年)統治者:利奧波德
19世紀下半葉,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捲入了爭奪剛果河流域地區的競爭。1878年,利奧波德籌資成立了「上剛果研究委員會」(1882年改組為「國際剛果協會」),並僱傭殖民鷹犬斯坦利為其代理人,開始了其在中西非地區建立殖民帝國的侵略活動。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帝國主義列強召開了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利奧波德利用列強間的矛盾,進行會外交易,爭取到英、法、德等15個國家的同意,將今剛果(金)地區劃歸他個人所有,號稱「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的血腥統治,激起了公憤。1908年,比利時政府接管「剛果自由邦」,並將其改名為「比屬剛果」。
三、比利時殖民地時期——比屬剛果(1908年~1960年)統治者:比利時政府
為了反抗比利時的殖民主義統治,「比屬剛果」人民長期以來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當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日益覺醒,各種有組織的反抗活動日趨增多。從1950年起,一些致力於民族獨立的政黨組織陸續在「比屬剛果」出現,如約瑟夫•卡薩武布(Joseph Kasavubu)領導的「阿巴科黨」,帕特里斯•埃默齊•盧蒙巴(Patrice Emergy Lumumba)領導的「剛果民族運動黨」,莫伊茲•沖伯(Moise Tshombe)領導的「科納卡特黨」,等等。這些政黨大多具有強烈的部族和地區色彩,只有「剛果民族運動黨」超越部族利益,主張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並提出立即獨立的口號。1959年1月4日,「比屬剛果」首府利奧波德維爾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殖民統治、要求實現獨立的群眾運動,斗爭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比利時當局迫於形勢,被迫同意「比屬剛果」獨立。1960年5~6月,「比屬剛果」舉行了獨立前的大選,結果卡薩武布當選為總統,盧蒙巴被任命為總理。6月30日,「比屬剛果」正式宣告獨立,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因首都為利奧波德維爾,簡稱「剛果(利)」,這也是剛果(金)歷史上的第一共和國。
三、第一共和國——剛果(利)時期(1960年~1965年)統治者:盧蒙巴
剛果(利)雖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獨立,但在經濟和軍事上仍然受比利時的控制,所以全國各地的反比斗爭仍在繼續。1960年7月8日,比利時當局借口保護僑民安全,派兵入侵剛果(利),對當地軍民的反比活動進行鎮壓,並從事分裂剛果(利)的活動。7月11日,「科納卡特黨」主席沖伯在比軍慫恿和支持下,宣布加丹加省獨立。為了抗議比利時軍隊的入侵及其分裂活動,盧蒙巴政府宣布同比利時斷交,並且呼籲聯合國進行緊急援助。1960年7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比利時撤軍,並決定派兵到剛果(利)進行調停。7月15日,美國控制下的聯合國軍開進了剛果(利)。但是,聯合國軍進入後,不但不積極促使比軍立即撤出,反而借口「維護秩序」,對抵抗比軍的剛果(利)士兵進行繳械。比利時侵略軍則繼續擴大在剛果(利)的侵略活動和分裂活動,於8月9日又支持開賽省成立了「開賽礦業共和國」。面對這種復雜形勢,盧蒙巴於1960年8月15日向蘇聯發出軍事援助的請求,不久又宣布在全國實行6個月的軍事管制。8月26日,盧蒙巴派兵進攻「開賽礦業共和國」,很快就攻佔了其「首都」巴克旺加;緊接著又派兵進攻加丹加省的沖伯集團。但就在此時,在剛果(利)政府內部,盧蒙巴總理和卡薩武布總統之間發生分裂,支持盧蒙巴和支持卡薩武布的兩派軍隊不斷發生沖突。1960年9月14日,剛果(利)國民軍陸軍參謀長蒙博托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暫時接管政府權力。隨後,聯合國軍以保護為名軟禁了盧蒙巴(1961年遇害)。1961年8月,經聯合國調解,剛果(利)組成了以阿杜拉為總理的新政府。新政府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剛果(利)國民軍也在聯合國軍的配合下逐漸收復了加丹加和開賽兩省。但阿杜拉政府並未得到全國各地的一致擁護,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斷有反對外來干涉、反對現政府的愛國武裝斗爭發生。1964年7月,沖伯取代阿杜拉出任政府總理,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沖伯上台後鎮壓了全國各地的愛國武裝斗爭,但他的政府卻未能持續多久。
四、第二共和國——剛果(金)和扎伊爾時期(1965年~1997年)統治者:蒙博托
1965年11月24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國民軍總司令蒙博托再次發動軍事政變,將卡薩武布拉下總統寶座,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並自任總統。1966年5月,蒙博托將首都利奧波德維爾改名為金沙薩,國名簡稱「剛果(金)」。
1967年5月,蒙博托成立了以他自己為領袖的國家黨——人民革命運動,作為控制全國的組織基礎,同時禁止其他所有黨派活動。1971年10月27日,蒙博托又將國名改為扎伊爾共和國,簡稱「扎伊爾」。(標識見右圖)
蒙博托執政期間,在美、法、比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依靠軍隊的力量,利用部族矛盾及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爭斗,拉一派打一派,排斥異己,鎮壓反對派,維持了長期的獨裁統治。國內雖然也發生過不少次軍事政變和叛亂,卻未能推翻蒙博托政權。 20世紀90年代初,席捲非洲大陸的政治民主化浪潮波及扎伊爾,蒙博托被迫改行多黨制。到1995年底,扎伊爾共有400多個政黨,基本上分屬總統派和以齊塞克迪為首的反對派兩大陣營。幾年來扎伊爾
政治舞台上主要是這兩大派在斗爭,一度甚至曾出現兩個議會、兩個政府的局面。蒙博托在與反對派聯盟的斗爭中,雖然通過玩弄政治權術,一次次化解了統治危機,但他的統治力卻也不斷削弱,政權實際上已不能正常運轉。政局動盪、民不聊生已成為扎伊爾的真實寫照。1996年10月,居住在扎伊爾東部地區的30多萬圖西族移民班亞穆倫蓋族人,為反抗政府對他們的歧視和迫害,利用蒙博托赴國外就醫的機會揭竿而起,發動了推翻蒙博托政權的武裝斗爭。他們組成以洛朗•卡比拉為首的「解放剛果-扎伊爾民主力量聯盟」反政府武裝,向扎政府軍發起了全面進攻。軍紀渙散、不得民心的政府軍節節敗退。
五、第三共和國——剛果(金)時期 (1997年~至今)統治者:卡比拉父子
1997年5月17日,反政府武裝攻佔首都金沙薩,宣布接管政權,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仍稱「剛果(金)」,由卡比拉任總統。5月29日,卡比拉在首都金沙薩舉行隆重儀式,正式宣誓就職。卡比拉奪取政權後,廢止舊憲法和立法機構,重建國家機器,宣布實行兩年的過渡期。1998年8月2日,班亞穆倫格族(原籍盧安達的圖西族,以下簡稱「班族」)士兵在烏干達和盧安達軍隊的支持下發動叛亂,很快佔領剛果(金)東部大片領土,並同時從西面發動進攻,一度進逼至離首都30公里處。19日,辛巴威、安哥拉和納米比亞決定出兵支持卡比拉政權,至26日收復西部全部失地。查德也派出2000名士兵援助剛政府軍。10月12日,叛軍攻佔剛政府軍東線總指揮部所在地、馬尼埃馬省首府金杜後,津、安、納聯軍決定赴東線作戰,與叛軍和烏、盧軍隊形成對峙。此後剛戰局長期陷入僵持局面。卡比拉政權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宣布將遵守過渡期原定時間表,於1999年開放黨禁、通過新憲法和舉行大選。
1998年8月2日,盧安達、烏干達支持剛反對派發動叛亂,並直接出兵參與,爆發武裝沖突。隨後,辛巴威、安哥拉和納米比亞等國應卡比拉政府的請求出兵參戰。2001年1月16日,卡比拉總統遇刺身亡,其子約瑟夫•卡比拉接管政權。2002年12月,剛各派在比勒陀利亞就過渡期分權達成《全麵包容性協議》。2003年6月,剛過渡政府正式成立。2006年7月30日舉行剛獨立40多年來第一次大選,卡比拉當選為總統,安托萬•基贊加任總理。2006年10月,反對黨曾經向剛果(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選舉無效,但是被最高法院駁回。反對黨在2006年2月份在首都金沙薩發動的武裝沖突被正式平息。從此剛果(金)進入了結束內戰、政治穩定和全力進行經濟發展建設新時期。
2006年2月18日,根據 剛果(金)新憲法規定,剛果(金)開始使用新國旗。新國旗長2米,寬1、5米,底色為天藍色,代表和平;對角線有一條紅色帶,代表烈士的鮮血;紅色帶旁邊有兩道黃色鑲邊,代表剛果(金)的財富;左上角是一顆大的黃色五角星,代表統一的、走向美好未來的剛果民族。之前使用的國旗底色為藍色,左側為一列黃色小五角星,右側正中是一顆黃色大五角星,自1997年老卡比拉上台後開始使用。
H. 剛果王國的歷史發展
根據口頭傳說,巴剛果人的祖先在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前的幾百年就已建立國家,14世紀下半葉尼米·盧克基把各分散的部落統一為王國。1483年葡萄牙人首次來此所遇到的恩辛加·庫武國王已是這個國家的第5代或第8代國王,當時該王國的中央政權已相當鞏固。1506年繼位的阿方索一世(1506~1543在位)篤信天主教,在葡萄牙人的幫助下,平定了國內各部落的反抗,但也使葡萄牙勢力逐步滲入剛果。1569年剛果河下游爆發賈加人起義。起義者以葡萄牙殖民者、國王、商人和頭人為敵人,把國王阿爾瓦羅一世趕出首都。葡萄牙殖民者鎮壓了起義。阿爾瓦羅一世復位後實際成為葡萄牙殖民者的傀儡,王國的中央集權制政府大為削弱。1641年加西亞二世登位,他利用葡荷殖民主義者相互的矛盾,整頓內部,使國勢有所恢復。但1648年葡萄牙殖民者卷土重來,對剛果進行報復,不僅要求割地賠款,並要求給以勘探礦藏的權利,被剛果國王拒絕。1665年葡萄牙殖民軍侵入剛果,國王安東尼奧一世在安布依拉戰役中戰死沙場,王國軍隊瓦解。但剛果人民奮起反抗,到處襲擊葡萄牙移民,使殖民者不得不逃離剛果。然而剛果統治集團頻繁發生王位之爭,屬下各地區紛紛獨立。1709年彼得羅四世登位後局勢略為穩定,但統治范圍已大大縮小。1885年剛果王國最後為比利時國王及法、葡殖民者所瓜分。
I. 剛果金、剛果布、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區別,劃分的原因,歷史問題
剛果(金)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簡稱;剛果(布)是剛果共和國的簡稱;通常所說剛果是指剛果(布)。
本來兩個剛果是一個國家,稱為剛果王國,1884年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剛果(金),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布)。
剛果(金)與剛果(布)的區別:
1、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不同
剛果(金)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是比利時。
剛果(布)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是法國。
2、首都不同
剛果(金)的首都是金沙薩。
剛果(布)的首都是布拉柴維爾。
3、貨幣不同
剛果(金)的使用的貨幣是剛果法郎。
剛果(布)的使用的貨幣是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5、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不同。
剛果(金)的人口數量為8130萬人(2017年),人口密度為35.9人/平方公里(2017年)。
剛果(布)的人口數量為526萬(2017年),人口密度為15人/平方公里(2016年)。
6、國土面積不同
剛果(金)的國土面積為2344885平方公里。
剛果(布)的國土面積為342000平方公里。
J. 剛果河的歷史沿革
非洲王國時代
早在公元前後,班圖人就在剛果河下游聚居,逐漸發展成為中南部非洲的主要勢力,征服並排擠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下游地區出現剛果王國,控制了河口地區,剛果河因此得名。
1482年葡萄牙人迪亞哥·加奧首次到達剛果河入海口。在葡萄牙傳教士的努力下,剛果王國接受了天主教,定都於聖薩爾瓦多,逐漸成為葡萄牙的保護國。18世紀後,剛果王國崩潰。
同一時期,在剛果河流域,還存在許多小國,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隆達帝國、盧巴王國、庫巴王國等。在西方勢力的影響下,至18世紀,這些國家均已崩潰。
探險時代
自從1482年葡萄牙航海家康(Diogo Cao)發現剛果河口以來,歐洲探險家們對剛果河起源問題頗費躊躇。其實相當肯定的是,在威爾斯探險家史坦利於1877年到達之前,17世紀的某些嘉布遣會傳教士就已到達過馬萊博湖岸。1816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沿著剛果河最遠上達基桑加尼。
美國記者、英國人亨利·斯坦利是第一個沿河走完全程的西方人,他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資助下,於1879年到1884年對剛果河全流域進行考察,發現盧阿拉巴河並不是尼羅河的源頭。斯坦利並且以「國際非洲協會」的名義,同許多當地酋長簽署了保護協議,最終使得大部分剛果河流域成為利奧波德的私人采邑。甚至在1858年英國探險家柏頓和斯皮克發現坦干伊喀湖,蘇格蘭探險家李文斯頓於1867年發現盧阿拉巴河和1868年發現班韋烏盧(Bangweulu)湖之後,關於河的走向仍然未能確定。一直到1890年左右,對烏班吉河上遊走向的探測才告完成,地圖上最後的空白處才被填上。
殖民時代
隨著斯坦利的探險,剛果河流域被法國、德國、比利時和葡萄牙瓜劃分,直到民族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