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泰山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山岩群是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記錄了自太古代以來近30億年漫長而復雜的演化歷史,泰山是當前國際地學早前寒武紀、新構造運動地質研究前緣熱點和焦點的經典地區和知名地區,是探索地球早期歷史奧秘的天然實驗室.
㈡ 泰山出現在地球上有多少年歷史
25億年前。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㈢ 泰山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史記》所載,舜、禹以後舉行過封禪的只有兩個人,即秦始皇和漢武帝。
所以就是嬴政了,在位38年。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㈣ 泰山為什麼要叫泰山,他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安: 中華泰山,天下泰安,泰山安,四海安,國泰民安之意!
歷史?N久···
㈤ 泰山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泰山大約形成於三千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
㈥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6)泰山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㈦ 泰山有多少年了
從地質上講,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今日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距今約3000年,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 。
㈧ 泰山這個形象已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民國元年的光輝十月,《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首度在美國現身,開始在通俗的《小說》(All-Story)月報上連載。作者柏洛茲(Edgar Rice Burroughs, 1875-1950)是軍校畢業生,在美國第七騎兵師服役過,後因健康問題,在軍中沒有出路,才回到民間發展。
他這一年上半年已發表過一篇科幻小說,描寫一個地球人到火星的見聞。後來,他幾乎什麼類型的小說都嘗試過。不過,讓他留名後世的,卻是泰山故事,他一共寫了二十六部。
《人猿泰山》在一九一四年結集出書。一九一八年,泰山第一次登上銀幕;一九三二年,米高梅公司推出第一部以泰山為主角的有聲電影《猿人泰山》(Tarzan the Ape Man),柏洛茲的泰山小說益發暢銷。
㈨ 泰山的歷史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泰山周圍地區包括山東丘陵的人,古稱夷人,因位於東方,又稱「東夷人」,傳說是炎帝的子孫,經夏、商、周三代,與黃帝氏族融為一體,因此,泰山是炎黃子孫的根源之山,是華夏歷史文化的兩源之一。
古代先民對山神的崇拜,逐漸被統治者所利用。泰山因其高而被視為「連接天地,直通帝座」的天堂,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必去泰山封禪。先秦時代,便有帝王封禪或祭祀泰山,從秦始皇開始,封禪活動成為歷代封建帝王的曠代大典,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愈演愈烈。宋代以後,只派使臣祭祀泰山。直至辛亥革命,長達數千年的帝王封禪及代表國家祭祀泰山的活動最終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各種神話的渲染,使泰山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神山。這就為宗教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使泰山出現了大量的宗教建築和一系列宗教文化。歷代的有識之士和文人墨客,從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來觀察泰山的內涵,鑒賞泰山的美蘊。泰山對他們來說,是一座蘊藏美質、激發靈感、觸動愛國情思的靈山、美山。
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山神祟拜與帝王封禪祭祀、群眾性的宗教活動、文人墨客的游覽觀賞、農民起義以及科學研究等內容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轉化和影響,形成了泰山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使泰山形成「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和精神文化之山,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㈩ 泰山的歷史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矗立在魯中群山間,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又是天然的藝術與歷史博物館。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32.7米。相對高差約1300米。
地質成因推測
泰山約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區域地層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等幾種古老岩石構成,距今約24-25億年,屬於太古代岩類。魯西地區(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帶或海漕。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經歷長達20億年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距今6億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約又經歷1億多年,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較為低矮的荒丘。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的擠壓和俯沖,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褶皺和斷裂。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均近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
氣候植被
泰山因其高度,氣候也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均降水量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蓋率達80%,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葯用植物111科462種。
人文景觀
泰山日出
[編輯] 人類歷史宏觀影響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米,南天門1460米,玉皇頂1545米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封禪祭祀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淀,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秦以降,中國古代有12為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性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台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台方壇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志。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漢代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宗教影響
增福廟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
文人墨客
泰山上的石刻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泰山石刻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大體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岩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石刻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創建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遺產之一。
旅遊景點
岱廟遙參亭、正陽門、唐槐院、東御座、秦泰山刻石、銅亭、岱廟坊、漢柏、天貺殿、大眾橋、五賢祠、三陽觀、馮玉祥墓、普照寺、虎山公園、王母池、三疊瀑布、醉心石、對松山、中天門、孔子登臨處、望人松、斗母宮、望仙樓、五大夫松、十八盤、壺天閣、捨身崖、天下第一山、白雲洞、象鼻峰、無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觀峰、仙人橋、五嶽獨尊、孔子廟、天街、玉皇頂、碧霞祠、南天門、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門、大/小天燭峰、望天門、堯觀頂、姊妹松、元君廟、三折瀑、天燭瀑、玉泉寺、後石塢、青桐澗、竹林寺、無極廟、天勝寨、長壽橋、白龍池、傲徠峰、扇子崖、黑龍潭、彩石溪、釣魚台、海眼、元君廟、桃花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