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湘潭的歷史沿革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並構築縣城(今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自唐移湘潭縣治於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和湘潭縣的境域有1200餘年。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 漢代,當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湘南縣(今長沙)。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湘鄉侯國,後轉為湘鄉縣。湘鄉的劃出,有助於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國至漢,乃至其後幾百年,湘鄉都成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劉備,後屬孫吳政權。湘鄉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諸葛亮死後,繼承相位,位至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湘南縣周圍各縣,主要部分入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並入湘鄉,加強湘鄉的力量,一直待續至解放初期。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人曾國藩辦團練、建湘軍,與太平天國戰,與捻軍戰。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一縣以戰功敍官見於地方誌的達7800餘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人幾達半數,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台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盪阿古柏、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後裔有的定居於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鴉片戰爭後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漸趨凋敝。
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該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人禹之謨發動湘鄉學生反對知縣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動「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後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辛亥革命失敗後,各派軍閥連年混戰,多在境內進行拉據戰,弄得兵災不斷,民眾叫苦不迭。此後,湘潭工商業日漸衰落,僅滴水埠之石膏、鶴嶺的錳礦和譚家山的煤礦先後得到開采,產業工人達到一定數量,湘潭也成了中國的「錳都」。
湘潭縣境內民國時開始修築鐵路,粵漢、浙贛、湘黔交匯在縣城以東30公里的株洲,湘潭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其取代,株洲鎮快速發展,並最終脫離湘潭獨立成市。
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在湘潭下攝司地區興建中央電工器材廠(電機廠)、中央機器廠(飛機廠)、中央鋼鐵廠、電廠,並修築湘黔鐵路,然而由於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入華北、華中,致使機器廠、鋼鐵廠、電廠和鐵路、鐵橋停建,所征9000畝土地後來修成飛機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復興經濟的機會。以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有燒殺擄掠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湘潭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十分貧困。抗日戰爭等戰爭的毀滅性破壞徹底結束其作為消費性貿易城市的階段,其後湘潭逐漸轉入了工業城市的階段 。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4月,政務院批准湘潭市為省轄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為省直轄市。
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並,將其原湘潭地區的瀏陽縣劃歸長沙市,醴陵、攸縣、茶陵、酃縣劃歸株洲市,湘潭、湘鄉兩縣劃歸湘潭市。湘潭實行市管縣體制。全市轄湘潭、湘鄉兩縣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區五個區。
1984年,將湘潭縣的銀田鎮和韶山區劃出設立縣級韶山區,由湘潭市管轄。
1986年湘鄉縣改市,仍由湘潭市轄。
1990年韶山撤區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區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區五個行政區以湘江為界調整為雨湖、岳塘兩個行政區。
2005年8月1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72號):將湘潭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湘潭市雨湖區雨湖路遷移至湘潭市岳塘區芙蓉路。
2009年,根據湘潭市政府決議,將面積138平方千米的響水鄉成建制劃歸雨湖區,由九華示範區託管,雨湖區面積由74平方千米擴大為212平方千米。
2010年,將響塘鄉、姜畲鎮成建制劃歸雨湖區,雨湖區的面積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個行政區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兩年時間面積擴大5倍多。
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決定將湘鄉市龍洞鎮的7個行政村和金石鎮的2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韶山市,調整後,韶山市的面積由原來的211平方公里增加到247.3平方公里。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系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B. 湘鄉火車站的歷史沿革
2008年12月25日,地處湘中腹地的湘鄉市成了歡樂的海洋,90萬湘鄉人民期盼已久的湘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隆重奠基,3.8億巨額投資 打造100年不落後的高標准車站。
新的火車站建設分兩部分實施,客運建設規模為8900平方米,投資2.8億元,建設周期為一年。2010年春運投入使用。貨運建設投資1個億,第一期工程年底可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2011年建成並投入運營。
新建湘鄉火車站是在原站址拆除重新建設,新建火車站的站房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原站房的10倍;普通候車室將達到4377.7平方米,是原先候車室面積的10倍。」
新湘鄉站將建設4個站台。原湘鄉火車站始建於1958年,原有站房面積僅1493平方米。湘鄉站是滬昆線主要客貨運站之一,承擔湘鄉市域范圍內對外客貨運輸任務,年發送旅客達到40萬人、貨運量211萬噸,在湖南中部地區的綜合交通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湘鄉站原有客運設備已無法滿足旅客出行需求。
未來的長沙至婁底城際鐵路經過湘鄉時不再建站,而是與滬昆鐵路湘鄉站共用一個火車站。
站前廣場靠近站廳的左右兩側,還分別設置了一個能確保站內「冬暖夏涼」的地源熱泵。新建湘鄉站,進候車廳和站台的通道都安裝了直達電梯,為殘疾人、未成年人和孕婦提供方便。
湘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2012年12月25日全面完工,26日正式啟用。
C. 歷史上湖南省湘鄉市有個桃花鄉柳樹村嗎
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記載,可能在很久以前,湖南省會有一個桃花鄉柳樹村。
D. 湘鄉為什麼古稱龍城
相傳遠古之時,漣水河有一條孽龍。孽龍常常作惡,每每挾風雷,掀波浪,暴虐兩岸,兩岸生靈為之塗炭。人們驚恐且無助,只得於每年農歷二月龍抬頭的日子,殺豬宰羊,祭祀水伯、河神與孽龍,以求平安。
湘鄉觀音某年端午節,人們依俗燃艾蒿,煮雄黃酒,以慶節日,午後,漣水河中龍舟競渡,兩岸觀者如潮。突然孽龍又出作惡,剎那間平地突起怪風,烏雲密布,天昏地暗,隨即河中波濤洶涌,大雨傾盆而至,龍舟傾覆,未及上岸者只得潛水而逃,而岸上觀舟者只恨爺娘少生了兩條腿,狼狽逃竄,沿何遺履棄冠不計其數。河水漫灌,兩岸頓成澤園,人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四野一遍號哭。危難間,天空飄來一陣仙樂,一朵祥雲托著一白衣婦人,手持凈瓶楊柳飄然而至。有識者曰:此南海觀世音也。隨著婦人手中柳枝輕佛,暴雨驟停,烏雲急散,河水盡退入河床中。婦人即呼喚孽龍,要它隨婦人同去南海,坂依三寶。孽龍見婦人破其妖術,惱羞成怒,不僅不受點化,反張牙舞爪,催浪而來,撲向婦人。婦人即現法身,身高三丈,肩披纓絡,頂放金光,腳踏蓮台,千手千眼,眉心開一慧目,「放射慈光罩定孽龍。岸上眾生,見菩薩降服孽龍,皆望空拜倒,求菩薩為民除害,菩薩以一手化成金剛杵,往下擊來,地下頓現深井一口,菩薩再以腰間半根滌帶化作鐵鏈,將孽龍鎖入井中,河中風浪頓息。眾鄉民怕孽龍沖出為害人間,集資在鎖龍之井口上,塑當日所見菩薩之法身,保存至今,相傳每當風雷之時,可聞到井中隱隱響聲,人傳言是孽龍欲借風雷而出,但被觀音菩薩法身所鎮住。並改湘鄉為龍城。自此,湘鄉風調雨順,不旱不澇,成一方福地,皆言是觀音菩薩所賜,兩岸人們對菩薩感恩戴德,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期間,雲集雲門寺,拜佛許願,祈求平安。
最大最久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在雲門寺。歡迎大家去雲門寺朝拜祈福許願。最大最久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望大家遵守寺廟規矩,心誠則靈,入寺主動購門票,票款用於維修擴建寺廟。不得在寺內打架、吵架、鬧事、吸煙、亂扔垃圾等。切莫冒犯神靈,違犯寺規。
E. 湘鄉歷史地理雙峰在湘鄉的管轄區轄說一說
其實五十多年前的湘鄉比這大得多,至少應該包括現在的湘鄉以及雙峰全境。婁底婁星區以及漣源的一部分。 至於為什麼要分出來 我分析 應該是怕 湘軍鬧革命吧 呵呵5000
F. 在古時候湘鄉是個什麼地方
湘鄉的名字來源於西漢時所封的湘鄉侯。到東漢時,便以爵名為縣名,屬零陵郡。三國吳改屬衡陽郡。南朝宋省連道縣入湘鄉縣,隋省湘鄉縣入衡山縣,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湘鄉縣,屬潭州。元代升為湘鄉州,至明初復置縣。1952年析西南境置雙峰縣,析西境入藍田縣(因與陝西省藍田縣同名,後更名漣源縣,再更名漣源市)。1983年後屬湘潭市,1986年9月撤縣設縣級市。
湘鄉話通行於古湘鄉地區,包括今天的湘鄉市,雙峰縣,婁星區以及漣源的一部分。據查證,湘鄉話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兩個古語之一,湘鄉話屬古楚語。
這里有東山書院,戰國以來的古墓葬5000多座及大量文物。文廟、伏虎井、褚公祠、觀音閣、狀元塔、宋窯遺址等20多處古跡保存完好。宋代古剎雲門寺,內有全國第二大千手千眼觀音塑像和漢白玉雕刻的十八羅漢,成為國內外佛教信徒拜謁的聖地,整日香火綿綿,鍾磬悠悠。湖南水府旅遊區,碧波盪漾,山巒影疊,風景秀麗,步移景換,享有「天下水府、人間瑤池」之美譽,為湖南省新瀟湘休閑八景之一。東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曾國藩詩文島(碧洲公園)、韶山灌區、褒忠山原始次森林風景如畫。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毛,澤,東母校——東山書院,陳賡、譚政大將故居,楊,尚,昆題詞的黃公略故居,江,澤,民、李,鵬題詞的黃公略銅像,讓瞻仰者肅然起敬。
長沙府,為明朝和清朝時湖南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以今長沙市轄域為中心,包括周邊鄰近地區。明洪武五年,潭州府改名為長沙府,隸湖廣布政使司,轄11縣1州:長沙縣、善化縣、湘潭縣、湘陰縣、寧鄉縣、瀏陽縣、醴陵縣、益陽縣、湘鄉縣、攸縣、安化縣、茶陵州,府治長沙城。明朝屬湖廣布政司。清朝康熙年間長沙府改隸屬湖南布政使司;民國二年,撤長沙府成立長沙市。
湘鄉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祖五年置長沙郡。後於哀帝建平四年,封長沙王的兒子劉昌為湘鄉侯。自此始有湘鄉之名。東漢時改長沙郡,原湘鄉侯領地改為湘鄉縣。
西漢哀帝建平四年皇帝劉欣將漣水流域賜給長沙王子劉昌,封他作湘鄉侯,這是湘鄉建置之始。
東漢建武初年,原湘鄉侯領地置湘鄉縣,原荊州零陵郡,縣治就在今市城。
三國吳時屬衡陽郡,並為衡陽郡治所在。
南朝宋永初三年並連道入湘鄉縣,縣域擴大,仍屬衡陽郡。
隋朝開皇九年撤衡陽郡,將湘鄉、湘西、衡山三縣合並為衡山縣,屬潭州總管府。
大業三年,改潭州總管府為長沙郡。
唐武德四年,析衡山縣復置湘鄉縣。
元朝元貞元年,升為湘鄉州。
明洪武二年,湘鄉州降為湘鄉縣。清代,湘鄉縣屬長沙府。
1914年改府州建制為道,湘鄉縣屬湘江道。
1922年,廢道制,湘鄉縣直屬省轄。
1937年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1940年4月改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益陽)。
在習慣上,湘鄉有「新湘鄉」和「老湘鄉」的區別。將現在的湘鄉稱作新湘鄉,將1952年拆縣前的湘鄉,稱作「老湘鄉」。
1952年,湘鄉縣劃出現在的雙峰縣全境及漣源一部分,餘下仍稱湘鄉。
G. 湘鄉市蓮花鄉歷史沿革
因境內西山得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府下設昆明、昆陽等11個州縣。昆明縣鄉村設置25里,其中的黑林里、沙浪里、班莊裡、利一里、普坪里、石鼻里、高嶢里等是今區域(指2004年區劃調整前的西山區,下同)。清末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897年),改里為堡,昆明縣轄43堡,其中大漁堡、海源堡、西華堡、沙朗堡、廠口堡、土堆堡、大西堡、張家堡、高嶢堡,明朗堡、多依堡、樂畝堡,頭村堡,范竹堡、桃園堡等15堡為今西山區域。民國初期,鄉村區劃沿襲清制。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縣改堡為鄉,設8區6鎮39鄉,今區境為第五區的范竹鄉及蓮花鄉、北倉鄉部分地;第六區的沙朗鄉、廠口鄉、龍慶鄉、桃園鄉;第七區的西馬鄉、西華鄉、土堆鄉、張家鄉、雲林鄉、海源鄉、碧雞鄉及大漁鎮;第八區的多依鄉、明朗鄉、樂畝鄉、永靖鄉等4區1鎮18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昆明縣設10鄉6鎮,區內為大漁鎮、靈源鄉、北新鄉、玉案鄉、西碧鄉及范的鄉部分地,一直沿襲到1953年市縣合並撤銷昆明縣建制。
H. 湘潭的史載歷史開始於什麼時候
湘潭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時代,其文化與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發展脈絡近相一致。大約距今5000多年前,湖南開始進人父系氏族社會,與長江中游的屈家文化時期相近。到商代,湘潭地區的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青銅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到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南部的湘潭地區的戰略位置已顯重要,湘鄉、易俗河一帶還非常繁榮。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建立統一的中央王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湘潭地區屬於長沙郡湘南縣管轄,西漢湘南縣城在湘潭縣花石,公元前3年,長沙王子昌被封為「湘鄉侯」,湘鄉之名始於這個時候。東漢湘南縣遷址湘潭縣古城鄉,古城遺址至今仍在。到唐、宋、元時期,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原衡山縣改為湘潭縣,當時的范圍與現在的大體一致,唐代湘潭縣治設在易俗河到了宋朝,湘潭縣治遷址現在的市區城正街。這時的湘潭,思想文化相當繁榮,以佛教為主的宗教得到長足發展;而到了明清時期,湘潭屬長沙府管轄,商業、手工也空前繁榮,交通發達……
註:商周:屬荊楚。
春秋戰國:屬楚國。
秦:屬長沙郡。
西漢:為湘南縣地。
東漢:為湘南侯國地。
三國時期吳國:主要屬湘南縣,為衡陽郡郡治所在。
晉:主要屬湘南、湘西與建寧三縣,湘南縣為衡陽郡郡治所在。
隋:為衡山縣(非今衡山縣)。
唐:唐天寶8年(749年)衡山縣改湘潭縣縣治洛口(今易俗河)。是為湘潭城市的發祥。
南宋:湘潭縣城遷至今湘潭市城正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一直為湘潭縣治所在,與湘鄉縣同屬荊湖南路潭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湘鄉,湘潭縣為州,屬湖廣行省潭州路。
明:湘潭,湘鄉仍為縣,屬長沙府。
清:湘潭、湘鄉縣同屬湖南省長沙府。
民國:民國3年屬湘江道,11年撤道,屬省直管,湘潭、湘鄉均為一等縣,湖南省共6個一等縣。
1949年8月,湘潭縣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設長沙專區,專署駐湘潭縣。轄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等8縣。
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准,改湘潭縣城關區為湘潭市,隸屬由岳陽遷至湘潭的長沙專署(1952年10月改名為湘潭專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長沙專區轄湘潭、株洲2市、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望城9縣。
1952年長沙專區改稱湘潭專區,專署駐湘潭市。原衡陽專區所屬茶陵、攸縣2縣及原益陽專區所屬寧鄉縣劃入湘潭專區。轄湘潭、株洲2市、湘潭、長沙、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望城、茶陵、攸縣、寧鄉12縣。
為了貫徹執行**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1951年,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及其他縣的部分區域置藍田縣(後更名漣源縣),析湘鄉縣的三、六、七區建立雙峰縣。其時湘鄉縣屬益陽專區。
1953年湘潭、株洲2市改為省轄市,湘潭市由湘潭專署代管。
1958年湘潭市劃歸湘潭專署領導。
1959年將長沙縣劃歸長沙市領導。湘潭專區轄1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寧鄉10縣。
1961年由岳陽縣析置岳陽市,屬湘潭專署領導。復設酃縣;將湘潭市領導的湘潭縣劃歸湘潭專署領導。轄湘潭、岳陽2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寧鄉、酃縣11縣。
1962年撤銷岳陽市,並入岳陽縣;將寧鄉縣劃歸益陽專區。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岳陽、醴陵、瀏陽、湘陰、平江、臨湘、茶陵、攸縣、酃縣10縣。
1964年將岳陽、湘陰、平江、臨湘4縣劃歸岳陽專區。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6縣。
1965年原屬邵陽專區的湘鄉縣劃入湘潭專區。轄湘潭1市、湘潭、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湘鄉7縣。
1970年湘潭專區改稱湘潭地區,地區駐湘潭市。轄湘潭市及湘潭(駐湘潭市)、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湘鄉等7縣。
1981年撤銷韶山區,並入湘潭縣。
1983年撤銷湘潭地區和縣級湘潭市,設立地級湘潭市;將原湘潭地區的湘潭、湘鄉2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將醴陵、攸縣、茶陵、酃縣等4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將瀏陽縣劃歸長沙市管轄。2月原婁底地區雙峰縣、漣源縣劃歸湘潭市。撤銷婁底市,設立湘潭市婁底區。實際並未實施,7月即撤銷湘潭市婁底區,恢復縣級婁底市,雙峰縣、漣源縣復歸婁底地區。
1984年設立湘潭市韶山區,以湘潭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
1986年撤銷湘鄉縣,設立湘鄉市(縣級)。以原湘鄉縣的行政區域為湘鄉市的行政區域。
1990年撤銷湘潭市韶山區,設立韶山市(縣級)。
1992年撤銷湘潭市雨湖區、湘江區、岳塘區、板塘區、郊區,以湘江為界設立雨湖區、岳塘區。
1992年湘潭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湘潭市市區遷至湘潭縣易俗河鎮。
I. 湖南湘鄉有哪些名人
1、曾國荃,湘軍首領,清總督。湖南湘鄉人。字沅甫,曾國藩弟。1864年任湖北巡撫。同治間,與郭嵩燾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後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任兩江總督。
J. 湘潭近七十年的發展歷程
LV.5 2016-05-09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並構築縣城(今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自唐移湘潭縣治於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和湘潭縣的境域有1200餘年。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 漢代,當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湘南縣(今長沙)。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湘鄉侯國,後轉為湘鄉縣。湘鄉的劃出,有助於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國至漢,乃至其後幾百年,湘鄉都成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劉備,後屬孫吳政權。湘鄉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諸葛亮死後,繼承相位,位至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湘南縣周圍各縣,主要部分入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並入湘鄉,加強湘鄉的力量,一直待續至解放初期。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人曾國藩辦團練、建湘軍,與太平天國戰,與捻軍戰。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一縣以戰功敍官見於地方誌的達7800餘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人幾達半數,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台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盪阿古柏、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後裔有的定居於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鴉片戰爭後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漸趨凋敝。
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該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人禹之謨發動湘鄉學生反對知縣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動「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後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