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吳川市孫姓居住歷史有多久

吳川市孫姓居住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08 11:45:10

㈠ 廣東省孫姓人口有多少

湘鄉、粵、西藏、奉化,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後還有向海外遷移的,占總人口的3。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吳江、永嘉、壽縣、祁陽:大城縣、雄縣: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於湖北北部地區、大青孫家溪支等、鳳陽縣等、南宮市.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大廠縣(十三位)、場口化竹支,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在蘇南地區。湖北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順德、新城、淶源、醴陵等地、吳橋縣(十二位)、青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永州,其他地方如、獻縣。如陝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海豐。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灤南縣(二十二位)、瀏陽,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陝西耀縣)、豐縣等、瑞安。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贛邊三角區聚集: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占總人口的2:萬金縣、高邑縣(二十位).02%,原是中原的漢民、丹陽、江陰等到地。現在陝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為8735人、泉州、冀縣、泗洪、惠安,占總人口的4、張家港。第九位的有、滄州市。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寧鄉、婺源等地、黟縣:崇陽。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歙縣、蘇州,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後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65%)。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餘杭、肅寧: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5%左右)。自古以來、湖州、豐南,現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嘉興等地,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同安。安徽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揚州。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於長江沿岸各市縣、揭陽等地,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2000至3000人,為7805人、紹興、杭州市、磁縣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教育家孫叔平等。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誌里:文安縣。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而90%以上姓孫。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在當代更是如此,有28622人、浦城、棗陽市、金華、潛山縣,有9200人,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藁城縣(十一位),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孫石佛村、宜興、諸暨、容城、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宣州市、蕭山,並且有孫庄鎮,為12492人、句容、懷寧縣、東安、任丘縣、完縣。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靈壽縣,占總人口數的2%,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辰州,唐代華原誕生「醫聖」孫思邈、德安,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現主要居住地有、桐廬:石家莊市(十一位),如今孫氏主要聚居於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常州。現集中居住地有,占總人口的13,主要集中居住地有。排名第十一位以後的市縣主要有。陝西陝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第十位的有、寧波:寧都;蒙城縣是第十四位、常德、正定縣(十一位)、安溪。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象山、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永康、永春等到地,占總人口的4、安次、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撫寧、黃驊縣、南昌.63%)。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36%)、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南安、唐山。因戰亂等原因、固安、玉田縣,客家先民、慈溪、保定。山西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漣水、晉縣(十八位)、連江、舟山。廣東廣東孫姓遷入較晚,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常熟,為15443人,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浙江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南陵縣等地區,占總人口數的1.1%)、餘姚。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樂亭縣、東陽,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湘潭、涿縣、沐陽、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數,都在5000人以上:定興縣、滄縣、興寧、寧晉等、豐潤、通縣、晉江:鎮江、孫窪鎮、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南通,現主要居住地有:太原(山西省平遙縣)、赤壁等地、大名縣(第十二位)、蠡縣、形成、全椒縣;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江都,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廊坊。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湖南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孫家窪村等聚居區,自西晉以來,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聖地之一、壯大、義烏、鹽山縣.17%。江西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廈門集美。長江以北地區、上虞。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樂平、零陵;懷安縣、灤平縣:中山市,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遵化縣,最早是在南宋時期、內丘。現因有地方誌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江蘇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在閩西、無錫。福建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後又從這里走向四方、陸豐,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㈡ 孫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誰

孫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一、起源

1、源於子姓

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

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3、源於媯姓和姚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舜在當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領)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

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 惠民縣,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於荀姓

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冒姓

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二、得姓始祖

1、孫書

孫書,媯滿-----田完後裔,出生於齊,為齊桓子無宇次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成為媯姓孫氏之受姓始祖。

今孫氏樂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為其後裔。該支在孫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東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廣東等地。

兵聖孫武、吳主孫權、國父中山先生等皆為其裔。而這其中最為主要的一支則為後魏孫方嗣八世孫、唐末新安伯金吾上將軍孫萬登由山東北遷安徽一支,其人口繁衍幾涵蓋全國,總人口超過孫氏各支子孫,而孫萬登也因其子孫鼎盛而名動古今,成為孫書後裔中的姣姣者。

孫書在軍事理論上頗有建樹,雖有著作卻沒有留傳,但年過八旬仍能掛帥出征。其孫長卿武子之所以成為一代兵聖,家學淵源也是重要因素。

2、孫乙

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

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

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書

㈢ 孫姓的歷史來源 起源什麼朝代

起源自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

㈣ 孫氏的歷史

孫姓由來已久,姓源眾多,據史書記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孫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2位。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國滅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
第四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紂王叔父比干,屬於以避亂改姓為氏。 比干是殷商末期紂王叔父,官至少師。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卻不聽勸諫,他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連續三天進宮勸說紂王,希望他能改過自新。紂王惱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顏直諫者,一律斬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繼續勸說紂王。紂王暴跳如雷,讓人當庭剖開比乾的胸取心。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第五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孫氏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第六個淵源
源於變姓,出自春秋戰國荀子後裔在西漢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荀,名況,又稱荀卿,是荀姓家族人的驕傲。但到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戰國策》、《韓非子》、《漢書》、《儒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敘錄》、《韓詩外傳》等書篇中均稱荀子為「孫卿」、「孫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議兵》、《強兵》、《堯問》等篇中也多見「孫卿子」。
第七個淵源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據《漢書》載,夏侯嬰之後也有一支改姓孫。夏侯嬰(公元前?~前172年),沛縣人,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隨從劉邦起義,立下戰功,後封為汝陰侯。書中說:「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此話大意為,當初因為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所以號滕公。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從此夏侯嬰的後代中便有一支成為孫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氏,其中有些孫氏是漢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這些少數民族 孫堅
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氏。唐朝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㈤ 孫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羋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占名人總數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㈥ 孫姓起源於公元幾世紀距今有幾千年歷史

孫姓由來已久,姓源眾多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景公賜將軍田書姓孫,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㈦ 孫姓的歷史來源

孫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後代。康叔於西周初年受封於衛,建立衛國。康叔的8世孫衛武公和,因助周攻滅西戌,被周平王賜為公爵。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陽)那個地方的產物。惠孫的後代崇敬惠孫,就以他的名字「孫」為姓,世代相傳,成為孫姓的大宗。

2、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後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恆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

4、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後裔比干之後。比干受殷紂王所害後,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5、出自夏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公主,故公子孫又為孫氏。

6、出自荀姓,是戰國學者荀子的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後為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為孫姓。後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一支鮮卑族復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

二、遷徙分布

孫姓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陽一帶,始祖是惠孫。這一支與後來發源於山東出自媯姓的孫氏,構成了孫氏家族中較大的兩支。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使孫姓分支更趨繁多,使今人很難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孫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滅以前的幾百年間主要是繁衍於河南省境。其後主要繁衍於今東南沿海地區。出自媯姓起源於齊國的孫氏,主要集中繁衍於山東省境,後因齊國內亂,其子孫便首次南遷於江蘇、浙江一帶。秦漢時,山西太原一帶的孫姓繁衍最為繁榮,形成了孫姓歷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常年戰亂,孫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舉南遷。南遷的結果,使孫氏的分布更為廣泛,分布於浙江富陽、山西太原、湖北漢陽、陝西漢中、山東清河、河南洛陽等諸多地方。

三、歷史名人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編撰成
《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 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陽穀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 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
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後人
尊為葯王。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中山: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
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
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在中共的
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㈧ 蒼南觀美茂竹孫氏歷史來有出過什麼人物

孫姓源出姬姓。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武庚叛亂,康叔出兵幫助周公旦平亂有功,被封為懷侯,欲移於衛。康叔死後,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春秋初,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的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即孫氏。尊武仲為始祖,尊惠孫為鼻祖。

淵 源

孫姓起源與演變 據《中國姓氏》所載,孫姓主要由五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之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康叔死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初,楚王蚧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600年的歷史。

第三支系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490年在位)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血緣子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

第五支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孫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戰國名士荀子的後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劉詢)名諱,改為孫姓;西漢滕公夏侯嬰之曾孫夏侯頗,隨外祖父姓而改姓孫;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少數民族使用孫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多數被同化成漢族孫姓。

孫姓郡望

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公元95年)將原有的千乘郡改為樂安郡。相當於今山東省高青、博興、廣饒一帶地區。

陳留郡。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置,治所在陳留縣,今河南開封市東南陳留城。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西古城。

富春縣。漢置,縣治在今浙江富陽,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129)後屬吳郡。

孫姓堂號

堂號是姓氏中的某些支派用郡望或本姓中人或事的典故,作本支派的稱號,或借指本支派。在眾多的孫氏堂號中,已知者有「樂安堂"、「東莞堂"、「兵法堂"、「富春堂"、「映雪堂」、「孝友堂」等。

樂安堂。孫氏最早居住的祖籍在樂安,於是借用郡望為堂號。這便成為孫姓族人中流傳最廣的一個堂號,幾乎全國有一半孫氏家族通用這個堂號。孫中山先生的家族——廣東翠亨孫氏堂號樂安堂。其公堂賬冊被稱為《樂安堂仕令號》;其故鄉上沙車站茶亭也稱樂安亭。

東莞堂。以「東莞」作為堂號,與郡望一樣,指今山東境內的古東莞郡,即今山東省莒縣。莒縣,古莒國所在地;齊國田氏孫姓始祖孫書攻伐之國。其後人以東莞為堂號,實是紀念始祖伐莒得封賜姓之事。

兵法堂。以「兵法」為堂號,顯然是紀念「兵家鼻祖」的祖先孫武。孫子兵法十三篇,盡人皆知,主要見於江西、安徽、湖南、江蘇等長江沿岸的孫姓通用的堂號,以使其族的特徵更為鮮明突出。

富春堂。以「富春」為堂號的大都是南遷至吳的孫氏後裔。其族中曾出過孫權父兄三人占據江東,為與樂安孫氏區別,便以孫權家族的祖居地富春為堂號。有的以樂安郡富春堂,有的以吳郡富春堂。

映雪堂。典出孫康映雪讀書的故事。據唐李善《文選注》引《孫氏世錄》說:孫康少時家境貧寒,無錢買油點燈讀書,常在冬天的雪光下夜讀。由於他一生甘於清苦,耐於寂寞,終於學成及第,官拜御史大夫。孫姓人把「映雪」作為堂號,不僅為了紀念孫康,同時為了激勵後世子孫奮志讀書。

孝友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之一的孫奇逢,在制定《孝友堂家規、家訓》中說:「吾家孝友堂,爾師鹿忠節額之,山左劉幼孫字重慶書之,迄今五世矣。」孝友一詞,出自《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本義為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孫奇逢家族遂用「孝友」為堂號,反映了他們的追求並付以實現。

蒼南孫姓遷徙

孫姓遷徙與演變 入遷蒼南的孫姓,據各地《孫氏宗譜》記載,基本上確認南宋、礬山、昌禪支派系明洪武四年(1371)為最早入遷的一支,其次是明末清初入遷的江山西河邊和龍港黃家蓬支派。今將收錄部分遷徙列明於下,以作考證。

南宋、礬山、昌禪孫姓 始遷祖孫懷表,系孫華海六世孫。孫華海系福建閩東始祖孫平章(諱德崇,字公義)二十三世孫。於明洪武四年(1371)由福寧府(今霞浦縣)之赤岸入遷浙江溫州府平陽縣三十一都大孫垟(今蒼南縣昌禪鄉大心垟)定居。由於舊譜湮沒,其後裔共尊孫懷表為一世祖。配氏木詳,生子三:長子孫新禮,字新耕;次子孫新文,字祿耕;三子孫新義,字少耕,分為「天、地、人」三房。繁衍成族,天房居南宋坑底,其後裔孫振暖三兄弟(系孫懷表十世孫)於清道光年間外遷,至今住處不詳;地房居礬山孫宅、杉山,其後裔孫景周、孫景祥、孫景遠三兄弟(系孫懷表六世孫)於清雍正十年(1732)遷居玉環大古順,保持血緣親情,關系密切;人房居昌禪三條溪毛竹腳。天、地、人三房現有部分後裔移居樂清、溫州、杭州和北京等地。

龍江江口黃家蓬孫姓 始遷祖孫子顏(1594—1658),字芝繁,於明萬曆年間由永嘉場橫浹(今溫州市龍灣區永中鎮橫浹村)入遷來此定居。配姜氏,生子五:國祥、國禮、國祺、國美、國安。孫國禮,配氏不詳,生子二:汝雲、汝元。孫汝雲,配氏不詳,生子孫允昌;孫允昌生子二:廷升、廷選。孫汝元配氏不詳,生子二:月祥、恩弟。孫月祥配氏不詳,生子六:廷友、廷源、廷龍、廷全、廷五、廷六。孫國美生子孫汝臣。孫汝臣生子二:宗明、宗亮。孫宗明生子孫西齊。孫宗亮生子孫求貴(孫求貴次子占洪,隨母出繼咸園上官姓)。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龍港街等地。

項橋林家塔百家灣孫姓 始遷祖孫榮所(1597—),約於明崇禎年間由福建泉州府惠安縣赤岸入遷來此定居。配洪氏,生子孫友亮。孫友亮配楊氏,生子孫振峰。孫振峰配鄧氏,生子七:文岳、文志、文哲(移居玉環縣楚門)、文貴、文選、文道、文州。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龍港街,錢庫街,靈溪街,括山將軍嶺腳等地。

江山西河邊(江南十五都)孫姓 始遷祖孫君祥(1628—1718),系永嘉場四都三里橫浹(今溫州市龍灣區永中鎮橫浹村)孫子壹次子。於明末清初由永中鎮橫浹村入遷平陽縣北港嚴家嶴,旋轉遷江南十五都西河邊定居。尊孫子壹為一世祖。孫君祥配陳氏,生子八:文英、文口、文龍(字英龍,出繼三垟薛姓)、文德(字元正,出繼漁塘嚴家嶴)、文敬、文星、文傑、文儀。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縣內外各地。

㈨ 姓孫的有多少

孫姓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東北三省
黑龍江的孫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縣等,其中佳木斯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32000餘人,占總人口數的 5.3%;伊春孫氏為第六位大姓;克山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約5000戶,占總戶數約在4%左右。在賓縣,孫姓列第九位,有2681戶,占總人口數的2.13%。黑龍江其他地方,如哈爾濱、富裕、富錦、明水、巴彥、呼蘭、虎林、黑河、五常、肇東、寧安等市縣地,孫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孫氏,長春、吉林、通化、舒蘭、永吉、德惠、撫松、榆樹、伊通、延吉、懷德、農安、磐石、柳河、延邊等地。
遼寧省的孫氏,在新金縣,孫氏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為 4.82%。桓仁縣孫氏為第五位大姓,有1-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也接近5%。燈塔縣孫氏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戶,占總戶數的2.11%。
山東
山東是中華孫姓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當代孫姓在各地的分布相當稠密。
樂安大約在惠民、廣饒縣一帶;東莞在今山東沂水縣境內。如今這里的孫姓人口分布依舊密集。在惠民、廣饒縣一帶,以孫氏命名的村莊和保存下來的孫氏家譜都相當多。據1985年調查統計,廣饒縣孫姓人口將近2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當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濟南台兒庄區、海陽縣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據198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35000人,占總人口的4.98%)、梁山縣、莒南縣排第四位;萊州市(據19855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8126人,占總人口的5.54%)、諸城市(據1987年統計,本市孫姓人口為45萬左右)、臨淄區(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20927人,占總人口的4.22%)、高密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平邑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濰坊市、棲霞縣等排第五位。
孫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縣市有:安丘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7496戶,占本縣總人口的3.27%)、泗水縣(據1988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0365人,占本縣總人口的1.94%)、荏平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5000人以上,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4%)、煙台市、萊西縣、東平縣等。
孫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陰縣(據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2336,約占本縣總人口的2.79%)、金鄉縣等。
其他有孫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縣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據 1987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肥水縣排第十位;新泰市(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萬人以上)與利津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為996戶,占總戶數的1.7%)排第十三位;臨成縣排第十五位(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為1660人,占總人口的0.94%);成武縣排第十七位(據1985年統計,孫姓人口在5000以上,約占總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孫姓族人的主要發源地,衛國孫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幹楚國孫氏有部分源頭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孫姓現仍是當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縣孫姓排名第四位,在整個商丘地區孫姓為第五大姓。在浚縣,孫姓排第六位,人口約18500人,占本縣總人口的3.36甲o。在孫叔敖家鄉固始縣,孫姓為當地第八大姓,有關孫氏的村、鎮等地名也有11處之多。在舞陽縣(據1985年統計,孫姓為2203戶,占本縣總人口的1.91%)、武陟縣(據1985年統計,近1萬人,約占本縣總人口的1.8%左右)孫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陽、汲縣、衛輝市一帶及洛陽、開封、鄭州諸地的孫姓家族也不少。衛輝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欒川縣,據1990年統計,孫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總人口的1.8%左右。泌陽縣也排在第十二位。孫姓排名在當地第十三位的有許昌縣(據1982年統計為2984戶,約占總戶數的2%左右)、登封縣(據1988年統計為10313人,占總人口的1.97%)、靈寶縣(據1997年統計,孫姓約占本地總人口的1%以上)、泌陽縣。
在郟縣,孫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據1982年統計為6547人,占總人口的1.39%);獲嘉縣為第十七位。在濟源為第三十位(據1990年統計為4499人,占總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縣外,在當代河南的商丘、駐馬店、西平、杞縣、西華、封丘、偃師、洛寧、淮濱、沈丘、尉氏、鶴壁、襄城、南陽、安陽諸地孫姓人口也都有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歷史上也是孫姓居住較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位於現河北的清河縣和山東臨清縣一帶。在當代孫姓仍是當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孫姓人口在當地排名前五位的市縣主要有:海唐縣排第二位(據1988年統計為17320人,占總人口的13.42%)。孫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張縣(據1987年統計,為8735人,占總人口的4.63%)、清河縣(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統計,為12492人,占總人口的4.36%)、盧龍縣(孫姓人口占總人數約在4.5%左右)。清河縣是孫氏的著名郡望之一,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並且有孫庄鎮、孫窪鎮、孫石佛村、孫家窪村等聚居區。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縣主要有:圍場縣(據1987年統計,為15443人,占總人口的3.1%)、南皮縣(據1990年統計,為7805人,占總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縣主要有:大城縣;懷安縣、玉田縣、黃驊縣、鹽山縣、任丘縣、灤平縣。第八位的市縣主要有:萬金縣、南宮市、遵化縣、靈壽縣。第九位的有:定興縣。第十位的有:文安縣、雄縣、樂亭縣、冀縣。
排名第十一位以後的市縣主要有:石家莊市(十一位)、藁城縣(十一位)、正定縣(十一位)、大名縣(第十二位)、吳橋縣(十二位)、大廠縣(十三位)、晉縣(十八位)、高邑縣(二十位)、灤南縣(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區外承德市、棗陽市、滄州市、獻縣、唐山、蠡縣、涿縣、新城、肅寧、淶源、滄縣、廊坊、固安、磁縣、青縣、內丘、保定、安次、豐潤、完縣、容城、豐南、撫寧、通縣、寧晉等,孫姓分布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孫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區主要是休寧縣、黟縣、歙縣、宣州市、南陵縣等地區。這里的孫姓是從晚唐時期開始興盛的。長江以北地區,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壽縣、潛山縣、懷寧縣、全椒縣、鳳陽縣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統計資料的地方誌里,臨爾縣孫氏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總人口數的2%;蒙城縣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總人口數的1.02%。
當代安徽孫氏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將領孫立人與中國現代哲學學者,教育家孫叔平等。
江蘇
江蘇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孫姓的集中居住地。當代孫姓主要集中分布於長江沿岸各市縣,特別是蘇南地區為最。
在蘇南地區,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鎮江、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常熟、宜興、句容、吳江、張家港、江陰等到地。長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揚州、泗洪、漣水、沐陽、豐縣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陽)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孫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國東吳孫權稱帝以來,孫姓就是當地的大姓之一,在當代更是如此。自古以來,這里的孫姓名人志士層出不窮。
當代孫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陽、杭州市、寧波、蕭山、餘姚、湖州、紹興、慈溪、奉化、嘉興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華、義烏、永嘉、桐廬、永康、上虞、諸暨、餘杭、東陽、瑞安、舟山、嵊縣等孫姓也有相對集中的分布。
孫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陽,如今孫氏主要聚居於龍門鄉龍門村及大青鄉宵井村、春建鄉下塘村諸處,富春江兩岸的孫氏還有王洲五堡支、場口化竹支、大青孫家溪支等,其中以龍門村孫氏最為壯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戶人家,而90%以上姓孫。
江西
江西孫姓族人自三國時代就已遷入,主要是東吳孫權族人。現集中居住地有:寧都、南昌、樂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資料統計江西安福縣孫氏人口只有618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孫姓族人是從唐末開始遷入的,現人口集中居住區有:廈門集美、同安、連江、泉州、惠安、晉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孫姓自明代中期以後還有向海外遷移的。
福建閩西還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漢民。因戰亂等原因,自西晉以來,客家先民經過幾次大的南遷,在閩西、粵、贛邊三角區聚集、形成、壯大,後又從這里走向四方。孫中山先人曾從閩西寧化遷居到廣東。現在閩西寧化是海內外眾客家裔孫尋根謁祖的聖地之一。
廣東
廣東孫姓遷入較晚,最早是在南宋時期,現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順德、興寧、陸豐、海豐、揭陽等地。廣東在近代出現孫氏最偉大的人物,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孫姓最早在三國時代就已遷入,現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寧鄉、湘潭、湘鄉、祁陽、常德、瀏陽、東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孫叔敖家族的一個分支就居於湖北北部地區。三國時代東吳富春孫氏開始進入此時。現孫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陽、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孫姓較早居住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兩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遙縣)、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在歷史上這里的孫姓曾出現過輝煌,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太原孫氏。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災難的影響,現在這里孫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現因有地方誌姓氏人口統計資料,孫姓人口在這里的具體分布還是比較明確。
陝西
陝西省也是孫姓居住較早的地方,這里有孫姓早期的郡望——華原(治所即今陝西耀縣),唐代華原誕生「醫聖」孫思邈。現在陝西省的孫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於全國平均數。如陝西省蒲城縣孫氏排第十位,延長縣孫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縣孫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總人口數比例的1%左右。
孫姓人數比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這里的孫姓主要是在解放後因工作關系從全國各地遷去,而且定居時間不太久。

㈩ 尋求百家姓的歷史!孫氏的起源!

1、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於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3、源於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孫姓淵源
5、源於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7、源於其他賜姓、改姓:
①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本姓俞,年少時即隨孫堅征討沙場,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
②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⑴山東《鄆城縣志》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有一名士叫孫一元,原來是安化王的宗族後裔,本為朱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92年),慶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襲了安化的封地(今陝西慶陽與甘肅安化一帶)。這個朱寘鐇曾一直認為自己是皇位當選人。事後,朱一元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為孫一元,攜家避難躲入太白山中隱居。在朱一元的後裔子孫中,皆沿襲祖先所改之姓氏,稱孫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新羅初期,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朴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9]
⑵唐朝時期,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為契丹族人。
⑶元代時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於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復姓,如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之類的復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復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
⑸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仿漢姓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
⑹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孫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閱讀全文

與吳川市孫姓居住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