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要去平遙古城看看,想先了解一下那裡的歷史,誰幫忙給介紹下啊
平遙古城已有28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級城市。因其所有特徵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而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追溯平遙古城源遠流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更好地傳承歷史,延續文明,拓展未來。
在古代,城牆構成了中國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體形象。平遙城與全國其它許多城市一樣,是先修築城牆後而形成城市,平遙城牆肇建於何時,史書中未見有確切的說法。
唯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建置》中載:「舊城狹小,東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時,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駐兵於此,築西北二面。」就平遙的歷史而言,西周時代,「此」地沿無縣、邑的行政區劃,但尹吉甫率師北伐時,既「駐兵於此」,營建防禦工事,當屬首要。他們既在「西北二面」築牆防守,那末東南二面也決不會空若曠野。很顯然,那次浩大的軍事防衛工程為後來的平遙城牆奠定了基礎,平遙城牆的雛形就在「宣王中興」的年代裡告成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國,實行郡縣制,置縣平陶,屬太原郡。漢朝時,平遙為京陵、中都二縣及鄔縣地。
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原址在今文水縣西南)於京陵城西,並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東遷至今址,平遙城作為縣治之所在,是平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隋唐時期,為防禦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為「表裡山河」的軍事重鎮山西,在戰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時,平遙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經歷過冷兵器時代一場場自衛戰爭的嚴酷考驗。
北宋初,太初趙匡胤為討平北漢政權派兵焚燒平遙城,然而平遙城池畢竟土不為火克,永葆著「城」的偉觀。
唐宋時期,平遙古城商貿初具規模。
從城內一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沙,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末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遙城牆在周長「九里十八步」的「舊城」基礎上開始擴建,重建築成「周圍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城牆已磚石包牆。明代中葉以後,城市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使城市建築向外擴展,正德四年(1509)在親翰門外築起了「附郭關城」一面,「附郭關城」是加築在「關廂」之外的又一道城垣。牆身素土夯成,牆高約6米,上砌女兒牆。牆間辟拱券城門一道於龍王廟之左,習稱「東關門」。「東關門」面臨惠濟河畔,北望「九眼橋」,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國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葉,古城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明清兩代500餘年間,平遙城牆歷經26次修葺增補,形成了現存的已有規模。即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遙城三華里見方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有二,形如「烏龜」頭南尾北,所以平遙城又稱龜城。作為城的標示—城樓,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古城內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時期,體現縣置的平遙縣衙建成於元至正六年(1346),歷經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動體現在文廟、武廟、城隍廟、清虛觀、財神廟、雙林寺、鎮國寺等宏大建築中,這些寺觀廟堂香火不斷,明清盛極一時。構成古城主體的民居宅地,商鋪作坊,是在十五世紀初隨著晉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漸漸興建起來的。到明清時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在賀蘭仙橋、市樓金井等舊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緒年間又有清虛仙跡、書院弦歌四景增入邑聖。古平遙十二景勝名遠播。邑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樂於興學。明初的卿士書院,康熙年間的西河書院,嘉慶道光年間的古陶書院(超山書院),咸豐年間的鳴風書院為晉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葉,古城商業貿易一度興盛,曾發展為全國的商業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之說,當時城內大小街巷商鋪鱗次櫛比,繁華異常,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城隍廟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鋪以經營大批量,大宗項的中轉業為主,各種南北貨物源源不斷地載進平遙,再發往其他各縣以至省名。佔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個市場區域,市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號誕生,平遙商幫迅速崛起,進一步促進古城貿易的發展,此後持續百餘年之久。
平遙古城創建以來,一方面是周而復始地遭災罹禍,或受水患,或為火燔,或遇兵燹受損,或愛風雨侵蝕,多次瀕於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撓地進行救護和重建,從守土之吏到愛鄉之民,無不將保護古城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光榮使命,繩繩相繼,代代相傳。每當出現毀壞之後,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去修復。多少年來,修舊補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從清末到民國年間,由於戰亂等在,一度有毀無建。
民國七年以後,公路、鐵路相繼開通,促進了平遙的開放。各種洋貨大量流入平遙,佔領市場。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遙城,古城經歷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燒殺掠搶,許多建築或毀壞或改為軍事設施。日軍推新經濟封鎖政策,城內商鋪減少,滿目蕭條。
20世紀中期,附郭關城最終遭遇了建設性的毀滅,如今已難得覓其蹤影。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平遙古城保護。五六十年代時,就撥款維修文廟大成殿、雙林寺等文物古跡。當時,由於實行公私,個體商鋪銷聲匿跡,城市商業以集體供銷社為主,城內興建起柴油廠、棉織廠等國有企業。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平遙城牆、雙林寺、鎮國寺和文廟大成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經費得不到保證,加之「破四舊」、「深挖洞」之風盛行,古城內原許多文物古跡或被佔用或被拆除,遭到了自然的、人為的損壞。城牆周圍開始修起大量民宅。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古城保護工作步入正常軌道,縣政府建立管理機構,制定政策法規,大力融資維修古跡、修建道路、整治環境、開發旅遊。
1979年,國家拔專款修繕雙林寺、鎮國寺、城牆。
這一時期,城內個體私營商業雨後春筍地發展起來,日用百貨齊全,批發零售兼營。城市一片繁榮。
1986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90年,平遙城市布局劃分為古城保護區、新城發展區。
1993年,平遙城牆牆體全體復原如故,72座敵樓重新聳起,魁星樓再現菜昔日風采,太和門、親翰門、風儀門三座瓮城恢復原狀。以後數年間,城內縣衙、城隍廟、文廟、明清一條街等建築在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遷出後,相繼大量修復。
1997年,12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錄。平遙縣搶抓機遇,進一步加快了古城的保護和開發,到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了明清時期建築風格、歷史風韻。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中外旅客大量湧入。現代化賓館、飯店及交通設施成為平遙新城最亮麗的風景。城內的民俗客棧,古色古香,傳統名吃,風味獨特,吸引中外來賓流連往返,平遙城進入了中國重要旅遊城市行列。
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明清原貌。
今天的平遙古城,集金、元、明、清及民國初年歷代建築之大成,城牆巍峨,衙署森嚴,街道如故,商鋪林立,傳統民居鱗次櫛比,樓閣、橋梁、祠廟、道觀、佛寺、教堂,星羅棋布,渾然一體,世澤綿長,規模和格局與明清時期相符。平遙世風淳厚,文心盪漾。人們走進平遙古城,猶如神遊於明清時代,置身於一座龐大的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古城外的東、南、西為新城發展區,總面積是古城的二至三倍。東區以平遙一中為中心形成了教育新區,南區以黨政辦公大樓、機關、學校、醫院為代表形成了綜合發展區,西區以綠色都城、柳根花園為代表居民新區。高樓林立。馬路縱橫,霓虹閃爍,市場繁榮,充滿現代氣息。
2005年,在新一屆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圍繞建設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旅遊城市之一。平遙古城開展了規模空前的建設開發。城牆外圍的大片建築被拆除,形成了既整潔,又廣闊的綠化帶,一座完整的古城雄姿正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㈡ 平遙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希望採納
㈢ 平遙古城始建於什麼時期
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請點擊下面採納,謝謝。
㈣ 平遙古城有怎樣的悠久歷史
相傳平遙—帶是帝堯的封地。春秋時代這里是晉國的京陵古邑,戰國時代為趙國的屬地中都,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時廢京陵、中都二縣,改置平陶縣,後因避太武帝拓拔燾諱(燾、陶同音)而改名平遙,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時,山西商人幾乎壟斷全國經濟,清道光年間,平遙更因「票號」(相當於現在的銀行匯款業務)的興起,而有商都之稱,當時城市的繁華富裕,從現存民居建築裝飾的雕花與彩飾可見一斑。
㈤ 平遙古城的詳細介紹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5)平遙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對擴展閱讀
景點
1、日升昌票號
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資與總經理雷履泰共同創辦。
總號設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繁華街市的西大街路南,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是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先河,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2、文廟
文廟即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平遙文廟位於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平遙文廟坐北向南,規模宏大,規制齊全,2004年正式向遊人開放,成為平遙古城的主要文物旅遊景點之一。
3、瓮城
瓮城,指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
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㈥ 平遙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啦大神們幫幫忙
古城夜景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㈦ 平遙古城距今有多年的歷史了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前782),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明代洪武三年(1370)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㈧ 平遙古城簡介 平遙古城簡介如下
1、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2、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3、平遙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
5、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
6、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7、世界遺產中心描述稱: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㈨ 平遙古城歷史簡介平遙古城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2、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3、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㈩ 山西平遙古城歷史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