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貞觀十年發什麼了什麼事

歷史上貞觀十年發什麼了什麼事

發布時間:2022-08-26 19:59:13

⑴ 貞觀之治講述了什麼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曾寫下光輝的一頁:在他當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政治清明,國力強大,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戰功赫赫。他親眼見到隋煬帝的腐朽統治和農民起義的巨大力量,因此,他掌握政權以後,注意緩和階級矛盾。他常說:「不能忘記、隋煬帝亡國的教訓。」又說:「一個好國君,必須先讓百姓過好日子。如果損害他們來供奉自己,那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去喂肚子。」他把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記在心上,曾對太子李治說:「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讓船浮在上面,也能讓船翻到水裡。」在他當政後,為了讓農民安心生產,他切實推行了唐高宗李淵時期制訂的「均田制」和「租庸調法」,控制了土地和勞動力,保證了政府的賦稅來源,形成了「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的賦稅制度。這些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使農民們重返家園,對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世民在軍事上,繼續沿用了隋朝的府兵制,全國建立了634個軍府。府兵稱作「衛生」,由各軍府從均田農民中挑選,這叫「點兵」。府兵平時務農,農閑訓練,每年輪流到長安擔負一個月衛戍任務,有戰事就出去打仗。府兵可以免去本人的租庸調。

李世民發展了隋朝時開始出現的科舉制度,增加了考試科目。他曾說過:「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他在用人方面,堅持「任人唯賢」和「取其所長」的原則。在爭奪天下時,他就網羅了大批文才武將,即位後,又馬上讓宰相封德彝推舉賢才。有一次,他發現武將常何的奏疏寫得很有水平,了解到是常何的門客馬周起草的以後,李世民就把馬周召來,安排他做了官。後來,馬周做了宰相,成為李世民的助手。特別是對前太子李建成的謀士才能卓著的魏徵、王珪,十分看重,盡管他們過去幫太子反對過李世民。對自己的親屬、朋友,對部下,他都能做到一視同仁,按才錄用。

唐太宗李世民最突出的優點是善於納諫。也就是聽取批評意見。他曾問大臣魏徵:「用什麼辦法才能頭腦清醒而不昏庸?」魏徵回答:「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徵經常給太宗提意見,多次指出太宗的過錯。有時把太宗惹火了,仍然神色鎮定,堅持自己意見。魏徵一共給太宗奏事200多件,在唐初實現貞觀盛世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623年,魏徵患重病期間,唐太宗每天派人去看望他。魏徵病危時,太宗親至病榻。魏徵死後,唐太宗傷心地流淚說:「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穿戴得是否端正;以歷史為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這面使我明得失的鏡子再也回不來了。」

唐太宗在民族關系方面,採用和睦政策,對漢族人和非漢族人同樣看待。許多少數民族的首領還在唐朝政府擔任軍政要職。他還讓文成公主與吐蕃君主松贊干布聯姻,加強了漢族和藏族人民的團結。

由於唐太宗知人善任、博採眾議,實現了比較正確的政策,才使唐朝初年出現了繁榮強盛的局面。「貞觀之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太宗李世民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⑵ 「貞觀之治」的起至時間在歷史上的影響是什麼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治世局面。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 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做到「政啟開元」,從而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貞觀年間,農民佔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⑶ 「貞觀之治」的內容是什麼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

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3)歷史上貞觀十年發什麼了什麼事擴展閱讀

貞觀之治的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

(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

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⑷ 貞觀時期所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個人之間的關系

一代名君唐太宗
貞觀政績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乾的還委以重任,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里,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領導集團順利組成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裡,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用上等的物質生活招待,最後還賞賜很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遊,大征民工修造運河。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加上其他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基本的四個標准,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准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顏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為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麼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飢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准,他是用才乾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後來的一些貪官污吏卻以此作為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系的借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乾的人被唐太宗納入高層領導集團,這包括原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許多人,在李建成死後,東宮集團里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處於對立地位。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為其效力,魏徵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們現在有句話叫做「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教壞。」這原是說民間教育孩子的,是恨鐵不成鋼。這和魏徵的進諫相比似乎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直言進諫說明魏徵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對於官吏的個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視,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繫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信息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范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眾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陞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為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干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眾多賢良有才乾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凌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系的,納諫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徵成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徵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常引用,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徵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魏徵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系,當初唐太宗質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系?」魏徵並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唐太宗很贊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貞觀三年又任參予朝政,行宰相職權,成為貞觀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寬容也體現在對待尉遲敬德上,原來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他如果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後邊嗎?」然後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遲敬德深受感動,以後為唐太宗屢建奇功。

為了鼓勵大臣進諫,唐太宗還有 一句名言:「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確實是發自內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點兵。當時的唐制規定,年滿二十一歲才能入選,但大臣封德彝卻說十八歲以上高大健壯的也可以點兵,並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徵卻駁回了詔令三四次,不肯簽發。唐太宗大怒,召見他質問。魏徵說:「您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但即位以來,僅幾個月就幾次失信於民,這怎麼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過去我總以為你很固執,不懂政事,今天聽你分析國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確實是錯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錯誤,還賞賜給魏徵一隻金瓮。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痛,他說:「人用銅(古代的鏡子用銅磨製而成)做鏡子,可以糾正衣冠;用古代歷史做鏡子,可以明辯國家的興盛與衰亡;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過錯。現在魏徵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寶貴的明鏡。」唐太宗還去凌煙閣,對著魏徵的畫像做詩一首:「勁條逢霜摧美質,台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台上,空對余形無夏人。」

為了充分納諫唐太宗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在中書省(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辦事機關)輪換值班,聽從隨時召見以便及時商議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獨斷專行的人,他將國家重要的軍政事務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交給了宰相會議,以便充分聽從眾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委任最合適的人選。對於一般的政務,他要求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和負責復核詔書的門下省都要各負其責,認真做事,不許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術並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數大臣的專權亂政,也充分發揮了大家的集體智慧,有了互相牽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確的方針政策得以順利產生,有了賢明的君主,則使得好的國策能夠得到徹底執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協作,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範。

為了更好地納諫,唐太宗還採取了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如諫官和史官列席軍政會議,對於敢於直諫的大臣給於重賞鼓勵,同時也是對其他人以後進諫的一種有效的鼓勵。

二、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

唐太宗即位之後,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明確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於生前生活簡朴出了名,死後家裡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於魏徵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象樣的正屋。

為了管理國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長孫無忌又和其他人為其作注,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唐律疏議》,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來。除律外,還有令、格、式,法製成了完整的體系。令是規定國家各種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格也相當於律,是皇帝對國家機關或個人因時因事而頒行的詔書匯編。式則是國家機關經常和廣泛適用的辦事細則和公文程式。令、格、從積極的方面來規定國家機關和官民人等應當遵守的制度,而律則從消極方面規定違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罰制裁。四種法律形式互相協調,體現了唐朝立法技術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還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這種制度的建立有個慘痛的教訓,就是錯殺了大臣張蘊古,唐太宗後悔不已。因此決定設立這項制度,同時為了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還規定誣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麼罪名,就用這種罪名懲罰誣告人。

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這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佣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

當時唐太宗有一段話論述了國家的根本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喪失農時為根本。」這體現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會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准。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全國的戶數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到貞觀中期時,國家出現昌盛景象,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系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系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當時,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渾、吐蕃,這些少數民族經常侵犯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太宗積極用兵,在629年(貞觀三年)派名將李靖討伐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634年(貞觀八年)大將段志雲敗吐谷渾。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敵,後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護府。641年(貞觀十五年)唐軍又敗薛延陀部,薛延陀後來敗亡。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最過人之處是他的寬容,因為寬容,貞觀時期的民族關系異常融洽。唐太宗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

在630年(貞觀四年),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後來就用「天可汗」的印璽向西北各族下詔書。到633年(貞觀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淵和唐太宗宴請群臣,李淵讓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讓南方的蠻族領袖馮智戴詠詩,氣氛異常熱烈,李淵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後來,在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於翠微殿召見群臣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漢族地區,但卻無法制服四周的少數民族,我的才幹並沒有超過古人,但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了五條經驗,最後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系。

在民族關系融洽的同時,唐朝的疆域也異常廣闊,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貞觀時期,由於經濟的發達和邊境穩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為管理對外交往,唐朝政府還專門設鴻臚寺,負責接待工作。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國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鬱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亞洲,唐朝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深。在631年(貞觀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調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

由於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在亞洲各國,所以外國人便將中國人統稱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才多藝

唐太宗的詩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說是個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於他的謙虛,在世時一直沒有讓人編他的詩文集子,所以後人對他的詩文水平了解較少。其實,在《全唐詩》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當的水平。

唐太宗四處征戰,精通騎射,所以他對於駿馬和弓尤其喜愛,為此還寫了詩,如《詠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極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戰場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紛紛稱奇,對他佩服不已。

對於馬唐太宗更是偏愛,他有首《詠飲馬》寫的很有感情:「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饒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因為對駿馬的偏愛至深,在臨死前唐太宗還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駿馬,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駿」。

唐太宗雖然詩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卻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編自己的詩文集。清朝人後來將他的詩文編入了《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經說:「朕的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的,歷史總會記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什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即滅於隋的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那個也沒有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怕的就是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什麼用!」唐太宗在這里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應該做什麼,和文人應該做什麼,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論今天聽來仍然充滿了真知灼見。

唐太宗的明智還表現在他為政的正確觀念上,他以堯、舜為效法的對象,以秦、漢的興亡為教訓,不到海邊,不封禪,不求仙,也不巡遊。能做到這點的,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出幾個來。

唐太宗的書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他主要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注意對技法的研究,寫了《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從初學書法到深入都做了論述。 賢德後妃

唐太宗作為一代的名君,他的後妃中也有兩個和他一樣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一個是皇後長孫氏,一個是徐妃。

長孫皇後出身貴族,從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詩文,也聰明賢惠,和唐太宗一樣很有氣度,是個母儀天下的典範。她最重要的貢獻是防止外戚專權,哥哥長孫無忌本來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後來一直跟隨左右,玄武門之變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為倚重。但長孫皇後卻總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職,以免再出現漢朝呂氏和霍氏專權的局面出現。她還讓哥哥親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職,到臨終時還對唐太宗說要防範外戚專權。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跡:「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認識得相當深刻,外戚專權不但禍亂朝政,也會殃及家族,長孫皇後確實是有遠見的。

對於後宮的嬪妃們,長孫皇後非常體貼,有的嬪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葯去資助她們,所以她在後宮里威信極高。後宮里的穩定也為唐太宗理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如此,在唐太宗發怒要懲罰因為進諫而冒犯他的魏徵時,長孫皇後還極力規勸,而不是火上澆油,終於使唐太宗醒悟過來。長孫皇後對貞觀之治的貢獻是應該充分肯定。

長孫皇後和唐太宗一樣反對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臨死時要求不可厚葬,浪費錢財,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墳。死時她年僅三十六歲,葬於昭陵。

至於徐妃,即徐惠,也很賢淑知禮。在唐太宗後來興土木時她還上疏勸止,不可勞師動眾,在《舊唐書》里全文照錄了下來。

晚年錯誤與反省

貞觀後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麗,前後兩次,不聽大臣們的勸告,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為要大量造船,結果引起農民起義,激化了國內矛盾。

還有奢侈現象增多了。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不過,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很難能可貴。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了癰瘡,此後一直調養,開始服用金石丹葯。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葯,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延年之葯」,結果使病情惡化。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丹葯的毒性發作,終於不治身亡。享年僅五十歲。

⑸ 貞觀年間社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

貞觀年間出現的局面稱為貞觀之治
開元年間出現的局面成為開元盛世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開元盛世又稱為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⑹ 貞觀之治採取了什麼措施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⑺ 在貞觀之治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麼苦難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治世治績: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對內則整頓國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對外則擊敗北方強權東突厥,擴大了唐帝國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響。以下分述貞觀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績: 1.亡隋為戒隋末民變,使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
2.君主賢明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3.賢臣輔國太宗為歷史上少有的英主,因有既往不咎的前提,群臣多為賢能之輩,勇於上諫。賢臣中尤以房玄齡、杜如晦最著,時人稱「房謀杜斷」,其他如李靖、魏徵、尉遲恭等,人才輩出,均名重一時。
4.吏治清明太宗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5.平定四夷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由是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太宗即位時年僅27歲,唐王朝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⑻ 求從唐朝武德七年到貞觀十年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事的詳情!

這個問題沒法詳細回答,625年到637年是唐朝的崛起時間段,對外戰爭,對內政策,經濟文化的發展根本說不完,最詳細的事件你去看《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八卷,可以說是最詳細的資料了,讀完你會強烈感謝司馬光大大的,古文不懂就讀譯文,我推薦柏楊的譯本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貞觀十年發什麼了什麼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5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7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0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3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2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1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4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2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3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6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5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4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