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街區的歷史沿革
「上街區」名,沿自「上街火車站」名,而「上街火車站」名,又源於「上街村」村名。上街村屬峽窩鎮地域,距今汜水鎮東5公里,位於上街區西北2公里處。據 民國17年(1928年)重修《汜水縣志》記載: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公元前827年),大建 公侯於天下,而虢叔封於制,是為東虢。今縣(汜水縣)東上街鎮,傳為東虢城故址。穆王養虎於東虞,名其地曰:『虎牢』,東鄰虢地」。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大水淹沒,城郭宮室一空,宮室一空,乃遷置於錦陽川之東十里,古制邑之墟(今上街村)」。因汜水縣城地處溝窪低下,明武宗時縣治三次被水淹沒,故曾三遷於地勢較高的盧醫廟街市上,這樣人們往返上下,時間長了,約定俗成,便習慣地稱盧醫廟熱鬧的街市為上街,即現在的上街村。
隋時屬滎陽郡汜水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孟州汜水縣,唐、五代、宋仍之。
金屬南京路鄭州汜水縣。
元屬河南江北中書省汴梁路鄭州汜水縣。
明、清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鄭州汜水縣。
中華民國初屬豫東道汜水縣,民國16年(1927年)廢豫東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區,直至解放前歸汜水縣管轄,1948年秋至1954年秋屬成皋縣(汜水、廣武合並為成皋縣)。
1954年,成皋縣、滎陽縣合並後,屬滎陽縣第五區。
1956年在上街村東南設上街火車站。
1957年11月,周恩來總理依據河南鋁礦資源豐富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親自批准中國最大的鋁工業基地——河南鋁業公司建址在上街區火車站南邊,遂沿上街火車站名,建上街區。
1958年8月5日,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豫民字(140)號文件批准,成立鄭州市上街區。
1959年至1962年初歷經4次區劃調整,1962年初上街區域面積最大,達127.84平方公里。
1964年6月,根據國務院縮小城市郊區指示精神,上街區僅保留夏侯、聶寨、廿里鋪、任庄、東柏社、肖窪、朱寨7個行政村,成立上街區農業公社。
1984年,上街區農業公社改稱聶寨鄉。
2001年撤鄉建辦,聶寨鄉所屬各行政村分別劃入濟源路、中心路、新安路、工業路4個街道辦事處。
2004年7月,滎陽市峽窩鎮重新劃入上街區。
⑵ 上街鎮的介紹
上街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hòu)縣1,背靠旗山山脈,東臨閩江,與福州市僅一江之隔,為福州市「西大門」所在。上街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地貌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系發達,有著江南水鄉特有的韻味,福州大學城也位於上街鎮。目前已入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葯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閩江學院、福建工程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州一中、福州教育學院、福州第一技工學校、華南女子學院等13所學校,就讀學生達61000多人。2此外,福州高新區(管委會)也坐落於上街鎮,目前高新區海西園已初具規模。福州市軌道交通二號線(一期)在上街鎮設有6站點。
⑶ 福州市上街鎮概況
福建福州閩侯縣上街鎮概況
長途區號:0591 郵政編碼:350000
車牌號碼:閩A 行政代碼:350121(身份證號碼前6位)
隸屬政區: 閩侯縣 行政級別:鎮
閩侯縣轄鎮。1958年置上街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位於縣境中南部,距縣城9.5公里。面積155平方公里,人口6萬。316國道貫穿全境,通水運。轄上街、侯官、沙堤、新峰、厚美、庄南、紅峰、榕橋、聯心、金嶼、青洲、美岐、浦口、岐安、中美、建平、厚庭、蔗洲、新洲、馬保、馬排、溪源宮、岐頭23個村委會。鎮辦企業發達,其中煙花及木畫、木雕、脫胎等工藝品,暢銷國內外。盛產茉莉、荔枝、橄欖。沿江侯官一帶出產鰻魚苗供出口,特產茉莉花聞名遐邇,有「花嶼」之稱。境內有溪源宮、園通院、超山寺、真人廟和「侯氏制鹼法」發明者侯德榜祖居等名勝古跡。.
⑷ 閩侯縣特色文化
閩侯縣特色文化有閩劇、上街根雕、尚干義姑文化等。
1、閩劇:閩劇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閩劇在閩侯地區流傳甚廣,頗受廣大群眾喜愛。
2、上街根雕:上街根雕傳承於福州木雕。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福州市城市建設拆遷,福州木雕象園、大坂、雁塔三大流派的傳承人陸續遷往閩侯縣上街鎮,大批著名的福州雕刻名家在上街開辦根雕廠家和個人工作室,台灣雕刻名家也陸續來上街辦廠。
3、尚干義姑文化:尚干義姑文化指的是鄰里和睦、忠孝賢德之風。由此生發的尚干義姑文化節也是閩侯縣尚干鎮的一個特殊文化習俗。
⑸ 福州市閩侯縣上街歧頭村白馬王廟歷史簡介
摘要 福州是福建省最早開化之地,早在閩越族崛起建立政權伊始,福州為王城,稱冶城,便是當時的政治權力中心。雖然閩北個別地方曾發現商周遺址,但無現存該時期廟宇的任何記載。因此,福州閩越時期的廟宇即為全省最早的廟宇。白馬王廟,是福州也是全省有史可稽的現存最為古老的廟宇。據《三山志》載:「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昔閩粵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白馬三郎射鱔和土人建廟的年代大致在漢文帝統治時期,即在公元前二世紀下半葉,距今約兩千一百五十年左右。《三山志》成書於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乃至福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郡志,其關於鱔溪白馬王信仰典故的記載,當屬最早。其後明弘治年間黃仲昭編撰的《八閩通志》、明萬曆年間王應山編撰的《閩都記》、清林楓編撰的《榕城考古略》等著名志書,都引用和認可了《三山志》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