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國中的魏國滅亡時間是公元幾年
滅亡時間是266年2月4日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貳』 魏朝(曹魏、北魏)共歷經多少年
三國時的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於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太祖,魏朝,計曹操共6帝.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叄』 曹魏的歷史
東漢末年,在朝廷,外戚和宦官爭權,使朝廷陷入循環內斗。在地方上,各地豪強地主兼並土地,壓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加上天災接續不斷,百姓紛紛揭竿起事,成為群雄割據的導火線。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主力雖然在同年就被鎮壓,但卻沉重打擊了漢王朝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中平六年(189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和與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盡,涼州軍閥董卓乘勢進入洛陽,獨掌大權,各地州郡大吏借著討伐董卓之機,紛紛舉兵,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歷侍四代天子,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在關東聯軍瓦解後,曹操開始四處征戰,先大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占據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立東行的漢獻帝於許昌後,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劉備等諸侯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綉、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份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之後用七年時間平定河北,收撫南匈奴,攻滅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統一全國,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疾疫大興、東南風起等因素下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方的聯軍,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因南下受挫,曹操將劍鋒轉向西北,先後消滅關西十一部、張魯等割據勢力,佔有隴西之地。但因曹操年事已高,終其年只控制了中原、隴西一帶,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 曹操晚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待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見時機成熟,曹丕於延康元年十月乙卯(220年12月10日)代漢稱帝,定國號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曹丕登基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同時,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在經濟上,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並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
在文化上,曹丕重視文教。黃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在軍事上,曹丕於黃初二年(221年)派遣軍隊在河西一帶大破羌胡聯軍,曹魏的勢力得以進入河西之地,接著又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權。 同年,孫權向曹魏稱臣,被魏文帝封為吳王,吳國成為曹魏的藩屬,但是不久復叛。此外,曹魏多次擊敗鮮卑,鞏固了北疆。然而,曹丕曾三次大舉進兵東吳,皆無功而返。
綜合來看,曹丕在位七年時間里,北方生產得以恢復,到了黃初末,曹魏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版圖得以擴大,曹魏實力進一步增強。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繼位後,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例如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 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孫權攻合肥。曹叡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滿寵、田豫等名將與諸葛亮、孫權、軻比能作戰,蜀漢、吳、鮮卑未能得尺寸之地。
青龍三年(235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之後,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同年年底,曹叡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後事,曹宇推辭,於是曹叡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曹叡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臨終又託孤失當,導致朝政動盪。
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後也被他軟禁; 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里,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盪,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前後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並入曹魏版圖。 之後,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毌丘儉(正元二年,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257年)的軍事叛亂,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末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此外,與吳蜀交兵仍頻,尤以蜀漢姜維為甚,號稱「九伐中原」,雙方互有勝敗。
此外,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後計劃鏟除司馬氏,但均已失敗告終。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後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情敗露,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同年秋,司馬昭奉命出擊姜維,到達京師,曹芳在平樂觀觀兵。許允與左右親信謀劃,乘司馬昭請辭的時候將其殺死,率領這支部隊討伐司馬昭。詔書已經寫好了,但曹芳因恐懼而沒實行。九月,司馬師上奏太後廢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曹芳搬出洛陽,在河內郡重門營建齊王宮,所有禮儀制度都如同諸侯王的封國。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帶領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授予鎧甲兵器,率領親兵討伐, 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刺客成濟殺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另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滅蜀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果蜀後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蜀漢滅亡後,鍾會密謀據蜀自立,誣陷鄧艾謀反,與蜀漢姜維共謀其事,卻被眾魏將所攻殺,鄧艾也遭衛瓘所派遣的田續所殺。
其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於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 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265年—479年)歷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肆』 三國時期多少年
60年,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曹魏政權正式成立,到公元280東吳孫皓投降。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漢祚,史稱蜀漢。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4)曹魏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劉備乘勢占據荊州 ,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三國正式開始。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 ,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222年,被陸遜敗於夷陵, 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於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 ,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東吳孫權重新聯盟,並致力恢復國內生產。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 ,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伍』 魏朝的歷史
北魏(386年—557年),也稱魏朝,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拓跋魏,元魏。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386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
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北魏歷經20帝,共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後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東魏和西魏雖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學家並不如此稱呼這兩個政權)、元魏。
『陸』 曹魏存在了多少年﹖
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
『柒』 曹操的魏國距今多少年
`曹操沒稱帝,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曹魏建國至今1795年,滅亡距今1750年。
『捌』 曹魏一共多少年
三國時的魏國,220年由魏文帝曹丕,265年魏元帝曹奐時滅亡保持了45年 之後有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玖』 曹魏是哪個時期為什麼歷史書上沒有
曹魏就是三國的魏國。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國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占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曹魏在籍戶口有66萬戶、443萬人。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並且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也並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達約400萬。
『拾』 曹魏有哪些皇帝分別在位幾年
共5位皇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
魏文帝曹丕(220-226) ,在位6年。
曹丕,曹操的兒子。220年廢漢獻帝自立,國號「魏」。
他繼續推行曹操的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方針,確立了「九品中正制」。死於226年,時年40歲。
魏明帝曹睿(226-238),在位12年。
曹睿,曹丕的兒子。即位後以司馬懿為大將軍,多次打敗蜀相諸葛亮的進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國政治開始衰落。他死於239年,時年36歲。
魏齊王曹芳(238-254),在位16年。
曹芳,曹操的曾孫,曹楷的兒子。明帝無子,死後由曹芳即位。在位時被司馬懿篡權,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254年,曹芳被廢,274年死,時年43歲。
魏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孫,曹霖的兒子。十四歲即位,260年,被司馬昭殺死。時年19歲。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諺語。
魏元帝曹奐(260-265),在位5年。
曹奐,曹操孫,燕王曹宇的兒子。265年被司馬炎所廢,被封為陳留王。死於302年,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