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皇後坐的椅子叫做什麼
如果是中國古代,皇後正常來說是不上朝的,因此沒有固定的坐椅吧???
垂簾聽政,則另外有坐椅……
基本上,依個人淺學,宋朝以前不光皇帝有龍椅可坐,大臣們也有坐位,不過沒有那麼多「名堂」;唐朝前也沒有椅子,夏商周以來,無論天子皇帝大臣百官,都是席地而坐,頂多皇帝的坐位比較高(在高台上)。
如果拿唐高宗與武曌(俗稱武媚娘)來說,那算是千古唯一吧?之前沒有,之後也沒有,至於後來成了武周則天大聖皇帝,那坐椅還是叫「龍椅」。
❷ 古代皇後坐的轎子叫什麼
![](//www.upscalepup.com/images/loading.jpg)
❸ 唐代仕女出行,都用什麼工具
唐代仕女出行的出行方式主要是乘車和騎馬。
仕女,指官宦人家的女子,也就是貴族的婦女和美女,家境比較優裕。她們出門自然不會步行。
北朝民歌《木蘭辭》里寫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描繪了花木蘭替父從軍前的形象,英姿勃發。說明那時候女孩子平日里就練騎射本領,可見當時社會中女子善騎的風尚。
李白在《幽州胡馬客歌》中寫到:“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生動地勾畫出一幅女子騎射的動人場景。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陳列的女騎俑,便是唐朝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❹ 大清後宮儀仗等級。就是皇上,皇後,妃,嬪等的坐轎
1、清朝皇帝的坐轎稱為鑾駕,行幸於皇城則陳之。其制,前列導迎樂,先以戲竹二,次管六,篴四,笙二,雲鑼二,導迎鼓一,拍板一。次御仗四,吾仗四,立瓜、卧瓜、星、鉞各四,次五色金龍小旗十,五色龍纛十。次雙龍黃團扇十,黃九龍傘十。次九龍曲柄黃華蓋一。皆在皇帝步輦前。
次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後扈佩刀大臣二人,步輦在中,次豹尾班侍衛執槍十人,佩儀刀十人,佩弓矢十人,殿以黃龍大纛。原定行駕儀仗,銷金九龍傘十,銷金龍纛十,銷金龍小旗十,雙龍扇十。金鉞四,星四,御仗四,吾仗四,立瓜、卧瓜各四。凡車駕出入,執事人馬上排列。
2、皇後儀駕,原名鹵簿。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五色龍鳳旗十。次赤、黃龍、鳳扇各四,雉尾扇八,次赤、素方傘四,黃緞綉四季花傘四,五色九鳳傘十。次金節二。次拂二,金香爐二,金香盒二,金盥盤一,金盂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次九鳳曲柄黃蓋一。鳳輿一乘,儀輿二乘,鳳車一乘,儀車二乘。原定太皇太後鹵簿,銷金龍鳳旗八。金節二。
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黃曲柄九鳳傘一,黃直柄花傘四,紅直柄瑞草傘二,青黑直柄九鳳傘各二,紅方傘二,黃、紅銷金龍、鳳扇各二,金黃素扇二,紅鸞鳳扇二。拂二,金香爐二,金瓶二,金香盒二,金唾壺一,金盆一,金杌一,金交椅一,金腳踏一。凡萬壽節、元旦、冬至及諸慶典,鑾儀衛先時陳設。皇太後、皇後鹵簿並同。
太皇太後儀駕暨皇太後儀駕,均與皇後儀駕同。惟車、輿兼繪龍鳳文。
3、貴妃的坐轎稱為儀仗:
皇貴妃儀仗,吾仗四,立瓜四,卧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黃色鳳旗二,赤、黑鳳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鳳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明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七鳳明黃曲柄蓋一。
翟輿一乘,儀輿一乘,翟車一乘。原定皇貴妃儀仗,紅、黑鳳旗各二,金節二,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紅曲柄七鳳傘一,紅直柄花傘二,紅直柄瑞草傘二,紅方傘二,金黃素扇二,紅綉扇二。拂二,金香爐一,金瓶二,金香盒一,金唾壺一,金盆一,馬杌一,交椅一,腳踏一。貴妃儀仗同。
貴妃儀仗,吾仗二,立瓜二,卧瓜二。赤、黑素旗各二,赤、黑鳳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鳳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金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幾一。七鳳金黃曲柄蓋一。翟輿一乘,儀輿一乘,儀車一乘。
貴妃以下的嬪妃們的坐轎稱為采仗,而其它相關皇親國戚、大臣們的坐轎一並稱為儀衛,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配備的裝備的多少。
![](//www.upscalepup.com/images/loading.jpg)
(4)歷史上的皇後出門坐什麼擴展閱讀:
清代宮廷後妃制
以清代宮廷制度而言,宮闈制度的真正確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時候,規定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六宮,佐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俱無定數,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
清朝宮廷的嬪妃分為皇貴妃、貴妃、妃、嬪及貴人、常在、答應等級。為表彰或相互區別等原因,在給婦女們封位以後,要在位前加號,這些號一般都很美,帶有女性的特點,如珍、貞、瑾、淑等,所以看起來極像女性的名字。
❺ 清朝皇帝皇後大臣出行坐轎幾人抬
1、皇帝乘坐肩輿轎子的時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宮內往來時乘坐的代步工具。
皇帝叫龍輦,皇後叫鳳輦,公主、皇子叫輦。龍輦前面由六匹駿馬駕馭,車身鑲嵌有金銀玉器,寶石珍珠;車身還雕刻有龍鳳圖案,盡顯皇家的尊貴豪華氣派。
龍輦僅有皇帝和皇後可以乘坐,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標志。龍輦相關記載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中有「乘六馬」的記載;《後漢書·輿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駕六,余皆駕四」的記載,這些所描述都為龍輦原型。
後妃所用的輿轎有大儀輿,十六人舁之;輕輿,又稱翟輿,八人舁之。皇貴妃所乘的輕輿,八人舁之。貴妃以下乘輿,四人舁之。除轎之外,還有御車,也各有專名:皇後用的車有鳳車、儀車;嬪妃用的車有翟車、曲蓋車等。
2、高級官員乘坐肩輿由4到8人抬行,清代有所謂「八抬大轎」就是從這來的。
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
四品自僉都御史以下,只乘二人肩輿,單引不喝道。當時正陽門專許輿入,車不準行,故京官無乘車者。後來漸有驢車、騾車。
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後,騾車漸多而驢車漸少,嘉道年間則京官無乘驢車者。咸同以後京官惟尚書以上乘四人肩輿、侍郎坐綠呢圍車、三品坐藍呢圍車,旁開窗。四品以下,車與一般朝臣相同。
乾隆十五年有上諭只准王公及滿洲一品大臣照常坐轎,不準滿洲都統與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坐轎。但漢官不在此禁,故漢官二品亦有坐轎者。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載:「乾隆五十五年上諭:『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兩人舁行入直。』」
《清史稿》載:「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其用雲頭者禁止。」
官員需按例,百姓有錢也不得逾制。當今社會對乘車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www.upscalepup.com/images/loading.jpg)
(5)歷史上的皇後出門坐什麼擴展閱讀:
轎子的起源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講的。
後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記·夏本紀》) 這個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
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其中一件經復原後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桿、頂蓋轎桿和抬杠幾部分組成。
底座呈長方形,頂蓋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頂形式,轎身原應圍以帷幔 ; 轎前開有小門,供乘者出入; 轎桿捆綁在底部邊框上,和以後轎桿固定於轎身中部的制式不同。
這是目前己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的實物。由此可以推斷,轎子起源於夏朝初期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一般認為,轎子是在古代車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華民族造車的歷史更早。《淮南子·說山》一書記述:「見飛蓬轉而知為車。」
古代人們從自然物的滾動中得到啟示: 圓形的物體在平面上移動要比其他形狀的物體迅速得多。古代人們學會了採用在重物之下排墊圓木的方式來搬運東西,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為證。
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們已經用輪制技術來製造陶器。車輛的偉大發明,使中華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區的交通障礙方面取得了成功。
以車子的偉大發明為先導,我國的上古無先民陸續發明了適用於不同自然環境的多種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載」,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他使用了各種交通工具,轎子就是其中之一。
❻ 古代皇後乘坐的車子叫什麼
古代皇後乘坐的車子叫鳳輦。
1. 高大軒敞的車輿。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九:「河上有丈人,緯蕭棄明珠。甘彼藜藿食,樂是蓬蒿廬。豈效繽紛子,良馬騁龍輿。」
2. 由龍拉的車輿。 隋煬帝 《步虛詞》之二:「翠霞承鳳輦,碧霧翼龍輿。」
3.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及皇後乘坐龍輿(鳳輿、龍鳳車),用的花紋是龍鳳紋。
4.鳳輦(安車、鳳暈)皇後乘坐的,用的花紋是鳳紋。皇後又有翠輅,是皇後跟從皇帝祭祀的,只有皇後,有儀輿、儀車,綉金鳳,明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