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門宦制度
門宦(al—Tariqah),伊斯蘭教蘇非教團[1]分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通稱。最初,這些蘇非教團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語名稱,或以贊念的特徵命名,或沿用原蘇非教團名稱。亞非伊斯蘭學者稱之為「托勒格」,西方學者稱之為「教團」。 「門宦」一詞的淵源,其說不一,主要有: (1)源於漢族的「宦門」、「門閥」等名稱。 (2)源於河湟地區群眾所說的「七門八宦」。 (3)源於穆斯林所說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門(即真主的召喚)等詞。
「門宦」一詞始自清中葉,據傳甘肅臨洮北鄉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馬顯忠(1736~1795),由清朝地方當局委派為「統領」,命其統管河州各教派,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但這只是口頭傳說。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楊增新《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中始有記載。其他種種有關其來源的說法,在阿拉伯文、漢文文獻中尚未發現。門宦一名的出現和被甘肅、寧夏、青海蘇菲主義者及一般穆斯林所承認,表明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為一種具有宗教世襲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門世家」。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權力集中、轄區較大並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組織形式,存在於回、東鄉、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各門宦教義上信奉遜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學派的主張並以蘇菲著作《米爾薩德》、《麥克圖巴特》等經典為認主和必修的課本外,還有以下共同特徵: (1)崇敬教主,以教主為「老人家」,認為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認為教主是能夠創造和顯示各種「凱拉瑪特」(即奇跡)的「吾里」(即真人)。教眾對教主唯命是從,凡事必須聽教主的「口喚」。從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響。教主管轄許多教坊,並委派「熱依斯」和阿訇管理清真寺教務。 (2)為門宦創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員、門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門宦創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靜一、穆夫提的馬守貞、華寺的馬來遲、庫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後,教眾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類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為拱北。有的給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給掌教人的家族成員或其得意門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給與本門宦有關的阿拉伯或中亞傳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為門宦的宗教象徵,一般都在人去世後才修建。現在甘肅省玉門市的吾艾斯拱北,是當地穆斯林為紀念七世紀來華傳教的宜教師吾艾斯修建的墓地,與門宦拱北無關。 (3)有嚴密而又系統的道統繼承製。為了門宦的繼承和發展,各門宦都建立有自己的傳承世系,稱為「道統」。這種道統既上承某個蘇菲教團的創始人和其思想主張,又代代相沿相續,脈絡分明。其方式有子孫世襲、家族世襲和傳賢繼承3種形式。華寺、穆夫提、北庄等門宦都是子孫世襲。哲赫林耶在第三輩教主以後,也演變為子孫世襲制。戛迪林耶則以傳賢方式繼承教主。大拱北、洪門、丁門、韭菜坪、靈明堂等門宦都堅持這一傳統。家族繼承則以保安族的高趙家門宦為典型,其創建人馬葉哈雅之後的3代教主,無論男女都在家族內相傳。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道統,都有神秘的口頭歷史傳說;有的還有正式的書面記載,如《哲罕耶道統史傳》等。 (4)重視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煉,各門宦都非常重視。其修煉道路和階段,一般分為3個品級: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課)、道乘(即各種蘇菲神秘主義的功修)和真乘(即通過明心盡性等修煉步驟,達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煉中,各門宦既根據各個蘇菲家的不同修煉方式與儀規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國儒、釋、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現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張「道(乘)教(乘)並重」,戛迪林耶主張「道(乘)中有教(乘)」,庫布林耶主張「道(乘)教(乘)並舉」,哲赫林耶主張「先教(乘)而後道(乘)」。所有門宦都非常重視和醉心贊念「迪克爾」,不同的門宦有不同的贊念方式,且都頗具神秘色彩。
Ⅱ 北庄門宦的接班人
北庄門宦老人家去世後接班人是誰 1 小時前 匿名 | 瀏覽1 次 來自:手機知道 家庭關系我要回答搜索相關資料 符號 編號 排版 圖片 地圖分享到: ...(火星人)7793
Ⅲ 伊斯蘭教何時在中國形成門宦制度
清朝中期
17世紀蘇菲主義各學派從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傳入新疆,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稱為「依禪」。18世紀以來,庫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蘇菲主義學派,通過海、陸兩路,相繼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穆夫提、大灣頭、大拱北、華寺、官川等支系,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畢家場、北庄等;以創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鮮門、張門等;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門等;以拱北眾多、建築宏偉而命名的有大拱北、華寺等,但都不叫門宦。
Ⅳ 門宦的基本概念
門宦(拉丁文 al—Tariqah)是伊斯蘭教蘇非神秘主義教團 傳入中國西北地區後逐漸形成的各種教團分支的通稱。最初,蘇非教團各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語名稱,或以贊念的特徵命名,或沿用原蘇非教團名稱。亞非伊斯蘭學者將之稱為「托勒格」,西方學者稱之為「教團」。
門宦一詞的淵源其說不一,說法各異。主要有:(1)源於漢族的「宦門」、「門閥」等名稱。(2)源於河湟地區群眾所說的「七門八宦」。(3)源於穆斯林所說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門(即真主的召喚)等詞。
據揚州普哈丁墓有關記載,南宋末年來揚州的普哈丁是一個蘇菲主義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圖泰游記》記述,元時在廣州一山洞中曾見到有200歲高齡的修道者,到杭州時,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歐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孫家中」,「有一道堂」,「內有一批蘇菲修道者」。明崇禎年間,印度一位蘇菲派學者阿師格來華,留居南京3年,張中曾投師於他,對其講道內容作了筆記,整理成《歸真總義》一書。17世紀蘇菲主義各學派從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傳入新疆後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稱為「依禪」。18世紀以降,庫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蘇菲主義學派通過海、陸兩路,相繼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穆夫提、大灣頭、大拱北、華寺、官川等支系。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畢家場、北庄等;以創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鮮門、張門等;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門、瘋門等;以拱北眾多、建築宏偉而命名的有大拱北、華寺等,但都不叫門宦。
門宦一詞始自清中葉,據傳由甘肅臨洮北鄉穆夫提第六代教主馬顯忠(1736~1795)提出,經清朝地方當局委派為「統領」,命其統管河州各教派,群眾稱其所管為「七門八宦」,但這只是口頭傳說。光緒二十三年(1897)三月,在河州知州楊增新《呈請裁革回教門宦》一文中始有正式記載。其他種種有關其來源的說法,在阿拉伯文、漢文文獻中尚未發現。門宦一名的出現和被甘肅、寧夏、青海蘇菲主義者及一般穆斯林所認可,表明這些支派大多已形成一種具有宗教世襲制度和特殊地位的「高門世家」。門宦作為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權力集中、轄區較大並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組織形式,一直存在於回、東鄉、撒拉、保安等各民族中。 門宦在甘、寧、青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可分3個時期:
(1)康熙、乾隆時期(1662~1795)為傳入時期,在甘肅、青海先後出現了11個門宦,最大的有大拱北、華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慶、道光、咸豐時期(1796~1861)為發展時期,先後又形成新的8個門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國時期(1875~1940)為內部分化時期,先後從上述門宦中分立出來13個門宦,如崖頭、靈明堂、撒拉教等。
Ⅳ 甘肅省臨夏州東鄉縣北庄老人家馬進成去世了他的接班人是誰
一部分人承認了灑里哈《灑果》也就是馬進成老人家的孫子為新的繼承人,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的孫子灑里哈達不到這個平級因而不承認他,所以北庄門宦分為兩派了
Ⅵ 中國伊斯蘭教的四大門宦哪四個詳細說明,謝謝。
分別是噶德忍耶、哲赫忍耶、庫布忍耶、虎夫耶。
中國伊斯蘭蘇菲神秘主義四大功修教團於17世紀初自西亞、中亞和南亞陸續傳入中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一帶。在雲南、吉林和華北地區也有少量分布。
1、嘎迪忍耶
起源於波斯人阿卜都·卡迪爾·吉拉尼所創之卡迪里教團。清康熙年間由阿布·董拉希傳入甘寧青穆斯林中,後來分化為數支門宦。
在教乘上同於一般穆斯林,虔信伊斯蘭教根本信仰,遵循《古蘭經》和聖訓,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則以「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心」為宗,以「清心寡慾為修道之功」,「棄絕塵俗為入道之門」。
修持方式以靜修參悟為主,默誦各種迪克爾(記主)詞。有少數高級修士,拋離紅塵,不求婚配,出訪名師,入深山或駐拱北,進行苦修苦煉,禁慾苦修的特徵很顯著。
2、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 敬主贊聖」、「 遵經從訓」。在修持上主張先 「教乘」後「道乘」。認為「教乘」是基礎,「道乘」只限於少數有條件或教派繼承人才能修持。
對伊斯蘭教「舍希德」(聖戰、殉教)思想信仰較為重視,富於斗爭精神,曾數次掀起反對民族和宗教壓迫的抗暴起義。在宗教修持和禮儀習俗上,主要特點是高聲念誦「迪克爾」(記主詞) 和公開舉行頌主贊聖的儀式,以「明揚正道」故名「哲赫忍耶」。
主麻日只舉行聚禮拜,不再舉行晌禮拜,該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須和戴黑白色六角帽為特徵,婦女不戴蓋頭,不蒙面紗。
3、庫布忍耶
起源於中亞人納吉姆丁·庫布拉所創的庫不拉維教團。傳入時間,一說於明末清初,一說於明洪武三年 (1370),由一名外籍傳教師穆呼引弟尼傳入。該門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靜修參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爾,靜修時間分 40 天、70 天、120 天不等。教徒分布於甘肅省東鄉、康樂及皋蘭等地。
4、虎夫耶
由葉門乃格什板頂耶道堂的派出者敘利亞人阿法格·赫達耶統拉西·古圖卜·蘭巴尼·毫蘇素不哈尼於清康熙初年到青海西寧時所傳。
以教乘、道乘兼修並重,以教乘為基礎進行道乘功修,強調遵循教法,篤信《古蘭經》和聖訓,嚴格要求奉行「天命五功」;主要實行靜修,但主張「鬧中靜」,即在熱鬧的塵世生活中進行修煉,反對脫塵幽居;門宦領袖穆勒師德或謝赫及其拱北(陵墓)受到信眾的高度尊崇 ;道統傳承多行世襲制,也有實行「傳賢制」的。
(6)白庄門宦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門宦一詞的淵源其說不一,說法各異。主要有:
1、源於漢族的「宦門」、「門閥」等名稱。
2、源於河湟地區群眾所說的「七門八宦」。
3、源於穆斯林所說的通向真主之道的大門(即真主的召喚)等詞。
據揚州普哈丁墓有關記載,南宋末年來揚州的普哈丁是一個蘇菲主義神秘派的修道者,其墓迄今尚存。《伊本·白圖泰游記》記述,元時在廣州一山洞中曾見到有200歲高齡的修道者,到杭州時,在他寄居的「埃及人士歐斯曼·伊本·安法尼之子孫家中」,「有一道堂」,「內有一批蘇菲修道者」。
明崇禎年間,印度一位蘇菲派學者阿師格來華,留居南京3年,張中曾投師於他,對其講道內容作了筆記,整理成《歸真總義》一書。17世紀蘇菲主義各學派從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傳入新疆後形成白山派和黑山派,通稱為「依禪」。
18世紀以降,庫布林耶、卡迪林耶、虎非耶、哲合忍耶等蘇菲主義學派通過海、陸兩路,相繼從阿拉伯、中亞以及新疆傳入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穆夫提、大灣頭、大拱北、華寺、官川等支系。
其中以拱北或道堂所在地命名的有畢家場、北庄等;以創始人姓氏命名的有鮮門、張門等;以創始人的形象命名的有胡門、瘋門等;以拱北眾多、建築宏偉而命名的有大拱北、華寺等,但都不叫門宦。
發展歷史:
1、康熙、乾隆時期(1662~1795)為傳入時期,在甘肅、青海先後出現了11個門宦,最大的有大拱北、華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慶、道光、咸豐時期(1796~1861)為發展時期,先後又形成新的8個門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國時期(1875~1940)為內部分化時期,先後從上述門宦中分立出來13個門宦,如崖頭、靈明堂、撒拉教等。
Ⅶ 有沒有北庄門宦的候空群說一下
北庄門宦的後空群,那是可以的
Ⅷ 臨洮門宦的歷史傳說
臨洮拱北在城西二里,屋脊五光十色,彩霞四射。拱北創自前明,系成化間物戊辰燹毀。(見民國二十年黃陶庵編《續修導河縣志·捲入·金石門·轉瓦》)
註:臨洮門宦先賢歷史追溯到明朝,拱北為清代建築。《續修導河縣志》著者可能當時把二者混淆了。
臨洮拱北:本門宦屬虎非耶派,其祖先原於唐時來自阿拉伯。住於陝西西安倉門街,至宋時遷居青海西寧,明初又遷至洮陽(甘肅臨洮)。崇禎十六年,生首輩道祖名白什勒力哎尼。……發揚虎非耶派教理,育化群迷,不遺餘力。後於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歸真,享壽八十五歲,葬於臨洮(現分設為康樂縣,原屬臨洮)。其道傳於西寧同太爸爸,繼傳至七世道祖馬玉煥(生於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十四日——應為「生於乾隆九年十月十四日」),遷來臨夏(本門宦一門兩戶即由於此)宣揚教理,授徒甚眾。後於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因病歸真,葬於城西王家場。當其病篤時,有得意教徒前來探視,並向道祖曰:死若可代,吾能替否?道祖頷首笑曰:汝可替余。道祖逝世,該教徒亦同時而歿。當時康樂教徒聞知道祖逝世,欲偷遷屍靈,臨夏即星夜穿壙,壙深丈余,於最底層安葬道祖,而於五六尺處穿穴葬埋該教徒。康樂教徒於盈夜偷得史靈,倉卒間未辨真假,及抬至康樂境,於休息時啟視,始知非道祖真體也。此即道祖所謂「汝可替吾」者也。想見道祖行高功深,洵非尋常。復傳三世,至十世道祖馬真(生於道光八年九月,歸真於光緒十六年四月,享壽六十三歲),不再遞傳,而告一段落。至道祖馬有德,曾赴阿拉伯,遇虎非耶道堂散以的名哈必本拉海,得其真傳。
Ⅸ 北庄門宦晨禮後念啥
雅西尼 具體點。
Ⅹ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蘇菲門宦,蘇菲門宦徒是不是背叛格蒂姆(老教)的變節者
我們承認我們的歷史,起初是各地木,然後是蘇菲教團(門宦),再之後是伊赫瓦尼..這三派都承認自己的歷史,都是正統的歷史教派.只有某些思潮不承認自己的歷史,那麼他們是從哪裡來的?是猿猴變的?還是從牆縫里蹦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