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09 05:53:54

Ⅰ 真正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考古學起源於哪一年

考古學的產生有長遠的淵源,但到近代才發展成為一門科學。近代考古學發祥於歐洲,以後普及到世界各國。北宋以來的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調查發掘工作為基礎的近代考古學才在中國出現。作為一門近代的科學,考古學有一套完整、嚴密的方法論。它包含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等分支,並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領域內的許多學科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

Ⅱ 考古發展的歷程

考古學發展的歷程
一、考古學的萌芽
1、早在戰國,人對古物已有研究。孔子「信而好古」,《國語》中有記載孔子認識春秋「梏矢石弩」。
袁康《越絕書》(傳說)記載「楚昭王與風鬍子的對話」(講古代兵器)
公元前後盧克萊修《物性》記載兵器
西漢司馬遷為寫《史記》實地調查;後來發現《汲冢周書》;酈道元《水經注》
宋有《夢溪筆談》、《武經總要》、《營造法式》掀起收集、研究考證、圖錄古代遺物的熱潮;趙明誠《金石碌》,歐陽修《集古錄》,《宣和博古圖》(皇帝),共89部認為其目的是「證經補史」
元明時衰落;
清代有「乾嘉之學」,主要考證古代典籍,「金石學」又有進一步發展,有專題的研究流傳下906部
2、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研史,收集古物的熱情,目的是研究古希臘、羅馬:偏於建築、藝術史即古物學。
二、近代考古學的發生:以近代科學方法為主要支柱[工業革命 —— 二戰]
1、首先發生在歐洲,與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有關,同時大規模的土木興建過程中發現古代遺跡遺物;在進化論的影響下,認為人類社會是逐漸進步的,於是考古以求證。
《天演論》(赫胥黎)——考古學與進化論互為因果。
2、19世紀中期前後,近代考古學產生
主要成果(西方)
1)對人類思想解放貢獻最大,改變人類歷史觀、世界觀。
2)歐洲史前考古學體系在歐洲被揭示,提供一個參照的系統,對世界各地考古影響巨大。
3)對消失的古代文明有了新的認識和發現(古印度、瑪雅、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拿破崙拿走「羅塞達石碑」三種文字有古埃及象形,俗體文字、希臘文字
蒙特留斯 瑞典 考古類型學之父
皮特�6�1里佛斯 英國 古代地層學之父
奧爾梅克文明 中美洲 瑪雅文明的前身
4)考古學方法體系的創立 皮特立:交叉斷代法 柴爾德:考古學文化的理論(文化史研究方法)
中國:20世紀初辛亥革命的啟蒙,大規模引進西方近代科學,中國從一開始全盤接收成熟的近代考古學體系並很快與世界接軌未產生中國特色的內容。
1英、法、德、日等探險家在中國北方考察,發現很多未知材料,出現「敦煌學」「簡牘學」等新學科,並有些發掘。
2「金石學」有大發展,1898年發現甲骨文 ,羅振玉、王國維貢獻最大,破譯甲骨文,證實歷史的真實性;「敦煌學」的產生,「敦煌文書」漢簡(西北),1930年中國西北考察團發現「居延漢簡」的發現被稱為史學革命,帶來對歷史的新認識。
3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產生。瑞典人安特生(地質學家)受聘來 華搞礦業(北洋政府名之「中國家總礦業顧問」)發現周口店有古生物化石,石器,以及史前一系列遺址(仰韶村),後來發現人及用火遺跡,此後了解中國史前文化。中國學者裴文中、賈蘭坡,中國考古在當時世界上水平最高。
20世紀30年代,自己的考古學。著名考古學家有李濟(受教美國人類學)1926年在夏縣西陰村發現仰韶遺址,梁思永(受教於哈佛考古)吳金鼎、裴文中、夏鼐等。1928——1935年在殷墟15次挖掘甲骨文(李濟領導),梁思永發現龍山文化。
中國考古學的特點:
(1)傳入西方成熟的考古學體系,在當時世界水平最高之一。
(2)「金石學」的傳統使其與歷史聯系緊密,促進歷史大發展。(具有史學取向)
三、戰後考古學的發展(二戰)
1、自然科學對考古學的發展產生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1)核技術運用到考古:運用C14斷年(美國發明)
(2)利用飛機尋找考古遺址
(3)物理、化學的分析技術鑒定遺物成份:DNA分析
(4)環境技術研究古代動植物
(5)數學的統計學
現代考古學的特徵
1、人類思想的觀念變化
2、自然科學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到考古學中。
兩大陣營的考古學:
1、資本主義陣營:二戰前,通過考古研究古代文化歷史;四五十年代美國首批考古學中重物不重人的現象,批判研究古代物質社會而忽視古代人類社會的研究方法。六十年代,美國的L.R.Binford給考古學定位在「人類學」,即人稱的「新考古學」,重在研究人類共同的文化歷史的規律,不注重歷史歷程,並非器物的組合,而包括當時的經濟、組織、政治、意識。他稱之為「中間理論」。這是特徵一的表現。此思想在六七十年代對美國的影響極大,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廣泛。
在研究方法上,認為應為「科學研究」(演繹——推理法)而非「人文研究」。八九十年代「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下,「新考古學」受批判,因為它只研究古代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般歷程,而出現了一種「後新考古學」(多元化)[盛行後過程主義,並非從一種學理出發],認為應研究多方面,例如各種地區的具體發展,同時,又產生了一些「認知主義」、「結構主義」等新思想。
2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代表):青年考古學家主張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反對單獨用器物研究,認為理論基礎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側重於生產力的研究,後來被稱之為機械唯物主義研究法。概念以偏,過於簡單化,忽略上層建築;但也有積極,在深入研究工具的同時產生了新的研究方法——實驗考古學(做出來用),其中包括「微痕研究法」即用顯微鏡觀察微痕,並通過實驗確定用途。(三十年代)
五十年代後,研究范圍更大;不僅物質,也有古代文化,古代社會的研究,但仍是馬克思主義的。企圖用考古學證明Marxism的社會發展史(主要目的),開始有目的地進行「聚落考古」(同一時期同一整體村落),並研究其社會分類。弱點在於這種影射考古並非從史事出發而以理論出發研究歷史;積極方面在於其開拓了研究的角度,先進性在於從系統的理論Marxism出發研究古代社會。
比較
1、從開始時的簡單化傾向轉而研究古代社會的更廣闊領域
3、新中國的考古學:五十年代始,科學院始建考古所,鑒於建設動土多見古代遺跡。1952年,北大設考古專業,培訓考古專業人才。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的田野考古專業。解放後,在全國范圍內發現更多階段的史前文化,更有先秦三代文化的多種遺跡,至今已考古至明清時期。但此發展是不平衡的,史前史考古的作用在寫史,原史考古用於正經,歷史考古用於補史。
主要研究:中華民族的起源及時間;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國家的形成時間。
考古糾正歷史認為中華民族、文化、國家在中原地區產生(如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即「中原中心論」,轉為「多元一體論」(蘇秉琦提出))。文革時期,雖然發掘,卻有停滯但是考古受沖擊最小。八十年代,是中國考古學的轉捩點。

Ⅲ 中國的考古學已具有多久的發展歷史

中國作為世界上文明發達較早的國家之一 ,很早就有學者注意進行古代遺跡的考察和古代遺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產生於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為發達,形成中國考古學的前身。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一切努力並不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考古學,至多隻能說為近代考古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准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1929年,李濟作為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Ⅳ 中國考古學的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和初步發展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准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1929年,李濟作為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Ⅳ 考古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萌發考古思想、最早出版古物研究專著的國家。公元前4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朦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價值,甚至在當時的洛陽建起了一個類似今日博物館的「守藏室」。宋代,金石學研究頗為發達,開始出現古代金石研究著作。
考古學,即考究古代的學科,屬於人文科學,在中國是歷史學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國家則多從屬於人類學。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Ⅵ 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你對考古了解多少

關於考古說來慚愧,就我個人而言對於考古更多的是接觸盜墓筆記,鬼吹燈這一類小說而認識的。我們國家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個現存至今的,古代的許多東西遺存到現在都十分值得研究,這也是考古學的意義。考古學相對綜合一些,觀察考證古代遺存的遺跡和遺物為主。

Ⅶ 中國考古學發展史

新石器考古資料目錄

綜合性報道和研究

中國最近發現之新史料 李濟講 余永梁筆述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 5集
57—58期1頁 1928年12月
中國之史前遺存 繆鳳林 東方雜志 25卷11期59頁 1928年6月
中國史前史 翁文灝講 歷記 清華周刊 30卷6期9頁 1928年12月
有史以前中國社會概論 白進彩 新晨報 副刊 297—300,;304—505,1929年6月
17一22日
中土生前時代的光景——石器時代 湘靈 清華周刊 35卷5期23頁 3:卷6期4
頁1931年3—4月
中國史前文化的推測 楊筠如 暨大文學院集刊 2集1;頁 193l年6月
史前人類及其文化 林惠祥講 陳元恆記 廈大周刊 12卷13期1頁、1932年12月
史前文化 王進展,安徽大學月刊 1卷1期1頁 1卷3期:l頁 1卷4期1頁 1
卷S期1頁 1933年2,4、5、6月
中國史前文化概略 裴文中 益世報社會思想 7—58期 1933年12月11,18日
中國原始人類與其社會之形成 徐心芹 朔望半月刊 1期14頁 1933年,月
中國古代社會斷論(史地講座講稿之一) 衛聚賢 史地叢刊(大夏大學) 1輯1頁
1933年11月
中國的原始社會 程憬 大陸雜志 2卷2期97頁 2卷3期,l頁 2卷4期101頁
1933年8—10月
中國古代氏族社會之研究 鍾道銘 東方雜志 31卷1期161頁 1934年1月
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 乃鼎 圖書季刊 1卷3期 1934年
中國的氏族社會 衛聚賢 新中國雜志 1卷,期1頁 1卷6期1頁 1934年4,6
月 行素雜志 1卷5—6期 1935年1月
中國史前經濟考 何建民 中國經濟 2卷12期1頁 1934年12月
中國史前社會的研究 徐平 文化批判 2卷2—3期208頁 1935年1月
中國史前社會 非斯著 蘇亦農譯 中國經濟 3卷3期1頁 譯自日本《歷史科學》
1934年11月號 1935年3月
中國原始共戶社會經濟研究 吳澤 勞動季報 8期87頁 1936年3月
中國石器時代底生產技術 陶大鎬 說文月刊 2卷5期49頁 1940年8月
原始時代東北居民與中國之關系 田鳳章 禹貢半月刊 7卷:期1頁 1937年5月
一年來之中國考古學 鄭師許 中華月報 2卷1期9頁 1934年
十年來之中國考古學 鄭師許 大夏 1卷5期 1934年
中國考古學之過去與未來 李濟 東方雜志 31卷7期 1935年
中國考古學概述 張永康 湖南大學季刊 1卷6期1頁 1935年
史前我國史的輪廓 何炳松 暨南學報 1卷1期1頁 1936年6月 中學月刊4—5
中國石器時代社會研究 岑家梧 現代史學 3卷2期1頁 1937年4月
史前舉研究概述 岑家梧 廣州學報 1卷1期1頁 1937年1月
中國遠古文化遺址的分布 何天行 說文月刊 1卷2期 1938年
過去之中國的化石與石器發現考略 劉銘恕 文化批判 4卷2期60頁 1937年4月
期合刊 1947年
史前之東北與中原的關系 鄭師許 現代史學 4卷4期28頁,1942年3月
史前期的人類社會 中英 中國學生 1卷L期34頁 1942年11月
中國史前期概況 金樨 中國學生 1卷6期24頁 1943年3月
史前學發達略史 裴文中 現代學報 1卷6,7合刊1頁 1948年
我國史前文化 鄭師許 中山學報 1卷1期7頁 1卷8期67頁 2卷1期26頁
2卷2期3頁 1941年11月;1943年1,8月 1944年2月
史前史與地質年代 阮維周 大陸雜志 1卷6期I頁 1950年9月
中國史前文化 李濟 大陸雜志 2卷11期:頁 1951年6月
中國史前年代的新估計 安特生 趙光賢譯 光明日報 1951年1月27日版
論安特生對中國史前史分期的根本錯誤(評《中國史前年代的新估計》) 許轂 光明日
報 1951年3月17日5版
論中國史前年代答許轂先生 趙光賢 光明日報 1951年6月23B
中田考古學的現狀 夏鼐 文物參考資料 1954年1期60頁
關於考古學上文化的定名問題 夏鼐 考古 1959年4期169頁
環東海地區考古學的民族學的幾個問題 國分直一著 許成章譯 文史薈刊 第二輯
1960年
新中國的考古學 夏鼐 考古 1962年9期453頁
試論原始社會史的分期法問題 楊坤 學術研究 1964年4期36頁
史前時代人類的文化 宋文薰 大陸雜志,42卷1期13頁 1971年1月
近六十年來中國史前史的研究 宋唏 史學匯刊 1971年4期143頁
三十年來的中國考古學 夏鼐 考古 1979年,期385頁
筆談建國三千年來文物考古工作 安志敏等 文物 1979年10期1頁
一九七九年的中國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0年2期159頁
建國以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蘇秉琦 史學史研究 1981年4期9頁
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 1984年10期865頁
簡談田野考古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石興邦 考古與文物 1981年3期,頁
一九八O年的中田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1年3期243頁
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 蘇秉琦、殷瑋璋 文物 1981年5期lo頁
一九八一年的中國考古研究 王世民 考古 1982年5期499頁
尹達同志談考古學研究 中原文物 1982年3期1頁
地層學與器形態學 蘇秉琦、殷瑋璋 文物 1982年4期1頁
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 張忠培 文物 1983年,期60頁
燕山南北、長城地帶考古專題座談會紀要 文物 1983年12期,5頁
燕山南北地區考古--1983年,月在遼寧朝陽召開的燕山南北、長械地帶考古座談會上
的講話(摘要) 蘇秉琦 文物 1983年12期90頁
考古資料整理中的標型學研究 嚴文明 考古與文物 1985年4期30頁
從考古學物質文化上觀察中華民族融合的痕跡 佟柱臣 社會科學戰線 1985年2期研究考古學文化需要探索的幾個問題 張忠培 《文物與考古論集》 177頁 1986年
12月
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大課題 蘇秉琦 遼海文物學刊
1986年創刊號2頁
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兼談當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點或大課題 蘇秉琦 文物 1986
年日期41頁
做考古學新時期的開拓者 蘇秉琦 《考古學文化論集》(一) 297頁 1987年12月
對於中國考古學現階段發展方向的拙見 張光直 《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 48頁 1987
年12月
考古學與考古學文化 趙朝洪 中國文物報 1988年3月18日4版
論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李伯謙 中國文物報 1988年11月4日3版
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反思 星燦 中國文物報 1988年11月18日3版
文化人類學知識與考古學研究 容觀復 史前研究輯刊 28頁 1988年
中國考古學的現在與未來 張忠培 中國文物報 1988年1月15日4版
中國考古學從初創到開拓 蘇秉琦 中國文物報 1988年4月15日3版
1987年中國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朱齊 北京科技報 1988年6月第3版
新中國考古學的回顧 徐蘋芳 隙望周刊 40期15頁 1989年
新中國考古學回顧 徐蘋芳 隙望《梅外版) 40期36頁 1989年
碩果累累的中國考古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光明日報 1989年9月11日
2版 ,
我國文物考古工作四十年回顧 黃景略 中國文物報 1989年9月29日第2版
一九八八年我國考古學的重大發現 朱齊 北京科技報 1989年9月19日3版
中國考古工作過去十年成就令人矚目 人民日報 1989年5月19日4版
我國考古重大發現四十年巡禮 谷叢 北京科技報 1989年10月4日3版
考古學發展史的回顧與思考 李水城 《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 129頁
1989年8月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費孝通 北京大學學報 1989年4期1頁
關於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張忠培 文物研究 1989年5期46頁
試論「漩渦地帶」的考古學文化研究 高蒙河 東南文化 1989年1期1頁
考古學文化縱橫關系的若干問題 董琦 四川文物 1989年2期3頁
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問題的學習和探索 肖一亭 江西文物 1989年:期79頁
關於「考古類型學」問題——為北京大學七七至七九級青海、湖北考古實習同學而講
俞偉超《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 1頁1989年5月
中國田野考古與史前學 鄭德坤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8卷1期1頁。
1976年
關於「考古地層學」問題 俞偉超 《考古學文化論集》(一) 1頁1987年12月
考古發現與古史研究 石興邦 中外歷史 1987年2期3頁
國外考古和中國考古的動態一安志敏先生在河南講學紀要 曹漢剛 文物報 1987年
8月21日2版
環渤海考古與青州考古 蘇秉琦 考古 1989年1期49頁
器物本位與聚落本位 周星 中國文物報 1989年6月30日3版
原始社會史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 叢林歷史教學問題(華東帥大) 1982年6期40頁
從現有原始遺存看古代原始社會 時墨庄 人類學研究 224頁 1984年1月
從考古資料看我國原始社會氏族聚落的平面布局 鞏啟明 人類學研究 214頁 1984
年1月;《半坡博物館三十年學術論文選編》 160頁
1989年我國考古材料中反映的原始社會 曾騏 中山大學學報 1984年3期63頁
原始社會史研究中必須堅持的幾個基本觀點 陳啟新 中山大學學報 1984年3期
53頁
試談原始社會旱期的分期 杜耀西、黎家芳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1980年2期23頁
原始社會史分期間題討論綜述 龔若棟 歷史教學問題 1981年2期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關於原始社會分期問題的討論概述 伊力奇 光明日報 1982年5月
24日論
從摩爾根的原始社會分期法到馬克思主義的原始社會史分期法楊坤 史前研究
1983年1期7頁
原始社會史分期學術討論會紀略 紀聞 民族研究 1984年2期63頁
關於人類起源及原始社會史的分期 陳國強 雲南社會科學 1984年4期47頁
試論原始社會史分期的幾個問題 范志文 史前研究 1984年4期81頁;新華文摘
1985年1期54頁;《半坡博物館三十年學術論文選編》 233頁 1989年試論原始社會的賦余財產 李啟謙 齊魯學刊 1985年5期43頁
平均分配不是原始社會的分配特徵 金安江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1987年1期
17頁
中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幾個特徵 佟柱臣 考古 1960年:期󈵣頁;《中國原始社
會史文集》 101頁 1964年10月
從羿的悲劇看中國原始社會解體期 鄧啟耀 思想戰線 1981年1期6頁
從我國的考古材料看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解體 張景賢 歷史教學 1987年10 期2頁
從說文解字看原始社會 秦和鳴 歷史社會季刊 1卷2期135頁 1947年月

Ⅷ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二)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C )廣泛的發展時期(先秦至五代時期),(四)音響系統在(預宋代到清代的)
阿爾法
Alpha

Ⅸ 中國的考古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基本上是起於宋朝(藍田四呂)的老大。呂大林就是考古鼻祖。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學者注意到進行古代遺跡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的重要價值。產生於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學術系統的"金石學",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為發達,最終形成了中國考古學的前身。

Ⅹ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起源於哪一年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考古學,起源於1926年。
192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李濟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是中國學者最早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其後的三年內,李濟應聘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領導並參加了安陽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發掘,塑造了中國考古學學術體系的雛形,使得發掘工作走上科學軌道,並造就出中國第一批水平較高的考古學者。
考古學界認為,李濟先生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標志。李濟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曾評價李濟,」近60年的歲月里,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隨後又作為中國考古學掌門人,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這門學問的發展中占據支配地位「。並說「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

閱讀全文

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