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白馬寺有多久的歷史

白馬寺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17 22:42:58

㈠ 白馬寺的開發歷史

相傳
唐朝事情
玄奘法師,得到天竺經書
皇帝李世民下令建造而成,
經過1200多年了
非常有意義

㈡ 白馬寺的歷史傳說

關於白馬寺的傳說有二:
一、白馬禪寺位於白馬寺山上,白馬寺山又名司馬山,相傳魏司馬懿封長平侯曾登臨此山而得名。後山頂建寺,因寺而更名為白馬寺山。總面積約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登山俯瞰,晉城市區一覽無余,令人賞心悅目。
二、相傳唐僧去西天取經,回來的路上經書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曬經書而建寺。關於白馬又有白馬拖韁的美麗傳說。白馬拖韁:折馬寺山上有一種卵礓石,外堅中空,搖之有響聲,人稱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機智而又善良。他每天為財主上山打柴,風雨無阻。盡管如此,卻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財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來,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凍的樣子,不顧柴少挨打的危險,慨然施柴於老人。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匹紙馬,送於少年,告訴他,這是一匹神馬,是當年唐僧取經時騎過的小白龍,如有所求,只須找到千年穀草讓它吃下,立刻就能顯靈。少年回家後,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著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穀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佝的骨架是用穀草紮成的。於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里取出一支穀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後,就想將神馬占為已有,於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樑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㈢ 白馬寺歷史

白馬寺 馬寺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處,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漢明帝劉庄,「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經佛像,並與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回洛陽,藏經於鴻臚寺,並進行翻譯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馬寺。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享有獨特的地位。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不多,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廠—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之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大開,赤腳打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後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白馬寺山門東走約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1961年國務院將白馬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馬寺文物保管所。現在,白馬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旅遊點。 白馬寺有中國佛寺「祖庭」之稱,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因漢明帝「感夢求法」,遣使天竺僧人回洛陽後而創建。歷代屢有修葺增繕,唐代前期達到最盛,武則天曾派親信薛懷義任住持,安史之亂後即有殘損,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後,始成今日之規模布局。寺址位於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現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典及毗盧閣等建築,殿堂共達百餘間。山門外有東漢來華的天竺僧報摩騰、竺法蘭之墓,青石砌包。寺內還有唐代經幢。元代華嚴大師文才撰言語收寫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及原存石刻彌勒菩薩像已被盜往美國。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葯師及阿彌陀佛,東西分置十八羅漢,均為元代以來乾漆工藝製成。寺後部有清涼台,台上建有毗盧閣,西側配殿中置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像。白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齊雲塔,塔為四方形密檐式,高25米,塔身挺秀麗
求採納

㈣ 白馬寺創建於哪個朝代,哪一年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公元68年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㈤ 白馬寺的歷史

民間傳說,扶溝白馬寺的建造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
相傳,隋唐時期,這里有條大河,被一道土崗所阻,轉折東南,河水因此變得湍急洶涌,風高浪大,十分險惡,水中有一隻號稱「水大王」的老鱉精,興風作浪,危害過往船隻行人。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巡視天下,乘船經過此處,本來晴空萬里,此時突然狂風大作,地動船搖。「水大王」老鱉精又發威了,唐太宗李世民見此大怒,下令射殺水怪,萬箭齊發,都被巨浪打落,眼看就要船毀人亡,在這緊要關頭,唐太宗李世民的白色駿馬,化作一條白龍,騰空而起,與「水大王」進行拼殺,白龍潛入水底,一把抓住老鱉精,把它狠狠摔死在岡陵上,風平了,浪靜了,從此,過往船隻平安了。為了表彰臨危救駕的白駿馬,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這里修建白馬寺。
大殿的山牆,青磚白縫,相傳是用糯米熬粥加生蛋清拌石灰和成的漿,灌縫而成。

㈥ 給我介紹一下白馬寺的歷史

出洛陽東行十二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剎,在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叢中,隱隱透出崢嶸的殿閣和高聳的寶塔,給人以無限庄嚴、肅穆、神聖之感。這就是我國佛教的發祥地,被稱作「中國第一古剎」的洛陽白馬寺。

它背依雄偉蒼勁的北邙山,面眺歷史上卓有名氣、孕育了古代洛陽文明的洛河。在它的東面三華里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繼繼地殘存在地面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使人依稀想見東漢洛陽城的豪華風姿。

一千九百多年來,這里時常紅燭高照,青煙繚繞,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禮拜、誦經,在鍾磐木魚聲中,送去了人世間的寒暑春秋。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鼎相肩隨,是人們所公認的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歷史最悠久,在中國的流布最廣,影響也最深。正像世界佛教起源於印度一樣,中國佛教則始傳於洛陽。而洛陽白馬寺又是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發榮滋長的第一座菩提道場。

白馬寺之於中國,正如竹林精舍、只園精舍之於印度。盡管在後世的長時期里,中國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佛門弟子們一向公尊洛陽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祖庭」者,祖師之庭院也。「釋源」者,釋教(即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之發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馬寺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還留有「祖庭」和「釋源」字樣。這就使洛陽白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區別,從而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一種獨特的地位。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嶽樹塔,「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於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

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

所以,實際上對於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6)白馬寺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兩漢之際,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其在中國傳播和弘揚的第一站便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永平年間,漢明帝降旨於洛陽創建白馬寺,是為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國佛教界尊稱為「釋源」「祖庭」。

《洛陽伽藍記》有雲:「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事物紀原》亦雲:「漢明帝時,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置白馬寺,即僧寺之始也。」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有一傳說流傳甚廣。相傳漢明帝劉庄夜寢南宮,夢金人身長丈六,項有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所夢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尋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該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邀請二位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熱情歡迎他們的到來,並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馬寺」。

㈦ 洛陽白馬寺的來歷

為紀念白馬馱經,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7)白馬寺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建築格局

白馬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台、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

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台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

㈧ 洛陽白馬寺建於多久

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庄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閱讀全文

與白馬寺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