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隸書」這種字體盛行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隸書」
盛行於漢代,故書法界稱「漢隸唐楷」。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為篆字之衍生。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 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㈡ 隸書是出自什麼年代
隸書出自秦朝,由程邈在獄中所整理而成。
隸書的起源: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隸書也叫「隸字」、「古書」。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
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2)歷史上哪個朝代是隸書發展的高峰擴展閱讀:
隸書的結構特點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不過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圓,就不易掌握好隸書的方。因為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我們知道篆字不用點,即使用點也只是一種渾圓點。而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這與後來的楷書已很相近。
㈢ 「隸書」盛行於哪個年代
源於秦代,盛於漢代
㈣ 隸書出現在哪個朝代
隸書最早出現的年代,據目前出土的簡牘來推斷,應該在戰國時代,那時候就有隸書的雛形了,稱為古隸.到東漢時期,隸書發展到高峰,已完全成熟.
㈤ 隸書起源於哪個朝代隸書起源時間
1、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2、隸書,漢字的一種字體,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3、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㈥ 隸書起源於什麼 朝代
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里。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么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一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已有了明顯的隸意。隸書成熟於東漢。漢桓帝(147—167)、漢靈帝(168—189)時代,是隸書的盛期。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這真是書法史上瑰麗的一章。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漢代書法的雄強朴茂之風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漢代隸書蘊含著一種博大的氣勢,充溢而涌動著雄健的力量。精美絕妙的漢隸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漢代隸書,都是憑當時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來的。可惜當時書丹的作者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後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銘文內容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孔宙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狹頌》、《張景碑》、《張遷碑》等等。
漢代書法,除碑刻外,還有書寫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漢簡。簡板上的漢隸遠不像碑刻上的那樣嚴整、肅穆、氣勢恢宏,而是活潑靈動、變化多端,甚至漫不經意,富於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為工筆,那麼,漢簡則如同寫意。漢簡的字體自然天真,粗頭亂服,不修邊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晉人行草的信息。
㈦ 急!!!!隸書盛行於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隸書
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里。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么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一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已有了明顯的隸意。隸書成熟於東漢。漢桓帝(147—167)、漢靈帝(168—189)時代,是隸書的盛期。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這真是書法史上瑰麗的一章。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漢代書法的雄強朴茂之風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漢代隸書蘊含著一種博大的氣勢,充溢而涌動著雄健的力量。精美絕妙的漢隸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漢代隸書,都是憑當時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來的。可惜當時書丹的作者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後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銘文內容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孔宙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狹頌》、《張景碑》、《張遷碑》等等。
漢代書法,除碑刻外,還有書寫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漢簡。簡板上的漢隸遠不像碑刻上的那樣嚴整、肅穆、氣勢恢宏,而是活潑靈動、變化多端,甚至漫不經意,富於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為工筆,那麼,漢簡則如同寫意。漢簡的字體自然天真,粗頭亂服,不修邊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晉人行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