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福州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福州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採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製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制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
自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晉太康三年(282年),太守嚴高築子城,鑿西湖、東湖灌溉農田;東晉衣冠士族與百姓南渡,許多姓氏舉族入閩,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福州經濟、文化的復甦與發展。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為都督府,府治設在州城內(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知福州,編戶植榕,綠蔭滿城,使「榕城」福州聲名遠播。其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宋末、明末福州兩度成為臨時國都。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隨著洋務運動興起,福州船政成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又是中國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搖籃之一。
B. 福州古稱什麼
福州古稱三山。
唐末,王審知主閩,建閩國,在子城外築羅城和南北夾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即屏山),並將南面九仙山(即於山)、烏石山圍入城中,開鑿了繞護羅城南、東、西三面的大壕溝,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環流」的獨特城市格局,福州從而有「三山」別稱。
(2)歷史上的福州是什麼城擴展閱讀:
福州擁有7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給福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跡。古城總體格局「三山兩塔一條街」未湮可辨,古城中軸線保留至今(全國唯一),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較為完整。
福州全市擁有19處歷史地段,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2017年12月,福州市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全國僅10個)。這組數字蘊藏著不可再生的城市歷史信息和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福州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
C. 福建福州是什麼城之稱
福州有「榕城」「左海」「三山」的雅稱。
福州城內外鬱郁榕蔭,名樹古木良多。早在唐代即有榕城之稱,宋代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因此被稱為「榕城」。
福州東瀕大海,古人以東為左,故也被稱為"左海"。宋代以後,蔡襄、程師孟、曾鞏、趙汝愚、梁克家、辛棄疾等諸多名人相繼主政福州,勵精圖治,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福州遂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烏塔兩塔對峙,閩江橫貫城區,構成"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獨特城市格局,因此,被稱為"三山"。
D. 福州又叫什麼城
榕城是福州的別稱之一,福州在東晉前叫冶城,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樹,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從此,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鴉號。此外,福州還有「閩都」「三山」「左海」
等別你
E. 福州歷史上都有哪些別稱
寶塔錨地
選自《日本相冊》
拍攝時間:20世紀30-40年代
拍攝地點:馬尾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歷代以來它有十三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閩都等。
萬壽橋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30年代
拍攝地點:福州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苟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2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2
晉安
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人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飛虹橋
選自《日本相冊》
拍攝時間:20世紀30-40年代
拍攝地點:西湖
3
鳳城
晉代地理學家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並作《遷城記》,文中對福州的地形作了這樣的描述:「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氣勢盤肇,遇兵不亂,遇荒不掠,逢災不染,其甲子滿。」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鳳城」,而鳳鳥則是吉祥之象徵,因此說福州是個福祥之城,如今福州還有許多帶「鳳」的地名: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院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地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橋南環島還聳立著一座「三鳳齊鳴」的仿古銅色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4
三山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人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鼓山名勝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年代
拍攝地點:鼓山
5
長樂
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6
榕城
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7
福安
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g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古城區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30年代
拍攝地點:於山
8
天興府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潭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9
左海
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鄧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湧泉寺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年代
拍攝地點:鼓山
10
泉州
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
11
閩州
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鶴齡英華書院
拍攝者:西德尼戴維甘博(美)
拍攝時間:1918年
拍攝地點:福州
12
閩海
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潭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13
閩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商業街
拍攝者:西德尼戴維甘博(美)
拍攝時間:1918年
拍攝地點:福州
F. 福州的歷史
福州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為了閩越國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由此開始。從晉朝的八姓入閩到晚唐的王潮、王審知兄弟開閩,福州在中原漢人移民潮的長期推動下逐漸繁榮起來,福州民系也逐漸形成。「福州」之名始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國時期,福州成為了閩國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進入了一個經濟文化的黃金時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舉文教的重地、儒學重鎮,而福州的別稱「榕城」就來源於宋代福州城內遍植榕樹的景象。1276年南宋滅亡前夕,福州一度成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貿易復甦,福州作為重要海港,迎來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傳教士,也曾經歷嚴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為了南明隆武政權的首都。清末,福州進入了又一個黃金時期,隨著1844年福州開埠,以及之後洋務運動時期福建船政學堂等機構在此設立,福州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東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傳教的重要地點。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變時期,福州又成為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福州城,福州繼續任福建省省會至今。改革開放以後,福州經濟發展迅速,同時福州也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華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G. 為什麼福州叫榕城啊
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
宋代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開寶七年(974年)和熙寧二年(1069年),刺史錢昱和程師孟先後擴建城池。慶歷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間大興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
(7)歷史上的福州是什麼城擴展閱讀:
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福州城市精神風貌。
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
H.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市簡稱榕,因市區內有許多古榕樹,也稱榕城,郵政編碼: 350000,電話區號: 0591。為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7′。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鼓樓區烏山路。現轄五區、六縣、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5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福清、長樂2個市和琅岐經濟區。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區面積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為6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43萬人,全市戶籍人口609.3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70.85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 福州歷史悠久,夏代屬揚州地域,殷商為七閩之地,戰國時歸越國,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祖封閩越王,唐玄宗是設福州都督府,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為全國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
I. 福建福州在三國時期屬哪國哪城
我就是福建人哦。
是屬於東吳的。請看地圖: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FD%B9%FA%B5%D8%CD%BC&in=24752&cl=2&cm=1&sc=0&lm=-1&pn=2&rn=1&di=566878161&ln=314&fr=
那時福建叫建安郡.
東漢末年,孫策在擊敗吳中豪帥嚴伯虎之後,親自謀劃平定冶縣。冶縣平定後,在閩北正式設立了建安(今建甌)、漢興(今浦城)、南平(今南平)三縣;接著,又打敗逃往侯官(今閩侯)的會稽郡守王朗,佔領侯官,並立縣。這是漢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區立縣。此時,原冶縣(東冶)地就有了四個縣。建安十年(205)又轉討上饒,並分建安之桐鄉地,設立建平縣(今建陽)。這樣,漢廷第一次真正地在東冶(今福建)建立了五縣(建安、漢興、南平、建平、侯官),確立了政治統治。孫權於建安8年(203),確定了自己在東冶(今福建)的統治地位,在建安縣設立了南部都尉府,隸屬於會稽郡。這是一個軍事管制委員會性質的政權。吳永安3年(260),建立了建安郡城,這是福建轄境的第一座省城。建安郡的設立,標志著福建地區從此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行政建制,標志著「會稽郡南部都尉府」、「冶縣」、「東冶」等提法退出了歷史舞台。建安郡的建立,使福建從此被正式納入了中國古代郡縣制的軌道,結束了「此前不通中國」的局面,標志著「七閩,至三國吳時,始通中國」(乾隆福州府志),即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統治。當時福建重心在閩北,中心在建安。「建安」是當時福建疆域的代稱。
另外的再說一點:
閩字最早出現於周朝,閩與八閩,都是福建省名的簡稱和別稱。「閩」是最原始的名稱。《山海經·海內南經》說:「閩在海中」,這說明福建在遠古時代,還是屬於海浸之區。
八閩,則是從北宋開始。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辭源》的說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軍事長官職稱),它和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名稱。
J. 福州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福州歷史悠久,建城已有2200多年,「福州」一詞是由唐代開元年間始用,並延用至今。 戰國秦漢時期,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漢武帝平定閩越,遷民於江淮之間後,福州這一繁榮的地方王國曾一度凋零衰落。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後因為境內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