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巴蜀文字離我們多久

歷史上巴蜀文字離我們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09 08:47:57

『壹』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盡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保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貳』 巴蜀文字的介紹

巴蜀文字指鑄刻在戰國時代巴蜀銅器上的一些圖像和符號,這些圖像和符號與純粹用於器物裝潢的紋飾不同,具有原始圖像表意文字的一些外部特徵。

『叄』 巴蜀歷史

歷史記載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
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秦滅巴蜀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國之後,隨後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國。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

『肆』 古蜀文字誰知道是什麼樣子的

古蜀國沒有文字,這是考古專家討論研究的話題,只有符號稱為「古蜀符號」。
巴蜀符號,又稱巴蜀圖語或者巴蜀圖形文字,是在中國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文物上,發現的150個不同圖符,統稱「巴蜀符號」。它們多數是實物圖像,既沒有動詞、形容詞、和連接詞,也沒有數目字,這還不能構成文句,只是看圖解寓意的符號,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與後來的巴蜀文字不一樣,是目前國內惟一一種未被破譯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國學者錢玉趾認為這些圖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種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測「巴蜀符號」可能和金文一樣,屬於四川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但無人可解讀。

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巴蜀地區發現的古文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圖像性的符號,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頭和虎、鳥蟬等;另外是一種文字性的符號,少數與中原文字一致,多數迄今未能釋讀。「巴蜀符號」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則是在「巴蜀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號」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薩滿教的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並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為「巴蜀符號」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志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巴蜀符號」的器物

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銅制的兵器、樂器、印璽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鏨刻的方式刻在銅兵器上的。「巴蜀符號」的印璽比較少見,只有在王、侯、將軍等地位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號成組的有一定意義的排列組合已發現200種以上,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也已發現數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號有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最常見的圖形有虎、龜、孔雀、花蒂等。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盡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保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巴蜀符號」的發現和研究

1921年前後,在成都北郊的白馬寺、壇君廟一帶出土了帶有巴蜀符號的古銅器近千件。這是有關巴蜀符號的第一批文物,當它們被發現之時,即被哄搶一空,後來又輾轉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們對這些有著神秘符號的青銅器進行了研究,並認為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號可能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這種觀點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得到澄清,這些古銅器經過衛聚賢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辦的《說文》雜志上公布了一批資料,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文物,並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這是巴蜀符號最早的公開記錄。至於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銅器上的符號或圖案,一直要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號」的正式命名。

此後,考古學家相繼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銅戈和印章,這些文字一樣的符號也一並被納入「巴蜀符號」的范疇。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在青銅兵器、樂器、禮器,以及各種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經發現三百多個不同的字元,然而,這些或繁雜或簡單或直觀或抽象的符號被後人破譯的寥寥無幾。

由於「巴蜀符號」的形狀非常像裝飾性的符號,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把它看作文字,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類似符號被發現,人們意識到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圖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種早已失傳的古文字。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川東船棺葬的發掘,人們發現出土青銅器、銅印章上不同於中原漢語言文字系統的大量符號。70年代,又在川東和川西平原發現了青銅器上的銘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學術界提出了「巴蜀符號」等概念,王家為此搜集的各類符號達300種以上。當時一般認為這些語言符號是川東巴人的創造,仍持「蜀無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認為漢初成都地區文字發達,大文豪層出不窮,據此推斷蜀人應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號的破譯仍然讓學者們無從下手,而對巴蜀符號的研究也一度難以打開局面。《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中記載的1954年巴縣冬筍壩50號墓出土的3件結構形狀完全相同的銅印,或許讓研究古蜀文字的專家們看到了一線可貴的曙光。在3件長方形的銅印中,有兩件均為漢字的「中仁」,另一件則是巴蜀符號,上面似一包袱,下面為並列的兩只蝌蚪,有學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對應漢字的「中字」,下面的兩只蝌蚪代表「仁」。如果這種推測不謬的話,這3件銅印很可能就是解開巴蜀符號的一個切入點。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認為,巴蜀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符號,一類似漢字而又非漢字。童恩正等於1976年發表文章,對後一類文字做了科學說明。1982年,李學勤發表文章,將巴蜀文字分為甲、乙兩類,認為都是文字。王家、李復華1984年發表文章,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這些論著,對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1988年,錢玉趾發表《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首倡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的看法,並認為巴蜀文字與古彝文有關。其後,又對這一看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補充論證。這一新看法,引起了熱烈討論,魏學峰、劉志一等分別著文提出質疑,反對這種看法。

古蜀沒有文字的看法,已為許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資料所否定。林向著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劃文字元號,三星堆發掘報告和成都十二橋遺址簡報均發表了遺址中出土的刻劃符號和文字資料,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問世。段渝1991年發表論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兩類,而且兩類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濫觴的痕跡,並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於蜀,後來傳播川東,成為巴蜀地區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專家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巴蜀符號」並不是一種文字。有的認為「巴蜀符號」是一種看圖像以解其語意的圖畫語意符號,是不用文字解說的「連環畫」。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著名考古專家孫華則認為:「巴蜀符號」在眾多兵器上出現,絕非偶然。因此「巴蜀符號」是一種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吉祥符號,而不是文字。將這種吉祥符號鑄於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護使用者,讓使用者免於傷害,給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氣,激勵使用者奮勇殺敵。他認為,「巴蜀符號」的數量種類實在太少,距離能夠記錄語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古蜀人想通過巴蜀符號來表達他們對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懷念,這些符號刻在青銅器和印章上,以一種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著。

還有人認為,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經過研究發現,巴蜀符號與瑪雅文有相似的符號與組合方式。土家族為巴人後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媧造人、大洪水的傳說。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樣是太昊文化——太極、八卦、扶桑壇台、崇拜龍鳳太陽……在這個意義上說,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淵源……

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號似乎漸漸露出了冰山一角。學者錢玉趾聲稱已讀出了「成都」二字;馮廣宏則猜測漢字與巴蜀符號曾同時在蜀地流行,漢字還借用過巴蜀符號;又有人說從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號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確有文字,已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很多的文字學家仍在投身於解讀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巴蜀符號」是巴蜀古人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雛形。

解讀「巴蜀符號」的意義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曾有過自己的燦爛文化。在秦滅巴蜀後,他們遷徙到了什麼地方至今還是一個謎。由於巴人、蜀人是一群驍勇善戰而不斷遷徙的民族,所以巴國、蜀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和穩定的中心,而且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沒有文字,史書上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也語焉不詳,因為缺乏相關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種各樣的神話色彩。巴蜀符號也就成了了解和發掘巴蜀古代文明的關鍵鑰匙。

巴蜀符號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還是文明的試金石。國際史學界曾經制定了一系列條件,作為區分文化與文明的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文明、城市與農耕。後三點三星堆皆有實物為證,關鍵就是文字。學者段渝曾從三星堆青銅器上找到過八個疑似文字的符號,如果它們能解讀出來,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實至名歸。

另外,因為古巴、蜀兩國也大量使用「巴蜀符號」,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號」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種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還是一種民間象徵符號,就可以將結果再延伸到如今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諸多古蜀國文物身上,對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聯系起來,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古蜀國文明。因為一直以來有「巴蜀符號」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說發現的每一個「巴蜀符號」文物都有可能解開古蜀國文明之謎。

解讀巴蜀歷史目前都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種是少數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這兩種途徑都與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離。翻開不連貫的古蜀歷史,世人首先可能想問:古蜀人到底於來自何方?關於蜀人來源,目前主要有二種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東的有緡氏。兩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蜀王蠶叢從岷山來到了成都平原;考古發掘卻又顯示三星堆與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某種淵源。到底誰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個謎團是關於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到底是一些什麼人?相互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繼承?戰爭抑或是仇恨?歷代蜀王顯然都有自己的子孫,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世人僅僅知道,鱉靈創立的開明王朝共傳位12代,那麼,蠶叢的兒子又是誰?柏灌把他的王位傳給了誰?或許後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號會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個這樣的謎團。中國古代歷史上炎帝、黃帝、大禹三代君主與蜀人究竟有無關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銅器,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燒?三星堆人舍棄了他們的國度後,去了何方?傳說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遺址到底是誰的國度?流傳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築者是蠶叢、鱉靈,還是秦代李冰?越南甌雒,是否是蜀人最後的王朝?

這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足以讓我們如墜雲端。而這些謎團的答案,可能都隱藏在巴蜀符號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號目前還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譯了巴蜀符號,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比如巴蜀人種、族屬、文字的來源是什麼?還有三星堆古蜀國的興亡之謎等等。

毫無疑問,巴蜀符號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是這個謎團本身有可能是一個窗口,在中華民族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個單薄的圖符背後,都可能活躍著一群生動的面孔,可能掩藏著一段隱秘的歷史。巴蜀符號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讀將對我們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文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我們揭開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鑰匙。但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拿到這把鑰匙,並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們走進古蜀人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那個神秘的遠古世界。

『伍』 關於巴、蜀的歷史

.巴蜀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之後﹐隨即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
2.泰國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位於馬來半島北部、泰國灣西岸。人口8,482(1980)。古代曾設關卡,稱「空江」,後改現名。農產品貿易中心。泰南鐵路和公路皆經過本市。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巴蜀的范圍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 、苴、共、奴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巴族、蜀族,不過是其中分布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時,還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至春秋、戰國期間,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從中原的觀點來看,這些民族或地區,仍然是屬於「南夷」的化外之區;巴蜀歸屬於華夏,是在秦統一和設置郡縣以後的事情。
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考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指出各地對茶的飲用,是在秦國吞並巴、蜀以後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顧炎武的這一結論,統一了中國歷代關於茶事起源上的種種說法,也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因此,常稱「巴蜀是中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搖籃」。
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以後的事情。那麼,巴蜀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飲茶的呢?茶界持有不同見解,有的認為始於「史前」,有的認為「西周初年」,也有的認為在「戰國」時期等,歸結起來,就是究竟始於巴蜀建國之前抑或建國之後的問題。
所謂巴蜀飲茶「始於戰國」的觀點,實質上也就是否定上古神農傳說的史料價值,認為只有可靠的文字記載才可憑信。其實,說巴蜀茶業始於戰國,也是以顧炎武上說為依據,別無其他直接文字記載。史前集農業、醫葯和陶冶斤斧 。 耨等多種發明於一身的神農,未必真有其人、其事。但是,他作為後人追念史前上述偉大發明而塑造出來的一種形象,而得到人們的承認。與他聯系在一起的上述事物是指原始時代的發明,這些應該是有一定的史實根據的。一般地說,在未進行考古發掘之前,古書關於「神農耕而作陶」和「始作耒 ,教民耕種」、「始嘗百草,始有醫葯」等傳說,同樣也是無文字可證的。所以,神農作為史前的一個特定階段的代表,將農業、醫葯、陶器,以至茶葉的飲用「發乎」這一時代,應當是可信的。
飲茶是一種物質享受,人們習慣把飲茶和文明聯結在一起,所以一提到飲茶的習慣,往往認為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才出現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組織來充當飲料,是氏族社會常有的事。鄂倫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還停留在原始氏族社會階段。當時,他們有「泡黃芹、亞格達的葉子為飲料」的習慣。鄂倫春人能夠利用當地的黃芹和亞格達葉子來作飲料,那麼,為什麼巴人、蜀人和我國南方有進行茶樹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就發明以茶為飲呢?這也就是說,我國上古關於「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論點,不但有傳說記載,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較好印證。說明巴蜀茶業的開始是早的,只可惜見諸文字記載的時間較遲,直到西漢末年的王褒《僮約》中才有記述。能予佐證的有關先秦巴蜀的茶事資料,一是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所說:「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納貢之。」二是明代楊慎在《郡國外夷考》中所提:「《漢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謂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

『陸』 巴蜀文字的巴蜀文字材料

早在1942年,衛聚賢先生在《說文月刊》3卷7期上,以《巴蜀文化》為題,公布了所收集的巴蜀銅器上h類48種紋飾符號。於是巴蜀文字的材料,便正式在學術界面世。但是,其中也混進了一些鷹品。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四川考古工作的深入,所發現的巴蜀文字材料日益增多。及時地將那些零星分散的材料整理出來,以供研究者參考,客觀上就成為一項迫切需要 。
到了1978年4月,四川省博物館劉瑛女士,毅然擔負起這項重任,利用她便於收集的條件和善於畫圖的特長,刻繪出《巴蜀銅器紋飾圖案》油印本,初步集中了一批較為重要的巴蜀文字和紋飾圖案資料。1983年,她將這一成果加以補充完善,以《巴蜀銅器紋飾圖案》和《巴蜀兵器及其紋飾符號》為題,正式刊登在《文物資料叢刊》第7輯上,成為巴蜀史學者們引用最多的文獻資料之一。
最初發現的巴蜀文字,多集中在各類兵器上面。出現較多的是一些圖像文字,而少量方塊文字則僅存於若干長胡戈上。劉女士《巴蜀兵器及其紋飾符號》指出:四川地區東起巫山、萬縣,西至蘆山、石棉,北抵廣元,南達犍為、宜賓,皆有巴蜀兵器出土,尤為成都附近各縣出土為多。時代上起商周,下至西漢。從考古角度看,這些兵器,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文中將巴蜀兵器歸納為戈、矛、劍、錢等四類。 據馮漢驥先生的研究,分為:
1.1 式戈為長援、無胡,鋒向下略彎,方內,內上的穿呈尖桃形。一般援部和內上均有紋飾。其中成都交通巷出土銅戈內上淺雕一蠶紋;1976年綿竹出土銅戈援部鑄有虎頭 。
1.2 式與i式略同,但戈本與內之間有長條形平闌。
1.3 式戈援作尖銳三角形,無胡,方內。其中館藏一件援身兩面皆淺雕一鷹;另一件內上近闌處有三字銘文(即《金石索》夔戈)。
1.4 式戈援部狹長而直,後部特寬,有脊,刃作弧形。其中1979年成都交通巷出土銅戈援部雕一龍形;20世紀50年代成都自馬寺出土銅戈內上有巴蜀圖像文字(中間 形如骨刀,右為三個三角形連作弧形,左為六角星及日符。
1.5 式則為有胡戈,又可分為中胡、長胡等4型;援部多雕有龍、虎形紋。這種類型的銅戈上,多出現巴蜀文字。其中巴縣冬筍壩、廣元寶輪院、成都羊子山34號墓出土的2型戈以及館藏3型戈,內上皆有圖像文字;峨眉符溪出土的4型戈,從援本至胡雕有龍紋,援的上部則有圖像文字。新都、郫縣的2型戈,胡上有類似彝文字母的一行巴蜀方塊文字;郫縣獨柏樹、萬縣新田的3型戈,胡上也有一行方塊文字,但筆畫要稍稍繁復一些,近似古漢字 。 多有弓形耳系,分為:
2.1 式矛為長骸,骸與葉長大致相等,骹部兩面多施以圖像文字。1976年新津出土的矛,骹部一面為虎紋、花蒂、三個人頭串;一面為手文與漢字「王」的組合、蜂紋與折線組合,及鉤狀、器狀圖像。1979年廣漢文化館收集的一件,骹部一面為虎、星、獸面,一面為水草、鹿、心手文、雙折線與植物符號組合等。
2.2 式矛為短骸,圖像文字仍在骹部兩面。峨眉符溪出土的一件,骹部一面為蛙紋、七角星、雙髻佩劍立人、手文、心文及一組組合圖案。 多呈扁莖的柳葉形,分為:
3.1,3.2 式劍無格,莖端有穿孔,劍基多淺刻圖像文字。其中一件犍為出土的劍,一面為虎紋,一面為月、星、飛鳥、手文。
3.3 式劍有格,圖像文字亦在劍基。巴縣冬筍壩出土的一件,刻有帶翼立人,雙手處各有一方形圖符;其下有帶矩形框的雲形符號。 4.1 式鉞身呈橢圓形 ,折腰,近肩處多刻有簡單圖符。
4.2 式鉞為直腰,弧刃,圖符多刻於近肩處。
4.3 式鉞有聳肩。
為了便於研究,劉女士將兵器上的巴蜀文字分解成180個圖符,分列於17目,集中在一張圖上。這對於釋讀巴蜀文字,無疑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工作。
《巴蜀銅器紋飾圖錄》一文,以討論器物上的紋飾圖案主, 附帶涉及巴蜀文字。其中提到1965年成都百花 潭出土的「符號紋盉」(當作鍪),蓋上有一圈紋飾,其間夾有兩組圖像文字,相對排列;內圈還有一組圖像文字;各組皆由兩個圖符構成。劉女士將許多銅器紋飾圖案加以分解,列在一張圖上,圖中6、7和8就是百花潭鍪蓋上的圖像文字。1980年新都馬家場戰國大墓出土一批器物,上面多刻有同一圖符,圖中18就是這個巴蜀文字。1950年新津出土的雲紋銅鈁圈足上的圖像文字,則列於圖中24。此外,還有兩件匙形銅帶鉤上,也有圖像文字的組合。近年出土的大量巴蜀文字印章,亦集中繪在一張圖上;其中以圓印、陰刻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印文 當中,漢字「王」屢見不鮮。

『柒』 巴蜀文字是怎麼回事

巴蜀文字的發現證明,巴蜀不僅不是荒蠻之地,而且早在夏代,這里就已經有了通行的文字,比中原文化里甲骨文的歷史還要早。巴蜀文字是否是甲骨文的前身,我們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巴蜀的確存在一種不同於漢字的古文字系統。這些文字被雕刻在考古出土的各種青銅器上面,如在青銅戈、矛、刀、劍上都刻有這些文字元號,與這些文字元號同時被刻上去的是具有圖騰色彩的龍、虎、鳥、蟬。專家認為,這些動物圖形是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吉祥符號。那麼,巴蜀文字的產生和原始巫術有什麼關系呢?這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索與研究。

甲骨文巴蜀文字的秘密

目前,史學界已經認可了巴蜀文字的存在。巴蜀文字體系有兩種:一種更像圖像或圖形;另一種則是高度抽象化、符號化的方塊字,跟漢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這一體系的文字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完全脫離了原始的象形形態。前一種圖形符號,尚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它屬於文字系統;也有人認為,它是圖騰符號。很多文字學家都投身於解讀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有學者從已出土的銅劍上的巴蜀銘文中發現了和《神禹碑》完全相同的四個字,而譯文卻不同,大意是在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勛。那麼,我們可否從這里入手來探求巴蜀文字的更多秘密呢?

『捌』 巴蜀的歷史淵源是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後巴、蜀相爭,秦惠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秦滅巴蜀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之後,隨即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

『玖』 巴蜀文字的概覽

巴和蜀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兩個古老的部族和王國,戰國時代其活動中心主要在今四川省境內,公元前316年先後為秦國所滅。 巴蜀文字在地下湮埋了幾千年,一直不為世人所知,直到20世紀20年代,隨著巴蜀銅器在四川出土,才為今人所發現。解放後,四川地區考古工作不斷發展,巴蜀銅器在四川大量出土,有的銅器紋飾與成都白馬寺相同,最為典型的即是所謂手心紋。這一發現,引起科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拾』 歷史上巴蜀文化的幾個高峰期是()A.先秦B.秦漢

巴蜀文化的幾個高峰期是先秦。

巴人和蜀人,在戰國以前,其實是兩種概念。巴人主要分布在今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還涵蓋了陝南、黔北和湘西等地,「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所以巴人的圖騰為蛇和虎。

而蜀人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及周邊山區,「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蜀人的圖騰是鳥。他們塑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蜀文化」和「巴文化」。

戰國以後,人民習慣上把巴和蜀並稱為:巴蜀。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巴蜀之地)水旱從人民不知飢饉……謂之天府」。以前的關中之地被稱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物產豐饒,至此以後,巴蜀大地也被稱為「天府之國」。

蜀人是最早進入現今中國大陸的一批先民,他們的祖先從遙遠的東非經過數萬年的遷徙,沿著印度洋海岸線來到東南亞,然後一部分從緬甸經過雲貴高原、川西高原來到了阿壩州茂縣一帶,形成了古羌人。

在農耕文明未創造之前,靠採集狩獵的古人只有沿著海洋和森林遷徙,他們一路都留下了很多遷徙的遺跡(見後)。古羌人一支繼續北遷,到了黃河流域的上游——渭河平原,他們在那裡進入了農耕時代,創造了後來的華夏文明。而留下來的這支,也創造了歷史悠久的古蜀文明(包括巴文明)。

(10)歷史上巴蜀文字離我們多久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的歷史特徵

1、開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時期,它就是一個善於容納和集結的開放性體系。

從歷史的進程看,巴蜀文化北與中原文化相融匯,西與秦隴文化交融,南與楚文化相遇,並影響及於滇黔文化。巴蜀文化還易於成為南北文化特徵交匯和集結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

它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很早就與外域文化相交流。它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傳輸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遺址的海貝、金杖,表明與中亞、西亞及海洋文明有聯系。

2、整體性

巴蜀文化從其誕生時期開始,即開始了向大一統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結,實現「最廣泛的文化認同」的歷史進程。

一方面,從文化認同角度看,其特質和內涵從秦漢以後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為漢族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從區域特色的延續性角度看,它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蜀人自身的思維方式,努力實踐其區域性文化個性的更新與崛起。

這種整體性特徵產生的社會根基在於巴文化和蜀文化雖是兩支始原獨立(一起源於岷江流域,一起源於漢水清江流域)的文化,但它們又是親緣相近、演變的動力機制相近、具有共同性的生活結構體系的文化。

3、巴蜀文化的特色性在於開創性與完美性的結合,在於順應社會結構轉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險性精神。它的社會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險進取性、超前性與蜀人的追究完美性、穩定性的結合有密切關系。這種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

通過巴蜀文化開放性的研究,可以充分認識巴蜀文化的特徵:封閉中有開放的活動力,開放中有封閉的觀念。今天講西部開發,講解放思想,就要把握這一文化特徵,對阻滯社會結構轉型和更新的封閉性習慣勢力要首先在觀念上有重大突破和創新,抑制其糟粕一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蜀文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巴蜀文字離我們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