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為什麼三次大規模滅佛
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三次大規模滅佛事件主要是由政治、思想文化、佛教自身內部問題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導致的。這三次大規模滅佛事件分別發生於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這三個皇帝的在位時期。
唐武宗滅佛事件唐憲宗時期由於這位君王十分崇信佛教,所以連帶著唐朝百姓也十分篤信佛教。而繼唐憲宗之後的多任皇帝也同樣非常提倡佛教,故而佛教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與佛教發展相對應的是僧侶以及寺院數量的持續增多,而這兩者數量的上升則嚴重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於這種背景下登基的唐武宗為去除唐朝積弊,促進唐朝發展,故而決定滅佛。841年唐朝在唐武宗的詔令之下開始滅佛,至846年此次滅佛行動進入高潮階段。
B. 歷史上的3次滅佛事件都是什麼時候啊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土以來,曾幾度輝煌。佛教最興盛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中唐、晚唐時期。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狂熱毫不亞於一場全國范圍內對某些人的極端崇拜。如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謚號里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他還聽信宰相崔浩的讒言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崔浩出身於著名世族,博覽經史,善於陰陽五行及術數之學,歷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經常參與軍政機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結識寇謙之之後,信奉道教,受其法術。寇謙之早年就熱中仙道,修持漢末張陵、張衡、張魯創立傳承的五斗米道,隨方士入華山、嵩山學道修煉,自詡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及《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謙之從嵩山入平城,結交崔浩,常通宵達旦聽崔浩談論古代治亂史,為之嘆美。後來,寇謙之把儒家學說和佛教經律論及齋戒祭祀儀式吸收到道教中來,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納。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謙之獻上道書,但當時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於是上書勸諫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並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興建靜輪天宮,奉祀太平真君,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C. 中國歷史上四次滅佛是哪四次
據「中國通史」等資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滅佛運動,即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
D. 歷史上的三大滅佛年代是哪三個時期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
E. 宇文邕為什麼要滅佛﹖
北周武帝滅佛,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駕崩(578年),滅佛時間共五年。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視儒家。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國庫收入驟減,還俗沙門衛元嵩上書請刪寺減僧,此論深合帝心。武帝為禁抑釋道,製造輿論,從天和至建德年間(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辯論儒釋道三教先後;甄鸞、道安等屢上書駁斥道教,紛紜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欲以儒術治天下。建德三年五月始議禁佛,詔僧道大集京師,斥佛教不凈,下詔禁佛道二教:經像悉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予王公。其他奉祀崇拜,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當年六月,設置通道觀,選佛、道名士120人,普著衣冠,為「通道觀學士」,並置官吏統管。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周武帝入鄴城,在原齊境內推行禁佛之令,沙門慧遠與帝爭論不果。禁佛後,北方寺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後,宣帝、靜帝先後繼位,佛法又興。
F. 武帝滅佛法是那一年
中國佛教史上的四次「滅佛」事件分別發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滅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滅佛;公元955年,後周世宗柴榮滅佛。
G.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
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
1、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侯庄鄉故城村)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2、北周武帝滅佛
建德二年(573年),宇文邕決定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不怕死後下地獄的威脅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並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
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各地的佛寺都被拆毀,僧人都被勒令還俗。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在宇文邕禁止佛教之外,起初亦禁止道教。
3、唐武宗滅佛
唐中葉以後,諸帝大都信佛,憲宗遣使赴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還京,更轟動朝野,瞻禮者萬人空巷。
惟唐自安史亂後,藩鎮連年混戰,均田制破壞,中央財政日匱,百姓之賦役相對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稅者漸多.唐代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擴充庄園,多與寺院僧人相結,如此則不利於國家經濟收入。
武宗即位後即親信道士趙歸真,對佛及其餘宗教皆頗有不滿.此外,武宗亦欲借沒收僧尼產業以裕國家財政.於是於會昌五年下詔禁道教以外的所有宗教,佛教首當其沖被禁.總計其時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被迫還俗僧尼亦多達二十六萬多人。
4、周世宗滅佛
五代後周世宗(954—959在位)限制佛教發展,裁減寺院,嚴禁私度。
顯德二年(955)四月下詔曰:「自今不許私度僧尼,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無敕寺舍並須停廢」。
此年廢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存者為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以所毀銅佛像鑄錢
(7)歷史上北周武帝滅佛是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北周武帝滅佛運動確立了沙門必須尊重皇權的政治的原則,斷絕了佛教寺院與平民政府分權抗議,發展成為政教合一政權的可能,確立了中國皇朝政教分離的傳統,使中國在此後近一千年的時間里得以在國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
在周武帝廢佛以後,部份僧侶混跡民間,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則南渡陳朝,因此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唐武宗滅佛,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也由極盛而走向衰微了。但是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受過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
魏太武與周武帝滅佛僅限於北方,南方佛法依然大熾。周世宗時也未統一天下,勢力有所不及。但經歷這些大規模的滅法運動,中國佛教的兩大重要支派(南傳佛教、西傳佛教)受到嚴重打擊,此後再也不復國教氣象。
中國佛教的大量文化遺產、藝術作品也在這些運動中毀滅。禪宗佛教因其特殊的教規(自耕自食),在這些運動中損失最小。此後迅速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與此後隨蒙古、滿清入主中原而來的藏傳佛教,隱然並駕齊驅。
三武一宗的教難,雖然使得佛教幾經摧殘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以後,思想已深植社會民心,因此,在遭受重重打擊之後,卻始終屹立不搖,並很快地復興佛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武滅佛
H. 介紹一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因這些在位皇帝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
1、北魏太武帝滅佛,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
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後發展至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廢佛後六年,魏太武帝駕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2、北周武帝滅佛,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間,在經過多次辯論之後,周武帝下令在當時佛教盛行的北周罷斥佛教,從而在全境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一場大規模的、轟轟烈烈的反佛道行動由此展開。禁佛後,北方寺像幾乎滅絕,僧眾多逃奔江南。武帝死後,宣帝、靜帝先後繼位,佛法又興。
3、唐武宗滅佛,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史稱「唐武宗滅佛」或「武宗滅佛」。因唐武宗年號「會昌」,故佛教徒又稱之為「會昌法難」。
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復興佛教。
(8)歷史上北周武帝滅佛是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除三武滅佛外,史上還有一次影響較大的禁佛事件,史稱周世宗滅佛。後周顯德二年(955)五月,後周世宗詔天下寺院,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當年廢寺院三萬O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有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滅佛。
三武滅佛」主要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大多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三武滅佛」一方面是佛教的發展已對社會經濟正常運轉產生負面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與中國儒家正統文化和道教文化爭奪思想統治權的結果。
當然,「三武滅佛」更直接與統治階層,尤其是最高統治者個人的意志和決斷密切關聯。而在封建專制集權機制的運作下,皇帝對佛教所持的態度,對佛教的興衰程度甚至可起決定性作用。
I. 中國歷史三武滅佛都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發生在封建社會卅
就是因為佛教實在太興盛了 好多人都去信封都去出家當和尚
這時 封建統治者們就恐慌了 你們這么多人都去當和尚 白吃白喝的還有香火錢 誰去種地? 誰來養我們? 當兵的沒了,我們怎麼去打別人? 種糧食的沒了,我們去哪收稅? 於是呼,滅佛是難免的事了
J. 中國歷史上哪些君主曾經發起過滅佛救國運動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滅佛運動
(2008-11-03 17:28:41)
轉載▼
標簽:
雜談
分類: 佛學經典
據「中國通史」等資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滅佛運動,即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
公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盛行就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那個時候社會動亂不安,很多人家庭經濟破產。佛家寺院又有特殊政策保護,可以不交稅,有自己的財產,甚至可以有自己的武裝。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出家是最好的出路了。但是這些人入了佛門,可未必就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可能很多人根本也沒想遵守。所以那個時期的和尚的素質有所降低。這是導致第一次滅佛運動的直接原因。
第一次大規模的滅法發生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公元446 年)長安發生兵變,太武領兵親征,部隊在長安不遠的地方駐營,附近有個佛寺,兵士們沒事時,到寺里看玩,發現寺里有很多刀槍甲盾,回來就給他們的軍官講,這軍官去看了確實如此,於是報到一個叫崔浩的官員那裡,崔浩上報太武帝,太武下令搜查。這一搜可不得了,搜出了大量武器,和長安叛軍的往來信件等,更有甚者是還搜出多個暗藏在密室中,供僧人淫樂的年青婦女。太武帝大怒,下令毀長安一切佛像胡經,凡暗藏武器淫樂婦女的,無論老少一律活埋擊殺。其餘罰為奴。並召令四方用長安之法,自此魏境寺不復存,由於太子南安王的保護,有些沙門得以逃走,只留下一條性命。
時隔不到六年,文成帝繼位後的第三年,就將太武帝的滅法措施全部廢除,同時,推行了復興和發展佛教的舉措。他首先在北魏的都城平陽(今大同)附近,大規模地開鑿石窟,接著在五台山被燒毀寺廟的廢墟上大興土木,如對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首先動工新建,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即位後,對靈鷲寺又進行了擴建,在該寺周圍又新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院。他不僅在台內大修寺廟,而且在台外,也新建了不少寺廟,如佛光寺、嵌岩寺等。故而佛教發展之快、規模之大、僧人之多和寺廟經濟的急劇增加,實令世人驚嘆。據史料記載,到北齊時,僅五台山寺廟就增到近二百餘處,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寺,使佛教發展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
第二次滅佛發生在北周時期。
在南北朝時,北周的開國皇帝孝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誠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內長盛不衰。公元561年,明帝宇文毓駕崩,宇文邕繼位為北周武帝(公元561年至578年在位)。他是一位勵精圖治、負有遠見的皇帝,平時身著布袍,夜寢布被,無金寶飾物。他性格果決,能斷大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面對興盛的佛教,他認為:人民信佛,供養出家人會不專心於生產;出家人沒有財產,不從事物質生產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於是,北周式帝宣布廢佛,令僧尼還俗,並允許辯論。這次滅法只毀像破塔燒經,令僧尼還俗,不殺僧人。共還俗僧人300萬人,退寺院4萬座,這是歷史上的第二次滅法。南北朝時期,佛教過於興盛,從北齊始,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佔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南北朝時期,佛教過於興盛,從北齊始,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佔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結果不用說也考慮到了。僧尼還俗給社會增加了勞動力和軍隊士兵來源。廢除寺院,使大量土地回到國家手中,同時從精神上也打破了人們對於佛寺萬能的幻覺。這次滅佛在全國大一統、走向封建制度巔峰的前夕。
第三次滅佛運動,古代的宗教矛盾也是滅佛運動的誘因之一。
佛教在受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打擊後。並沒有在中國消亡。到了唐朝,經太宗時的玄奘天竺取經,憲宗時的迎取佛骨,佛教地位得到明顯提升。到唐代宗、肅宗時期,宮里專門開設有道場,養有數百個和尚拜佛念經。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此時,佛教勢力的影響十分強大,全國大中型寺院將近5000座,小型廟宇更是多達40000餘座,僧尼近30萬人,寺院奴隸達15萬人。全國寺院佔有良田數十萬畝,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相對封閉的庄園,寺院內部的經濟大權掌握在住持手中。僧尼們極少耕種,而是靠農民耕種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發放高利貸作為經濟來源,這種做法使寺院經濟得以迅速膨脹起來,以至達到了「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的程度。在朝廷內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國公等一類的顯官貴爵,有的甚至被封為將軍而參與軍機事務,涉及國家軍事機密:至於那些雖無官爵但與權貴交往密切因而氣焰囂張的僧人,更是屢見不鮮。
由於僧侶隊伍日漸形成的政治勢力,沖擊了正常的國家政治秩序。加之大量青壯年為了逃避賦稅徭役,紛紛投奔佛寺,使國家兵源日趨緊張,財稅收入日益減少。對此,朝中大臣們十分憎惡,剛剛登基的唐武宗也感到擔憂偏好道術的唐武宗登基後不久,即召請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在三大殿修金籙。第二年6月慶陽節,武宗又設齋請僧人、道士講法,結果兩名道士被賜紫,釋門大德卻什麼也沒得到。這本來只是樁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一個明確的信號已經發出了:新皇上不喜歡佛法。在中國傳法的天竺國僧人聞此極為不滿,未經同意便擅闖內宮,面見武宗請求回歸本國。見他驕狂的模樣和舉動,武宗大怒,當即詔令將天竺僧人收禁5日,不放其歸國。天竺僧人的狂放傲慢,在武宗心中埋下了最終滅佛的種子。
很快,一個接一個對僧人們發難的詔令由皇帝簽署、發布,一樁接一樁的災難降臨到佛教徒的頭上:公元842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公元843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僅因為謠傳有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而死的裹頭僧就有300餘人;
第四次滅佛
公元 955 年,後周世宗柴榮下詔:惡僧尼耗碩天下,非敕額者悉廢之。上都、東都兩街各二寺,每留僧30人,天下節度使、觀察使治所,及同州、華州、商州、汝州各留一寺,列三等,上留僧20人,中留10人,下留5人。余僧、尼、大秦穆護、妖僧皆勒歸俗。寺非留者,令立毀撤,遣御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沒官,寺材以茸公廨驛舍,銅像鍾磬以鑄錢。還俗僧尼261000人,收寺院奴婢15萬人。同樣,這次滅佛也是發生在國家統一,經濟迅速發展的前夕。
迫使僧尼還俗回家,自謀出路,並令將寺廟銅佛全部熔毀鑄錢,國家鑄錢是為了利於商品交換和促進經濟發展。總之,後周世宗的這些重大舉措,對當時經濟發展和加強中央集權都有重大意義。但由於這位封建君主正處在大勢將去的「五代」末期,執政不到六年,就被(宋)趙匡胤滅亡了。--------------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