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銅器是何時產生的呢
中國青銅器的產生很早,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遺址出土的一件距今5000年的單范鑄造的銅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器物。幾千年來,中國的匠師們積累了精湛的青銅器製造技藝,中國青銅器的工藝、形制、紋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新石器時代晚期,一些考古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的時代,為青銅器的發展提供了種種前提條件。除了冶鑄技術的准備外,青銅器的藝術因素也可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工藝里找到前身。例如青銅器中工具和兵器的形制大都源於石器,而青銅器中容器的造型則多來自陶器,青銅鼎、鬲、爵等均有其陶器原型。青銅器紋飾也是如此。例如,最著名的青銅器紋飾饕餮紋可以從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玉器中找到淵源。介於龍山文化和商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已經屬於青銅器時代。二里頭的青銅器類型除了工具、兵器、飾物之外,還出現了合范製作的容器以及引人注目的綠松石鑲嵌技藝。
天然的銅是紅色的,故名紅銅。青銅是紅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灰青,因而得名青銅。《荀子·疆國篇》中「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記載的正是青銅器的製造工藝。製作青銅器有煉礦、制范、熔鑄、修整等工藝過程。青銅器的製作由冷煅發展為蓮鶴方壺熔鑄,由單范製作簡單的工具發展到合范製作容器,在工藝上是很大的飛躍。制范有陶范法和失蠟法之分:陶范法根據器形要求用泥塑出內外模子,外范和內范之間的距離就是器壁的厚度;失蠟法是用蠟製作器物模型,反復淋細泥至一定的厚度,待泥干後加熱使蠟熔化流出再澆注銅液。失蠟法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可以澆鑄復雜多樣的青銅器,一直沿用至今。
《考工記》中提出的「金有六齊」就是青銅器的六種原料配比標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鑄造青銅器所用合金成分比例的明確記載。青銅器具有熔點低、硬度高等優點,不同用途的器物,所用的「齊」(通「劑」,即配比)是不同的。例如「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斧斤之齊」,這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樣就使鍾鼎具有輝煌的色澤,而斧斤具有了堅韌的特性。
商代後期是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生產中心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商代前期青銅器的裝飾比較簡單,多為單層組織,後期裝飾精細復雜,出現了多層花紋,具有繁縟、富麗、神秘的風格。商代青銅器紋飾多流行想像的神話性動物紋,具有神秘、庄嚴的氣氛。這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以及商代青銅器主要作為祭祀用有關。主要紋樣是饕餮紋,其特徵是一個正面的獸頭,以豎直的鼻樑作為中線,形成對稱的構圖,多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
商代多鑄作大型器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作品。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青銅器。鼎身兩側以獸面紋和夔紋裝飾邊緣,中間樸素無紋,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整個鼎形制渾厚雄偉,莊重瑰麗,人站在它面前,會感受到一種力量,受到某種震撼,它的形象往往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出現。由於鼎體大厚重,必須採用鼎足朝上的澆鑄方法,中空的鼎耳是接鑄的。澆鑄這個大鼎至少需要一二百工匠密切配合,同時操作,再加上運輸、燒炭等,需要組織人員二三百人。由此可見當時青銅工藝的規模之大、水平之高。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應用失去了祭祀和禮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具發展,重視鍾鳴鼎食的組合,以實用為主的小型器物越來越受到歡迎。原有的器形也進一步加強了實用功能,例如春秋晚期的鼎,蓋上的三個環耳使蓋翻過來時仍可當作盤使用。其裝飾題材的神秘氣氛逐步淡化,傳統的動物圖案逐漸抽象化,演變為幾何紋樣,並新增了宴樂、射獵、戰爭等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題材。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蓮鶴方壺,以龍為耳,以獸為足,蓋上有兩層向外張開的蓮瓣,蓮瓣中有一立鶴展翅欲飛,開創了清新瑰麗的時代新風格。戰國時期中山國(今河北省中南部)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以樹干為燈桿,設置十五個燈盞,一群形態各異的猴子穿插於樹干間,甚是生動可愛。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製作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不僅創造出分鑄和失蠟法,而且採用了焊接、鑲嵌等新技術、新工藝,使青銅器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戰國後期銳利鐵器的使用使青銅器的裝飾從印紋發展為劃紋,線條細如發絲。利用金銀錯(或稱「錯金銀」)工藝,可在陰紋上鑲嵌紅銅、金銀絲或金銀片,組成各種纖細華美的圖案。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戰壺,是金銀錯工藝的代表作品。此壺以帶狀分割的方法表現採桑、射擊、狩獵、宴飲、奏樂、歌舞、攻防戰等不同場景,以三角形的連續卷雲紋分割每層圖案,使整個構圖既變化又統一。戰國以後,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陶瓷工藝的提高、漆器的開始興起,青銅器逐漸退出中國傳統工藝的主流舞台。
雖然青銅器的製作逐漸衰落,但是銅鏡作為一個獨特的青銅工藝品種,繼續發展了數百年。銅鏡用於梳妝照面,之後又被藉以照妖辟邪,其工藝發展經歷了幾次較為興盛的時期。例如戰國鏡、漢鏡、唐鏡和宋鏡,樣式豐富,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唐代還形成了以銅鏡作為獻禮和饋贈的社會風尚。據《唐書·禮樂志》記載,盛唐時期定八月初五玄宗的生日為「千秋節」,群臣獻甘露壽酒,並以銅鏡作為祝壽或互贈的禮物。這種社會風尚促進了銅鏡的發展,唐鏡形成了裝飾精美、豐富多彩的獨特風格,其裝飾紋樣包含了四神紋、十二生肖紋、瑞獸紋、花鳥紋、人物紋、八卦紋等多種,生動活潑,富有變化。
以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銅馬群中的馬踏飛燕為代表,漢代產生了一批優秀的青銅雕塑品。馬踏飛燕表現了一匹駿馬抬頭揚尾,三足騰空,以全身之力用右後腿踏著飛燕飛奔的情形,具有非凡的想像力。漢代銅燈式樣甚多,製作精美,而且合乎科學原理。最著名的是河北滿城出土的長信宮燈,優美的跪坐仕女,左手托燈,右手提燈罩,以手袖為虹管,將油煙吸入體內,圓形的燈體有兩塊瓦狀的燈罩,可以隨意調節燈光的方向。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巧,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高度統一。
㈡ 青銅器的歷史
青銅器鑄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爐內經高溫熔化成液體,然後倒入模型中,待溫度下降後,銅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鑄銅工場遺址已經在河南安陽發現
㈢ 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青銅器
青銅器的使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及敘利亞古代TellRamad遺址出土的銅珠等 。中國青銅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
㈣ 中國的青銅器經歷了哪些歷史發展時期
中國的青銅器在原始社會後期開始萌芽,夏代初步發展。商周鼎盛,其中商前期的製作輕薄,紋飾簡單,商後期和西周前期的製作厚重、華麗,紋飾多饕餮、夔龍及各種動物及幾何紋。春秋戰國時期比較繁榮,春秋前期風格簡朴,紋飾多為粗線條的竊曲紋、重環紋,並有長篇銘文出現。春秋後期到戰國,製作輕巧,紋飾以動物紋、蟠螭紋及雲紋為主,也有用細線雕刻的狩獵、攻戰、宴樂等畫面,或用金、銀、紅銅、玉石等鑲嵌的圖案和畫像。秦漢時期則變革、興旺,兩晉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則多仿古和作偽。
㈤ 青銅器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關於鐵器:
中國開始和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的人工冶煉的最早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戰國時期,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的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關於我國何時出現鐵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1972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遺址發現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而且,這件器物的鐵刃經鑒定是經過鍛打的。1977年8月北京平谷縣南獨樂河公社劉家河大隊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此外,解放前還發現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鐵刃銅鉞和鐵援銅戈,傳說是1931年在河南浚縣出土的。上述幾件器物經分析,均含有較高成分的鎳,這正是隕鐵的特徵。所以,一般認為這幾件器物由隕鐵製成,而不是由人工鍛冶的鐵製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遺址中還出土了兩塊赤鐵礦石和十幾塊鐵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商代中期已開始冶鐵的反映。但人們在冶銅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同樣會留在礦渣之中,而且礦渣中的含鐵量可達到36%以上,甚至達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認為:「台西遺址出土的所謂鐵渣,應是煉銅的礦渣,而不是人工冶鐵的遺物」,等等。總之,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意見認為,中國在商代還沒有出現人工制鐵。
第二種意見,西周初期有無人工冶鐵?有的學者認為西周初期可能出現人工冶鐵。《逸周書·克殷》載:「……乃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玄鉞」並非鐵器,而指隕鐵制的鐵刃銅鉞,不能證明商末周初已能冶鐵。《詩經·大雅·公劉》:「取厲取鍛。」《尚書·費誓》:「鍛乃戈矛,礪乃鋒刃。」對這兩處中的「鍛」,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制鍛鐵,現在一些學者則認為「鍛」指對青銅的捶鍛。而且至今考古發現西周戈、矛等兵器均為青銅製品,青銅兵器、工具也可以通過鍛打而變得鋒利。因此,西周初期出現人工冶鐵的意見也因缺乏實證而被否定。
第三種意見,西周中晚期出現人工冶鐵。《禮記·月令》載:「天子……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這一記載系指西周而言。《詩經·秦風·駟鐵》:「駟鐵孔阜」,是西周末秦襄公時的詩,意為四匹馬的顏色如鐵。只有鐵成為習見事物之後,才會以其顏色稱呼別的器物。考古已發現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鐵製品,即河南三門峽虢國大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這件器物屬西周晚期人工冶鐵的塊煉鐵製品已為學術界公認。此外,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墓出土了西周、東周之際的鐵鏟,甘肅靈台發現春秋早期的銅柄鐵劍,甘肅永昌則發現春秋早期的鐵鍤等。據上述事實,學術界認為中國中原地區人工冶鐵最早發生於西周中晚期。
從現在接觸到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實物證據來看,把中國最早出現的人工冶鐵定在西周中晚期是比較合理的。
㈥ 青銅器的歷史起源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夏朝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6)青銅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大量製作的青銅器,不僅為奴隸主階級所佔有,而且是他們統治勢力的象徵。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往往由於各種政治特權,如祭祀,戰功、冊命、賞賜等,驅使奴隸工匠雕鑄各種各樣的青銅器。另外還有樂器、兵器和生產工具等等,其名稱和造型樣式,遠較原始社會的陶器為繁復多樣。
這類青銅器,性質上雖屬於工藝品製作,但從設計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紋裝飾,都屬於雕塑藝術的創作范圍。商、周青銅器製作特點,主要表現在器形和紋飾的構成上,是運用對稱、連續等富有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用變化多樣的曲線、弧線,構成各種形象的浮雕、線刻。
不論器形整體或紋飾部分,都顯示出渾朴、莊重和精緻、瑰麗的氣質,但同時也具有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奴隸主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審美觀點。
商、周青銅器與原始時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鑄技術上遠為進步。而有關青銅器的製作過程也遠為復雜。從器形花紋設計到雕模鑄造,特別是花紋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來決定花紋的內容和形式,分別施以不同的陽線、陰線和浮雕等手法。
如此,製作一件青銅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來集體完成。它的製作目的和要求,雖然是受著奴隸主階級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種多樣的器形和花紋的設計製作中,也體現了身受壓迫的工奴們的藝術才華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㈦ 青銅器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青銅器的發展經歷了一下幾個時期:
1、初期,相當於殷商前期。特點是還明顯地具有陶器的某些特徵,器型幼稚而古樸,簡率而凝重。尚未脫離原始的風味。
2、盛期,大致為商後期至西周初期。特點是: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大都鮮明的體現出「禮器」的性質,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政治宗教意義。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最具價值。
3、轉折期,大致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特點:青銅藝術逐漸由天上轉向人間,轉向現實世界。這時的青銅藝術給我們的感受不再是神秘恐怖的獰厲美,而是一種典雅和諧的美。
4、衰落期,大致為春秋晚期至戰國始。這時候的青銅器不再是統治者權力威嚴的象徵,呈現出世俗化的精巧的氣象,器制輕便使用而多樣,質薄形巧,花紋多,全身施飾,顯露出一種走向清新俊逸。輕松明朗的趨勢。
㈧ 青銅器產生於哪幾個朝代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青銅器介紹:
青銅器文化的載體是以青銅為材料的青銅器,古代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青銅器成為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奴隸主把青銅器作為宴享和放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禮器。
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
青銅器的歷史地位:
青銅時代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大約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到了商代,青銅器的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於青銅工具的銳利遠勝於石器,加以當時的鑄造技術可以製作出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各種手工工具和農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擁有眾多人口的都邑出現了。
在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宮殿;修造大型王陵;構築起城垣與壕溝之類的防禦設施。在都邑與各地之間有馬車與舟船等交通工具相連結。
還出現了契刻的甲骨文,用於記錄社會生活中的事件;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也發展起來。青銅工具用於采礦業,可以采出更多的礦石。
冶煉業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又促使青銅鑄造業的發展。這種良性循環,使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所創造的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㈨ 古代青銅器發展過程簡介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夏朝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
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不再有什麼發展。
(9)青銅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除了陶范法冶鑄外,也還延續了夏商時期用石范鑄造青銅器小件和不復雜器物的傳統。由於石范法只能製造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武器類青銅器,所以到西周時期石范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
在西周時期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鑄造還是採用陶范法鑄造,只有極少數的青銅器是用石范鑄法鑄造,我們在鑒定這一類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時,就要和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鑒定要點區分開來,如石范法鑄造的青銅器,存在著器形和紋飾之間相同的現象。
從其它看,西周時期青銅器在以下幾個方面和夏代青銅器的特徵相似,如,在聽聲音上和青銅器的銹蝕上、以及青銅器的重量上,其辨偽的方法基本相同。
㈩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展經過那6個階段,這些階段對應的年代分別是什麼朝代
根據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
一。【形成期】
據古文獻上紀載,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
②按歷史時間大致上分為: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以後三類。
一。【商周時期】
最開始原始先民們只會做石器和陶器。後來,人們學會了開采冶煉金屬,上層社會開始用銅鑄造器物。早期青銅器大體上是模仿陶器製作的,沒有獨特的風格。到了晚商時期,青銅器在上層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完全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一時期,青銅器用於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造型精美,巧奪天工,超出了現代人的想像能力。西周以後,青銅器進一步發展,表現為酒器衰落飲食器興起,鑄造的銘文很長,歷史價值超高。但是,商代銅器的神秘,雄奇的氣象減少了。
二。【春秋戰國】
春秋時,青銅器開始衰落,紋飾變得簡單,程式化,器形減少。但新工藝開始出現,銅器上出現了金銀錯,即用於裝飾圖案,又用於銘文。到戰國時,在南方的荊楚地區出現了失蠟法鑄造,同時,部分銅器的紋飾和銘文採用刀刻。另外,這一時期的銅器銘文逐漸減少,銘文的性質發生了質變,歷史價值降低,由早起的記錄歷史事件變為記錄鑄造工匠官府名稱。
三。【秦漢時期】
秦漢以後,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徹底衰落了。但是,仍有部分器物用銅鑄造,比如銅鏡。總之,青銅器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珍愛的器物。從漢代開始,就有人收藏青銅器,一直到今天一直到今天,青銅器都是國內外博物館的重要藏品。,青銅器都是國內外博物館的重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