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查詢弓長嶺華表山靈岩寺簡介
摘要 久等啦親~位於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朴南路(九龍宮)華表山靈岩寺簡介如下:
㈡ 鞍山的千山有個寺院叫大安寺的嗎怎麼能去哪裡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
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岩,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岩」、「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鍾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占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
㈢ 千山有哪些寺院
祖越寺 ,龍泉寺 ,南泉庵 ,香岩寺
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
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一。相傳,在開始建寺時,有一位祖師從這里路過,曾仔細察看該寺的建築,遂名為祖越寺。據考證,它最初建於唐朝,當時的建築寬闊宏偉,大於現在幾倍。後來,在金、元時期,山洪暴發,寺廟被沖毀,遺址就在現址前的低窪開闊處。從遺址中曾發掘出較大的浮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柱基、殘石碑頭、瓷片等。這些遺物為考察千山的廟宇建築和宗教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祖越寺現址為明朝時建築,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曾相繼重修、整飾,解放後,又多次進行修繕。現有建築七幢,釋迎殿為正殿,它的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正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鍾樓、鼓樓,呈東西對稱。釋迦殿正對寺門,門外是一堵石牆,長達五十多米。祖越寺的建築比較緊湊、集中、規整。它建造在蜿蜒、狹長的喇叭形山谷中,山的地勢北高南低,寺前的平地邊沿距下面坡地約有十餘米,廟宇低窪部分全由石塊壘築墊高,可見當時的建築工程是很艱巨的。 祖越寺殿宇壯觀,山色秀麗,景緻優美。東西兩面山峰將它緊緊抱合,如雙手捧著一顆明珠。上面峰青壁翠,林濤激涌;下面柱紅瓦綠,殿宇輝煌。寺旁,山水汩汩而下,清新涼爽;後山,小亭岌岌而立,幽靜雅緻,使人留連忘返。古人多有游祖越寺頌詠唱和之詩作,今人也多贊嘆祖越寺之秀美壯觀。前人用「祖越多奇境,天工亦幻哉」的詩句來贊頌,明人徐文華也寫詩贊賞:「常遑回合水潺湲,路轉坡坨百折還。上界鍾聲霄漢杳,前山塔影夕陽間,松濤漲壑千岩響,花雨浮空滿地斑。坐久虛堂疑誤入,恍然身世出入寰。」明御史程啟充、明前給事中劉琦、給事中薛廷寵、監察御史朱篪、巡按御史史褒善等都有唱和。有的贊嘆祖越寺「岩松宿霧常浮翠,石澗流泉漾落花」,有的贊「山引樓台連碧落」,「山川迤邐畫圖中」,令人「共來不倦登臨興」,樂游忘返。 龍泉寺 龍泉寺,在千山北溝中部,東距無量觀約1.5公里,立於群峰環抱中,地勢寬闊,建築宏偉,是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該寺始建於唐代,金元時期規模還小,明代大興土木,建築較多,後來重修仍保持明代風格。該寺半依峭壁,半築短垣,坐落在幽壑叢林之中。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藏經閣。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 寺後有清泉一處,常年流水潺潺,相傳是「龍誕水」,又由於山水下流彎曲似龍,因此得名龍泉寺。壽後山坳有後閣,是明嘉慶年間和尚劉賓創建。寺周圍有松門塔影、瓶峰晨翠、螺峰月夜、黽石朝日、獅口鍾聲等16景,在千山風景區中亦久負盛名。清人王爾烈曾吟詩贊嘆龍泉寺勝景:「一千峰呈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 南泉庵 南泉庵是一座道院。據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重修碑記載,自唐建庵,中經很多朝代,屢次重修,一直到萬曆已酉年(公元1609年),「孫公」等人見古剎已成廢墟、便募金伐石,開始重建南泉庵。先後建了佛堂、齋堂、門樓、垣牆等,後來又經數歲補茸,又開拓殿宇三間。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以後,經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相繼重修與擴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現在這樣的規模。 南泉庵當年是收藏經版和刻印經文之所。據清嘉慶十四年九月(公元1809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所立之碑文載,南泉庵道人「南泉庵觀商議」,「處心數載,募化八年,敬刊經版百餘塊」,「印經者俱來此」;「道教經版久存千山」,「不意前有之經施散已盡,吾等遂捐資重修刷印,並增金科玉律之版」。南泉庵收藏經版和刷印經文的經堂現已無存,但遺址尚可見到,一進院門,即可見地下有青石房基,這就是當年經堂的遺跡。 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雖處諸峰環抱之中,但入其境並不覺其狹,反有遠峰近坡層次鮮明、深遠開闊之感。《遼陽縣志》載:「寺當山陽,山花極盛,春夏之交,滿山花開,香氣氤氳,故名香岩寺。昔人謂香岩寺中名勝最多,為一山之冠。蓋龍泉至狹,大安近險,祖越亦少紆回,惟香岩外境既曠,近復雙崖夾護,鳥道千盤,如往而復,萬樹參差陰翳,時有怪石出沒其間」。 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築,相傳始建於唐,最遲也不晚於金、元時期。寺東山上的「雙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現存的最古建築,塔上有磚雕飛天等圖案,建築美觀大方,是香岩寺的著名景點之一。寺前還有元代和尚雪庵的墓塔,元代皇慶時雪庵碑,寺內有明、清石碑十餘塊。據文獻記載,香岩寺曾遭災被毀,現址是在廢舊址上重建的。清代,香岩寺已遠近聞名。清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等年間又相繼對其進行重修和擴建。 香岩寺的建築藝術素為人們所贊嘆。它那精巧的結構,玲瓏剔透的雕刻,秀麗華美的裝飾,為千山其它廟宇所不及。這里的廟宇都屬單檐硬山式,脊上有彩色浮石雕裝飾,斜脊有跑獸,檐下有五鋪作的補間、柱頭、轉角斗拱等,枋下燕尾,有盤龍與脊牛等透雕,梁、柱頭有三重昂和逼真的動物、花草等彩色裝飾。這樣精湛的雕刻與裝飾,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藝術才能。 香岩寺古跡很多,這些古跡又多半和寺僧連在一起。俗話說:名寺出高僧。雪庵就是香岩寺的高僧。《東北文獻征略》載:「雪庵和尚名普光,字元暉,號雪庵,俗姓李氏,大同人。元(代)至元(年)間,特封昭文館大學士,賜號玄悟大師,圖繪寶鑒,但載其善畫山水,學關同,墨竹學文湖州……雪庵善書八大人覺經,用筆俊勁,深得魯公三昧。」由此看來,雪庵是頗有才學的。《遼陽縣志》還記有雪庵的一段軼事:雪庵是元代人,家居鞍山西溝家寨。當時戰事頻繁,雪庵從征十年,一日歸家,時已夜半,借著月光,從窗外窺見其妻與一個少年同床共寢,心中大怒,頓起殺心。但又轉念一想,何必慈紅塵煩惱,不如棄家出走,以斷塵念。於是就把刀扔在窗下,到千山附近崔家屯的「夕陽寺」出家。他的妻子探聽到他的消息,就領著女兒去找他,說:「你冤枉了我,睡在床上的是你走後生下的女兒。」可是雪庵佛心已定,誓不歸凡,為避妻女哭訴,就轉往香岩寺,在這里苦修得道,成為高僧。香岩寺的「雪庵塔」、「老祖洞」和「煉魔石」等都是同雪庵有關的古跡。
㈣ 去千山拜佛去哪個寺廟
祥雲寺
雙龍山祥雲寺位於千山山脈西麓,鞍山市區南郊十一公里處,楊柳河、鞍岫公路
祥雲寺始建於明朝正德二年(公元一五零七年,沈陽故宮檔案館、海城縣志均有記載)當時只有草堂三間;重修清咸豐之末,建正殿三間磚木瓦房,長三丈二尺,寛一丈四尺,高一丈五尺,雕梁畫棟,塑立金身佛像;光緒中葉再度修葺,擴建東西配殿各三間,鍾鼓樓分列東西。後因戰亂和歷史原因,僅存斷壁殘垣。
1995年有釋明寛法師(遼陽縣人)於五台山受戒後,雲游至鞍山。獲悉祥雲寺的今昔,見此處山川秀美,風景怡人,遂發心願要重修廟宇。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得到社會各界的資助,經朴艷雲和四方居士的協助,終於在2002年建成高十七米、長22米、寛15米的大雄寶殿;2004年又完成東西廂樓、護法殿;2005年又建成觀音閣。
祥雲寺正殿書「大雄寶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有葯師佛和阿彌陀佛,東西山牆有護法師和羅漢。後殿有觀音菩薩坐像,山牆有子孫娘娘和施不全的塑像。西廂樓為藏經和講經之處;東廂樓安放一尊重14.5噸、長4.2米,造價21萬美元的緬甸玉卧佛。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祥雲寺廟會,此時正值春夏之際,四周杏花、梨花、蘋果花、棗花交替綻放,粉紅、雪白、鵝黃相互增輝,香沁心扉。來自周圍十里八村的善男信女都要到祥雲寺燒香拜佛,祈盼平安。
祥雲寺
地址:鞍山市千山區唐家房鄉
㈤ 遼寧鞍山的千山和玉佛苑的門票是多少
千山
千山的山峰岩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千朵蓮花山」,為長白山支脈,主峰高708米,總面積72平方公里,素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之稱。按自然地形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00餘處風景點,分布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里氣候極為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歷史久遠,早在北魏時,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蹤跡。遼金時代,佛教更加興盛,著名的「五大禪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會寺、龍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建築群。明清以來,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全景區有寺廟30多座,僧道數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台在千山東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台上對弈、以次得名。無量觀位於北溝,是千山廟宇中最大的一個,其建築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新開設的千山索道直連小黃山景區深受遊人歡迎。
交通:火車站前乘308路公共汽車40分鍾即到千山。買好進山門票前行數百米,即有景區內中巴車接送您到五佛頂山下的索道站,10分鍾車程,票價5元。在乘20分鍾纜車就可輕松抵達山頂。
門票:進山門票40元,索道單程15元,與大佛通票60元。
玉佛苑
位於鞍山東山風景區內,由玉佛閣、玉帶橋、山門、荷花池、花果島等景區組成。
玉佛閣高33米,有佛教三十三重天之意,是我國最高的古典式建築之一。座落於玉佛閣內的玉佛是由1960年發現於「玉鄉」岫岩的「玉石王」琢成,它體積100立方米,重260噸,集七色為一體,色彩斑斕,光澤瑰麗,並以其博大雄偉,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交通:從鞍山到千山的路上要經過玉佛苑,從火車站乘308路公交車不足半小時即到。
門票:50元
㈥ 有人了解「千山白雲寺」的歷史嗎
白雲寺原名青龍寺,為西漢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傳,宋蘇東坡遭貶謫時曾來此避難,並在此留下一方長一尺二寸、寬七寸的巨型硯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為尋訪蘇東坡遺跡,找這塊巨型硯台,曾到此拜謁,並改「青龍寺」寺名為「白雲寺」
㈦ 千山龍泉寺觀音殿介紹
龍潭寺座落於廣東省龍川縣義都鎮風水寶地龍潭。此處風景如畫,獨占龍川八景中的兩景,享有「龍潭瀑布」、 「嶅峰雪霽」之稱。龍潭寺歷史可追溯至二千二百年前,前身乃[1],北宋年間改建為寺廟,清順治年間擴建重修,期間香火鼎盛。由於歷史原因,時至今日得於恢復重建。該寺是一座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依法批准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該市比較有名的佛教場所。
中文名稱
廣東省龍川縣龍潭寺
外文名稱
LongChuanLongtansi
地理位置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義都鎮
氣候類型
亞熱帶
開放時間
0:00——24:00
㈧ 千山五龍宮具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
五 龍 宮 坐 落 在 遼 寧 省鞍 山 市千 山 中 部 , 初 建 於 清 乾 隆三 年 ( 公 元 1 7 3 8 年 ) 。 當 年全 真 龍 門 派 道 士 彭 復 光 雲 游 至 千 山 , 見 此 地 周 圍 有 形 狀 各 異 綿 綿 相 連 的 五 座 奇 秀 峻 逸 的 山 峰 , 自 南 、 北 、 西 蜿 蜒 而 來 , 到 一 孤 峰 前 驟 然 而 止 , 恰 如 五 條 蒼 龍 翩 翩 起 舞 , 形 成 五 龍 戲 珠 之 勢 , 又 常 有 紫 氣 顯 現 , 遂 選 定 此 地 建 廟 , 並 依 五 龍 聚 會 之 山 勢 而 取 名 五 龍 宮 。
㈨ 龍泉寺的寺院歷史
龍泉寺 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20公里的千山北溝東部,為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環抱,古松成林,向以歷史悠久、建築得體、布局與自然景色和諧而著稱。相傳龍泉之名來源有四,一曰毗戶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細流彎曲似龍,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龍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為照山,後為靠山,左山為青龍,右山為白虎,泉出自小山脈以北佛堂基下,山與泉合名為龍泉;四曰唐太宗東徵,駐蹕千山,欽過此水,故名龍泉。
龍泉寺歷史悠久,相傳創建於南北朝(公元五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千山志》記載,佛教僧侶於南北朝時期進入千山後,部分僧侶初棲身於極樂洞,後於極樂洞之側建小寺。俗話說:「唐修廟、遼建塔。」到了唐代,僧眾於極樂洞東北50米 處懸崖下,靠陡壁築堰造坪,修建一羅漢洞和一小佛堂,廟宇建築初具雛形。相傳龍泉寺開山祖師為唐真如法師(生卒不詳)。現存的眾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廟宇的記載,千山五大禪林均建於此時期,由此歷代均加重修。依據各種史志記載和建築情況看,龍泉寺在金、元之前規模是不大的。金、元時期,是千山佛教發展的一個高潮,寺廟建築達到相當規模,龍泉寺也初具千山五大禪林之首的風范。
進入千山龍泉北谷可見龍泉寺雄偉壯觀的山門,上刻「敕建龍泉」四個大字。這是明神宗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龍泉寺」的御筆親題,這些都是歷代增修千山諸廟的歷史印證。龍泉寺大規模興建是在明代以後。據有關史料記載,明隆慶五年,在羅漢洞和佛堂舊基修建如來堂(今毗廬殿),東西兩廂修建禪堂、齋堂各一所。
明萬曆六年(1578年)在如來堂下(今大雄寶殿處)修建殿宇5間及配房,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藏經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東殿3間。可見,龍泉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法王殿、禪堂、齋堂及配殿等均建於明代。根據明代《大明一統志》記載,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別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其母慈聖皇太後。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僅是一名宮女,得隆慶皇帝寵幸後生下萬曆皇帝。
神宗即位後,尊母為慈聖皇太後。萬曆六年加尊號曰「宣文」。四十二年崩,謚曰「孝文」。李氏早年喪夫,宮廷中的生活又充滿了凶險,李太後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在她主政期間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推崇佛教。明萬曆十二年,感龍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揚佛法之功,慈聖皇太後宣旨:將宋版大藏經637函,計678卷,賜予千山龍泉寺。同時賜銅鑄金蓮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從此成為龍泉寺鎮寺之寶。在李太後的推崇下,當時龍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達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絕關東。
進入清代以後,龍泉寺依然風光無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兩廊及客堂和後佛堂。至此,龍泉寺始具今日之規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玄燁)親率皇後、太子及諸王、大臣、侍衛等萬餘人,由盛京(今沈陽)到遼陽(當時千山歸遼陽管轄),游覽千山龍泉寺等寺廟,並留下贊美龍泉寺的詩章。同時,比利時人費迪南特斯阜沁斯脫作為顧問,隨康熙皇帝一起游覽龍泉寺。這是有文字記載游覽千山的第一個外國人。但清代從道光以後,國勢衰微,佛教也不振。龍泉寺也概莫能外。
日偽佔領千山時期,龍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壞和盜奪。如毀壞龍泉寺「屏藩獨峙」之摩崖,大量掠奪龍泉寺之楹聯、匾額、古佛和字畫等精品。
㈩ 千山的歷史
千山歷史久遠,北魏時,千山就有了佛教徒的蹤跡。
遼金時代,佛教更加興盛,著名的「五大禪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會寺、龍泉寺等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建築群。
明清以來,道教進入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全景區有寺廟30多座,僧道數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台在千山東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台上對弈、以此得名。無量觀位於北溝,是千山眾多廟宇中最大的一個,其建築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