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語蕭規曹隨是什麼來歷呢
“蕭規曹隨”是指西漢第二任丞相曹參遵循第一任丞相蕭何制定的各項制度治理國家的故事,成語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蕭何是興漢三傑之一,本是秦朝舊吏,才能出眾,本來可能到秦中央政府任職,秦末天下大亂後給劉邦經營後方,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與糧草是劉邦戰勝項羽奪得天下的大功臣,曹參則是劉邦手下戰功最多的將領之一,蕭何與曹參也都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舊人士,奪取天下後,劉邦任命蕭何為第一任丞相,實施很多措施,恢復國力與民生,對漢朝的興旺有重大貢獻!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看,經濟、人文、科技總在不斷變化,國家的法規政策也需要根據社會環境來適當改革,實際上整個歷史發展就是個動態的改革過程,但是在國家平穩發展時期,政策的連續性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頻頻的政策變化會讓人民無所適從,從這點上看,曹參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明確知道漢初最需要的是恢復民生,而蕭何的政策還在有效期內,又何必變化呢?所以看起來曹參沒有新政,似乎沒有大作為,其實能遵循有效的政策制度,放棄新官上任三把火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更有才能的做法,有時是更為難能可貴的,曹參之守舊是為國為民,因此他既有建國之戰功,又有無為而治的政績,留美名於青史!司馬遷寫史記,曹參的級別是《曹相國世家》,對曹參英勇善戰與清靜無為治國都進行了肯定與稱頌!
㈡ 蕭規曹隨的典故出自
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
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擇郡國史:木詘於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
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畢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案之,乃反取酒張坐飲,亦歌呼與相應和。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
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窋既洗沐歸,間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日:「與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日:「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㈢ "蕭政曹隨"這個典故是怎麼個意思
曹參接替蕭何為相後,完全按照蕭何所定的規章行事,不做任何改變修改。凡有人向他提意見,他就請那人喝酒,直到那人喝到酩酊大醉,不能開口才罷。惠帝知道後有些不滿。曹參知道後,問惠帝:你的才能比你父親如何?惠帝說不如。曹參又問:我的才能比蕭何如何?惠帝說:似乎也不如。曹參說:這就對了。他們兩位定下的規章,我們這些不如他們的人,豈可自求表現,隨意變更。惠帝只好支持他的做法。曹參這樣做,是堅持清靜無為,不擾民生事,繼續維持喊出制定的休養生息政策。同時也反映了西漢初期仍然信奉黃老之學。
㈣ 「蕭規曹隨」是什麼意思「蕭規曹隨」說的是誰
蕭規曹隨是蕭何所頒布的法令,曹參認同蕭何的法令,依然使用蕭何所頒布的法令。蕭何是大漢的第一功臣,他為劉邦多次謀劃,在蜀地為劉邦徵兵,調運糧食。蕭何在後方穩定全局,使劉邦放心了許多。這才使劉邦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前線,可謂說是大漢第一功臣。曹參是劉邦身邊的大將,他一度平定多次兵變,是劉邦的得力將軍。曹參也是大漢的功臣。“蕭規曹隨”這個典故,講述了在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蕭何的職位,曹參認為蕭何的法規依然適用現在的國情,於是繼續使用蕭何的法規,曹參的無為而治,得到後人的贊賞。
但是國家還是依然的強盛,沒有得到任何的損失。在一次議論中,曹參點破了其中的道理,朝中大臣也十分欣賞曹參的行為,一時間所有的誤解都被解除。曹參得到了大臣們的認可。“蕭規曹隨”這個典故得到了後人的認可。
㈤ 蕭規曹隨是怎樣的典故
我們的能力不如前人的時候,不妨就按照前人的方式去做。
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還問他將來誰來接替他合適。
古代風景畫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
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麼樣?」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祖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系很好,後來曹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麼和好了。但是蕭何知道曹參是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贊成,說:「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庶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當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很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了來,向他請教。這個蓋公是相信黃老學說的,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老百姓過安逸的生活。
曹參依了蓋公的話,盡可能不多去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較安定。
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蓋公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
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幫他出點主意。但是他們一到曹參家裡,曹參就請他們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話岔開,弄得別人沒法開口。最後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麼也沒有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裡挺不踏實。
曹參的兒子曹窋,在皇宮里侍候惠帝。惠帝囑咐他說:「你回家的時候,找個機會問問你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麼年輕,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這么下去,怎麼能夠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親怎麼說。」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時候,就照惠帝的話一五一十跟曹參說了。
曹參一聽,就上火了,他罵著說:「你這種毛孩子懂得個什麼,國家大事也輪到你來啰嗦?」說著,竟叫僕人拿板子來,把曹窋打了一頓。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常委屈。回到宮中向漢惠帝訴說了經過。
漢惠帝也感到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他說:「曹窋跟你說的話,是我叫他說的,你打他干什麼?」
曹參向惠帝請了罪,接著說:「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照著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這才有點明白過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由於那時候正在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辦法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人編了歌謠稱贊蕭何和曹參。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
㈥ 蕭規曹隨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蕭規曹隨的背後其實是一場政治大博弈。西漢惠帝二年(前193年),西漢開國元勛,漢初三傑之首蕭何壽終正寢。
噩耗傳到齊國(疆域為今山東),正擔任齊國丞相的曹參對身邊工作人員說:“趕快收拾收拾,我要回中央接任宰相了!”
沒過兩天,朝廷的調令果然如期而至。早在劉邦起事之前,曹參在沛縣擔任看守所所長,蕭何則為縣政府秘書長,劉邦只是一個負責押解犯人的亭長,論起來劉、曹都是蕭何的下屬。
從劉邦做沛公開始,曹參就追隨左右,屢建戰功。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論資歷、功勞,曹參都是蕭何之後接任宰相的不二人選。
以蕭何的功績和地位,為了自身得益尚且積極配合呂後誅殺功臣,與她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張良則選擇急流勇退,“因疾不視事” 跑到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做了一名隱士;為劉邦屢出奇計的陳平仗著其“多陰謀”而劍走偏鋒,表面迎合諸呂,暗中聯合周勃等人,等待時機,建立不世之功。
曹參對自己做了一番評估:一沒有高超的智商和政治手腕,二沒有取信呂後的資本,三沒有激流勇退的充足理由。面對呂後高懸在頭頂上的政治大錘,只能是先表明立場,以自己“才不及何”打消呂後的疑慮,須知,蕭何的死讓呂後有痛失臂膀之感。曹參對蕭何立下的規章制度原封不動執行,既得呂後的歡心,又不背負叛漢之名。而背地裡,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不管怎麼說,曹參和蕭何加入劉邦團隊後,一個為將,一個為相,中間也產生過分歧,他不可能是蕭何的鐵桿粉絲,況且那“蕭規”也不是金科玉律,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也絕不是曹參這種錚錚鐵骨的硬漢所能接受的。
所以,所謂的“蕭規曹隨”,不過是一種韜略,只是由於曹參的相國只當了三年就病逝,人們沒能見證他的下一步行動。
㈦ 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
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如下:
蕭規曹隨指蕭何為漢丞相時所規定之法令制度,曹參繼任漢丞相時,就按照這些既定政策治理天下。後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曹參(?——前190年),沛人,曾為沛縣獄吏。秦末從劉邦起義,屢立戰功。漢朝建立,封平陽侯,曾任齊相九年。協助高祖平定陳_、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在齊時採用蓋公提出的黃、老之術「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齊國百姓安居樂業,大稱賢相。
蕭何死,曹參代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辦事沒有什麼變更,完全遵循蕭何制定之法令。漢惠帝奇怪曹相國不理政事,曹參脫下帽子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思考一下:您聖明英武比漢高祖皇帝誰強?」漢惠帝說:「我怎麼敢比先帝呀?」曹參說:「陛下看我的才能與蕭何比較哪個高明?」漢惠帝說:「您似乎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對了。況且漢高祖皇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無誤,現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們一班朝臣謹守各自的職位,遵守原有法度而不改變,不也就可以了嗎?」漢惠帝說:「好,您休息去吧!」百姓歌頌曹參說:「蕭何制定之法度,明白畫一;曹參接替他,遵守而不改變。執行他清靜無為的政策,老百姓因而安寧一統不亂。」後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
【典出《史記·曹相國世家》】。
㈧ 「蕭規曹隨」出自哪個典故指的是什麼意思
1、釋義: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
2、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㈨ "蕭規曹隨"出自什麼典故,是什麼意思
釋義: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規辦事。
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典故故事
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惠帝左想右想總感到心裡沒底,有些著急。
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死不久,現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治理朝政的經驗,正要丞相多加輔佐,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可是現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閑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後,看你父親怎麼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閑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後,大發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的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屈。惠帝聽了後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叫他起來後,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㈩ 「蕭規曹隨」的典故說的是什麼故事涉及到的人物都有誰呢
其實說的是漢初,蕭何去世後,曹參接任丞相,但一切法令制度都遵照之前蕭何的,不曾改變,讓社會安定,百姓得以修養生息。
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也明白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的做法也得到百姓的一直好評,史稱“蕭規曹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