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影戲 來歷
皮影戲的來歷:
1、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
2、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
3、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1、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2、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3、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4、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參考:網路「皮影戲」
B. 皮影戲起源於什麼時候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西漢。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皮影戲其實起源於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漢書》中記載: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漢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
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裊娜的身影在幕圍後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這就是有關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宋代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皮影戲的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以緣飾,做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時而,溫婉朦朧的女子倩影廣舒長袖,盡訴脈脈柔情;時而,厲兵秣馬的古時軍隊兵戈操練,吼出陣陣殺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藝人們既要操縱影人,又要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技術嫻熟的藝人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皮影戲經簡化後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藝人將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擔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喜愛這門藝術的人群親切地稱為「一擔挑」藝術。這種一擔挑藝術應該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街頭藝術。
C. 自皮影戲誕生,至今為止有多久的文化歷史
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老北京人稱之為「驢子皮影戲」。據史料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盛於唐朝,興盛於清朝,元朝傳入西亞和歐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皮影戲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病逝時,武帝神志不清,整天無視政府。有一天,李少翁部長出去,遇到了手裡拿著玩偶的孩子們。反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栩栩如生。李少翁突然有了一種感覺。
在表演中,驢皮、牛皮雕刻人物,加上布景和道具,產生了形象,以及說唱和靈巧的操作,使形象具有戲劇性的機智和幽默效果。由於皮影戲表演的局限性,戲劇只能通過正面的形象活動進行,這是高度誇張的。藝術家隨著音樂控制和歌唱。其特點是小巧精緻,雕刻精細,色彩簡潔明快;「北麓皮影戲」以廣陵、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它的特點是形狀稍大,雕刻細致,色彩鮮艷。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D. 皮影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在中國,皮影戲是一種帶有特殊早操的戲曲形式。當時的歷史也特別長,因為他的出身在民間流傳特別多。山西省晉中的皮影戲演員把真正的黃龍當作他們的祖父一樣崇拜。據說,在商朝的石海波路上,黃龍和他的侄子在家裡用剪刀剪下獸皮,把獸皮切成人形,放在窗邊玩耍。人們就這樣把它們切成窗戶上的影子,逐漸發展成窗戶上的影子戲。
在宋代,不僅有關於皮影的記錄,更重要的是,有關於皮影表演者的名字和雕刻師的職業組織的記錄。在宋代,皮影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喜劇形式,對早期戲劇的形成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元朝時,蒙古軍隊向西行進,中國的皮影戲逐漸傳入許多地方,後來又傳入一些東歐國家。在我看來,皮影戲發展得比較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介紹到很多地方。
E. 皮影的起源與歷史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5)皮影戲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皮影戲通過藝人製作的道具、影人來表現作品內容,這同古代傀儡戲一樣。其他各地的戲曲通過臉譜、唱腔和劇本來展現內容。在中國古代戲劇的發展過程中,皮影戲與各種地方戲曲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影人的臉譜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畫和雕塑的影響之外,和地方戲曲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皮影戲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凈丑諸行,不同譜式和紋樣根據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描繪樣式。由於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響,只能顯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於側面描繪的局限,反而帶給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點,使形象更概括,更獨特,憑借獨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觀眾。
從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影人我們可以發現,皮影的臉譜中可以找到許多在戲曲里已經失傳的東西。如果從皮影出發來研究傳統戲曲,會從不同方面發現其深刻價值。
F. 自皮影戲誕生,至今為止已有多久的文化歷史了
皮影,據史書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民間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G. 中國皮影戲已有多少年的歷史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這樣,全中國目前僅存的皮影劇團屈指可數,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的山區及農村。這樣的表演方式及傳播渠道顯然無法讓皮影戲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數字化的皮影動畫卻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它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製作也相當的方便,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隨意的進行修改。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作為傳統藝術的沉重,而給它賦予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我們可以在動畫中應用電影中各種長鏡、短鏡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戲的方法來演繹現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網路的技術,讓皮影戲(而不僅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一切都不需要製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藝,只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創意即可。這正是我們今天要把皮影戲製作成數字動畫的初衷,我們也相信這樣的表現手法能夠賦予傳統皮影戲新的生命及活力。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不論在劇場里還是在大廳、廣場、庭院以至普通室內,架起影窗布幕和燈箱就能開戲。一個戲班六、七個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齣戲。演出完畢,全部行頭裝箱就走,輾轉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戲自古就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廣泛流傳、普及於民間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皮影戲的演出,有歷史演義戲、民間傳說戲、武俠公案戲、愛情故事戲、神話寓言戲、時裝現代戲等等,無所不有。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的劇目繁多,數不勝數。常見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拾玉鐲、西廂記、秦香蓮、牛郎織女、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等。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到解放後,新發展出的時裝戲、現代戲和童話寓言劇,常見的劇目有兄妹開荒、白毛女、劉胡蘭、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紅燈記、龜與鶴、兩朋友、東郭先生等等。
H. 皮影戲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中國皮影戲起源於何時,因文獻不足,無法確知。可確定的是最遲在北宋時,中國影戲已極成熟,在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尚未發展成熟之際,宋代的影戲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一些記載宋人生活的著作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戲的盛況,除了一些有名的藝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宋代以後至明清,影戲一直盛行,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普及全國各地,與各地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戲藝術。詳情請見 http://ke..com/view/34658.html?tp=0_11
I. 皮影戲的歷史起源
1、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2、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3、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