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2022-09-05 03:03:23

1. 曹操臨死前留下四人制衡司馬懿,他們為何都死在了曹丕手裡

三國時期,魏能坐上三國第一的位置和曹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畢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曹操死前,並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在南方,蜀的劉備和吳的孫權爭霸,於是曹操後來的第一繼承人曹丕上位。幾個月後,上級廢漢獻帝為魏帝,立曹操為魏武帝。曹秀和曹真就不用說了,曹秀本人和曹丕是有血緣關系的。所以曹秀,年輕的時候曹操很看好他,甚至把曹秀當成自己的兒子。

為了防止司馬懿造反,曹操留了四個人到曹丕那裡去牽制和阻止司馬懿,但都被曹丕斬首。這四個人是誰?他們是張遼、曹洪、曹彰和夏侯尚。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的時候,司馬懿之前什麼都沒做。這個時候,打退諸葛亮的是曹真。太和二年,諸葛亮大軍四面受敵,曹魏南安、天水、安定主動投降。形勢非常危急。

2. 古代司馬是干什麼的

司馬主管軍政與軍賦,為朝廷大臣,常統率六師或八師出征。

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工並稱「三有司」。

《詩·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謂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准浦,省此徐士。」毛傳:「程伯休父始命為大司馬」》諸侯國與卿大夫也都設有「三有司」。

春秋時諸侯多設置,宋有大司馬、少司馬。楚有大司馬、左右司馬,其職位僅次於令尹。卿大夫亦有司馬或馬正,為武職。

戰國時魏、燕有司馬、楚有左右司馬。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在古代戰爭中,戰車不管如何先進,它的機動性還是受地形道路限制,所以,行軍需要隊形整齊;交戰也一樣,嚴謹的車陣是士兵依託的基礎,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獨自前進或後退。在戰國時期,晉軍首先特設「司馬」一職,專門糾察隊列秩序,這也是「司馬」一姓的來歷。

(2)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中央: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參考《史記.楚世家》:「立子比為王,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

部隊: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參考《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往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參考資料

網路-司馬

3. 司馬是什麼官職

司馬: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沖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的。

由於這層關系,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3)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其他古代官職

六部

1、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2、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3、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

4、兵部,管軍事。

5、刑部,管司法刑獄。

6、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4. 漢代時的從事,別部司馬,別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1、「從事」即「從吏史」,亦稱從事掾,是漢代刺史的佐吏,可看作領導的秘書。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2、「別部司馬」,秦漢時將軍所領的兵分部由軍司馬統率,其統領別部者,所領兵額多少則各隨時宜,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

3、「別駕」也稱「別駕從事」,是州刺史的佐官;刺史巡視轄境時,其別乘驛車隨行,相當於紀檢委秘書。

4、相關背景:

漢朝是繼秦朝以後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漢朝官制內容豐富,包括西漢官制和東漢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這時期,封建地主階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統治,在職官制度上確立了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繼續實行地方的郡縣制體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架構,這一制度到漢代時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

(4)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別駕從事史,官名。亦稱別駕從事,簡稱「別駕」。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官。

按照國家制度,司隸校尉可以有從事史12人、假佐25人,共37人的僚屬,其中,別駕就是從事史的一員。

據《後漢書 百官志》中對別駕崗位職責的描述:別駕是在司隸校尉出巡辦公的時候,負責奉引、錄眾事(安排行程、把工作匯總匯報)的官員。這個崗位的性質就和我們現在的秘書差不多。

至於為什麼把這個官職稱為別駕,是因為一項制度。

因為司隸校尉坐車出巡,是一個人坐一輛車,下屬都是幾人合乘一輛車。而別駕從事史地位比較高,有資格獨乘一車,所以稱為別駕。東漢末期,別駕只能是司隸校尉屬官的制度被打破,各州刺史、州牧都可以自辟別駕,不過,此時的別駕和以往的不同。

在西漢和東漢初期,別駕屬於國家在編人員,拿著國家俸祿。而東漢末期的別駕,屬於刺史、州牧私辟,屬於私人僚屬,沒有納入國家公務員編制。如後漢益州劉璋的手下張松就是私辟別駕。

別部司馬應該是沒有國家編制的,手下率領的士兵也是沒有國家正式軍籍的編外軍官。如果是正式編制,人數就不能多少各隨時宜。筆者認為這是朝廷為了給有些立了功勞,可是又納不入國家正式編制的軍人們的一個安慰。

如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就是在攻破臨潁黃巾軍的時候立下功勞,被封為別部司馬的。關羽和張飛也是在劉備擔任平原相的時候,分別擔任別部司馬,替劉備分掌部曲。

因此,別部司馬和清朝的外委把總比較類似,都是低級軍官,都是沒有正式編制,都是為了安撫有功人員而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

5. 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指西漢的什麼具體介紹下

1、大司馬:

《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並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陳但為贈官。明清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百官公卿表》)。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5)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大司馬一職的歷史沿革

1、先秦時期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2、秦代時期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秦王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三公即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設置太尉的具體人選,也就是形同虛設。

西楚國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大司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職。

3、西漢時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西漢之世,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尊比丞相,大司馬車騎將軍(大司馬衛將軍)貴比上卿。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因為有了大司馬這一加官稱號,得以名正言順地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

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三者互相制約,大權集中在皇帝自己手裡。

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有名無實(「中國文化常識」)。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內朝領袖,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

大司馬作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大舉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可進入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可替否,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

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說,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志。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4、東漢時期

東漢建立初期,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以杜茂為大將軍。

建武二年春,(吳)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

吳漢死後,劉秀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或稱「三司」。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

東漢末年,劉備也曾擔任大司馬。見《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5、三國時期

(1)魏國:

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

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馬師為大將軍,以叔父司馬孚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馬懿、燕王宇、曹爽、司馬師、司馬昭。」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曹丕征東吳,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進封長平侯。升為大司馬,仍然都督揚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2)蜀漢:

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三國志》後主傳: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於軍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琮。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朱然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孫權派遣使節拜朱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258年,孫休即位,丁奉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264年,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聽從萬彧的建議,共同迎立孫皓為皇帝。丁奉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258年十月孫休登基,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

6、晉代時期

晉代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7、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禮》置六官,以為夏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8、南北朝以後

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2018年中國的總參謀長或者美國的國防部長。

6. 武則天時期的官職劃分

武則天時期唐朝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中央各部門長官:

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è)。

隋唐開始設五監。唐代的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①國子監是主管學校教育的機構;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的機構;

③將作監是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的機構;

④軍器監是掌管軍器製造、保管、發放的機構;

⑤都水監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機構。

武官: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中央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監官與諫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台諫,也通稱言官。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唐代的秘書省曾改稱蘭台、麟台。北齊始設史館,唐太宗以史館為宰相兼領職所,稱為監修國史。唐又在門下省設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

唐初置弘文館,掌四部書及其他圖籍。開元年間,又設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掌刊輯經籍、撰集文章,繕寫御本等。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的學士也受命參與機密,草擬詔旨。中唐以後,皇帝對學士的禮遇,常超過宰相。

地方長官:

唐初置十道,玄宗時增至十五道,為監察區,每道設觀察使(按察使、采訪使)。唐代的軍區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稱節度使。節度使初設於邊鎮,後遍設於內地。節度使一身兼軍事、行政、督察三種職務,成為權力很大的地方軍政長官。

試官、加官與贈官:

唐代加官、加職、加銜等制度運用得更加普遍。唐代無固定的加官稱號,凡在正式官職之前加「檢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見習、試用之職稱里行使(或稱里行)。以官階低的人任較高職務的稱「守某官」,以官階高的人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

(6)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

貞觀十七年,蕭瑀、李勣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

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

唐太宗貞觀八年,右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於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

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預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

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尚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復舊稱。

中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西台、鳳閣、紫微省,旋復舊稱。

門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稱東台、鸞台、黃門省等,旋復舊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省六部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代官員品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職

7. 清州司馬是幾品官員

在歷史上司馬這個職位多是在將軍之下,所以青州司馬,是四品左右的官員。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7)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在西周的時候,「司馬」就已經作為官職開始設置了,與司徒、司空並稱為「三有司」。

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各諸侯國官員制度裡面都設有司馬這個職位,有一些諸侯國還設置有大司馬,在此之外還設有左司馬,以及右司馬等職位做為大司馬的下屬官員。這個職位不僅在朝內官制中有設置,在軍隊里也設有相似的官稱,在當時的晉軍中就有司馬一職,但是確實低於軍尉的官職。

在戰國時期,軍隊裡面的軍師也常常被稱為司馬,在軍隊的將帥之下,還設置有很多的司馬之職,他們都分別承擔著軍隊中不同的任務。

司馬這個官職,在漢代時期曾一度被取消。到了漢武帝時期,把太尉改為了大司馬,在到之後就成為了兵部尚書的別稱了。

到了魏晉時期,司馬已經成為總理軍隊事務的官員,參與國家的軍事計劃。此時的司馬其實已經是朝廷的重臣,掌管著國家的軍政和軍隊賦稅,國家對外出兵征戰,都是司馬統兵,所率的軍隊有六個師亦或者八個師不等,已經相當於大將軍的職權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將軍 (中國古代領兵統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 (中國古代官名及姓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四制司馬是怎麼回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