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東江門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呢
江門原屬新會管轄。元末明初,江門形成商賈雲集的重要墟鎮。1904年,江門關在北街設立,為廣東八大關之一。1925年,江門首次成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由新會縣管轄,1951年再改為省轄市,之後先後由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市管縣新體制實行,江門被定為省轄地級市,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貳』 廣州江門屬於哪個區
江門不屬於廣州,江門屬於廣東省的地級市。
江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中心,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南瀕南海海域,毗鄰港澳。全市總面積9505平方公里。
江門市區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匯合處,蓬江北面的蓬萊山與江南的煙墩山對峙似門,故名「江門」。江門歷史上屬於新會縣管轄,明朝初時,已成西江流域商業重鎮。
1904年,江門設立海關,成為中國沿海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1925年、1951年曾兩次設為省轄市。1983年,設立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2)江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江門市下轄蓬江、江海、新會3個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4個縣級市。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區市:
1、蓬江區,廣東省江門市市轄區,江門中心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翼,毗鄰港澳,北連廣州、佛山,東接中山、珠海,南向南海。轄區面積324平方公里。
2、台山市,舊稱新寧,1992年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南臨南海,分別與新會、開平、恩平、陽江相鄰,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 之美譽。
3、開平,明置開平縣,因縣治在開平屯而得名。隸屬於廣東省江門市管轄,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五邑僑鄉中部,分布與新會、鶴山、台山、恩平、新興相連。
『叄』 廣東省江門市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廣東江門地名由來
江門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萬人, 轄蓬江、江海兩區及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市,是我國著名僑鄉。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機關報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肆』 江門的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早在元末明初,這里便形成墟集。
江門的商品經濟萌芽於14世紀,在蓬江區圩頂的地方有一個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鄰近四鄉的農民和漁民將生產的農副產品及魚產品拿到這里銷售或交換。後來圩集逐漸向海灘擴展,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千艘如蟻集江濱」相當熱鬧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數百萬計」。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在江門設立正稅口,俗稱「江門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根據《中英緬甸通商條約》專款,江門成為了西江的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屬三水管轄的一個分支機構。同年10月,粵海關在江門設立辦公所,這是首次以條約形成把江門定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也就成為了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成為了五邑乃至粵西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清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即《馬凱條約》),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並相應設置海關。1904年3月7日,江門海關正式成立,粵海關把江門和甘竹兩個常關劃為江門海關管轄。
1904年3月7日,江門開放為對外貿易口岸時,將海關設在靠近河的東北入口2英里的西江右岸(即北街),在其對面有優良的錨地。因此,大噸位的船隻無需進入河內,由民船或舢板將旅客和貨物從城內運上大輪船」。
民國之前為新會縣屬地。
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
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51年1月從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後又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此時為新會縣轄江門市。
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
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
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將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江門市2002年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台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范圍俗稱「五邑」。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其中新會、台山、開平、恩平四縣俗稱「四邑」,加上鶴山則稱「五邑」。江門市區為蓬江區和江海區。縣級新會市於2002年6月22日並入江門市成為其第三個區。
『伍』 江門建於什麼時候
江門行政隸屬在歷史上的變遷
江門五邑的歷史源遠流長。2000多年來,因為歷史的變更,江門五邑地區行政隸屬時分時合,變化很大。
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今之江門五邑地區在當時屬南海郡。
東漢建發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始設置恩平縣,後來幾經變化,北宋時被廢。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新會縣德行都及陽江、新興地復置恩平縣。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立新會郡,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新會開始由郡名改為縣名,後經多次變化,其縣境最大時期包括今之新會、台山、斗門、江門和珠海、中山、順德、開平、鶴山等部分地區。
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今台山市置縣,原名新寧縣,錄屬廣州府。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成立赤溪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赤溪廳改為赤溪縣。民國三年(1914年)新寧縣改為台山縣,1953年赤溪縣並入台山縣。
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割新會、恩平、新寧部分地方合置開平縣。
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割新會、開平部分地方合置鶴山縣。
江門市區,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形成圩鎮。16世紀末貿易市場已擴展到河邊,明代萬曆年間有「千般如蟻集江邊」的盛況。17世紀初,江門圩已初具規模,有數條小街。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年(1664年)先後頒布了兩次「遷界令」,強迫沿海居民內遷,店戶被毀,江門成為廢圩。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廢除了「遷界令」,江門居民回歸復業,才逐漸發展。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例》簽訂,規定將江門辟為通商口岸,並在北街設立江門海關。1925年8月,江門列為省轄市,設立江門市政廳。1931年2月,江門市被撤銷,改為新會縣屬下一鎮。1951年1月,江門市又由鎮升格為獨立建制的縣級市。
民國以後的江門五邑地區行政隸屬變動較大。民國元年(1912年)新會屬廣州府,此後曾屬廣陽綏靖處、粵海道、中區委員公署等。民國38年(1949年)台山、赤溪、開平、新會四縣先後同屬廣東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9年(1920年)後,鶴山縣屬中區綏靖公署、第三區行政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門五邑先後隸屬粵中專區、粵西行政區、佛山專區、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等。
1983年6月,江門升格為地級市,轄台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縣及江門城區、郊區。同年8月增轄陽江、陽春兩縣�1988年2月,陽江、陽春兩縣分出)。1984年7月,江門市成立城區和郊區人民政府,從1992年4月開始,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先後撤縣建市(縣級),均由廣東省直轄,省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1994年3月,江門市對城區、郊區行政區域進行調整,以江門河為界,劃分兩區,城區更名為江海區(河南)、郊區則更名為蓬江區(河北)。為了有利於江門市的經濟發展,近年又將新會市劃入江門市的行政區,更名為新會區。
古人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包含著適應客觀歷史,順應時代發展的哲理。江門人民會伴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向前邁進,把僑鄉建設得更加美好的。
『陸』 我是江門人,誰想了解江門的可以問我哦~
讓我告訴你吧,廣東江門特產!!
粉葛
粉葛是塊根蔬菜,春季種植冬季收獲,含澱粉很多,江門人用以熬湯、做菜,提澱粉食用等。粉葛又有清涼降壓的葯用效果,右可作葯膳。其中以市區石沖、新會崖南、鶴山雲鄉等地出產的粉葛品質特別好,以其含澱粉多、纖維少,味香而甜稱著。
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市面上特產,種植在長沙、水口鎮一帶,蒜粒特園,肉肥衣薄,蒜味濃郁,每年十月種植,次年三月收獲。收獲後用火熏過,故稱火蒜。現在開平除出品原粒蒜子外,還加工製成甜酸蒜頭等產品
新會葵扇
新會特產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製加工,在明代就選作貢品。現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綉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 邊的
三桁瓦菜刀
三桁瓦菜刀是江門市區的傳統產品,過去用人工鍛造,以其鋼質優良,加工工藝精湛而見稱,如今已發展成大廠,除生產各種型號菜刀外,還生產不銹鋼廚具系列等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市特產,由"大有"涼果廠生產,解放前已美名遠播。它是用生薑作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狀,紙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帶甜,松化可口,是送禮的佳品
水口腐乳
水口腐乳是開平市水口鎮特產,歷史悠久。它是用豆腐作原料,經過發酵、加鹽、加料等工序製成。特點是酥化、鹹度適中,香味誘人,是佐餐的極好小菜,也可以作為燒菜佐料,使燒出來的菜味更加可口。
劍花
鶴山雅瑤鎮清溪鄉是有名的劍花之鄉。由於劍花有清熱解暑、滋潤的作用,可鮮食,可曬干,一般用來煲豬骨湯。每年七、八月是收花季節,大量供應上市。
禾蟲
不管你離家鄉多久,一到中秋,大概都沒有忘記兩樣家鄉菜--禾蟲與田螺吧。<BR>禾蟲雖小,口口是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而且風味奇特,清香鮮美,嫩滑可口,實是飲酒、吃飯一道好菜。它還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濕之功效。<BR>禾蟲產於珠江三角洲,新會、台山兩縣南部的圍田區產量最多,禾蟲每年只有五、八有份才出現幾次,一般在紅雲細雨,天氣變化異常的情況下,加上逢水頭起(農歷初一、十五漲潮高峰期)為多,一旦出現,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水面上。這時,撈禾蟲的人真是撈之不盡,一個小時左右,用會起或用籠裝,可獲二、三百斤,用斗撈的也有十數斤之多,隨著潮水的高漲,禾蟲逐漸消失無影無蹤,只好望河而嘆!有撈禾蟲經驗的人,掌握禾蟲出現的時機、地點,撈具好,加上眼利手快,就撈得多。禾蟲 身於鹹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其形體像小蜈蚣,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人們常說,蜈蚣的腳最多,可是禾蟲和腳比蜈蚣的腳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蟲身上可隨時交替變換著紅、黃、綠、藍、紫的顏色,並且十分鮮明。把它煮熟,就就成純是蛋黃顏色。禾蟲蒸、炒、煲、燉 ,樣樣皆宜,蒸禾蟲加上姜、蔥、油、鹽 ,放在飯鍋里蒸即可。炒和煲則要加上豬腩、粉絲之類的配料,不過比蒸好吃得多, 是將禾蟲燉熟,用炭炕乾,味道甜中帶香。還有 咸禾蟲,每年禾蟲造,家家戶戶都賣幾十斤,多的百餘斤,用鹽 了,吃時加點油、蔥、姜蒸熟即可,因此,過去吃禾蟲,特別是咸禾蟲,中算是窮佬菜。<BR>田螺味道也很鮮美。過去水田田螺很多,拾半天就可以滿載而歸。回來以後,敲去田螺尾 ,用蒜子、豆豉、紫蘇拌勻炒熟,約幾個老朋,圍坐在一起,喝美酒, 螺,談笑風生,確是一樂也。<BR>禾蟲和田螺,過支難登大雅之堂,酒家賓館沒有這兩道菜來招待賓客,只是窮等人家招待親友時才有,主人很抱歉的說:"沒有菜食,只得禾蟲 菜,不好意思。"而今世道變了,也許是禾蟲、田螺不那麼容易拾到,物罕為貴,現在大賓館也有這兩道菜了,而且價目錢不便宜。以往的窮佬菜,而今是宴請賓客的上菜了
鎮濠泥雞
開增縣水口鎮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製作泥雞玩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到農歷年關,來自鶴山、台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采購泥雞,作年貨銷售。泥雞外形古樸,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喜愛。大年初一是雞日,大量泥雞上市,一時泥雞啼聲四起,真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情趣,給人們帶來喜悅與歡樂。<BR>泥雞在鎮濠、茂竹兩村,有一段傳說:某財主僱用一小長工,是個孤兒。孤兒養了一隻小公雞,人雞相伴,形影不離。一次,孤兒不小心把兩半斗黑豆、黃豆混雜了,財主限他一個早上要揀開來。孤兒正在發愁,只見小公雞喔喔地叫喚,全村的雞都聚攏來了,公雞揀黑豆,母雞揀黃豆,不消一個時辰,孤兒便揀好了。又有一次,一夥強盜密謀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奄雞佬潛入村中作內應,約定三更時發出雞叫聲為號,外攻內應。誰料頭更剛過,躲在財主後院的"奄雞佬"驚動了小公雞,小公雞引勁長啼,霎時間滿村公雞啼叫響應。"奄雞佬"連忙掐死小公雞,點燃草堆。孤兒聽互雞叫出來,便大呼捉賊。此時夜末深,人末睡,聽互喊聲紛紛趕來,把"奄雞佬"當聲捉獲。村外的匪徒聽到人聲鼎沸,知道計謀暴露,急忙撤走。後來"奄雞佬"供出真情,村人驚嘆不已,把小公雞厚葬了。孤兒用泥搓成小公雞,寄託哀思。村人見了,也紛紛搓起泥雞來,來互相比較、爭勝,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流傳到外地,人見人愛,生意人爭著前來收賣、定購,製作泥雞便逐漸成了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BR>製作泥雞,春天挖泥,用木槌搗煉後,放進錫模壓成雞頭、雞尾兩部分,曬干備用。雞頭部份有一橫膜,中有小孔,留來插哨。閑時制竹哨,把小籬竹裁成幾分長一截,在一頭斜削一刀,插進一小塊葉片,吹響即成。入冬時插哨,即把竹哨插進雞頭橫模,再用牛皮紙把雞頭和雞尾連接起來,著色塗油,便成成品。泥雞頭部下前方有一小孔,尾部左側也有一小孔。用嘴對尾部小孔一吹,泥雞便引勁啼唱,形狀與聲音和真雞異。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頻頻抖動,便會發出如母雞生蛋下窩時的咯咯聲。工藝之巧,令人贊嘆。難怪華僑、港澳同胞也愛捎幾只出去,作家鄉特產饋贈親友
瀨粉
中秋佳節,恩平縣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瀨粉,吃來易,做來難。從選料到製作,工序頗為復雜,而且必須合數戶之人力始能製作,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乾備用,製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米粉與水之比例因粉質不同而異,一般以使米粉濕透為宜),拌以生粉,用力搓勻, 成柱狀的粉團,搓好的粉團,以手指按之,按處下陷而四周不現裂痕,放手後隨即彈起復回原狀的為合格。合格粉團製作的粉條,無繼粉,入口軟、紉、爽、滑。不各格者,入口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故搓粉,是關鍵的工序。待水煮沸後,將粉槽架於鍋上,兩頭墊以長凳,把搓好的粉團置於槽孔,塞上木塞,然後將木杠一端穿入粉槽和榨孔中,一端數人用力往下擠逼,粉條便從槽底部的小孔鑽出,下至鍋里。煮熟後撈起,放入冷水中沖洗干凈撈起。吃時再用開水湯過,兌過上湯,就成獨具一格炎之瀨粉了,如兌入白糖燒酒,則又另外一種風味。近處來,一部分人利用柴油機的發舊汽缸改裝粉槽 ,活塞上螺絲,只用一人操作,比舊粉槽省工。人世間們要吃瀨粉,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師動眾了。
恩州名茶
恩州名茶產於恩平(古稱恩州)山凌,恩州名茶茶味清涼,略帶甘甜,以熱<BR>水沖開,茶葉開如原貌,服之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之功效。另配與恩州奇石茶具盛水飲用,更有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抗疲勞、防衰老的作用,深受茶道中人的喜好。
石鴿產生山溝,味道鮮美。石蛤炒、煲、燉、樣樣皆宜,但最有特色的還是石蛤飯。石蛤以清水凈之。然後以蒜子、豆豉、紫蘇蒸飯、熟後香氣撲鼻,令人胃口大開,深受食家的歡迎。
恩州奇石茶具
恩州奇石產於恩平(古稱恩州)之深山老林中,據地質資料記載,恩州奇石為泥盆紀中部之凝灰質板岩,距今約5億年歷史,因其石質奇特,遠在清朝時已開采,並作"貢品"送往朝庭。經廣東省地質測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衰老生物學實驗檢測鑒定,奇石中含有天然活動性炭、鉀、鍶等26種有益於人體的元素,用精製各種奇石器皿盛水飲用,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抗疲勞、防衰老的作用。目前,恩平市玉石首飾工藝發展有限公司已生產了各種茶具、旅遊工藝品、美容化妝品系列等,產品遠銷港、澳、台、日本、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地。
『柒』 江門歷史名人簡介和江門歷史遺產簡介 各600字
陳白沙
(1428—1500年),即陳獻章,字公甫,號實齋,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本是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的小廬山下,故後人尊稱為「白沙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其學說則稱「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他是明代心學的先驅,詩也寫得很好。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跡很多,除「楚雲台」、「春陽台」、「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台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他年少警敏,讀書一覽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讀書。後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但陳白沙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舍。27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白沙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白沙見了很受啟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易經》的分析,陳白沙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舍,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白沙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牆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白沙村面臨蓬江,後枕小廬山,村前村後,青葵筱竹,隨風搖曳,風光旖旎。村外有條天沙河,河裡有不少晶瑩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陳白沙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寒來暑往,秋去春來,正是:野鳥飛窗靜,春歸蝶未知;蟬鳴風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經不覺,整整度過了十個年頭。
陳白沙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
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白沙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這消息—傳開,近者鄉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如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
陳白沙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開學以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盪和懶惰的,白沙先生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
《戒色歌》曰:
世間花酒總為先,花酒原來枉費錢。
酒醉猖狂還要醒,花迷撩亂不知天。
魚因吞餌投江岸,蝶為尋花到野川。
寄語江門諸弟子,莫貪花酒誤青年。
《戒戲歌》曰:
鑼鼓喧天上翠樓,男人扮作女人頭。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難變困愁。
金榜題名空富貴,洞房花燭假風流。
須知光陰如過隙,莫作等閑去浪遊。
《戒懶文》曰: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
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
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飢,
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
細看萬事乾坤內,
只有懶字最為害。
諸弟子,聽訓誨:
日就月將莫懶怠。
舉筆從頭寫一篇,
貼向座右為警誡。
為了教導學生重視學習與勞動生產相結合,他又作了一首歌謠曰:
二五八,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
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
這些詩歌,有內容,有文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但學生深受教益,連廣大群眾也爭相傳誦。
1466年,陳白沙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決定再上京師,復游太學。時年陳白沙38歲。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是祭酒邢讓。他原來同陳白沙一起參加戊辰(1448年)科考,陳白沙考得副榜(等於備取生),邢讓考中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實錄,剛剛升為國子監祭酒。邢讓有意考試陳白沙的學問,讓他作首《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楊龜山就是北宋學者楊時,進士出身,官拜龍圖閣學士。他學問淵博,寫過一輯題為《此日不再得》的詩,名震遐邇。陳白沙凝神冥思,不多時,揮毫而就。詩成之後,朝中一班有志學問的文臣學士,贊嘆不已,爭相傳誦。邢讓稱贊白沙為真儒復出,遂向吏部尚書衛翱推薦陳白沙到部里當司吏。後來,陳白沙果然接到任職的官諭,但卻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
陳白沙為人耿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於不屑巴結朝中的權 貴人物,觸怒了當時官居禮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員對陳白沙無限同情和保護。挨過四年後,陳白沙已經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奸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白沙放懷一笑,決定南歸。
陳白沙返回江門,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白沙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白沙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樑柱石,「江門學派」亦於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白沙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朱英、廣東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升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白沙存有矛盾的權臣尹昊,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白沙只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後,寫了一份《乞修養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修養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白沙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准許他回歸養母,還封贈他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
以後,陳白沙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致力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陳白沙在教學上誨人不倦,除講授經史文學等課程外,力創新旨,唯務實際,課余時間,常與學生在曠野間練習騎馬射箭。
陳白沙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很高。從他的詩文創作,可以證明陳白沙是一位善於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傳世。
陳白沙的書法自成一家。他慣用自製的「茅龍」筆寫字。茅龍筆是以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製成,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謚號「文恭」。1574年(明萬曆二年),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皇帝又詔准從祀孔廟,有「嶺南一人」的榮譽。如今尚存的白沙祠、碧玉樓、白沙墓、白沙先生釣魚台,都成了歷史勝跡,供旅遊者參觀和景仰。如今,江門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為主體,興建了陳白沙紀念館,同時將該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江門市一個旅遊景點。
語錄
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翻譯:求學問可貴在於知道有疑當問,大的疑問,便有大進步,小的疑問便有小進步。有疑而發問,已得到知識一半了。
疑者,覺悟之機。知其可疑而思問焉,其悟自不遠矣。若徒以為曉得,便竟住了,大無益。
翻譯:懷疑是覺悟的機會。知道可疑而想去問,那麼覺選的時期便不遠了,假使只以為曉得,便止住了,是為學最大的阻礙。
『捌』 江門的介紹
江門,別稱「五邑」,是廣東省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屬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江門市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17萬人。
江門市地貌特徵為北低西高,以低山丘陵為主,西南部及東南部較低,以河谷沖積平原和少數丘陵為主,地面標高在5~40米之間。全市山地丘陵面積達4400多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46.8%。
江門市河流屬珠江水系和粵西沿海諸河兩大水系,全市集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26條。境內河流縱橫交錯,除過境河西江外,其中4條直接人海。
江門市維管植物183科618屬118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紫荊木、白桂木、華南杉、吊皮錐、綉球茜草、藤槐等。森林面積430492.8公頃,森林覆蓋率46.29%,林木林地綠化率93.75%。
江門市境內野生動物有獸類100餘種、鳥類400餘種、蛇類100多種、昆蟲類200多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共有24種,占廣東省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25.8%。
江門以僑鄉風情聞名,五邑地區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眾多,遍布世界。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地區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有獨特的節日、婚嫁、喪葬、飲食、娛樂等習俗。
江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江門恩平是首個「中國溫泉之鄉」。
(8)江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早在北宋時期,江門是廣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國外朝貢船隻停靠之地;位於台山市上川島東面的烏豬山曾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標;上下川島是葡萄牙人早期對華貿易的據點,當年分布在今天台山、新會沿海的一些衛所營寨守護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
其中,從明初設置的廣海衛到沿用至近代的新地天主堂,涵蓋了川島、廣海一帶的明清歷史,見證了」廣府華人華僑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簡稱」廣僑第一港「)的歷史輝煌。
『玖』 廣東江門是怎麼樣的城市
江門市,廣東省轄地級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於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江門市是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中國舞蹈之城、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亞太經合組織中國RISE計劃試點城市、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
『拾』 江門市有幾個鎮,幾個區
截止到2019年11月,江門市下轄3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共有61個鎮,12個街道,1051個村,274個社區。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10)江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江門市江門市行政區劃:2004年8月25日,經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禮樂鎮建置改制,由鎮改為行政街道,設立街道辦事處,並開展「村改居」工作。
是年末,江海區下轄外海街道、禮樂街道、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等5個街道,共34條行政村,29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