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永定橋的歷史和故事
永定橋是滇北通往四川會理、西昌古驛道上的一座重要橋梁。據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4年),縣令許成德將縣城由今舊城村遷回今址,壘土築城。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建成四墩五孔大橋,原名天虹橋,後以縣城永不搬遷之義,改名為永定橋。橋共有五孔,各孔凈跨不一,整座橋長23丈1尺,寬2丈3尺。橋上建有橋房20間,中間為人行道,兩側設有廊櫃72個,可供商販擺攤設點。每逢街期(舊歷逢3、6、9日),廊櫃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日用百貨,真是琳琅滿目。橋房兩端建有高大的牌坊,北端名"凌雲天塹"坊,南端名"長虹映碧"坊,雕梁畫棟,造形精緻,故有"花橋"之稱,成為富民的標志,馳名全省。南端兩個橋墩豬嘴上分別建有水宮殿和火宮殿,形成相對之勢。正中豬嘴上立有石雕犀牛,面向上呈昂首嗷叫之態,舊有鎮洪泛濫之說。北端豬嘴上建有亭房,一為閱報室,一為"映虹亭"。康熙貢生楊為秀有吟"映虹亭"詩雲:"孤亭臨絕間,時見此漣漪。隔岸千峰出,中流一支柱。打船花雨疾,依襤榔煙遲。忽起伊人慕,遙遙寄所思。"把永定橋的遠景和近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❷ 永定河入什麼海發源於哪裡
永定河入渤海。永定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全河流經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在天津匯於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全長747公里,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為47016平方公里。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為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積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積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全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上游有兩大支流,南為桑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北為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興和縣,匯合於河北省懷來縣夾河村,開始稱永定河。發源於北京延慶縣的媯水河也流入永定河。上游處在太行山、陰山、燕山余脈、內蒙古黃土高原,海拔1500米以上,植被、地形、氣候條件差,有八個產沙區,土壤侵蝕嚴重是永定河水泥沙含量極大的主要來源。
官廳山峽及下游上段是北京段,流經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豐台區、房山區、大興區五個區。由官廳水庫至門頭溝三家店,長度108.7公里,平均海拔 500-100米,短距離內落差從450米降至100米,山巒重疊,溝谷曲曲彎彎,坡度變化大,水流湍急。
下游從三家店出山,入京津平原到渤海口,形成古道洪沖積扇面,海拔在25米至100米之間,在近80公里的流程中水流相對平緩,泥沙大量沉積,至河床高於地面,歷史上改道多次,極易發生漫溢決口。1985年永定河被國務院列入全國四大防汛重點江河之一。從三家店以下至天津的入海口,河道全長大約200公里,在水利系統將其分為三家店至盧溝橋、盧溝橋至梁各庄、永定河泛區和永定新河四段。
永定河古代傳說歷史悠久,在當地流傳廣泛。它的基本特徵是傳說與史實相聯系,傳說中映射出歷史的影子。
河擋擋河的傳說,有劉靖治河的史實;唐僧取經的傳說,以石景山上的晾經台和石景山曾稱濕經山、石經山為依據;王老漢栽種河堤柳的傳說,與歷代治理永定河時栽種堤柳有關;馮將軍嚴懲老兵痞的傳說更是以史實為依據……永定河傳說生動形象,內容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兩岸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記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治理永定河的發展史,為研究北京生產發展史提供了翔實資料;同時傳說中反映的永定河周邊人民為制服水患,與大自然不懈抗爭的鬥志和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
❸ 永定土樓的故事
我是永定土樓的當地人,長輩經常和我們說土樓被發現的故事:美國人每天都用一大堆的軍事衛星來監測我們中國,在70年代台海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他們的衛星重點拍攝的就是福建的閩西、閩北等山區,那時是所謂的戰略部署區,福建的軍工業全部都轉移到那些地區。有天他們發現了在閩西的一些山區,有很多規則的圓形口!美國人初步判斷是中國的核彈發射口!這時的美國冷汗都嚇出來來,因為在那片地區有非常多的這種圓形口!
最後為了確認,美國派遣了一批專家以各種名義來到這片地區進行考察!一考就把世界遺產給考出來了!
我講的是我們這邊本地人流傳的,可信度就不知道了!樓主就當作趣味故事來看吧!
❹ 永定土樓的傳說
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
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客家是漢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戰亂和災害曾有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歷史。一部分輾轉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4)永定有什麼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趣聞
20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的衛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布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成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遊人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古民居建築。
❺ 北京永定門城樓有什麼建造歷史
永定門地處北京中軸線上,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的正門及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於明朝嘉靖時期,跨越明、清兩代,寓意"天下一統,江山永定"和"永遠安定"。
永定門由城樓、瓮城和箭樓等主要建築組成,採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它以其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
明朝始建永定門城樓與瓮城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將自己原來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
1406年,朱棣又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牆,預備遷都北京。1419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明朝又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牆南移1000米,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遷都至北京。當時的北京城又稱"京城"、"大城"。城內有城門9座,所以後來又名"內九城",由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和西直門等組成.古代官職"九門提督"中的"九門"正是指這九門。北京內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皇城的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鍾樓。
明代初期,國勢強盛,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際並未徹底擊潰蒙古軍隊,所以長期遭受北方蒙古的侵襲。為了給蒙古以慘痛教訓,明成祖朱棣先後5次親率大軍北征,因此當時的北京的城防問題尚不凸顯。
可後來,明朝實力逐漸衰落,蒙古軍隊多次趁勢兵臨北京城下。到明代嘉靖年間時,於是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外圍增建一圈周長約40千米的外城,以策北京皇城安全。
為了確保北京安全,明世宗朱厚熜決定,在北京城的外圍,增築一道邊長10千米的外城,將原有的北京城包圍在里邊。
增築外城於1553年開工,因為當時南郊正陽門外商業密集,又有皇家的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由南面開始建造,然後依次建造東、北、西三面。但是外城開工不久,明世宗憂慮工程浩大,財力不足,耗時過久,於是就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
嚴嵩去工程實地考察之後,修改方案為:將原定邊長10千米的南面城牆縮短為70.5千米,其東西兩端向北轉折與原有城牆連接。
因此原來計劃在北京城外圍增築的呈"回"字形的外城,只建成了呈"凸"字形的南城,這就是北京外城為何不在城外而在城南的來歷。所以北京外城又稱為"南城",原有的北京城也由此被稱為"內城"。
外城初建於1553年10月完工,明世宗將外城南面三座城門命名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門命名為"廣渠門",西門命名為"廣寧門",廣寧門後為避諱道光皇帝名字"旻寧"被改稱"廣安門"。
另外兩座外城,向北轉折與內城連接處的城門則被稱為"東便門"和"西便門"。由於建造外城是為了確保北京的安全,所以這些城門的名稱多具有"安定"、"安寧"的寓意。
古時,北京南城垣正南為永定門,是皇室前往南苑團河圍獵的必經之路。
永定門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寬24米,進深二間、長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建築。正門上嵌有一塊楷書的"永定門"石匾,此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
當時,取名永定門,意思是希望大明王朝從此"天下一統,江山永定",也寓意"永遠安定"。據史料記載,後來復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3字,就是仿照1553年初建永定門時的這塊石匾雕刻而成。
永定門的正門,規模宏大,巍峨壯麗,斗拱多層,且內外梁枋斗拱遍施殿式彩畫。彩畫最初的目的原本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後來才突出其裝飾性,從宋代以後彩畫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彩畫主要有兩種類型:"殿式彩畫"和"蘇式彩畫"。
"殿式彩畫"在元代以後被規定為皇室專用,主要用金,藍,紅三色,有以龍鳳圖案為主的"和璽彩畫"和以旋花為主的"旋子彩畫"兩種,只有皇家較高級的建築才能使用。
"蘇式彩畫"則是民間建築使用的繪畫形式,起源於江浙私家住宅與園林,後來也被皇家園林採用,題材主要有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永定門城樓彩繪採用最高級的殿式彩畫式樣,足見其規制之高。
永定門城樓的大門,門釘數量,門洞以及門前石獅規制均與後來所建的箭樓相同,不同的是,在永定門城樓門前兩側各有一間小房。
兩房左右對稱,規制一樣,均為布瓦卷棚頂。這兩間小屋在古代被叫做"班房",是古時城樓門洞前守城兵丁臨時休息之所。兩間"班房"規制雖低,卻有其獨特之處。小屋磚雕精美,垂脊角獸下的向日葵磚雕雕刻手法洗練,大巧若拙。
梁枋上大面積施以蘇式花鳥彩畫,畫面內容豐富,形神兼備。其他地方畫有象徵多子的石榴,象徵多福多壽的仙桃等,寓意美好,表現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憧憬的各種吉祥圖案。
"班房"椽子頂部為"卐"行,字不到頭圖案。"卐"在古代是"火"與"太陽"的象徵,梵文意思為"吉祥之所集","萬德吉祥"。"卐"字圖形與梁枋上的石榴,仙桃共同組成"萬福萬壽","萬子萬孫"美好寓意。
1564年,明朝全面增建北京外城,共建成了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和西便門7座城門。因這7座外城位於北京城的前3座門以南,所以百姓多習慣性稱其為"南城"。
但當時,由於南城東西比內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於內城的一半,形狀上又像頂帽子,所以南城又俗稱"帽子城"。
當時的北京外城總長約14千米里。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鍾樓長達8千米。
在這次外城的增建過程中,明朝在永定門城樓下的城台前增建了瓮城。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圍城牆頂寬6米。
永定門的瓮城之上城鍾高懸,御鼓卧立,鳴鍾擊鼓,數里可聞。在古代戰爭時期,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攻進箭樓,這時只要迅速關閉箭樓與城樓城門,就可以形成瓮中捉鱉之勢,將敵人集中剿殺,瓮城因此得名。
通常而言,城樓與箭樓間被兩段弧形城牆圍成一塊空地,這塊空地即為瓮城。但當時的永定門,明朝根本就沒有修築箭樓,實際上只是將城樓用極其堅固的城牆圍成了一座瓮城而已。
❻ 永定河的傳說
永定河古代傳說歷史悠久,在當地流傳廣泛。它的基本特徵是傳說與史實相聯系,傳說中映射出歷史的影子。河擋擋河的傳說,有劉靖治河的史實;唐僧取經的傳說,以石景山上的晾經台和石景山曾稱濕經山、石經山為依據;王老漢栽種河堤柳的傳說,與歷代治理永定河時栽種堤柳有關;馮將軍嚴懲老兵痞的傳說更是以史實為依據……永定河傳說生動形象,內容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兩岸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記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治理永定河的發展史,為研究北京生產發展史提供了翔實資料;同時傳說中反映的永定河周邊人民為制服水患,與大自然不懈抗爭的鬥志和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
永定河傳說歷史悠久,在石景山最具代表性的講述人是曹玉興,由於老人現年已經95歲,年事已高,如不抓緊記述整理這些口頭傳說,流傳久遠的永定河民間傳說很可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消失殆盡。
❼ 獨一無二的古建築:永定土樓的歷史介紹
說起 土樓 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定比例的土和和沙子攪拌而成的混合土在加上木料做成的構架建成的房子。由此可以看出他獨特的藝術氣息,那麼大家知道土樓最早是在哪裡出現的嗎?不知道的話那麼我就偷偷的告訴你們把,就是在永定,他位於湖雷鎮下寨村,在哪裡有著福建最早的土樓,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吧。
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永定,是純客家縣,是福建擁有最多的土樓的縣,總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
土樓分方形,圓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腳樓等多種內型。永定區共有著名的圓樓360座,方樓1000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的土樓有-福建土樓王-承啟樓,土樓王子-振成樓,土樓公主-振福樓。其中,承啟樓是福建土樓當中建築規模最大的,2010年進入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樓紀錄。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
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客家是漢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戰亂和災害曾有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歷史。一部分輾轉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建築風格都積淀了獨具特色的模式和內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異、高大雄偉的方圓土樓,以自然村落為單位,錯落有致、和諧協調地與藍天大地、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組合成氣勢磅礴、壯麗非凡的土樓群體,形成讓人「消魂奪魄」的奇特景觀。
❽ 永定土樓的人文歷史
永定土樓,最古老的是馥馨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福建現存最早的土樓。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是福建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其中福建土樓王,承啟樓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 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深圳錦綉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客家是漢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戰亂和災害曾有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歷史。一部分輾轉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客家土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建築風格都積淀了獨具特色的模式和內涵。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築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異、高大雄偉的方圓土樓,以自然村落為單位,錯落有致、和諧協調地與藍天大地、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組合成氣勢磅礴、壯麗非凡的土樓群體,形成讓人「消魂奪魄」的奇特景觀。
面對一座座有漫長歲月的土樓發出一聲聲驚嘆之後,人們對於「客家人如何創造神奇的土樓?」「土樓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樓人」等問題,表現出更為為濃厚的興趣。是的,永定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傑出代表,它不僅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緊緊相連。從西晉時期起,部分中原漢人為逃避戰亂、洪荒先後五次逐漸南遷到閩粵贛交界山區,孕育了一支漢民族中充滿活力的民系——客家。永定則成了純客家縣。
起先,他們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築技術,利用當地竹、木、泥、石等原料,從建造簡便的木屋土屋發展到泥牆瓦頂的土樓。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統成熟的大型多層生土建築。清康熙、乾隆年間,永定廣種煙草,被稱為「煙魁」的條絲煙大發展,暢銷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大批煙商大發其財,又因重視教育,培養人才,仕官輩出,使永定的豪門富翁和部分民眾有了大興土木、建造規模宏偉的土樓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基礎,永定客家土樓建築出現了其他客家地區望塵莫及的鼎盛時期。這些高大土樓因取材方便,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有高度審美價值,而輻射周邊客家地區。永定土樓作為客家土樓中最優秀的作品有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 「土樓是原始的生態型的綠色建築。」黃漢民說,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綠色土樓,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在眾多的土樓形狀中,圓土樓是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福建作家洗懷中說:「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嘆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一郎說:「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說:「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這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藝術殿堂。每一座土樓,又如同一個「大家族,小社會」。土樓內,居住在同一屋頂下的幾十戶幾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緣同家族,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樓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這種聚族同樓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族倫理和家族的親和力。而且,樓內的客家人,住著層數相同、開間面積相等、無明顯朝向差別、更無貴賤等級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風和平等團結的傳統。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土樓對建設和諧社會最有用。」徐松生說,住在土樓里,有事情大家會互相幫忙,鄰里和睦。「孩子孝不孝,會有口碑,好的學習,壞的批評,起到教育約束的作用。
厚重的福建土樓,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發人深省的楹聯匾額,與樓共存的私塾學堂,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盪著歷朝歷代土樓人家「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於至善」的追求。振成樓有副名聯備受稱道: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洪坑村已開辟為中國土樓文化旅遊村。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振成樓外,還有五鳳樓、福裕樓、宮殿式的奎聚樓、直徑最小的如升樓等一批頗具特色的土樓。奇特的方圓土樓,秀麗的八景風光,古樸的民俗風情,融合成一幅絢麗的畫、一首動人的詩,一曲優美的歌,使人如醉如痴,心曠神怡。
❾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9)永定有什麼歷史故事嗎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