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灣的歷史以及名字的由來
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了「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台,故名「台灣」。道光重刻本康熙《台灣縣志》雲:「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鑒》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台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台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台灣」一名由來於「大灣」。又據康熙《台灣縣志》所築城堡「制若崇台」,「台灣」的「台」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台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台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台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台灣」之稱來源於大海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游篇》作台員。「大員」、「台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台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族名稱有關。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目前雖仍存在分歧,但在辭書、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探討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
②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它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1.先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到達夷洲(台灣)
2.元朝時正式成為中國的領土(在台灣島上有政府機構)
3.荷蘭殖民者佔領台灣
4.鄭成功收復台灣
5.鄭成功的後代鄭克爽歸順清朝,清朝在台灣設置台灣府,清朝末期改為台灣省。
6.《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佔領台灣
7.二戰結束後,中國收復台灣。
8.解放戰爭後,蔣介石退守台灣到至今。也就是說,除了國民黨退守台灣造成割據,其他的時候都是在中央的管轄內,而且中國從來就沒有一個統治者用割斷血脈的方式來分裂
9、1992年海峽雙方代表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九二共識」,也就是說海峽雙方都是承認一個中國的。
③ 台灣問題在歷史上是怎樣造成的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國民政府內戰失敗,逃到台灣,台灣紀念「白色恐怖」時期遇難者中國人民解放軍准備解放台灣之際,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當局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並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扶持國民黨政權,形成台灣與大陸的對峙局面,「台灣問題」由此產生.
④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⑤ 台灣最早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奪走的
望樓主採納,謝謝!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己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成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來)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劉銘傳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⑥ 台灣問題經久不決的歷史原因
主要兩大原因。一是台灣在1895年中國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 》之後,被割讓給日本,日本統治台灣達50年之久,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才結束統治,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說,台灣受日本文化影響是比較久的,現在也很能體現出來,很多台灣人都很喜歡日本,且很多台灣地區的漢語新名詞都是從日語中轉變過來的。
二是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即共產黨打敗了國名黨,蔣介石帶著手下士兵敗退台灣,將台灣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與大陸長期對峙,人為地將台灣和大陸新中國分裂開來。
以上是最主要的歷史原因,此外,還有地理原因 台灣作為島嶼本來就離大陸較遠,還有現在一些所謂台獨分子的言論煽動。滿意請採納,謝謝
⑦ 台灣的歷史簡介30字
簡介: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 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2017年7月6日,台灣行政部門為強化退離職公務員及軍職人員登陸的管理規范,「院會」通過陸委會提報修改「兩岸人民關系條例」,規定退離職軍公人員登陸許可管制年限,從原則3年,原服務機關得增減之,修正為管制年限至少3年,原服務機關只能增加、不能縮減。
⑧ 台灣、香港的歷史由來和實質
台灣,香港,澳門首先都是中國的領地。香港和澳門是清政府在無奈的情況下,有期限地割讓給外國的,所以期限一到就可以由中國政府收回的。而台灣本身也是中國的領地,所不同的是,台灣呆的中國人而不是外國人。由於歷史原因,國民黨政府潰敗後退到了台灣當局島上後,美國政府一直在支持著「國民政府」,由於共產黨剛剛解放全中國,加之台灣島居住的也是中國人,所以共產黨也就沒急著去解決台灣問題,反正只要台灣當局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所以也沒必要用熱處理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因為台灣當局不涉及到領土歸屬問題而僅是政治問題,所以台灣僅僅是暫時還沒統一到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領土的問題,隨著歷史的進步,台灣問題也正在朝著統一的方向在快步前進!
⑨ 台灣島形成的原因
台灣島
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殼運動奠定了台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台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台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復成海島。
在大約一億年前,古台灣島就是因為古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而被「擠」出海面的。不過隨著歐亞大陸板塊的張烈,以及古台灣島不斷遭受風吹、日曬、雨林的侵蝕,古台灣島竟然又沉入海底了。
古太平洋板塊消失之後,歐亞大陸板塊開始張烈,大約一萬年前,歐亞板塊前端沉在海底的部分,因劇烈的張製作用,使得海底火山開始大量噴發,火山爆發後冷卻的熔岩形成許多小島嶼,澎湖就是其中一個。大約再此同時,菲律賓海板塊也慢慢得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而沉入海底的古台灣島,經過擠壓再度隆起,這時台灣又重見天日了。 至於台灣的地形大致可分為:火山地形、河流地形、惡地地形、石灰岩地形、海岸地形、高山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