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台山史建於那一年
五台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1] 《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據明代高僧鎮澄撰《清涼山志》記載: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為最早,初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為漢明帝劉庄邀請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法時詔令興建,成為「釋源宗祖」之一。北齊時五台山有200餘座寺廟,唐代最多達360餘座,「會昌滅佛」之後,宋代還有72座,明時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達到112座。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2. 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地惡劣,冬天氣溫極低,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耐,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去種莊稼。一日,文殊菩薩恰巧路過五台山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在水深火熱之中,她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了他的來意。
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的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不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類特地來尋求幫助的。
龍王心裡還是不願意把神石借給他人,又不能直接地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把它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了龍王,走到神石跟前,轉眼間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在一邊驚得目瞪口呆,十分後悔。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人們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叫清涼寺。
這就是五台山的來源傳說。
(2)五台山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五台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稱為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3. 五台山景區的歷史沿革
大多數到過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台山實際上是指五台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台。也是由於台懷鎮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台懷鎮視為去過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里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里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里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4. 五台山距今多長時間了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
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後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院。至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達萬人之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敕內侍張廷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廟(漢僧所住)和黃廟(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台內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5.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5)五台山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6. 五台山歷史有多久,海拔有多高。
五台山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修建佛寺,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葉斗峰海拔達3061米,為華北最高峰。
7. 五台山簡介
五台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被稱為「金五台」,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
同時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產品之一,也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4A級旅遊區。 五台山並非一座山,而是座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
景區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銹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疊土之台,故而得名。
(7)五台山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做「清涼山」。年平均氣溫-3.8℃。1月最冷,平均氣溫-17.3℃。7月最熱,平均氣溫9.6℃。台懷地區比台頂早1個月入春,遲1個月入秋,溫差6度左右,
全年平均氣溫2-3℃,最低氣溫約-30℃,最高氣溫約30℃。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近,濕度大,降雨頻繁。
南山寺始建於元朝,整個寺院共7層,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堪稱五台山一絕。站在佑國寺最高層可以遠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8. 五台山多少年歷史
五台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五台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
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9.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寺廟,名為曾山寺,清咸豐年間建寺廟兩棟6間,塑有燃燈古佛、十八羅漢等,由於世道混亂寺廟被焚。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二月重建四棟,前後正殿各一棟,排樓二棟,會期定於農歷三月初三、六月十九,屆時數以百計的善男信女上山進香,觀光游覽。解放後,寺廟被拆,住持離去,遺址演尚存,兩座石碑完好。
10. 五台山的來歷
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
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10)五台山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覽五台山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