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山東菏澤市有什麼歷史

山東菏澤市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9-06 06:30:28

1. 菏澤的歷史文化介紹

1949年3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地區和縣級菏澤市,設立地級菏澤市。菏澤市設立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菏澤市轄原菏澤地區的鄄城縣、單縣、鄆城縣、曹縣、定陶縣、巨野縣、東明縣、成武縣和新設立的牡丹區(1區8縣)。2001年1月8日地級菏澤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菏澤市總人口8097973人。其中: 牡丹區 1280031 曹縣 1335422 單縣 1050701 成武縣 596339 巨野縣 839438 鄆城縣 1025800 鄄城縣 715684 定陶縣 563352 東明縣 691206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8個街道、108個鎮、42個鄉。
菏澤歷史文化·傳說典故
菏澤,是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鄉,素有牡丹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之稱。這里歷史人文景觀燦爛,境內仍保留著堯王墓、蚩尤冢、陳王台、范蠡湖、 孫臏故里、秦王避暑洞等100多處名勝古跡。
菏澤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虞舜、大禹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境內曾置有三 國(今境中部)、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2. 菏澤的由來以及 歷史

菏澤的歷史: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水、泗水兩大水系,唐更名龍池,清稱夏月湖。
由來: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

3. 了解菏澤歷史演變一篇400--600字的菏澤歷史簡介(更大事件,重要人物,名字的更迭)

菏澤,是伏羲之桑梓,堯舜之故里,先為商湯之京畿,繼屬曹國之疆土,後建曹州之區域。古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連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名「菏澤」。唐代更名為龍池,又名九卿波,清稱夏月湖,今湮,遺址在菏澤市牡丹區東南15公里處。以菏澤用作地名稱縣始於清初。據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記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賜名菏澤」。自此,「菏澤」作為一個縣、市、區的專名一直沿用至今。
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前2207-?)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朝(公元前1765~前1122年),境內曾置有三國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249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前770-前249年)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前202~前59年),巨野縣昌邑集,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之地,現存有古跡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朝(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鎮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08年12月,全市下轄8縣1區,158處鄉鎮,行政村、居委會6106 個,自然村13478個。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伊尹,萊朱(湯的重要謀臣,與伊尹同列),曹叔振鐸(曹國開國君主,周文王六子,後曹國歷555年,傳25世),氾勝之(作中國第一部農作物書籍《氾勝之書》),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吳起,彭越(劉邦的大將,封梁王,後被處以醢刑),丁姬(漢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謀臣),曹植(曹操之子,後封於古菏澤),滿寵(曹操謀臣,官至太尉),呂後(漢高祖原配,後稱制度),戚夫人(漢高祖寵妾,生趙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將,文武雙全),卞壼(kǔn)(東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涼茂,王叔和,黃巢(唐末造反領袖,攻陷長安,國號大齊),宋江(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呂祐之,鄧御夫,秦紘(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戶部尚書、三邊總督,封太子少保銜),王禹偁(北宋文學家),晁公溯,晁補之(蘇門學士),晁沖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劉藻,田在田,馬新貽,張春橋等人。

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子、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春秋時期的伯樂孫陽,清末武狀元張憲周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詳見:《菏澤縣志》(光緒本)),乾隆年間出生在單縣城西南劉老家的劉峨,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馬新貽(清代兩江總督)。

4. 菏澤有什麼歷史名人、歷史古跡和歷史故事

1、單縣百壽坊

單縣百壽坊是典型清代石雕建築,俗稱朱家牌坊,位於單縣城內勝利北街,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翰林院孔目贈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得名。坊以青色魚子狀石灰岩構成,通高13米、寬8米,四柱三間三層樓閣式建築。

其獨特之處是坊座雕有8頭矯健雄獅昂首遠望,8條出水蚊龍繞柱回舞,額枋上飾滿盛開牡丹,與正間上下額枋祥雲間翩翩飛舞的5隻透雕仙鶴、次間上額枋浮雕的相對翱翔之鸞鳳構成了具有無窮魅力之藝術佳作,寓意「福壽萬年」、「富貴無媲」或「喜上眉梢」。

2、彭越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

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後因被告發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3、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晁補之

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

晁補之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5、呂雉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

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後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後施政極大的肯定。

5. 誰知道菏澤的歷史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濟水所匯,年久湮塞,遺址在菏澤市東南15公里處。以水名稱縣,始於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劃境內西北部為菏澤專區,治菏澤縣。「菏澤」又成為專區或地區級地方名稱。

菏澤文化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虞舜、大禹在這里留下了較多的遺跡。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境內曾置有三 國(今境中部)、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縣)。

西漢至隋近600年間又數度變遷。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代(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代(1271—1368年),屬中書省。明(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鄉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2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城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1948年9 月全境解放。

在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

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

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

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

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 歸菏澤、濟寧兩專區。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地區建制,改稱菏澤市,原菏澤市(縣級)改稱牡丹區。菏澤市下轄鄆城、巨野、單縣、成武、定陶、曹縣、東明、鄄城八縣和牡丹區、開發區兩個區,總面積為12228平方公里。

6. 菏澤古代叫什麼

菏澤古稱曹州,是山東省所轄地級市之一。清朝雍正十三年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及治所不變,賜名菏澤,菏澤之名沿用至今。是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

菏澤市,中國牡丹之都,隸屬於山東省,古稱曹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

上古九澤之菏澤、雷澤、大野澤、孟渚澤,遺址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境內,在歷史上居於神聖地位。華胥履跡雷澤生伏羲,帝堯十三歲封於陶,即位百載,崩於成陽,葬於谷林。舜生於姚墟,耕於歷山,漁於雷澤,陶於河濱。伏羲是中華民族乃至東亞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堯舜是中華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國家的聖祖,他們都與今山東菏澤地區息息相關,是養育中華先民的生命之澤。菏澤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7. 菏澤的歷史沿革


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都有發現。歷來被稱譽的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堯(前2214-前2097年)、舜(前2127-前2029年)、禹(前2081年-前1978年)都在此留下了珍貴的足跡。
商朝(前1559-前1046年):境內有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屬宋國、衛國、曹國(定陶)、郜國(成武)、須句國、魯國。
春秋(前770-前476年)後期:分屬宋、衛、魯三國。
戰國(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朝(前221-前206年):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縣,今河南永城芒山鎮)。
西漢(前202-公元8年):巨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曾是漢朝昌邑王封國都城,現存有古跡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廢冢。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8年-公元23年):菏澤分屬曹州、碭郡和巨野郡(公元9年設置)。
東漢以及三國時期:分屬山陽郡、兗州郡、濟陰郡。
晉朝時期:分屬高平國、兗州郡、濟陰郡。
南北朝時期: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時期,分屬高平郡、兗州郡、濟陰郡。北魏時期,分屬高平郡、任城郡、兗州郡。
隋朝(581-619年):文帝時,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朝(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朝(1206-1368年):屬中書省。
明朝(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承宣布政司兗州府下轄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承宣布政司東昌府下轄的濮州。1368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鎮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朝(1644-1912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撤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屬平原省。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16年2月3日,國務院已批復定陶撤縣設區。

8. 菏澤歷史上叫什麼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菏山」和「雷澤」簡稱,遺址在菏澤市定陶縣東北,古代濟水流經時匯聚而成,向東流出成菏水,與濟水相接。《尚書·禹貢》載:「導菏澤,被孟豬。」唐時更名龍池、九卿陂。後來濟水斷流,菏水又為黃河泛道,菏澤遂被黃河泥沙所淤平。以水名稱縣,始於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劃境內西北部為菏澤專區,治菏澤縣。「菏澤」又成為專區或地區級地方名稱。

9. 山東菏澤發現新墓,菏澤有怎樣的歷史

山東菏澤堌堆文化遺址分布眾多、布點密集。為配合魏樓水庫項目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菏澤當地文物部門做基本勘探時,發現了孫大園堌堆、侯庄堌堆、侯庄西遺址。近日,考古隊員在對菏澤市孫大園堌堆文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包括156座漢墓在內的近200處墓葬遺址。孫臏的墓葬在山東菏澤被發現,在掘開孫臏的墓之後,除了了解孫臏和戰國時期的歷史,專家們還在這裡面發現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菏澤市,中國牡丹之都,隸屬於山東省,古稱曹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介於北緯34°39′—35°52′,東經114°45′—116°25′之間,南北長157千米,東西寬140千米,總面積12238.62平方千米。

相傳亮、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周、農學家氾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里。“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菏澤還是我國著名的“牡丹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菏澤市境內繁衍生息,保留著許多原始社會的歷史遺跡,有牡丹區安邱堌堆、定陶區官堌堆、曹縣安陵堌堆、鄆城縣肖堌堆、東明縣竇堌堆、鄄城縣歷山堌堆等。

10. 請教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的歷史沿革

單縣古稱單父,由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地而得名。周成王封少子臻於此,為單子國。春秋初期,屬宋國,後為魯國單父邑。戰國初期,復屬宋國。宋滅,改屬齊國。秦置單父縣,屬碭郡,此為單縣建縣之始。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隋朝恢復單父縣。唐末置輝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單父縣,其地直屬單州。次年7月,降單州為單縣,單縣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期間,先後屬濟寧道、曹濮道和國民黨山東省第二專署、第十一專署。1939年,日本侵略軍建偽單縣公署。1940年3月,共產黨在單縣東南部張寨一帶建立單縣抗日政府。1943年7月,在單縣東北部建立金曹縣抗日政府。1944年6月,在單縣西南部建立臨河縣抗日政府;9月以單縣東南蔡堂、吳溜地區為依據建立碭山縣(1947年曾一度改為華碭縣)。1945年12月,臨河縣改為單虞縣。1946年2月,撤銷金曹縣。1949年2月,碭山、虞城(東虞城)兩縣黃河故道以北地區,劃歸單虞縣。1949年8月,平原省湖西專署機關進駐單縣城,同時,撤銷單虞縣,恢復原建置,統稱單縣。1952年11月,隨湖西專區改屬山東省。1953年8月湖西專區撤銷,單縣歸屬菏澤專區。1958年12月,菏澤專區撤銷,改屬濟寧地區。1959年7月,菏澤專區恢復,復屬菏澤專區,現屬菏澤市。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浮崗集鄉、李新莊鄉,設立浮崗集鎮、李新莊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 1998年11月9日,撤銷李半庄鄉,設立萊河鎮(魯政函民字[1998]32號)。1998年底,單縣轄37個鄉鎮。1999年12月22日,撤銷楊樓鄉,設立楊樓鎮(魯政函民字[1999]37號)。 2000年,千禧年,單縣開始邁入經濟發展的正軌. 2001年,單縣轄14個鎮、6個鄉:時樓鎮、單城鎮、萊河鎮、孫溜鎮、郭村鎮、高韋庄鎮、浮崗鎮、黃崗鎮、楊樓鎮、蔡堂鎮、朱集鎮、終興鎮、徐寨鎮、李新莊鎮、謝集鄉、高老家鄉、曹庄鄉、龍王廟鄉、張集鄉、李田樓鄉。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復同意:單縣撤銷龍王廟鄉,設立龍王廟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單縣轄16個鎮、4個鄉。 目前,單縣正在各級領導的帶領下,向由貧窮縣到富裕縣,從縣到縣級市的轉變.單縣人民在黨的光輝旗幟的領導下,奮勇前進.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單縣轄3個辦事處、15個鎮、4個鄉:北城辦事處、南城辦事處、園藝辦事處、郭村鎮、黃崗鎮、終興鎮、孫溜鎮、高韋庄鎮、徐寨鎮、蔡堂鎮、朱集鎮、李新莊鎮、浮崗鎮、萊河鎮、時樓鎮、楊樓鎮、張集鎮、龍王廟鎮、謝集鄉、高老家鄉、曹庄鄉、李田樓鄉。

閱讀全文

與山東菏澤市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