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貿易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
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
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游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
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
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0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
(1)絲綢之路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的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7000英里長,自中國首都長安通往西方直達羅馬帝國的貿易之路。歷史上,這些路線不但用於絲綢貿易,也包括了許多其它的商品。絲綢之路包括條主要線路,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經由波斯,到達地中海,羅馬。南路到達阿富汗,伊朗,印度。
東路至長安。這些路都由首都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走廊,到達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帶的敦煌。北路經由玉門關,穿過戈壁沙漠頸部,直到哈米,穿過吐魯番盆地的主要綠周,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的天山,到達裏海的海岸。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㈡ 絲綢之路已有幾余年的歷史
絲綢之路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㈢ 一帶一路中提到的絲綢之路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所以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距今2200年左右。
㈣ 絲綢之路距今多長時間
陸上絲綢之路是在公元前202~8年西漢開始開避,通至西域各國及地中海國家,距今有兩千多年,水上絲路是明朝開始,由南海出發距今有1000多年
㈤ 絲綢之路已有()多年的歷史,它的起點是(),它的終點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1][2][3][4]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5]
㈥ 中歐絲綢之路有多少年歷史
中歐絲綢之路有多少年歷史?
答:中國封建王朝時期的」西漢「時期,絲綢之路就開始了運營,根據現在來算,已經有了兩千年的漫長歷史。
㈦ 古絲綢之路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公元前2世紀到1世紀這近300年中,絲綢之路才成型,到現在已經有大約2000年的歷史了。
㈧ 絲綢之路的歷史
西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
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㈨ 絲綢之路已有幾年的歷史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於是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從公元前119年到現在,2131年了。
㈩ 絲綢之路有多少年的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