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程為什麼要改革

歷史課程為什麼要改革

發布時間:2022-09-06 22:57:18

Ⅰ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挑戰

一、高中歷史教師面臨的挑戰
高中歷史新課程無論從教材結構、知識體系、教學理念、目標要求,還是高考改革、教材選擇、教學組織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選擇和實施
在舊的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主要由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組成,而且全國基本一致。在新課程體系中,《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圈出了教師教學的范圍,各個版本的教科書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教科書的選擇面擴大了,有可能相鄰的兩個城市所用的教科書都不一樣,而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在體例設置、內容選擇、觀點闡述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中共何時正式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以往教材都是說在中共「三大」,現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這么寫,但有的高中教材則寫成中共「二大」,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時期是不可想像的。還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師很少接觸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內容。如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頭遺址研究中的疑難問題等一系列內容。這就對歷史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理念與方法、考核與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歷史教師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如,如何進行專題式歷史教學,如何開設歷史選修課,如何進行歷史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改進高中歷史學習方式,歷史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如何應對高考等等。
2、傳統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如何改變
舊的教育機制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認識和批判,都渴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貫徹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重塑歷史課堂的價值和活力。然而長期以來以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為課堂教學的任務,教師已習慣於按教材篇目,對教材知識進行精細化的處理,然後組織程序化的教學和操練,以達到教材知識落實的目的。結果是課程實施變成了教材灌輸,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空間,捆住了教師和學生的手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沒有課程的目標;只有教材灌輸的范圍,沒有課程實施的空間,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宏論」,課本的知識,這些都無益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習了。如果教師在觀念和方法上沒有更新,仍受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和影響,那新課改的實施就會困難重重。

3、高中歷史教師自身素質如何提高
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不管是知識結構水平、教學方法的運用、新教材駕馭、新課改課堂的駕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廣大教師都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課改的實施。因此,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推進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關鍵。

4、初、高中的新課程改革如何銜接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課改的基礎上實施的,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特別是新教材的編寫不再是通史體例,如果學生基礎過於薄弱,專題式的教學將面臨課時過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諸多障礙,如果教師迫於現實的考試壓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麼新課程改革將失去原有的意義。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習水平及初高中教學的銜接程度直接影響著新課改的實施效果。
5、教學課程資源和硬體設施如何滿足
教學課程資源包括圖書資源、網路資源、社區資源、校本資源等等,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和學習,如果教學課程資源不足,將嚴重影響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或者由於資源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只有少數同學唱主角而多數同學濫竽充數的情況。學校的硬體設施包括教學儀器、活動場所等等,如果硬體設施不足,必然導致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活動受限,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也難以實現新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 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改

1.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歷史教師要真正「教好」歷史,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體現為單一的講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居於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教師充當了歷史知識和結論的灌輸者的角色。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師觀、課程觀、教材觀、學生觀、評價觀,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原則,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角色影響行動,歷史教師的角色是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體驗歷史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信息源。所以教師要由照本宣科的「領唱人」變為無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傳教士」變為引領學生品償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大廚師」,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

2.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學術視野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的知識體系更新迅速,如果我們還僅僅滿足於幾本「教參」或大學通史教材,那就無法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和保證歷史教學的質量。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外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不僅把中外歷史結合起來,而且幾乎所有的模塊都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如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和各種自然科學。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加深歷史專業學識,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使自己由單一的「專業型」教師培養成長為「復合型」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方能使新課程的實施落到實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史學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視野的多樣化、廣泛化,史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也不斷深入。史學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對歷史問題作微觀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現出綜合化研究的態勢,這對中學歷史教學必然產生較大影響。我們看到,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擯棄了某些陳舊的觀點。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教師應該如何去做呢?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一些傑出史學家的學術論文或論著,如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等。多角度地了解歷史問題的側面,還可以體會史學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詮釋史料以及進行論證與說明的,從而使歷史教師自身思維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有效訓練。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歷史學術刊物及時了解最新史學觀點,課程設計,教學得失等等,如《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新課程》、《歷史研究動態》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學習當代歷史教育和教學理論,提升自己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3.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當問及教學過程中用什麼材料進行教學時,很多老師會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的回答:「當然是用教材上的材料教啦!」。問題是新課程教科書有四個版本,同一個課題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所選取的材料是不同的,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有人可能會說,「那就把四個版本教材共性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問題是四個版本共有的內容不一定就是符合這一課題的最優選擇,同時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義;有人可能又會說,「應該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為依據,」問題是「四個版本」都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寫的。而且任何一種教科書都不可能是絕對真理,教師有權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新課標同樣也是如此,中學歷史教師有權在對新課程的解讀實施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處理。我們不妨回到從前,在「一綱一本」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學是不是「千人一色」的。如果不是,那就說明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和「大綱或課標」問題,應該是「教師」問題,不同的教師會對教學材料作出不同的選擇和組合,而決定教師「選擇」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學理念」、「學科功底」等專業素養。所以,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版本教材,關鍵在於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駕馭能力,在於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4.注重資源開發,健全評價體系
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是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有效保證。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評價體系的重新構建,從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真正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課程目標。歷史課程資源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從資源的分布看,除校內資源外,還包括校外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網路資源、鄉土資源、社區資源等。從資源的內容看,包括影視資源、文物、遺址等。教師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整合,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拓展學習內容,深化歷史感受,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關於健全評價體系的問題,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歷史新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評價必須實現多元化,必須糾正將升學考試作為日常測驗或考試的惟一模式。當然,要改變和健全評價體系,首先要改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體系,其次是學校改變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再次是教師形成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還是按照高考升學率的高底作為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或主要依據,那麼,學校也會以同樣的評價體系要求教師,一旦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與某種現實的「功利」褒獎緊密聯系,傳統的評價模式依然會我行我素,新課程的實施將大打折扣。所以,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要加大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和建立健全新的課程評價體系,使新課程的步伐邁得踏實而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Ⅱ 什麼是新課改為什麼要進行新課改

一、 課改即課程改革,「新」對舊、傳統,新課改即相對於舊課程、傳統教學所做的改革。是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發展,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縱觀歷史上的任何一場改革都是舊有體制、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進程,這時就要改革。新課改也不例外。國家要發展,教育是關鍵。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卻相對滯後。根據國家教委教學調查表明,我國教學發展不平衡,地區差異很大,和國外教育相比還存在許多劣勢。 [案例]風格迥異的教學。 三個國家的美術教師教學生畫《蘋果》。中國:老師一筆一畫地勾勒,學生模仿;日本:有一個蘋果的樣品,學生描摩;美國:老師帶了一籮筐蘋果,每個學生拿起一個,揣摩、觀賞,有的甚至品嘗。中國學生畫的蘋果:非常逼真,但千篇一律。日本學生畫的蘋果比較「相似」,但是都是一個蘋果。美國學生畫的蘋果:眾彩紛呈,各具特色。 反思:通過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中美學校教育中存在許多差異,這其中有很多源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但反映在學習方式上,美國的學校教育更突出兒童的自主學習,開放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方式決定了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形成。看到我們的傳統教學學習由老師做主,老師說了算,兒童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何談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所以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新課改於2001年正式啟動,我縣於2003年進入新課改的實驗推廣階段。新課改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創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二、新課改應注重「改」什麼? 「人可以是自己的一堵牆,也可以是自己的一條路,就看你擁有何種觀念了」這是《觀念:成功第一步》這本書中作者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見觀念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正確的觀念是我們踏入成功的第一步,那麼我們如何理解觀念呢?「觀,看法 ;念, 想法。觀念是指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關於某方面的認識和覺悟, 一種新穎的、獨特的思維理念,思想意識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1]任何改革都必須從改變人的舊的思想觀念做起,也就是洗腦。人的思想觀念決定意識行動,所以筆者認為新課改也應首先從改變思想觀念做起。 其一:觀念改革。 觀念改革之一──教師觀與學生觀。 [案例] 有一位教師在上《坐井觀天》的拓展部分時,准備先說後寫,就提問學生:「同學們,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啊?」學生都說「想」。「對,那青蛙跳出來以後它會怎麼樣呢?」老師想引導學生說:青蛙跳出來以後看到天有多大、多藍,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它又跳回井裡了。」老師冷冷地回敬一句:「你怕是只井底之蛙吧」。到了寫作階段,該孩子沒有泄氣,在文中寫道:「青蛙高興地跳出進口,它抬頭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遠處,煙囪里濃煙滾滾,直沖雲霄;又看看近處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異味撲鼻而來。青蛙想想,還是回到井裡安全,不如跳回去吧,於是青蛙又跳回了井裡。」 反思:以上案例中的教師是否具有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觀呢?沒有。案例中學生未按照老師預定的思路說,就受到老師的斥責。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他沒有尊重,更未鼓勵學生獨特的見解。在新課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師將扮演一個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權威,以博大的情懷去呵護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學生犯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責備,或任由同學取笑,而是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課堂中,最具有個性的學生什麼樣的見解都可能產生,如在上《我的戰友邱少雲》這一課時,學生提出邱少雲在火燒時他身上的炸彈、手榴彈沒爆炸嗎?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時有學生就問:父親越欄桿不是違反交通規則嗎?……教師面對學生的這些見解難道要迴避、甚至斥責嗎?傳統的教師觀,教師就是聖人,說什麼,學生做什麼。而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關注學生的感受,教師不再是施教的權威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在與學生的關繫上是平等的。同樣教師對學生的這種態度觀念改變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觀念也會改變,即學生觀的改變。學生沒有了不敢接近老師的恐懼感,而在內心深處把老師看成是自己的一個大朋友、好夥伴,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求知。這樣就樂於將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師、同學表白,敢於向教師、教材質疑。教師對待學生,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觀念改變了,那教師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也會發生改變。 觀念改革之二──教學觀與學習觀。 師道尊嚴,傳統教學學生端坐靜聽,老師講,學生聽、記、讀、背。教師把教材講完了自然認為課也上完了。至於學生學到了多少,會學了多少,教師很少顧及。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觀:教學是師生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知道講課不是我們教師的專利,學生也是教師,教師也是學生,學生可以自主備課,模仿教師上課或自創上課,上完師生互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是要大力提倡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但如果我們是以壓制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和增殖為代價而刻意地去追求所謂的完成「教學任務」,就難免得不償失了。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活動是教師課前精心「備課」,預設教學各環節,然後形成標準的「教案」(教學設計的終極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整個施教活動的唯一依據和至上准則,全然不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課堂情境的變化。這種教學過程,是教師將預定的「教學目標」灌注給學生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認同和順應過程,絲毫體現不出對學生學習需要和情境變化的關注,體現不出對教學有利時機的積極「捕捉」和發掘,也無法實現和促進教學的「生成」,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課程的理念定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求我們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一切為了學生」,要與時俱進,隨著課堂教學情境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有利的時機,促進教學的生成,真正實現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主」、「合作」與「探究」。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是有計劃、預設的,而且更是一個開放、動態和生成的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學生與教育情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問題,要轉變那種預定教學目標的「框架化」為學生的自主「體驗化」 傳統的學生學習觀是老師讓我讀我就讀,老師讓我寫,我就寫。學生學習完全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生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自主學習,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與方式。學生懂得掌握了思維的方法就掌握了最佳的學習方法;學會了閱讀和思考,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是學習之母,復習是學習之父;好習慣比什麼高學歷都重要,沒有比多思善問的習慣更好的習慣了;學習要遵循自學—互學—求師的程序進行,久而久之,就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習要做到學與思結合,即與思考和反思有機結合;學與問結合,即與敢問、善問有機結合;學與習結合,即與預習、復習有機結合;學與做結合,即與動手動筆有機結合;學與記結合,即與記憶有機結合;動筆有助於發現問題,動筆有助於增強記憶,動筆有助於縝密思考,動筆有助於加深理解。 觀念改革之三──課程觀與教材觀。 在我們現實教學中,教師們總是強調統考科目為「主課」,音、體、美等科目為「副課」,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的精力投入和側重點也不同,造成學生「主、副」反差意識,既而形成學生高分低能的學習狀態。新課改理念下要求教師要樹立開放的大課程觀,加強課程整合,新課改要求教師上好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新課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既然是例子,用「此」也行,用「彼」也行。傳統教學中教師把教材上的內容一字不落的灌輸給學生,教材教完了,教師也便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新課改理念下,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特點,依據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對教材或刪或補,對教材內容倡導多元解讀。

Ⅲ 為什麼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為什麼要課程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Ⅳ 歷史課堂教學方法如何體現新課改

新課標的歷史教學的過程就是教與學的過程,它包含教與學的兩個方面,如何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繫到歷史課的成功與否。歷史教學是師生互相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歷史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學生歷史學習方法改進的前提,教學方法的改進是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服務的,教法改進是手段,學法改進是目的和目標。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做到:
1.逐步推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化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是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進步的形勢下頒布的。它的頒布,預示著一場新的革命,對我們現有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挑戰,我們的歷史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把改變舊的教學模式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改革課堂教學,切實在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
實行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歷史教師一講到底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最終構建新型的教、學、教材、教師和學生的理念。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誠然,教師仍然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但知識傳授不再是教師的唯一角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也需要現代化。在現代教育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以及較為普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現狀來看,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以使之為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服務,已非常迫切。
要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運用到我們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在以下兩個「轉變」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即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歷史等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和對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到實際歷史教學中的畏難情緒。要看到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全面運用,將會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系的,而這些都是新的課程標准一再強調的。
其次是要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比如,我們的許多教師現在已經在課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學軟體,但其作用僅僅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轉變,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可能真正的改變。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開發、使用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體,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當然,教學手段現代化要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國地域廣大、各地發展不平衡,我們不可能要求全國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實施。條件好的地區要加快發展,要大力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網路,要鼓勵中青年教師自己製作優秀的教學軟體,實現歷史教師軟體資源的共享。條件差一些的地區,由於設備、條件等硬體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掛圖、投影為主進行教學,再逐步創造條件,最後過渡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現代遠程教學網路教學。總之,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准倡導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歷史教學多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多系被動接受知識,教學多為知識單向傳遞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質量。
改變歷史教學這種狀況的關鍵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由單項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多元交流,即把教師一人唱主角的課程變為大家都來唱的課程。為此,歷史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歷史教學不再只關注知識傳遞,而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模擬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歷史過程,使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由教師→學生的單一途徑變為教師→學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等多元途徑。
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新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師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體驗,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很重要,現有的課程標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學活動建議,這些教學活動建議僅僅是提供了一些範例,給歷史教師一種活動啟示、一種設計思路。每位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條件、能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開辟多種途徑,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3.更多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方式改變
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中學生採用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徵的方式學習歷史。這種歷史學習方式消磨了廣大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影響了歷史學習的質量,嚴重製約了學生創造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為科學的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實現歷史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新型的歷史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自己設計評價指標。由於自主學習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有感情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種有效的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的動機和個人的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換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它不僅可以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益,而且有助於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
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可見,新型的學習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應盡快用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

Ⅳ 隨著課程改革,歷史學科考試形式發生了變化,這是為什麼

教材主編:隨著課程改革,歷史課本更加系統化了。打個比方,這個單元要講改革,無論你是西歐國家,還是東南亞,還是亞洲,只要有改革,都給你放一起。下個單元,要講政體變動,無論你是西歐國家,還是東南亞,還是亞洲,只要有政體變動,都給你放一起。

學生角度:隨著課程改革,歷史課本改得更變態。你看看那書,哪個SB編的,沒法學。打個比方,這課學英國的,下一課就是法國的,下一課可能就是美國的,之後繼續將英國。編的是多麼的惡心!!學著都費勁,亂套了

這是為什麼呢?想把中國教育提高一個檔次,可是好想法沒辦成好事。所以不要去責怪這些人,人家不是故意的……很意外,把課本搞成這樣……

Ⅵ 為什麼要進行新課程改革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我們面臨的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們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願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高中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只面向少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高。

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新生。當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會時,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這些正是新課改所十分強調的。

此外,這次新課改借鑒了先進國家的課改經驗,是對世界課程改革潮流的自覺順應,這一點在高中課改中尤為明顯。

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

比如學化學,過去只是明確地告訴你什麼加什麼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現在我們經常不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Ⅶ 歷史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方法有何變化

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重視教師如何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追求的是將歷史的前因後果、人物事件、歷史影響、歷史評價講得一清二楚,使學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記住就行,記憶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方法,記憶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多少成了衡量學生學習的標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與新課改的理念相距甚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新課程對歷史學科的規定是:「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的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准確把握新課程標准,盡快學會實施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揮學生潛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重視的是對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歷史優秀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尊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尊和互動,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設置的情境不能與生活脫節,必須要與學生實際有緊密聯系,要讓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證。由於歷史課的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每個教師的任教班級又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溝通的時間就會很少,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中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展。

二、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參與為主要形式。歷史課堂提供學生的是具體的材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從中提煉出有趣味的知識出來,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關辛亥革命問題,辛亥革命到底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按照以往的教學,很多學生很難理解他勝利以及失敗的含義。所以在講到這節課的時候,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後總結學生的觀點,在肯定他們觀點的同時,要讓他們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還有參與,就達到學習的目的,掌握歷史知識。只有讓學生投身教學中,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對歷史材料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就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勇於表達他們的觀點,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教學,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參與。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於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語導入新課,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鄉土歷史導入等。

比如,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是,考慮到學生大多數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就可以現提出問題,在農村農民平時都做什麼?地是自己家的嗎?以前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為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總之,從上課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願意學,喜歡學。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但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多大興趣,上課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瞌睡,甚至對歷史課產生抵觸情緒,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喜歡的歷史史實在歷史課本中往往只是個大概,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因此我們教師切忌照本宣科。但值得我們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

Ⅷ 改革的目的為什麼要進行教學改革

【改革的標志】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改革的目的】

1、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2、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3、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4、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5、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總結】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現在的問題】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Ⅸ 美國歷史課程改革shi shen me

美國歷史教育近十年來呈現如下趨勢和特點。首先,歷史在中小學課程計劃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1991年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頒布,要求所有的中小學學生在英語、數學。 自然科學、歷史和地理五門核心課程都要合格。1992年《歷史課程全國標准項目》開始啟動。1996年,三個《標准》,即《世界史課程國家標准,探尋通往今天之路》、《美國史課程國家標准:探尋美國的歷程》和《幼兒園到4年級歷史課程全國標准》正式發表。這三個《標准》實際上是《2000年目標:教育美國法》中的主要教育改革目標之一,從而成為國家立法的一部分。歷史作為五門核心課程之一的地位,被國家立法所認可。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程為什麼要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