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
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宮,但是挖掘後無法保護,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就像兵馬俑一樣,挖掘出來的時候都是有彩繪的,等過了大概一周之後,顏色就全部氧化,沒有了。據博物館的一位副館長透露,50年內秦始皇地宮不會挖掘。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② 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很奇怪,當朝的皇帝為什麼不敢挖前朝(上一個朝代)皇帝的墳呢
一個是損陰德,而且對於統治不利(古人很重視這個),都是統治者,做的太絕不好
其次,不是不敢挖,主要看素質,據說乾隆給自己修建陵寢時,金絲楠木不夠了,就以修繕為名,挖了明朝皇帝的陵寢,拆了用
③ 為什麼不挖掘秦始皇陵
關於不挖掘秦始皇陵,專家給出了8條原因
1.建造大棚會遮擋秦陵地面景觀
根據古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秦陵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要保護文物不受到任何因發掘造成的人為損壞,就不能用推土機推,也不能用挖掘機掏,更不能用炸葯炸,只能慢挖,不能快挖。露天作業不現實,最好先搭建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大棚才有利於長期發掘,保護出土文物安然無恙。
從技術上來說,搭建一個500米跨徑的大房子估計不是難題。問題是,造出這樣跨度的大棚子,把整個秦陵封土都「包」到大棚里去,人們就再也看不到秦陵與周圍群山融為一體的巍峨景觀了。
2. 挖掉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秦是早於西漢的王朝,所以秦陵肯定會被塌方的填土埋實,墓室內部不太可能存在空曠的空間。這就是說,如果真挖秦陵的話,壓根兒不可能挖一個洞,找到墓門之後直接進去;只能先把封土大面積地挖掉,露出整個墓室的墓口平面以後,才能再深挖下去,直到挖到秦始皇的靈柩。
但是,這樣一來,秦陵巍峨的封土景觀就消失了,如何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更何況,封土本身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跡啊。
3. 地宮深深,上下不便
考古探測初步發現,秦陵地宮距地面約35米。這樣高度的立壁,如果是用石頭或磚砌成的還算牢固,如果是土壁,就很容易塌方。當然,可以對土壁進行加固,可那樣不就改變了立壁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
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在旁邊圍上圍欄,遊客不用下去也能看清楚。可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10倍以上,如果在上面圍上圍欄,讓遊客用望遠鏡看也不是辦法;如果橫七豎八建造一些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更是破壞了地宮內部原有的土木結構景觀?
4. 發掘時間過長
如果不管秦陵封土,不計深度,只算地宮面積,大約25000平方米。這個面積相當於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估計要挖40年;這個面積又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大概要挖150年。
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已經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5. 發掘能力與研究能力有限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不會發生發掘上的失誤?面對秦陵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都不敢輕易處置。
如果發掘後真的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遺物——不僅僅是兵馬俑那樣的陶質文物的話,修復的工作量有多大?修復這些復雜文物需要攻克大量技術難關。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挖掘秦陵的必需的條件和前提。
6. 保護技術不成熟
秦陵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但是,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等文物一旦被挖掘出土,如何對它們進行保護將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
2006年《中國文物報》曾報道說,即便不是絲織品等容易變質的有機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馬俑那樣相對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的無機物,天長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幾十種病菌。為了攻克保護技術的難關,科技人員費盡了心力,才暫時緩解了眼前的麻煩。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畢竟還是可移動的,萬一現場處理有困難,還可以搬到博物館里進行室內處理,溫度、濕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宮遺跡無法移走,只能就地保護。如何就地保護以及日後進行維護,考古學家們還沒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技術。
7. 投資太大
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即使啟動了也難以長期維系下去。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難以預料。如果對秦陵進行發掘,是憑陝西自己的力量干,還是募集全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展開「大會戰」?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幾百、上千乃至數萬人的考古隊伍,僅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夠讓人承受的。
8.相關國際組織可能幹預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可能幹預秦陵的發掘。挖秦陵不但有涉外問題,還有科學化與否的行業標准問題,甚至還不乏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否可以讓所有參加發掘的國家共享的難題。這恐怕是不少主張挖秦陵的人沒想到的。
(3)歷史上為什麼不挖前朝的皇陵擴展閱讀:
1997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強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強調:「考古發掘堅持以配合基本建設為主」,「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國家制定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
④ 朱元璋的陵墓為何600多年都沒人敢挖呢
明朝時候皇帝的陵寢,很多人就是知道位於北京市天壽山的明十三陵。也有很多人疑問,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是十三個皇帝的十三陵,這也是因為有三位皇帝沒被葬在天壽山。這三位皇帝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朱允炆是靖難之役之後失蹤的,因此與天壽山無緣。朱祁鈺是土木堡之變後代替各個朱祁鎮登基當皇帝的,在朱祁鎮又復位登基之後,就把朱祁鈺的陵墓清初了皇家陵寢。朱元璋的陵墓卻位於大明王朝起先定都的南京城,也就是明孝陵。
在地理位置上,由於明孝陵依山而建,處在山環水繞之中,採用蜿蜒曲折的隨山建造方式,再加上2600米的縱深寬度,除了國家力量,盜墓賊的個體或者集團也是難以挖掘明孝陵。可以看到,由於明孝陵設計的精巧,也是得以保護的重要原因。
⑤ 為什麼清朝入關之後不挖了明朝皇帝的陵墓
當然是有的,而且用的護陵的兵勇用的還是明皇室原來的人馬,歷代的清皇帝都有頒布要保護明皇陵的詔書,比較有名的還有康熙和乾隆皇帝
其實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有慣例就是要保護前朝皇帝的陵寢,因為一來可以收買人心,顯示他們的氣度二來皇陵中的寶物也是一筆不少的財富,三來就是他們也會考慮到當他們滅亡的時候,也同樣希望後代也來保護他們的陵墓
⑥ 為什麼國家禁止挖掘帝陵
歷史天天侃,小壞天天見,大家好,我是小壞。今天小壞再來大家看一看關於挖掘古墓的事情,看看前人在對待古墓尤其是帝陵是什麼樣的做法。眾所周知,明十三陵是我們國家最為奇特也是最吸引人的帝陵,但是自從這其中的明定陵被挖掘之後,我們國家就下達了關於帝陵禁止挖掘的嚴格命令。這一切都是因為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以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名上書要求批准挖掘明十三陵,挖掘對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樂皇帝。但就是因為這次挖掘,給我們的中國考古學帶來一場不幸!
這次的挖掘工作無疑就是給我們國家的文化,文物遺產以及我們自身的文明追溯帶來了巨大損失。經此之後,我們的周總理直接就下達了重要指令,那就是禁止發掘帝王陵墓,這個決定要堅定五十年,一百年都不能動搖,因此明十三陵的其他皇陵帝陵才得到了保護,這也是使得我們的華夏瑰寶得到了有效的流傳!
⑦ 秦始皇陵已經探明是故宮80倍,為何專家遲遲不敢挖掘
中國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國,歷史底蘊很深,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都非常重視死後的生活,因而每個帝王都耗費心思從很早開始就為自己身後的陵寢做考慮。
其中最著名的君王陵墓,還要屬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秦始皇的陵寢。秦始皇陵的發現,到現在為止都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事情,而據說秦始皇陵的規模竟然是故宮的80倍,故宮去過的朋友們應該都有印象,規模之大也是讓人感到震驚的,難以想像八十個故宮那麼大到底有多宏偉。
因此重視經濟發展的現在,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第一位,國家也不會勞民傷財,耗費大量的精力去挖掘一個古墓,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一些民間流傳的原因,關於這方面的原因大家肯定也有聽說很多,無非就是一些古墓內部有機關,貿然開挖可能會喪命之類的傳說,但是這種說法是真是假,至今也沒有得到證實,所以大家還是不要輕易聽信外界的說法,應該要有個人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