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數民族的節日(介紹)
一、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
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貳』 竹筒舞的歷史起源
西雙版納哈尼族假尼支系,自稱「雅尼」,他稱「援尼」。餒尼人又有「覺逶」(平頭)「覺交」(尖頭)之分。在傣族文籍中稱僾尼人為「卡西先滿馬」(四十萬馬鞍的部落),現幾乎每家都可數出四五十代人的家譜,是當地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僾尼人多居於向陽半山腰,依山建寨,樓房結構。崇拜多神和祖先,認為有天神、地神、樹神、寨神和家神,每年都要祭「龍巴門」(寨門神)。
僾尼人節日很多,許多節日都要跳舞,主要節日有:新年(跳厄梆都)、春節(跳連節撮)、秋干節(跳節秧都)、吃新米節(跳節秧都)、湯圓節、揚花節、獻花節、播種節、插樹節、降天節、竹筍節、滅蟲節、建龍門巴節,這些節日除對歌跳舞外,還要盪鞦韆、打陀螺。
竹筒舞主要是在「耶苦扎」(播種節)的時候跳。「耶苦」相傳是一個人的名字,「扎」有吃之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早以前,哈尼人種的稻穀發生了蟲災,禾苗幾乎被吃光,人們求神祭龍也無濟於事。有一個名叫阿培明耶的老人,他有一個兒子叫耶苦。耶苦非常聰明,智慧超人,對葯草有很深的研究,他用很多草製成了一種葯,把害蟲消滅了。他死後,人們很懷念他,因此每年播種完後都要殺豬宰雞敬獻他。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耶苦扎」節。
在過「耶苦扎」期間,要在「龍巴頭」家裡跳「竹筒舞」,還要在寨子邊架起鞦韆。人們認為盪鞦韆能消除災難,而跳「竹筒舞」時擊打竹簡的聲音則能避邪消災。伴唱的歌詞中有「攆走寨里的惡魔,趕跑地里的災蟲害鼠」等內容;唱歌人在一旁伴唱,不參加跳舞活動。
竹筒舞除在「耶苦扎」期間跳外,在「嘎湯帕」(新年節)期間也跳。因其曲調歡快,舞蹈動作以雙腿的跺跳,小彈腿為基本動律,加之歌聲和竹筒聲融為一體,氣氛十分熱烈。現在他們又給竹筒舞賦予了新意,用來歌唱哈尼人的生活。
『叄』 哈尼族的敬老節簡介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傳統節日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節日,節日期間殺牛(黃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體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裡容易發生疾病,田間容易遭受蟲害,因而清掃水井,夜晚點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內,驅趕邪惡,火把插到田間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節日期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活瑟瑟: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歲首,過十月年,就是過新年。節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條件的人家要殺豬、舂糯米粑粑。親友互相拜訪,有說親的就趁這個節日請媒說親,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萬象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桿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新米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卡多人的「新米節」。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獲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飯「嘗新」,這被認為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表示慶祝「五穀」、「六豆」豐收。
母親節:每逢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肆』 我國有哪些大宗重要的節日
中國比較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有:
1、春節(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2、元宵節(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叫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
3、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
4、清明節,每年陽歷4月4-6日,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
5、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6、七夕節(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漢族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
7、中元節(七月十五)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民間多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8、中秋節(八月十五)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9、重陽節(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0、冬至節,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11、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近代節日主要有:
1、植樹節,公歷3月12日
2、婦女節,公歷3月18日
3、勞動節,公歷5月1日
4、青年節,公歷5月4日
5、母親節,感謝母親的節日。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6、兒童節,公歷,6月1日
7、,父親節,,是一年中感恩父親的節日,是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8、建黨節,公歷7月1日
9、建軍節,公歷8月1日
10、國慶節,公歷10月1日
11、教師節。每年的9月10日.
另外,還有少數民族的節日:
1、回族 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
2、傣族 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3、黎族 春節、三月三
4、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5、撒拉族 古爾邦節 開齋節 聖紀節
6、藏族 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 望果節
7、侗族 祭牛節 花炮節
8、維吾爾族 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9、瑤族 盤王節、達努節
10、怒族 仙女節 祭穀神 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
11、苗族 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
12、白族 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
13、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春節。
14、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15、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16、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17、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18、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19、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20、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20、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1、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3、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鄂倫春族
25、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26、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27、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28、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29、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0、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31、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2、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3、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4、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5、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6、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37、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38、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39、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0、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1、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2、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3、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4、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5、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46、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伍』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導讀:哈尼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地區,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關於哈尼族,你知道多少知識呢?哈尼族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多少個呢?想知道哈尼族有什麼傳統節日,哈尼族的民族風俗是什麼,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四日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說:相傳古時候,碧播寨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她與一個英俊的青年獵手相愛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許,硬把她許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悲痛欲絕。二月初四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見了三個與她命運相同的姑娘,於是她們互相訴苦,最後,一起跳崖自殺了。事情過後,哈尼族人覺得這是很痛心的事,認為不該再繼續干涉自己兒女的婚姻,於是,把二月初四這一天定為姑娘節。節日這天,未婚的小夥子向情人借來漂亮衣褲,打扮成姑娘的模樣,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陽偏西。已婚的男人這天要特別勤快,他們要為自己的妻子服務一天。
祭龍(昂瑪節)
雲南省哈尼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一二月間舉行,節期為三天。
哈尼族認為龍是他們的保護神。關於祭龍,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古時候,哈尼族的祖先來到哀牢山時,有個山魔天天來到寨子騷擾村民,還要村子每年二月給他送一個姑娘。後來有個叫碑娘的寡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山魔,夜晚,當山魔喝醉後,兩個小夥子拔出刀子刺殺山魔,山魔被殺,她的兩個兒子也力竭而亡。為了紀念這兩個小夥子,人們舉行這個節日。節日這天,全寨殺牲祭祀,並選出兩個小夥子裝扮成姑娘,在人們的簇擁下巡遊寨子一周。這天,青年人還要騎魔秋。此外,還要舉行賽歌、跳舞等活動。
苦扎扎
又稱「六月節」,哈尼語為莊稼即將豐收、豐足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意思。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二至五天。
節日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哈尼族人崇拜一個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間,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為了感謝威嘴神人,人們籌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神人進寨,以驅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寧幸福。這樣代代相傳,就成了今天的節日。
節日里,人們要准備豐盛的食品,還要宰殺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場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磨秋場上人山人海,藝高膽大的小夥子往往爭先恐後地登場表演,以博得姑娘的愛慕。除此外,還有其他的活動,如跳舞、盪鞦韆、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圍坐在髯火旁,聽老人「講古」。
節日的最後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點燃一個火把,並舉火把照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表示驅逐邪惡,然後將火把送到村邊的路旁,以先後順序,排成一條火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邪魔驅向遠方。
「開秧門」節
每逢春耕之前,整個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他們以古樸的傳統儀式——「開秧門」來迎接豐收播種的節日。一大早家家吃黃飯、紅蛋,並讓牛也吃黃飯團,以示同甘共苫。據說,將來結出的稻穀會像黃飯一樣金黃,紅蛋一樣飽滿。
飯後人們要在田間舉行隆重的「開秧門」儀式。他們穿上嶄新的服裝,前往寨里最大的一塊水田,由承包這塊田的主人的主婦拔下第一把稻秧,請一位寨里年紀大、威信高、富有生產經驗的長者栽下第一窩秧苗,祝賀秋天獲得豐收。隨後,大家才紛紛下田插秧。
栽完秧後,哈價人(哈尼族支系)都要過一次「苗愛拿」(莫埃納)節——漢語意為「插完秧後的休息天」。這個節日選在農歷五月上旬的一天(有的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全寨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結束。按照當地習俗,在節日這天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後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以示對耕牛一年辛勤勞苦的慰勞。哈尼族認為莊稼是牛幫助人們種出來的,因此,節日期間應尊重牛,孩子放牛不騎牛背,不罵牛。過了「苗愛拿」節,就吹牛角號,宣布耕牛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歲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紅河地區的哈尼族稱「十月年」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團子」,其圓形象徵新年新歲,家人團聚,諸事圓滿,吉祥如意;西雙版納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嘎湯帕」,為「萬物更新」之意;思茅地區的哈尼族稱之為「合社扎」或「密色嘎」,均為「過年」之意。
哈尼族支系多,各地年節時間也不大統一。滇南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一般以農歷十月的第一個辰龍日為首到申猴日過年結束,歷時五六天。節日里,婦女舂糯米粑粑和團子面,男人殺豬宰雞,烹制各種美味佳餚敬獻天地和祖先。年輕男女趕場聚會,談情說愛,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對歌作樂。節日期間寨子里最熱鬧、最歡快的場面是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長街宴」,哈尼語稱為「姿八多」,是輪流敬酒之意。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擺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人們共同飲宴,共同祝福,共同娛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此外,在「六月年」(「苦扎扎」)、「昂瑪突」、「祭龍節」和其他節慶時都會舉辦「長街宴」。
新米節
新米節是哈尼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哈尼語稱為「吃新米飯」;紅河州叫做「車實扎」,漢譯新米節;另有些地方稱「卡奴抽也」「約普墨切」。每年農歷八月,當田裡稻穀泛起楊梅色的時候,擇日舉行。有些地方選在龍日,因為「龍」在哈尼語里有「多起來」「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經過吃新谷、喝新谷酒的儀式,預祝稻穀豐收,越吃越多。節日這天早晨,每家戶主來到稻田邊,選一個穗長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穀、用樹葉包好掛在田裡,以示稻田多結稻穀。他們還采一把谷穗帶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飯,擺設新谷酒,宴請村中頭人或家族親戚。他們還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飯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飯,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據說,很古以前,世間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時都被沖走了。水退後,一隻小鳥發現了一穗稻穀,正欲啄食,一隻狗嚇飛了小鳥,檢回了谷種,從此人們才重新種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獻給狗吃。也有地方傳說,是天神之女俄瑪背著父親,偷偷將稻穀種送給人間,並教會哈尼人耕種的方法,結果天神震怒,將她變成狗發配人間。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獻。祭祀結束,家人及賓客們才開始享用豐盛的谷飯,新米酒。據說,吃得越多越飽越好,秋收時稻穀才會粒粒飽滿,永遠吃不完。過完新米節,便開始動鐮秋收了。
「六月年」
哈尼族傳統歷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六月年」,哈尼語稱為「苦扎扎」(庫扎扎),其含義是五黃六月,雨水頻繁,氣候濕熱,青黃不接,度過艱苦歲月;有的地方稱「耶苦扎」,「耶」指雨水季節,「苦」意為「枯萎」、「枯槁」,「扎」意為「吃」。
「六月年」一般以農歷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為節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區在「火把節」期間或端午節期間),節期3至6天,是哈尼族主要節日之一。「苦扎扎」節兼有社交娛樂、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安康」的意思。節日開始,從高山上砍回一棵筆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場上架設磨秋,義用栗木和藤條架起轉秋和盪秋。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會聚在磨秋場騎磨秋、摔跤、歌舞作樂,村村寨寨殺豬宰牛,邀來四方親友同歡樂。
西雙版納一帶的哈尼人稱「六月年」為「耶苦扎」,是每年在農歷六月間屬牛的日子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節期3至5天。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哈尼人民傳說中的火害蟲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來的。節日期間除殺豬宰牛、做糯米飯、舂糍粑舉辦酒席以示慶祝之外,還要舉行打鞦韆(磨秋)、打陀螺、跳歌等娛樂活動。據說過「耶苦扎節」打鞦韆能消災免難,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鞦韆架下,爭著盪鞦韆,不能盪鞦韆的人也要爭著在鞦韆板上坐上片刻。
扎勒特
哈尼語,意為「捏制糯米團子」。又稱「十月年」。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龍日舉行。
哈尼族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阿媽,生了三個兒子,他們分別變成豹、鳳和龍。長子和次子都不贍養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給阿媽三包東西,它們分別變成稻穀、家畜和三對夫妻,使老阿媽過上了好日子。老阿媽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於是,將此日定為龍日,以後演變成節日。節日的頭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掃得乾乾凈凈。然後洗澡換新衣。節日里,人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顯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戶還要春制糯米把餅、做黃米飯,釀制香甜的「悶鍋酒」。節日里,要舉行祭祖先、神靈的儀式。祭畢,開始吃街心酒宴。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的兩邊,先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酒。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節日里,還舉行各種活動。如盪鞦韆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墨江一帶,頭一年出嫁的新媳婦們,聚集在村外講述著自己的新婚體驗,嚴禁男人偷聽。
『陸』 哈尼族谷水節,其民族意義,具體活動,歷史由來,謝謝!
沒聽說過這個節日
哈尼族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飯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十月年為大年,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節期六天左右,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好收色: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
嘎湯帕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主要節日,「嘎湯帕」是哈尼語,意為萬物復甦或萬象更新。過節的時間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節日期間有展示哈尼族風情的文娛節目如長竹桿舞及盪鞦韆、射弩等比賽。
母親節:每逢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是雲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親
節」。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親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成人。兒子長大後反而打罵母親,致使母親羞憤投河自殺。後來這個年輕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情,
使把母親去世這天定為紀念母親的「母親節」,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一種傳統性的節日。
老人節:為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
,在老人節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著傳統服飾,用獨特的舞蹈和豐盛的酒宴為村寨中的老人慶祝節日。
『柒』 56個民族各過什麼節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
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台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願大家幸福快樂。然後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裡,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後,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4、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
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准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麵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6、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台,圍繞高台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後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曬干,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7)耶苦扎節的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可能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中華民族在族群內涵及地理范圍上或有差異。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背景、大前題下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歷史卻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共產黨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不得益於華夏炎黃子孫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是泰山、長城一般壯麗的雄峙於世界的東方。
『捌』 哈尼族主要節日
1.扎勒特:「扎勒特」節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
2.矻扎扎:「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
3.耶苦扎:「耶苦扎」節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好收節:「好收」節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矻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
5.黃飯節:「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