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武術傳承了多少年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到了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武術逐漸形成。
② 中國武術起源於哪一個朝代距離現在多少年了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志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③ 武術有幾年的歷史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范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候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恆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
④ 傳統武術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自從有了中國人就有了武術,中國人存世多久,武術就有多久(至少5000年了)。春秋戰國、唐宋、明清以及近代等時期是武術大發展的時代。
歷史上有很多武學典籍都失傳了,現存武術理論著作則主要集中出現於明代及以後。
有口號曰: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
⑤ 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武術之魂,沒有中國傳統武術,就沒有現在武術發展的各種形式和內容,現在武術發展的各種形式和內容,是由中國傳統武術,繼承、發展、演變、創新而來的。
中國武術發展經歷了幾個時代,第一是古代武術,是從唐朝到明未這個時期算是古代武術,因為在唐朝時期,中國的武術已經形成了比較有規模的正規的武術技擊技法,而且在唐朝時期再往後發展的階段,把武術列為訓練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古代武術是以各種內功和外功等技擊實戰技能和方法組成,為達到克敵制勝為宗旨,純粹單一的功夫練習運動。這個時期的武術是單一的武功練習形式,目的是用單一的武功技能達到一招克敵制勝,是純粹的武術功法練習這個時期的武術功夫是沒有武術套路形式的,如八極拳的刁球、細球、擺球、還有打仗版、打拉司、靠山壁、拍鐵砂掌,那麼這些都是純粹的武術功法練習,在實戰中是非常有效的武功技術。
第二個近代武術,是明未清初到1948年,這個時期的武術,是以各種不同的實戰方法和傳統武術功夫技法所組成的,以套路形式為主的傳統武術套路。在這個時期就有了套路,為了保留、繼承、發展古代獨到的武術技擊術而形成套路運動。這個時期主要是因為熱兵器的出現使得採用傳統武功技法,達到一招克敵制勝的功夫,受到了熱兵器的沖擊。因此老武術家們為了保留傳統武功技法,不被失傳遺忘,把各自門派的武功技法編成傳統武術套路。繼承發展、傳承下來,這樣才形成了近代武術的各種不同的傳統武術套路。
第三個現代武術,現代武術分了兩個部分,那麼第一個部分就是1949年到現在。在國家體委的領導下,以武術為大眾運動的一個形式,繼承、發展和弘揚下來。現代武術是以各種攻防實戰動作和健身方法所組成的各種不同的競技武術套路形式,和對抗形式、健身形式、藝術形式為主的大眾民族體育運動。這個時期的武術是以武術多元化發展為主的武術運動,如出現了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對抗武術、健身武術、藝術武術等各種不同武術內容的全面發展階段。因此各種不同武術形式的發展,都是武術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各種不同人群的需要而發展的。各種不同武術內容都是屬於中華民族武術項目。
第四個也是現代武術的一部分,是現代大眾武術。年限給他安排是1983年到現在,它是屬於現代武術的一個第二部分。大眾武術是指中國武術在民間社會大眾,國外武術的開展等從事的健身武術、養生武術、休閑武術、娛樂武術等形式為主的,為提高全民全民族體能素質為基本發展方向的武術運動。
⑥ 武術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1、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在原始社會主要是用於自保。
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2、演變: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戰國: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武藝 角抵 手格
兩晉、南北朝: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拳捷 試撲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國術 武術國技 把式 功夫
3、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是物質文明的保障。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應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稱中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和個人修為。
⑦ 中國武術真的有幾千年歷史
武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習武可以強身健體,二來可以防禦敵人進攻。習武之人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武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武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生存技能,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系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止戈為武。武,是擁有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實力。我們修習武術,是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這是我族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
⑧ 民間傳統武術—何家棍
武術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它凝聚了我國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性。何家棍作為寧夏回族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它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何家棍體現出了寧夏人民堅強、自強不息的品格。下面的 寧夏文化 為您帶來民間傳統文化之何家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何家棍祖傳五代,創立於1824年,是寧夏回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流傳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了。何家棍以單頭棍聞名,其特點是只用一頭,棍長齊眉,風格剛勁勇猛、靈活多變、明快直接、發勁別致,培養了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和對客觀事物准確迅速的判斷能力。在技擊方面,進攻主動,防守嚴密,守中有進、進中有守,概括起來為「擱、掠、撥、削、掃、劈、搬、翻」八個字。何家棍集各地棍法之長,采西北棍術之精華,表現出了鮮明的對抗實戰的民族特色。
集民族性、體育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何家棍是回族傳統武術活動的一個縮影,它不僅有較高的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有很大的實際用途,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推廣價值。走出家族一脈傳承式的何家棍將在這次全國民族運動會上進行精彩的表演。
傳統武術的內涵是「自尊、自強、自立」,古老的何家棍從回鄉走出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一展風采,多次在大型文體表演活動中以回腸盪氣的英武贏得滿堂彩。何家棍傳承中化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武林文脈,無愧為回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從古老神秘封閉中走出的何家單頭棍必將成為一個新亮點,希望廣大有志之士,共同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促進民族運動的大發展。
⑨ 中國武術歷史至今多少年
1、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逐漸積累了一些攻防經驗,在原始社會主要是用於自保。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2、演變: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戰國:技擊 相搏 手戰
秦漢三國:武藝 角抵 手格
兩晉、南北朝:講武 武藝 相撲 拳法
隋唐:拳捷 試撲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藝 拳法 把式 對力 對拳
近代:國術 武術國技 把式 功夫
3、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是物質文明的保障。
武術,止戈的技術,消停戰事的技術,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武術分別體現在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個人的安全防衛方面,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應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稱中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是在中國清末出現的、關於「武術」的別稱,主要體現在個人在武術上的應用和造詣,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和個人修為。
⑩ 中國武術起源於什麼時候
■武術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時代
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鬥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中國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與自然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人們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等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就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又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頻繁發生,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距離使用弓箭、投擲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武器。
■商周時期: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
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故認為武術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練。周代設「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御,習舞列為教育內容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以及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宴樂興舞
秦漢時期,盛行角力、擊劍,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庄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秦時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隋唐:練武有「口訣要術」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在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訣要術」,武術初見雛形。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初天罡拳開始流行。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予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明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明洪武年間,洪武拳開始流行,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及民國:「社」、「館」等傳播和發展了武術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術廣泛傳播,影響力很高。清代人對回族的認識顯得更深入了一層,有了一句乾隆眾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將種。」的評價。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