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學習歷史需要什麼思維

學習歷史需要什麼思維

發布時間:2022-09-08 06:38:37

① 什麼是歷史思維

歷史思維,簡言之就是從真實事件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因為是社會,所以在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一些事件的發生發展總有其相似性,在研究、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發展的規律時,就可以借鑒這些事件的經驗與教訓,取其之長、補其之短,使現實社會的發展更趨於規律性、合理性、人文性。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其實並不難,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注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這一點在我國現實的情況下很難做到,歷史事件缺乏了真實性,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是非常困難的。在教學中你可以做到嗎?如果可以做到,那你很可能飯碗不保;做不到,那就沒有必要糾結於什麼【歷史思維】了,照本宣科就是【最好的老師】。

② 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在學生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更加註重歷史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能夠記憶相關史實與結論。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


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歷史學習中如何培養發散性思維

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求異和創新。如,學生在學習中的一題多解就是發散思維。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會發散性思維對於記憶和理解歷史有很大幫助。因為通過發散性思維,能夠從多種途徑、多種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思維加工,形成知識網路,一方面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事物的特點、性質、相互關系,從而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另一方面,由於對歷史事物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聯系比較的方式識記,效果比一般的機械識記、孤立識記要好得多。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對歷史知識進行思維加工。那麼,我們在歷史學習中應如何進行發散性思維?首先,我們認識事物是由局部到整體,對歷史事物的認識也不例外,即從歷史事物的局部發散到該事物的全部,從而對該事物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比如,我們在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經過後,可以結合經過作深層次的思考,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原因、性質、失敗的原因、意義與教訓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其次,我們在對某一歷史事物有了整體認識後,學會由此及彼,聯系、聯想到與之相關的事物,即找到與之有一定聯系的事物,這種聯系可以是性質、特點的相同(相似)或相反,可以是年代、地點、人物的一致性。這種思維方式,由於找到了事物間的相關性,因而記憶起來比較方便;同時,根據事物性質、特點對事物進行聯系比較,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刻,進而把握事物的特徵與發展規律。這就是我們復習時所採用的專題復習法,把歷史按性質分為一個個專題,歸納其特點與規律。比如,我們可以把中國古代史分為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古代政治史、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史、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史等專題。為了研究的方便,每一個專題可以細分為更多、更細的專題,比如,中國古代經濟史可以分為古代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問題、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古代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的變革、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古代經濟與政治的關系等。從時間來看,這種思維可以由古到今發散,即突破時間限制。比如,經濟史中的土地制度可以從商周的井田制到封建社會的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到太平天國的土地改革,再到中共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新中國的土地改革與土地制度,直到今天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無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科技文化、軍事等本身都有一個由古到今發展的過程,今天的任何事物都是某些歷史事物的繼承與發展,因而我們對其進行這種發散性跨越時間的分析、歸納,對於這些事物的因果關系、特點、規律就有了全面的認識。另一種思維發散方式是突破空間限制,由地區到全國,由中國到世界,尋找事物間的內在外在聯系。世界歷史是由一個個國家與地區的歷史所組成,只有掌握了中國史,才能理解世界史,同時很多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都有其世界背景,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意中外歷史聯系、比較、綜合。比如我們在學習五四運動時,就要聯繫世界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巴黎和會,這樣才能全面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與正義性;在學習世界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要關注中國的抗日戰爭史,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深入了解,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認識就不夠全面;同時只有解剖中國抗日戰爭這只「麻雀」,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特點、性質、影響等才有更深刻的認識。以上的歷史思維發散是一般所說的歷史學科內綜合,是我們理解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培養歷史基本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我們單單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科內綜合還不夠,對於一些歷史事物的性質、特點、規律等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與全面、科學,這就要我們學會跨學科綜合,運用像政治、地理、文學,甚至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對歷史進行分析。比如,為什麼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天京)?這就不但要從歷史上找原因,還要從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政治上,這里離清朝的統治中心比較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經濟上,這里有很好的經濟基礎,為太平天國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地理上,南京是長江沿岸城市,交通方便,長江是天然屏障等。現在高考試題為了全面檢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經常出一些跨學科綜合類型的試題,這同樣需要我們善於進行跨學科思維發散,多做這類思維練習。比如有這樣的一道習題:讀下面一著詩,完成下列問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該詩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國______偉大的______詩人。(2)詩中所描述的瀑布在哪座山上?該山位於我國的哪個省?(3)詩中有一句反映了古人對一個事物認識上的錯誤,這指的是什麼,應如何正確認識它?(4)古人為什麼會發生上述認識上的錯誤?(5)對這一事物的認識過程說明了什麼?這道題既考察了同學們的文學知識,又考察了同學們的地理、政治知識:第(1)題是文學常識,第(2)、(3)題是地理題,第(4)、(5)題是政治(哲學)題。假如沒有扎實的文學、政治、地理知識、能力,沒有進行深入的跨學科綜合練習,就無法正確解答這些題目。由上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在歷史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學會進行發散性思維,由一個知識點發散到一個知識面,再到歷史事物的整體認識,形成認識事物的知識網路。具體來說,就是要打破時空界限,由古到今,由中到外(過程可互逆),對歷史進行學科內的深加工;再運用所學其他專業的知識對歷史認識進行跨學科綜合。總之,我們學習歷史一定要學會發散性思維,多層次、多角度地綜合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

④ 如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必須注意培養下列各種具體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如何認識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如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發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如何分析歷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認識革命的暴力性與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中,以和平奪權的方式,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如何認識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躍入社會主義社會)等等,如果用確定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模式來看待,就很難找到它的合理內核,若以辯證思維作指導,就能解開它的「歷史之謎」。所以辯證思維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可以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的思維擴散開來,延伸出去。例如19世紀末,日本成為亞洲強國,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就此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壟斷形成、《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等。加深理解,提高應變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並通過旁徵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爭中的方伯謙」的觀點。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造思維的過程。可見,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學生可以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囿於成規,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史實的現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第四,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如何證明?)或者進行逆向設問,清學生思考,如隋煬帝如果不窮奢極欲,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嗎?為什麼?商紂王曾經殺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卻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紂王一樣是個暴君嗎?為什麼?
第五,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歷史思維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應包括運用直觀形象、表象進行想像、聯想、分析、綜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大量的課本插圖、照片、地圖、投影片、影視音像製品往往用於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以形象地展現或佐證課本上寫的、教師講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主要功能。今天,新的課程改革呼喚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研究,學會自己去尋找規律和作出結論。教學中,教師要使形象化的歷史資料素材在啟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揮作用,把學生從直觀性的學習,帶入到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歷史的領域。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隱性知識的挖掘,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將起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不僅不能冷落課本,而且對課本一要讀懂,二要讀精,三要讀深。讀懂,就是對課本中段與段、節與節、章與章、圖與文之中一些內在聯系要讓學生讀明白,要挖掘歷史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尋找歷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外因與內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對一些注釋內容也要領會。讀精,就是要善於歸納總結。讀深,就是要挖掘課本里的一些隱性知識、實現知識遷移。隱性問題的答案語言往往不是課文中的原話,因此,要根據課文內容精選一些題目讓學生練習,把訓練貫穿於教材與課堂之中,一方面讓課本知識延伸,另一方面讓學生歷史思維向深層發展。不要一味追求高、深、難,不要一味挖掘一些理論要求過高且與政治課過於靠近、答案隨意性較大的內容進行訓練;材料解析題訓練的重點不要放在那些生澀難懂的古文上。否則,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將使考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而事倍功半。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講課之中,變原來陳述式教學為論證式、探究式教學,從傳授知識「是什麼」的教學轉變為「為什麼」的教學。課堂上注意一題多問,培養多角度思維能力;反向分析問題,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同類項比較歸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概括思維能力;對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培養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等等。對教材中一些難點,大膽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達成共識。講評課不要單純進行答案的灌輸,更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答案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鼓勵學生對權威、對教師、對答案、對題目質疑。特別是一些問答題及材料解析題牽涉主觀意識的答案,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教師集思廣益。同時,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充分發揮潛在能力,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切勿把學生變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讓學生單向靜聽;切勿上填鴨式習題講評課,不允許學生對「標准」答案質疑。這些做法都不利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運用討論促進思維發展的具體做法如:進行探索和揭示歷史規律的討論;進行從整體事物的個別方面研究事物本質的討論;進行把事物的各種屬性聯合成一個整體,從而反映歷史發展輪廓或全貌的思維方法的討論。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到來,輿論界對社會各界活動作了大量報通,各種紀念活動廣泛持久展開,形成全球性熱點。我們可以組織一場年級辯論會。首先擬定辯題。有關於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有關於結果的:戰爭對人類社會發展利與弊等等。讓學生自發組織,選取辯題,展開辯論。這種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源於課本,又適度超出課本內容,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此外還鍛煉辯論技巧 ,大大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再生性思維。但中學生再生性思維發展的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這種創造性思維不是專指對歷史學提出新觀點、新結論,而是指他們能以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造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未知史事進行有創見的思索。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基礎上,提倡撰寫小論文,就是這樣一種創造性思維培養工作。
四、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比如用現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和三角函數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這就違背了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通過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練就一雙歷史的眼睛。
2、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並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於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肯定。蘇聯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台灣就應肯定。
3、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誤為「法國大革命」等。又如,馬克思《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中說: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不認真分析就會在理解上出現偏差,誤認為「1648年革命不是英國革命」,而實際上正是英國革命。馬克思的意思是強調英國、法國革命的國際影響。
五、用討論式教學創設思辨的課堂,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精心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引導啟發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辯論和研究學習。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此方法來把問題引向深入。
1、討論式教學的一般方法包括四個方面:(1)教學組織方法,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造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啟發引導思考、置疑詰問等等。(2)指導學生准備、參與討論的方法,如指導學生怎樣明確問題、選擇論點?怎樣收集資料,提供論據?採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怎樣抓住別人言論的中心?等等。(3)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如啟發學生變換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前面的討論是否偏題,啟發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等等。(4)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發展自我的方法。如指導學生填寫自測情況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反思,教會學生如何沉靜下來、反復思考問題等等。
2、討論式教學的組織程序如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假設、分析、論證→總結評價(討論的准備)(討論過程)(修正、遷移)實施結果與分析討論。
① 根據中心問題,創設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思維不合邏輯、對問題的原因迷惑不解,或者不符合應有的客觀歷史現狀,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② 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實質,收集歸納論點與論據(歷史事實)形成觀點,同時考慮可能出現的其他觀點,分析其正誤及思考表達的方法。
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隨時記錄別人觀點中的重點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適時對前一段討論進行分析反潰引導學生注意邏輯性與科學性,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出歷史發展的規律。
④ 總結評價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在知識與能力層次上所達到的目標是否實現,啟發學生自我總結,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矯正的方法。也可以再提出一個相似的問題,讓學生作出回答,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遷移。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意些什麼——
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個區域相互重疊和相互關聯。創設歷史學習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置身於一種學習、探究的氣氛中,自覺地、主動地感受歷史,從而激發起學生去理解與尋究歷史問題的願望。
第三,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像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應該在教師舉例說明後 ,讓學生再舉同類例子加以說明以鞏固基本理論。
第四,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如當前的改革開放、中日關系、統一台灣、伊拉克沖突、多極發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 ,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
——廣東肇慶中學 王瑞

⑤ 怎樣培養歷史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能力是學習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控制並制約著其它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並調節著各種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把發展學生歷史的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這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和適應歷史高考的需要,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並終身受用的長遠之需。歷史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怎樣進行思維訓練,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管孔之見。
一、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歷史是已經發生的客觀存在,歷史的內容有著它的科學性和確定性,不能隨著人的意志而任意進行表述。在歷史高考中,往往出現因表述不準確而失分的現象。如秦「國」與秦「朝」之誤、將1917年「二月革命」性質表述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等。在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注意訓練學生嚴密地思維、准確地表達。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領會和記憶教材的准確表述。一是要強調思維和回答問題要用歷史專業術語,不能隨意杜撰和改變。二是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概念的准確表述和對歷史現象定量定性表述,關注教材表述史實時使用的程度副詞等限定用語。前者如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實行的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屬於「資本主義」經濟,不能簡單地表述為「奴隸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時期黨的基本的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後者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歐美諸國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侵略擴張,十九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又如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再如羅斯福新政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二、訓練思維的完整性。
每一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它在時間上與前後史實有縱向關聯,在空間上與其它地區(或國家)的史實有關聯,在性質上與其它現象有關聯。首先,在教學中要站在大文綜的角度啟導學生的思維。歷史學科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有聯系,我們要全面地綜合思考,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要從點發展到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如學習世界史上冊第一二章,可先向學生指出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然後搭建章節知識框架:經濟基礎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引發了思想(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外交及地理(新航路開辟和早期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政治(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等方面的變化。後面諸方面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第二,站在學科內綜合的角度去訓練學生的思維,如分析歷史事件要從背景原因、過程內容直到結果影響全方位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條件要從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諸多方面原因去展開思考,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也應該從各個方面去思考。如鴉片戰爭的背景,要從中國和世界兩大方面去分析,中國方面要把握的是經濟、政治、軍事、財政、階級矛盾、思想和外交等七個方面的要點;英國方面也要考慮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科技、外交等六個方面;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要從英國資本主義本性出發,直接原因(英方的借口)是中國查禁鴉片行動;第三,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在思考和表述歷史概念及結論時的全面完整性,嚴禁說半截句子斷章取義。如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孔子維護周朝之禮,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三、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指思考問題的深度,即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培養學生從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發現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揭示歷史事件內在本質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引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2)訓練學生在熟識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3)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已掌握材料的情況下對歷史現象進行深入理性的分析思考。如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這節課時,可引導學生分析「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同樣處於封建社會後期、同樣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戊戍變法卻失敗了?問題的提出可促使學生重新回顧已學的歷史知識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例子: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與其本身的什麼國情有必然聯系?又如進一步到為什麼封建殘余較嚴重的國家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再如分析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牙時可步步展開:(1)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狀況與當時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政治、思想觀念等方面有何關系?相互之間有何影響?(2)為什麼歐洲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時間晚得多,卻早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四、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試題體現了「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於教學大綱「的原則。往往在出題時給出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適當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能力型的題目,強調以能力立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思維必須具有多維度的廣闊性。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發散思維是指圍繞矛盾的核心、展開自由廣泛的想像與聯想、盡量去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矛盾的本質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這種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拘無束,思緒頻繁切換。發散思維屬於創新思維的內容之一,發散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可通過寫作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創作、開展歷史問題的討論與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要求學生「在所學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根據事物及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將知識重組、整合,構成有機整體,以期在知識的交融各種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產生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引自《高中文綜說明》)。這就是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立足教材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學生為主體的開放性、探究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展開思辯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總是強調教學任務重教學密度大時間緊而由教師包說包講,使學生沒有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應多給學生以發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如下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優化:(一)學會遷移和變通。如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反復是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和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類推到中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遷移),中國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特殊的原因(變通)。二、學會聯系和聯想,如由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和發展、近年法西斯勢力出現抬頭趨勢,可聯想到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再如學習中國古代近代賦稅改革、農民及土地問題,可聯想到當前的「三農」問題;學習遼沈戰役可聯想到當前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等。(三)學會多維和求異思維。如對教材中沒有作全面評價(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洋務運動」的評價)的史實、對教材中已基本作結論但史學界存在不同觀點(如人教社2002年審定版關於「太平天國運動性質」的表述)的史實
,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展開多維思維,甚至不唯書、不唯上和不循常規地去進行求異思維。

⑥ 學歷史的人邏輯思維一定很清晰嗎

一般學歷史的人邏輯思維都不錯,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採用科學的邏輯方法,准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學歷史的需要通過現有的資料,通過優秀的邏輯思維來推導出最接近歷史的真相

⑦ 怎樣培養學習歷史的思維

學習是需要興趣的,學習歷史尤其重要,首先你得問自己對學習歷史有興趣么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可以聯系歷史故事,外傳,傳奇來學習枯燥的歷史,比如以封神榜來提高對商周時期歷史的興趣,以三國演義來提高對三國史實的興趣
以古明世事
從歷史中學會處世,做人,學會以古為鑒
學習歷史最大的好處是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俗話講讀史使人明智。
學習歷史應該從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出發,而不是為答題而答題,古史一般都是文言文,看起來比較枯燥難懂,可以從看人物傳,野史等小說入手,提高自己的歷史興趣,只有在培養了歷史興趣的前提下,讀歷史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每個人就是一個故事,何況是千古以來的如許多人和事
水滸傳大家都知道,但那時候真正的史實是如何呢,可以從水滸傳開始,然後慢慢查閱史典,直到弄清那段歷史,及增長了知識也提高了歷史感悟
平時點滴的積累會慢慢的匯聚,要從歷史中去發掘故事和感情,而不是去看一段枯燥的記錄

希望對你有用吧

⑧ 歷史老師說寫歷史要有歷史思維,請問什麼是歷史思維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培養已成為中學教學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歷史學能能力是多方面的,它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高潮?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⑨ 試述如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思維,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為參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解決當下問題的科學思維活動。

培養歷史思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善於向歷史學習,總結吸取歷史經驗,無論對民族、國家、政黨還是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

1、培養歷史思維,可以鑒古知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一個優良傳統。

研究表明,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人有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沒有中斷過。從那時起,中國人就十分重視以史為鑒,以回顧歷史為指導評判並規劃現實,觀今而思古,鑒古而知今。

2、培養歷史思維,可以古為今用。我們學歷史不是單純為了掌握歷史知識而學習,或是把歷史簡單地當作故事讀,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通過歷史思維,做到古為今用。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各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做到古為今用,

首先就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去衡量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哪些值得學,哪些不能學。

3、培養歷史思維,可以敬畏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感就是對歷史的敬畏,正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一個不尊重、不敬畏自己歷史的民族,是不可能為別人所尊重的,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官、做事、做人如何,歷史和人民一定會有公平公正的評判。

(9)學習歷史需要什麼思維擴展閱讀: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

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思維能力

⑩ 學習歷史有什麼小技巧

學習歷史肯定有方法,學習歷史要有歷史思維那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學會構架歷史框架:先牢記中國歷史的朝代更替,然後考慮每朝每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名族關系。而政治又細分為政府部門的設置、用人制度等;經濟又細分為農業、手工業,在明朝中後期還要考慮資本主義。文化細分為文學、科技、醫學、新思想。外交細分為東亞、東南亞、歐洲、非洲等主要地區。民族關系根據地理分為東北、西南、西北、北方等按照動態可以分為民族政策、民族戰和等來分,中國古代史就要用這樣的思維來思考和記憶。而中國近代史就要用探索救國的思維來分析,封建官僚的探索如洋務運動、農民的探索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資本主義維新派的探索如戊戌變法、資本主義革命派的探索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最後是工人階級的探索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共產黨的成立和救國運動。中國現代史就要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三大改造、總路線、文革、改革開放的幾次會議來記憶歷史。
世界史就要用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擴張來思考和記憶問題如,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科技革命、戰後恢復、蘇美爭霸。學習歷史是一個學習全面思考問題的過程,他會讓你看清很多現實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學習歷史需要什麼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