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騎兵第1師從無敗績的歷史在哪一年年畫上了句號
到20世紀40年代,以騎兵起家的騎1師發展成機械化部隊,淘汰了馬匹,但為了保持歷史榮譽,仍沿用以往的番號,士兵的臂章始終保留著一個馬頭符號,這是他們光榮的象徵——在騎1師的歷史上,從無敗績。然而,這一歷史終於在1950年畫上了句號。
『貳』 試述經濟法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法從產生到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盡管如此,法學界對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仍然爭論不休.否定派認為由於經濟法不存在獨立的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因此它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肯定派則主要從社會實踐角度尤其是克服市場失靈來論證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從表現上看,兩大不同觀點的爭論似乎只是局限於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問題上;其實,從更深層次上看,二者實際上是對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認識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觀點.本文擬對傳統經濟法理論有關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研究進行修正與完善來進一步論證經濟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一、市場失靈現象分析
(一) 市場存在失靈情形
市場,原本意義上是指人們交換物品的場所,後來逐步演化為一種社會資源配置機制.偉大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將它比作
「看不見的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干預,這只手可以引導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利益最大化,這就是所謂的無形之手理論.[①]雖然市場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並不像無形之手理論描述的那樣是萬能.以庇古等人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通過規范分析得出,由於壟斷、外部性和社會不平等是內生於自由競爭市場卻又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市場是存在缺陷的,無形之手是會失靈的.[②]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又翻譯為市場失敗,它一般是指市場機制在一定場合下會導致資源不適當配置,使自由的市場均衡背離帕累托最優狀態.市場出現失靈的情形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從哲學角度來講,事物的兩面性以及發展變化原理說明市場不可能一直是完美無暇的,當市場運行環境變化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市場本身存在的缺陷必然會暴露出來,市場也就出現失靈情形;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也證明:在現代經濟環境下,由於公共產品、外部性、壟斷(包括自然壟斷)、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均衡等因素的作用,單一的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不可能完成良性市場秩序的建設任務.[③]現代市場失靈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⑷失業問題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等等.這些表現形式都是市場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產物,市場失靈也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之一.
(二) 市場失靈是一種抽象的表述
市場失靈是人們對市場無法完成全部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現象所作地一種抽象語言概括.它雖然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的,但其各自內容卻往往具有相對的特定性.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不同階段的市場失靈的程度與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配置機制,市場本身的功能是有限的.當市場運行的環境對市場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時,市場的相對缺陷也就暴露的越多,市場也就越發顯得失靈甚至出現完全的癱瘓.西方國家的的社會發展過程就是最好的證明.當西方資本主義剛剛擺脫封建制度的約束時,由於當時的經濟運行環境要求相對較低,市場幾乎能夠完成所有的社會資源的配置.正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催生了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理論,它濫觴於整個古典經濟學時代.好景不長,伴隨著商品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市場失靈日益嚴重,例如弱性的交易規則導致欺詐泛濫逐步上升到商行為的不規范導致交易費用的大幅度增加直至出現1933年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危機.第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失靈也有差異.由於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市場失靈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間表現的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國家或者地區的市場失靈已經達到了政府公權必須赤裸的光明正大的進行干預的地步,目前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大部分屬於這種類型;而有的國家或者地區尚還處於市場自由配置的末期階段,這種情形一般發生在經濟比較落後的中小國家.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經濟發展水平基本處於同一層次的國家或者地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它們之間市場失靈具體情況也是不盡相同的,往往表現出帶有個性色彩.研究市場失靈的相對特定性對於我們界定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它表明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法產生與發展的具體時間是不盡相同,對經濟法產生時間進行籠統下結論的做法是不科學的.
市場失靈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的抽象表述,它本身具有客觀性,它不以人們的發現與否而改變存在.人們能夠認識到市場也會失靈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充分發揮人類的主動性去創造條件來逐步改變市場失靈的存在形式,逐步減輕其給社會帶來的副面影響.但人類不可能徹底的消除市場失靈,除非人類社會不存在商品交換.認識與肯定市場失靈的客觀性對於我們研究經濟法的產生必然性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我國傳統的經濟法理論一般都是以公共福利理論的「市場失敗」論作為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的最基本理由.筆者認為,雖然我國傳統的經濟法理論基本上清楚闡述了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但是其本身的表達方式和推理邏輯上需要進行局部的修正與完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學科之間的爭論.
二、經濟法產生的必然性
(一)市場失靈催生相應的法律部門產生
市場失靈是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機制的反動,它往往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副面影響.因此當市場秩序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協調時,政府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措施與手段進行的干預,制定相應的法律便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由於市場失靈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表現,因此不同時期針對市場失靈的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學者對此進行作了一定的歸納與總結,他認為「伴隨著商品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交易費用逐漸增大,民法、商法、經濟法相繼產生.其產生的軌跡具體呈現為:首先,平等交易主體之間因欺詐、違約等行為導致的交易費用增加,不具體強制性的交易規則演變成具有強制性的民法規范,以保證交易規則被遵守,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費用;其次,市場主體規模擴大,內部交易費用增加,商行為不統一、不規范導致交易費用增加,商法產生並從民法中獨立出來;再者,交易費用繼續增加、市場經濟秩序崩潰,以政府公權力直接干預市場交易行為和間接調空宏觀經濟的經濟法產生.」[④]依據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市場失靈催生了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三個法律部門的相繼產生這樣的結論.
(二)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不可替代的法律部門
通過前面的分析,市場失靈理論已充分的證明了相關法律部門產生的必然性.目前,雖然法學界對民法與商法的關系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總體上還是沒有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爭論的那麼激烈.肯定派與否定派是針鋒相對,各執一詞.從爭論的結果上來看,如果從純粹的傳統理論分析,否定派則佔有很大的優勢;如果從社會實踐來看,肯定派則佔有上風.這場爭論實質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檢討並試圖尋求新的理論來論證經濟法部門的存在.筆者認為,既然市場失靈理論已經證明相關法律部門產生的必然性,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社會現實來討論經濟法的存在情況,而不是固守和套用傳統的理論.由於所謂的法律部門本質上只不過是學者根據大量已經存在某類法律規范而在理論上對它們所作的一種抽象上的歸納與表述,因此討論一個法律部門是否存在,其最直觀有力的依據就是看看相關法律規范是否大量存在;如果社會現實客觀存在大量的某類法律規范,那麼該法律部門就是獨立存在的.民法和刑法兩個法律部門的形成與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以此為標尺,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則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從目前社會現實來看,無論是我國還是其它相對發達國家都現實的存在數量相當多經濟法律規范.理論源於實踐.既然社會實踐中客觀的存在經濟法部門,那麼理論上則一定可以得到論證.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市場失靈必然催生一大批法律和一系列法律部門的產生與發展,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新老法律部門的分離和新興的法律部門的獨立.雖然新興的法律部門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其往往有個發展過程;但也正是在這些過程中,法律部門體系逐步發生巨大演變.從諸法合體到刑民分裂,進出現民商分離…….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註定法律部門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當社會發展到傳統的法律部門無法包容時,新興的法律部門則應孕而生.民法如此,經濟法亦是如此.自19世紀後半葉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現存的法律對現實的調節與控制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現實呼籲新類型法律的產生以彌補現存法律的漏洞與不足.這種現象最先出現在美國的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中,羅斯福新政就是最好的證明.在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與傳統立法風格迥異法律.學者將這些眾多而且帶有政府幹預內容這一共性的法律籠統稱為經濟法.經濟法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本身的內容都是民法、商法等傳統法律部門無法包容.對於這點,我國很多學者的著作已經做了很多的比較與論述,這里就不贅述了.但值得補充的是有關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問題.在討論經濟法是否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時,我國曾經出現經濟行政法論之說.筆者認為,該理論的最大缺陷就在於混淆經濟法與行政法產生的根源.行政法產生的根源與刑法一樣,主要基於顯示國家主權;而經濟法的產生則是基於市場失靈.政府因市場失靈而所做的行為與政府基於國家主權而所做的行為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差異.前者是政府與市場的博弈;而後者是政府對公民的統治.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活動主體的競合而否定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對其它否定法律部門的否定.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降低交易費用的法律方法可以有多種選擇.作為市場失靈催生的法律部門,民法、商法、經濟法有各自獨立存在的價值.
(三)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與相對偶然性
市場客觀上是會失靈的,市場失靈需要大量的法律來矯正,而這些法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傳統的法律部門所無法涵蓋,這些法律又被很多學者命名為經濟法.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經濟法的產生是客觀必然的,而且具有絕對性.它是市場失靈的抽象普遍性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只要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市場失靈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經濟法必然應社會發展需求而產生.認識到市場失靈與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對於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超前立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值得指出的是,超前經濟法立法並不意味著對市場失靈導致經濟法產生理論的否定,因為超前的經濟法立法目的還是在於規制市場失靈.
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絕對的必然性與相對的偶然性是有機統一的.肯定經濟法產生的絕對必然性並不能否定其產生的相對偶然性.所謂經濟法產生的相對偶然性是指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法產生時間和方式往往因各種具體因素的影響呈現很大的差異,它是市場失靈的相對特定性的表現與必然結果.認識到經濟法產生的相對偶然性對於我們解決經濟法產生的時間爭議問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經濟法產生具有相對偶然性說明了籠統討論經濟法產生時間的做法非科學性.
結束語
掐指一算,有關經濟法獨立性之爭已有將近上百年的歷史.適度的理論崢嶸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如果忽視現實而過度的進行理論爭議則適得其反.客觀規律和現代社會實踐已經證明了經濟產生與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因此從理論研究的社會目的角度來看,有關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有必要畫上一個相對完美的句號.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叄』 近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完成了什麼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
今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用近30年時間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礎上用40多年時間進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如期打贏,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肆』 俄羅斯一旦重返G8,是否就意味著克里米亞事件畫上句號
克里米亞事件從俄羅斯宣布收回克里米亞以後這件事就已經畫上句號了,因為克里米亞的事情不可能再出現任何的反轉。因為西方國家不可能因為烏克蘭的利益對俄羅斯進行軍事打擊,然而西方國家也會顧及烏克蘭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利益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但是這樣的經濟制裁往往根本不可能擊垮俄羅斯,而且俄羅斯也通過和其他國家進行合作,也大大緩解了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壓力。
這也就可以充分證明在對待領土以及生存空間的問題上,俄羅斯是一直非常強硬的,並且在這種問題上俄羅斯也絕對不可能選擇退步。
『伍』 是「畫上句號」還是「劃上句號」
正確是劃上句號,但是「畫上句號」也不能說錯,因為畫上個圓圈也就成了句號,不過不是太規范。
劃,多音字,讀作huá,huà。左右結構會意;從刂、從戈。
用尖利物把東西割開。如:劃上消息(閂上扣鍵);劃玻璃;手上劃了一個口子。撥水前進,槳撥水使船前進。如:劃行(撥槳行船);劃船運動水上運動之一。
多音字組詞:
huà:規劃、劃撥、策劃、劃分、劃價、計劃、劃一、擘劃、劃清、謀劃
huá:劃拉、劃艇、劃拳、劃算、劃子
(5)什麼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詞語解析
1、規劃[guī huà]
意思就是個人或組織制定的比較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設計未來整套行動的方案。
2、劃撥[huà bō]
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3、策劃[cè huà]
策劃是一種策略、籌劃、謀劃或者計劃、打算,它是個人、企業、組織結構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充分調查市場環境及相關聯的環境的基礎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者規則。
4、劃拉[huá lā]
釋義為動作,向某個方向進行滑動。
5、劃算[huá suàn]
劃得來;合適;上算的意思。
『陸』 在德國哲學發展史上為德國古典哲學畫上句號的是哪位
維特根斯坦
事實上,黑格爾之後負有盛名的西方哲學家,如狄爾泰、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伽達默爾等,都自以為有很多新東西,其實基本都只是對黑格爾邏輯學(哲學)的應用。黑格爾全部的語言都是智慧,是直接給出了經哲學思辨後的智慧。而其身後的這些哲學家們則總在試圖論說「理解何以可能「、」歷史何以真實「,「存在何以存在」、「智慧何以圓滿」之類,停留在這種過程性追問中,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也不能把哲學真理說出來。這有些類似康德那種理路,總想給人奠基,找到所謂更基礎的東西。總是追求新方法新思路,好像一個新思路就能代表了智慧。甚至有些人為了反傳統而反傳統,徹底否定形而上學和體系哲學,好像跟傳統不一樣就一定正確似的。
還是那句話,黑格爾已經是西方哲學的終結。可以這樣說,黑格爾之後的現代哲學都是在「黑格爾—馬克思」哲學的邊緣思辨,看似玄奧,其實並沒有太多真正創新。他們總是在重復和反復講真理和方法,何以真理和方法,而黑格爾—馬克思已經直接給出了真理的型。
『柒』 核危機的核危機歷史
核威脅不僅發生在劍拔弩張戰爭狀態下,即使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意想不到的差錯、事故也可能讓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滿一團團「核魔雲」,其結果並不亞於爆發一場小型核戰爭。
莫斯科曾出版過一本由R·法馬茲耶編寫的書,書名為《帝國主義:事實與數字》。書中提供了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數字:在1950年至1975年的25年之間,美國核運載工具共發生95次事故。1964年1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險些遭殃。當時有一架B-52戰略轟炸機在北卡羅來納境內失事,飛行員在飛機墜落前將兩枚核炸彈拋出。其中一枚氫彈為2400萬噸級,爆炸力相當於廣島或長崎爆炸的原子彈的1000倍。更險的是,這枚氫彈的7個起爆裝置,在拋出掉落過程中已被打開了6個,如果最後一個起爆裝置也被打開,這枚氫彈就會爆炸。
美國學者D·弗利等人編撰的《偶發戰爭的風險》一書提到過130多次由控制系統引起的核武器事故。1979年11月9日,一次計算機故障導致美國10架截擊機緊急起飛,接受的指令是去擊落所謂侵入美國的前蘇聯戰略轟炸機。1980年6月,由於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北美空軍防禦指揮司令部曾發出關於一枚前蘇聯導彈攻擊美國的信號。美國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因此而進入一級戰備,甚至飛機引擎也已經發動起來。
1980年10月,美國軍事力量委員會報告說,僅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由於種種技術故障,北美空軍防禦指揮司令部就發出過15次錯誤信號,每次錯誤信號都顯示:美國即將遭到核打擊。1983年9月26日夜晚,莫斯科附近的前蘇聯核預警中心裡突然警報聲四起,電腦地圖上顯示:美國核彈頭正向前蘇聯襲來!就在這緊張萬分的時刻,值班的彼得諾夫中校做出了冷靜的判斷——計算機出錯了。他後來回憶說:「當時我的雙手抖得很厲害,情況變得越來越可怕:5分鍾之內,電腦又顯示美國又發射了5枚核彈。」雖然有關部門此後查明了造成失誤的原因,但並沒有杜絕類似錯誤的出現。
1995年1月25日清晨,俄羅斯西北邊境的3個軍事雷達站同時發出警報:一枚核導彈正從挪威境內射向俄羅斯!值班將軍立即啟動核武器指揮系統,分別向葉利欽總統、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通報。葉利欽立即啟用了「核按鈕手提箱」,密切監視「核導彈」的飛行軌跡。同時,俄全境的戰略導彈部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這是俄羅斯總統首次真正啟用「核按鈕手提箱」。
就在發射指令即將下達之際,雷達站卻發來消息:根據測定,導彈的落點是接近北冰洋的挪威海域,而不是俄羅斯境內。原來,這是一枚挪威科學家從事極光研究試驗用的火箭。
還有一個「小差錯」曾經差點引發了美蘇核戰。197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夏延山的空軍監測基地工作人員突然在雷達屏幕上看到兩千多枚前蘇聯核導彈正向美國本土飛來!該基地官員立即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傑米·卡特匯報,並稱總統只有7分鍾的時間考慮是否立即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卡特總統立即要求對這個情報予以核實。讓人驚訝的是,其他地面情報站的雷達屏幕上卻是空空如也,連一顆導彈的影子也沒有。原來,不知是誰將一盤摹擬前蘇聯導彈襲擊的錄相帶錯誤地放進了基地的監測器中——這次假想的核導彈襲擊讓許多美國軍事官員、包括卡特總統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日本「兩都」險遭滅頂
1945年7月16日,美國成功試爆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雖然美國製造原子彈的初衷是針對德國,但歐洲戰事在原子彈誕生前已經結束了,於是原子彈的目標對准了日本。廣島和長崎起初也不是原子彈的襲擊目標,美軍起初選定的目標是古都京都。然而京都從公元794年建立到19世紀中葉都是日本的首都和文化中心,擁有歷史悠久的古建築,最後,當時美國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否決了這一計劃,決定把京都保留給子孫後代。
在長崎遭原子彈摧毀後的4天,日本將領仍拒絕投降,並考慮採取包括自殺性襲擊在內的一些方案來贏得「必然的勝利」。8月14日,裕仁天皇宣布他不能再眼睜睜看著人民忍受煎熬。第二天,日本無條件投降。
核陰雲飛渡朝鮮戰場
1950年5月25日拂曉,朝鮮戰爭爆發了,這也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時代初期規模最大、捲入國家最多的一場局部戰爭。5年前曾炸平廣島、長崎的美國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國,當時它已經儲備了近300枚原子彈和260多架能投擲原子彈的飛機,而前蘇聯的研製核武項目才剛剛起步。
在朝鮮戰爭的第一年,即1950年6月至1951年6月,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節節失利,杜魯門政府不僅在口頭上發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脅,而且在實際上採取了四次企圖使用核武器的行動,造成了四次頗為驚險的核危機。
1950年7月中旬的一天,10架載有原子彈的B-29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跨越大西洋,神秘地降落在英國領土的基地上。這些原子彈的既定用途是在必要時向前蘇聯發動核襲擊。不到三周後,杜魯門又派遣了10架B-29轟炸機橫越太平洋,降落在關島,准備在朝鮮戰場上「風雲莫測和危機來臨」時使用核武器。這是帝國主義者首次用核武器直接威脅中國,火葯味比第一次危機更濃。
第三次危機雖然短暫,但是比前兩次更為嚴重。1950年11月末,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跨過了鴨綠江,而且很快打退了「聯合國軍」的猖狂攻勢。這一「災難」令杜魯門驚恐萬狀,慌忙揚起核武器進行恫嚇。他告訴記者,對核武器的使用「一直在積極考慮之中」,甚至稱美軍戰地指揮官將「負責」對核武器的使用。
第四次危機發生於1951年4月初,這是杜魯門總統任內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核危機。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准備好了一次大規模的地面攻勢;而情報顯示莫斯科陸軍師也蓄勢待發。4月6日,杜魯門決定派遣載有原子彈的B-29轟炸機飛越太平洋。4月11日晚上,杜魯門向全國發表講話,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對「聯合國軍」進行空中攻擊,否則就要對由此引起的後果「承擔責任」。然而,杜魯門當局的四次核威脅,對中朝軍隊並沒有產生什麼影響,朝鮮戰場上的地面戰斗依然照常進行。再加上各種國際力量和輿論的牽制,美國不得不收回了揮舞的核拳頭。1951年6月末,B-29轟炸機和所載運的核武器,悄無聲息地撤回了美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再沒有比1962年的這段時間更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了。當年在核武器研製方面後發制人的前蘇聯將72枚核彈頭運到古巴,他們聲稱這些核彈頭「能夠將從佛羅里達到太平洋西北部的美國大城市一掃而光」。好在當時的肯尼迪選擇了封鎖古巴,按下了已經豎起的核彈頭。經過聯合國的斡旋和美蘇兩國的政治博弈,最後以蘇聯把導彈撤離古巴,美國不進攻古巴的承諾結束了這場一觸即發的核危機。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四艘前蘇聯柴油動力核潛艇受命前往古巴海域與美國對峙。它們不僅裝備著大量的常規武器,此外還裝備著核導彈、核魚雷。四艘核潛艇從北極的科拉半島,設法避過北大西洋海域美國和北約軍隊防守重重的偵察線,一路駛向古巴。由於這些老式核艇經常要浮出水面補充氧氣等各種能量,終於有一次,B-59號潛艇在已接近古巴的海域浮出水面時,被美軍部署的反潛艇雷達發現了。
幾分鍾之內,數艘美軍驅逐艦風馳電掣趕來,包圍了B-59號核潛艇,無數顆魚雷、榴彈像母雞下蛋一樣扔向潛艇,然而卻又不立即將它擊沉,而是像貓捉老鼠一樣將它炸得東搖西晃,潛艇上的士兵差不多都被撞昏了。美軍的炮擊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由於潛艇中的氧氣漸漸稀少,許多士兵因為缺氧而失去了意識。到最後,艙內的溫度高達50攝氏度。
按照規定,前蘇聯潛艇指揮官只有在經過克里姆林宮或前蘇聯國防部長的直接命令和授權下,才有權使用核武器。但無法浮出海面的B-59號核潛艇根本沒法跟克里姆林宮取得聯系。終於,在一次特別巨大的爆炸差點將核潛艇給掀了個180度後,指揮官瓦倫釘薩維斯基上校開始變得怒不可遏,他命令一位專責管理潛艇核彈頭的軍官立即將核武器准備好,他的手放在了核按鈕上。
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美軍的炮擊聲漸漸稀少,B-59號潛艇也不再「直翻筋斗」了。薩維斯基上校長吁一口氣,手漸漸離開了核按鈕,他的額上全是冷汗,他平靜下來,做出一個重大而悲壯的決定,既不發射核導彈,也不發射常規魚雷,而是命令潛艇浮上水面,向美軍投降。如果不是薩維斯基上校在最後關頭恢復清醒、放開了放在核按鈕上的手指,也許在1962年,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核戰爭。
1973年中東核危機
以色列為了保持在中東抗衡中的軍事優勢,較早地擁有了核武器。1973年,埃及、敘利亞等國從西、北兩線同時對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埃軍一舉突破了以色列自詡「堅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線,敘軍也猛攻戈蘭高地,全線突破以軍北部防線,形勢對以色列而言十分嚴峻。面對四個阿拉伯國家的圍剿,已經無路可退的以色列准備用核彈炸毀阿斯旺大壩,讓富庶的埃及變為澤國一片。好在以色列總理梅厄吃了尼克松的「定心丸」,頂住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堅決反對動用核武器並立即簽署了「全線死守24小時」的特急命令,那隻已經按到核按鈕上的手才終於縮了回來,一場核危機僥幸避免。
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危機
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點24分,前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發電廠(原本以列寧的名字來命名)發生嚴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約有16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輻射。事故導致31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輻射塵隨著大氣飄散到前蘇聯的西部地區、東歐地區、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受污最為嚴重,由於風向的關系,據估計約有60%的放射性物質落在白俄羅斯的土地。但根據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報告指出,半數的輻射塵都落在前述的三個前蘇聯國家以外。此事故引起大眾對於前蘇聯的核電廠安全性的關注,事故也間接導致了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後獨立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每年仍然投入經費與人力在事故的善後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的人數難以估計,且事故後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未知數。
1990年代「印巴核競賽」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地緣沖突由來已久。1990年5月,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集結了20萬大軍,此時巴基斯坦軍方也迅速作出反應。正當印巴兩國忙於調兵遣將之時,美國等國的情報機構,根據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和監聽設施截獲的電訊不約而同地得出了絕非聳人聽聞的結論:印巴兩國正在進行緊張的「核備戰」!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南亞局勢的報告直接送到了白官橢圓形辦公室。布希總統立即起草了給印度總理和巴基斯坦總統、總理的信件,強調美國「迫切要求緩和南亞緊張局勢」,敦促雙方採取克制措施,切莫因貿然行事而「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的干預下,又一場核危機得以化解。
誰知從1998年開始,印巴兩國又開始了新一輪「以牙還牙」的核試驗,蘑菇雲在南亞次大陸頻繁升起。此時兩國無論是在核武器還是在運載工具的研製方面都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而在戰略部署上,包括新德里、孟買和卡拉奇在內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都被作為核彈襲擊的目標。
進入21世紀後,「印巴核危機」仍然是威脅人類和平的歷史遺留問題。有關專家甚至斷言「南亞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地方」。所幸的是,近年來印巴局勢峰迴路轉。穿越克什米爾的「和平巴士」於今年4月首次開通,兩國總理在一次歷史性會晤上發表的共同聲明:印巴和平進程「不可逆轉」,印巴之間還按照協議互換了雙方的核設施清單。至此,這場持續了十多年的核危機終於畫上了句號。
『捌』 清朝跨國富商,比胡雪岩更勝一籌,伍秉鑒為何最終會畫上句號
無論何時何地,有錢,就是最大的道理。至於清朝跨國富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伍秉鑒。
2001年美國著名的權威報刊《華爾街日報》統計了近1000年來世界史上最富有的50人,有六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不得不說,這么好的一個經商人才,唯獨就毀在了清政府的手裡。簽訂《南京條約》後,在需要商人賠償還款的300萬億銀元里,伍秉鑒一個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而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病逝於廣州。從那之後,在清政府的壓迫下,許多商人都紛紛破產,清朝經濟狀況江河日下。
單憑一人之力,無法改變歷史取向。假如,伍秉鑒並非生活在清朝,那麼,又會是哪一種繁華景象?
『玖』 1945年民眾得知日本投降後沖上街歡呼!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
因為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曾經列強對於我們的傷害,忘記歷史就是對自己的先輩不尊重,忘記歷史我們的祖先將永遠埋沒在歷史之中,不會再被自己後人所銘記,我們的愛國情懷也會因此而逐漸消失,會選擇原諒曾經對於我們有著深深傷害的人,可是這一切絕不能發生,我們不能夠忘記這些歷史上發生的慘痛事件。
我們要永遠記得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先輩,要永遠記得那些為了民族統一而不斷努力向上的先輩們,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因為歷史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讓我們知道其他民族究竟對於我們華夏民族做了什麼事,我們要發展自己,要不斷變強。
『拾』 千年敦煌莫高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是因為什麼興起
因為佛教在中原的流行,畫上句號則表示佛教地位的下降。
在中國古代,許多人信神信佛,包括敦煌歷代的統治者。莫高窟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大寺院,在隋唐佛教鼎盛時期曾經聚集了上千的修行者和信眾。
由於皇家沒有直接開鑿石窟, 所以敦煌石窟在正史中記載很少,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獻中,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也很不完整,致使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藝術充滿神秘色彩,給後人留下無數的傳奇和無數的謎。
(10)什麼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輝煌的石窟藝術展現給人的真實,是那些開窟者和供養人從心底流露出的對神佛的無限崇敬,是真正佛性的體現,及由此而產生的有著深邃內涵的信仰文化。由此,佛像和佛像畫才成為莫高窟永恆的主題。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薩、護法神的神態刻劃得如此逼真,每一個細節又是如此絕妙,感染力極強。這種描繪生命真實的表現手法,絕非憑空想像。而簡練精緻、線條流暢的壁畫,敦煌畫工的藝術靈感和創造力也令人驚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