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改革開放的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㈡ 中國改革開放是哪一年開始的
中國改革開放是1978年開始的。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那時起,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人民、國家和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30多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重要法寶。
改革開放的意義:
我國改革開放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有利於參與國際競爭;有利於穩定政局。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
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國外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以及作為有益補充的私營經濟,都應當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所利用。
政權在人民手中,又有強大的公有制經濟,這樣做不會損害社會主義,只會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㈢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改革開放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正式決定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3)改革開放是歷史背景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一個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來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這是講國內的背景。
從外部環境來看,20世紀70年代科技革命,推動著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 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正是在那樣的歷史大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抓准時機,在1978年撥亂反正,實施全面改革開放,帶領全國人民富裕了起來。
㈣ 改革開放的時間、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1、改革開放的時間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2、改革開放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當時,整個政治局面是處在一個混亂狀態;整個經濟情況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鄧小平正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大勢,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願望的基礎上,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
3、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表明,通過這場偉大革命的洗禮,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前進潮流,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黨昂首闊步走在了時代前列。
㈤ 改革開放背景是什麼
1、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於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總設計師!
2、經濟背景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5]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重大命題: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庄嚴的人民大會堂,見證過無數重要歷史時刻。1982年9月1日,1545名正式代表和145名候補代表在這里齊聚一堂,參加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這次大會意義重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吹起,中國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新政策逐步確定,新探索不斷涌現,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設蓬勃向前。
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推廣。許多地方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甚至翻了一番或兩番。希望的田野顯現生機活力。
在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正在推進。1979年6月25日,四川省寧江機床廠一則廣告在人民日報刊發。隨後,積壓的機床成為暢銷產品。
開放大潮湧動。1980年8月,黨和國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成為實行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
實踐是孕育思想的土壤。在這個歷史時刻,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怎樣在中國繼續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人們思考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二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的。
鄧小平同志致開幕詞。熱烈的掌聲不時響徹會場。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
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的明確提出,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這一重大問題,成為指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
㈥ 改革開放是哪一年
改革開放是1978年。
改革開放是1978年的12月18日。在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此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道路。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的背景:
改革開放的提出實施具有獨特的背景。從經濟發展看,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從經濟體制看,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志之一,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改革開放具有影響深遠的里程碑意義。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成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㈦ 改革開放是什麼時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7)改革開放是歷史背景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意義
一、中國由僵化、封閉,走向思想解放、對外開放,由貧窮落後走向富裕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的思想是僵化的,只認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觀點,不認得其他偉大哲學家、思想家的觀點,罷黜百家,獨尊馬術,甚至搞「兩個凡是」,思想是極其僵化的。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知道除了馬恩列斯毛之外,還有許多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同樣閃耀著文明、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制度是相當僵化的,勞動者是不能自由選擇職業、不能自由流動的。中國人還認為自己得到了解放,還認為歐美國家的人民沒有解放,需要中國去解放。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才知道,歐美國家的人是如此的自由,想到哪兒就到哪兒,不受政治制度的限制;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不受勞動制度的限制。改革開放,也讓中國人獲得了自由選擇職業、自由流動的權利。
二、中國由階級斗爭向公民平等、社會融合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大搞階級劃分、等級劃分、家庭出身劃分,以階級、等級、出身為標准判斷人、選擇人。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打破了階級、等級、出身的界限,以能力取人、以實績取人、以發展取人,全社會開始向大融合、大團結、大進步方向發展。
三、中國由解放全人類,向學習全人類、與全人類合作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認為,其他國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都受到了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因此,提出了要解放全人類的目標。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才知道,自己才是井底之蛙,自己才是最貧窮、最需要解放的人。自此,中國走上了向世界學習、與世界融合的陽光大道。通過學習歐美先進技術、知識、文明,中國人也開始了新文明歷程。
㈧ 改革開放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
一方面,從我國自身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
(8)改革開放是歷史背景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㈨ 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背景:
1、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歐美各國生產產力高度發達,經濟十分繁榮,而中國國內生產力還處在低位增長。
2、舊體制不再適應
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
3、 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要求。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
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9)改革開放是歷史背景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在生產力水平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成為執政後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解答的歷史性難題。
在對這一問題的持續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改革開放這條正確道路。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局性變革,我們黨始終聚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通過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出調整與改革,構建了新的體制機制,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