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靈水村的歷史文化
靈水只有200餘戶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遺風。在明清科舉制度下,出過22名舉人,2名進士;到了近代民國初年有6人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雖屬一個較封閉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蘊居然如此深厚,的確難能可貴。
正是這種對文化的認同,讓靈水村頗有儒雅之風。自大明永樂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學,私塾更是眾多。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緒二十一年)舉人,歷任山西左雲縣、靜樂縣知縣,吉州知州、候補知府劉增廣倡導在木城澗玉皇廟建立新式學堂,此為北京地區最早的新式學堂,實為難得。靈水村中的新式學堂也在八年後興建。
靈水古代出舉人,近代出學子,現代出名人,明清兩代最為興旺,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明初就建有社學,尊師重教,讀書上進蔚然成風,出過22名舉人、兩名進士和10餘名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監生,得名「靈水舉人村」。村前所立影壁「靈水舉人村」為全國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先生書寫。
② 肖厝村的歷史文化、思想
蕭厝村自蕭氏祖雁公於洪武七年肇基定居迄今凡六百餘載。蕭氏祖先憑借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這一突出地形地貌經營生產,繁衍生息。祖祖輩輩以海衛生、打撈為家,從事垂釣、捕撈和海上運輸、經商為主業,兼營少量的土地耕作、農作物生產。除了十幾戶林氏徙居我村外,皆為同族同姓的蕭(肖)氏村民。
蕭厝村人民思想活躍,文化底蘊深厚扎實,全村共有大小不一宮廟祠堂庵寺十來座。盛美宮、蕭太傅宮(富美宮)以其悠久歷史而著稱,土地廟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四季常青,內有亭台,建有戲台、戲場,四周圍著春石欄,盆景花草點綴其間,像個小公園。還有那建築恢宏(輝煌)高大的基督教堂格外引人注目。名勝古跡懷恩寺和清德庵清凈幽雅,以其建築瑰麗堂皇、物景旖麗動人而聞名遐邇。那蔚為壯觀的肖(蕭)氏宗祠、寬廣的肖厝文化廣場,寬敞明亮的文化活動中心和退休幹部教職工後動中心等,這一切都給人一種心曠神怡、賞心
悅目的快感。而且無論是宮廟祠堂庵寺,均有勤碑記事,題詞寫句、撰刻聯對碑文都突具特色而內容豐富。或寄情山水、歌詠昇平;或宣揚教法,提倡文明;無不包蘊著肖厝人民文化自由奔放思想,構建和諧社會及追求幸福美滿的願望和理想,蘊藏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肖厝人民富有著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超強性格,群策群力的能力較強,熱情大度,思想活躍。
③ 上庄村的歷史文化
上庄村,村落名。位於績溪縣城西41餘里,黃山東麓。原稱上川,清乾隆以後改稱上庄,別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適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當時的績溪縣長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將上庄改為適之村。不久仍恢復上庄原名。上庄村襟山帶水,是群山環抱著的一塊大盆地。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聳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穿過楊林橋,婉蜒東去,匯入新安江。清人劉汝驟贊雲:竹縈峰前,山縈水聚;楊林橋旁,棋布星羅。其山清以曠,其水環以幽,是上庄的神韻所在,村內蒼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錯落有致。白牆黛瓦在蒼松翠竹的映襯下,引人入勝。村內居民歷來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傳。短的有300餘年,長的達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歷史上名人輩出,清光緒年間有任過兵部主事、員外郎的胡寶鋒,台灣台東知州胡鐵花以及白話文倡導者、著名學者胡適,當代著名詩人汪靜之等。馳名國內外的胡開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號,其創始者也是上庄人。至今上庄仍保存著胡適故居、汪靜之故居和胡開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還有新石器時代遺址。
④ 大庄村的歷史文化
整個大庄村500多戶人家散落在一片10—20年之間的楊樹林中,大庄河從村中緩緩流過,自來水供水點依次分布在村民的居住點上。房屋、草地、樹林、山坡相互交錯間隔,村子外圍是一塊塊方形的金黃色的油菜花地和墨綠色的小麥或蠶豆地交錯相接。同時,大庄村民風淳樸、歷史悠久,土族生產生活場景保存較多,村民熱情好客,是發展土族民俗旅遊和休閑度假的好地方。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全村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由於受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農業生產效益較低,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大部分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業、養殖、苗木和勞務輸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農戶居住零散、庄廓布局混亂等。為此,需要盡快挖掘民俗資源,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以旅遊帶動新農村建設 。
⑤ 大劉庄村的歷史文化
大劉庄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為明朝名臣沈閣老的隱居之地。據大劉庄《劉氏族譜》記載:明代萬曆年間,一代名臣沈閣老曾率領4路總兵來大劉庄村附近的明台寺降香,看中明台寺是塊風水寶地,就在寺東的大劉庄打了82眼水井,蓋了72座小高樓,買了128頭大花牛,並認大劉庄村村裡劉家名士劉忠的妻子為義女,在這里有滋有味地過起了鄉村的閑居生活。當年,大劉庄還有萬曆皇帝親筆御賜的一座青石牌坊。
⑥ 美社村的歷史文化
美社村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歷史文化名村。清末民初,海南著名學者、教育家和出版家王國憲、曾對顏先後為該村題贈「禮讓休風」和「光分鰲極」石匾,贊頌該村守禮謙讓,村風文明。建於20世紀初的「福興樓」曾是1939年村民抗擊日寇的碉堡,也曾見證了1948年瓊崖縱隊戰士的英雄業績。今天的美社村民勤勞淳樸,熱心公益,修建了文化廣場和文化室,成立了八音隊和婦女秧歌隊,文娛生活豐富,文化氛圍濃郁。
⑦ 下社村的歷史文化
下社村,原名夏社村。因「夏」、「下」讀音相同,且「下」字比「夏」字書寫簡便,演化為今的下社村。據有關典籍記載,夏社村名的起源,與漢朝名將夏陽侯馮異相關聯。夏,指夏陽侯;社,即祭祀之所。夏社,顧名思義,就是祭祀夏陽侯之地。
近日,查閱清光緒《潞城縣志》、《中外軍事人物辭典》、《辭海》中的有關著述。摘要如下:
將軍傳 馮異,東漢初名將,字公孫,穎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其博學多識,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新莽時,以郡掾監五縣。後歸劉秀,授主簿,參與消滅王郎割據勢力,並鎮壓鐵脛農民軍。公元23年,為劉秀提出擴張勢力、寬釋囚徒、與民以利等奪天下之策,使劉秀贏得人心。25年,用離間計將劉玄軍困於洛陽孤城。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退避樹下,軍中因號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後,他被封為夏陽侯,任征西大將軍,在崤(Xíáo)底戰敗赤眉軍8萬餘人,後進軍河北隗(kuí或Wěi)囂部,死於軍中。
將軍廟 舊時,夏社村東建有將軍廟。據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邑人劉體中在《漢大樹將軍馮異廟墓考略》文中記載:「其廟坐坎向離,正殿三大楹為將軍殿,東西兩廊各三楹,……入瞻神像,戎裝彩飾厚重,威嚴凜凜有生氣……及覽碑誌,皆前明鐫刻,但記重修而不詳韌始。其溯建廟之由雲:將軍名異……初從光武,……後拜征西大將軍,討更始,破天井關拔上黨時,曾駐兵村東,秋毫無犯,民被其澤,因立廟祀之。」
將軍墓 舊時,將軍廟前有將軍墓。劉體中在同一篇「考略」中記載:「今廟旁有高阜,俗呼將台,即當日屯兵處也。廟門外空地一區,其下將軍墓在焉。四周五十步,荊刺叢生,斷碣猶存,而字跡漫漶不復可辨。詢諸土人則雲:每逢清明祭掃之期,維首備祭品祭墓,並掛紙幡以招魂,相沿已久」。
2008年重陽節前夕,應好事者劉俊明之約,專程到夏社村,就將軍廟墓之事訪問了兩位70歲以上的老者,並對將軍廟墓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將軍廟墓的方位,與137年前劉體中親眼所見相印證。
兩位老者回憶,將軍廟坐落在村東3米多高的土台上,一進兩院,前後院植有幾株一圍多粗的松柏樹,東廊下有吊鍾,正殿將軍像前供桌上擺著銅磐(qìng),每年清明節焚香祭拜時,有敲鍾的,有擊磬的,場景甚為隆重。大約在二十世紀50年代,村裡修橋時,把年久失修而又無力維修的將軍廟拆毀。
將軍墓坐落在將軍廟南一塊空窪地上,墓呈金字塔形狀,磚石券(此處讀xuàn)。同上原因,於二十世紀50年代,將磚石做了修橋的材料,至今人們還把此處地名稱「將軍墳」。
從將軍廟遺址向北望去,有10多米的高崖擋住眼簾,老者告訴我們,那叫點將台。早年這里從下到上呈坡形,是一座小土山。解放後,村裡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將南坡切斷,在崖面修築起一排窯洞。我們從一戶農家院沿40多級階梯登上窯頂,那是一大片開闊地,中央有塊近一畝的台地突起,當地人管它叫「印上」,據傳是將軍當年點兵之所在,台地上下四周都已整修成耕地和果園。
滄桑巨變,人事已非。我們在考察中只尋覓到明時重修的將軍廟遺址上的一磚一瓦。將軍廟及其碑碣(jié)雖已掩埋在黃土之下,但掩蓋不住人們的記憶,掩蓋不住人們對仁義之師的緬懷和崇敬。
夏社,是一頁歷史的遺存,它蘊含著厚重而質朴的鄉土文化。
⑧ 寫歷史文化村怎麼命題目
可以寫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XX村歷史的變遷。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⑨ 和睦村的歷史文化
和睦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個歷史文化古村落。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掘證明:在和睦烏里山發現商周印紋陶遺址。和睦在唐宋時期人丁興旺,明清時期十分繁榮。據初步調查,尚保存千年仙霞古道和睦段(和睦花園崗→陸家田→石門昭明)1500米,有明正統年期為紀念陸和進士的石牌坊一座;有雕刻精美的石質的清代節孝坊一 座;尚存清代的陸低宗詞一座,尚存陸家街一條;還存社公殿、老佛殿遺址,還留下了部分清一民國的古民居、王氏廳堂、陸氏廳堂等文化遺產。而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是和睦的土窯。
⑩ 瞻淇村的歷史文化
瞻淇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村內古民居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約40餘幢,如天心堂、承蔭堂、寧遠堂、九世同堂、蘭芬堂、京兆第、資政第、居然舊居、存省軒等。該村有清朝著名數學家學者汪萊,其著有《衡齋算學》等。其後人河州知州汪廷棟精於輿地學研究,曾主持黃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許多澤及百姓的好事,當時閩浙總督為其題「澤洽河湟」匾,現懸掛在默思堂,他告老回鄉後繪制了第一幅《歙縣輿圖》,為邑人所稱頌。瞻淇「三雕」堪稱徽雕之絕。
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