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啊如題 謝謝了
八千多年。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1、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2、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3、庄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4、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2. 歷史上的庄橋怎麼死的
羋姓諸侯,楚國,雖然從1042年就受封為子爵,但是從前913年才開始稱王。前278年,楚莊王後代庄蹻稱滇王,直到公元115年,滇國才完全滅亡。所以「羋」家族的持續統治年代為:前913-公元115年。
3. 誰了解當年上海紅幫,青幫的歷史
青紅幫組織,紅幫建立在先。紅幫本名「洪門」,青幫(亦作清幫)又名「安清幫」。洪門始建於清初。在清兵入關、明朝覆滅之後,一些明朝遺老和不甘心受滿清統治壓迫的民族志士,結成秘密團體,從事反清復明活動。他們基於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代的懷念,故以「洪門」命名。洪門是反抗清朝統治的組織,為了躲避清朝官兵的剿捕,早期多以高山老林為根據地,活躍於江河流域。盛行於西南一帶的哥老會,亦屬洪門支系。白蓮教、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天地會等秘密組織,也都是從洪門衍變而來的。
洪門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組織,已形成了全國性的幫會,各種支流很多,但都以「洪門」為正宗,統一於五字真言的口號下:「明大復興一」(倒過來念即為「一心復大明」)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清力量。 辛亥革命之後,洪門被反動勢力操縱和利用,日趨沒落。
上海青紅幫頭子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
黃金榮愛錢,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這是三人的性格特點
黃金榮 (1867—1953) 浙江餘姚人,字錦鏞。早年在上海當學徒。1900年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當巡捕。後勾結帝國主義、官僚政客發展封建幫會勢力,成為上海青幫最大的頭目,門徒達1000餘人,操縱販賣鴉片、賭博等罪惡勾當。1927年組織中華共進會,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同年辭去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長職務。1928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少將參議、行政院參議。抗日戰爭時期寓居上海,拒絕出任偽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新從事幫會活動,但是權勢衰退,地位被杜月笙代替。建國後,曾向人民政府坦白罪行,1953年在上海病死。
張嘯林(1877—1940),乳名阿虎,原名小林,後更名寅,慈溪庄橋(今屬江北區)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移居杭州。早年游手好閑,斗毆滋事,與流氓為伍,為當地地痞。後進武備學堂讀書,結識張載陽。民國初,結識上海英租界流氓季雲卿,隨季至滬,後拜上海青幫「大」字輩樊瑾丞為「老頭子」,與黃金榮、杜月笙結為把兄弟,並稱「上海三大亨」。1920年,三人合股開設「三鑫公司」,販賣鴉片,逼良為娼,橫行霸道。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組織「中華共進會」,率「敢死隊」冒充工人,襲擊工人糾察隊,旋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總司令部顧問、軍委會少將參議。1932年經杜月笙推薦,充任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監事。抗戰爆發後,指使徒眾組織「新亞和平促進會」,收購軍需物資資敵,大發國難財。1939年附逆投敵,籌建偽浙江省政府,擬出任偽省長,因遭國民黨軍統暗殺(未成)作罷。次年1月被軍統收買的貼身保鏢林懷部刺斃於上海。
杜月笙(1888年——1951年),男,原名杜月生,後由章太炎建議,改名鏞,號月笙,江蘇川沙人(今上海浦東新區),是近代上海青幫中的一員。
1902年,杜月笙進入時為青幫上海龍頭的黃金榮公館,負責經營法租界的賭場「公興俱樂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
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
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於香港病逝,終年63歲。
4.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
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
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清明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在清明節的時候去城隍廟燒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出入平安等等。
郊遊,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5. 那現在江陰的人民都是從哪裡來的啊,都是那五十六人的後代嗎
江陰人都清楚,江陰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但旗下的鄉鎮眾多,鄉鎮的名字也各有特色。但小夥伴們是否了解這些名稱的由來呢?
不知道的話就來看看你所在的鄉鎮名字的由來。以後和朋友聊天還能拿出來講一番,不顯得我們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么。
江陰得名較晚,約在公元六世紀的梁朝末年。傳說上古時虞舜曾經到過這里,江陰長涇有東舜城的古跡,文林有西舜城的遺址,城區還有舜過井的遺跡。晉.周處在《風土記》中也有舜在西舜城居住過的說法。《風土記》還說輔佐周武王滅紂的姜子牙曾在這里的由里山垂釣過,後人在山上建造了姜公祠。這里最早的地名為「延陵」,吳國公子季札被吳王封於這里為「延陵君」。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里屬會稽郡的延陵鄉。傳說秦始皇南巡時曾到過這里的一座山峰,他想驅趕這座山入海去尋找長生不老葯,這座山峰當然不可能順從他的意旨,他只能站在山頂無可奈何的向東海眺望。這座山峰後被人們稱為秦望山。
漢朝設置毗陵縣(今常州),由於這里有暨陽湖,稱為暨陽鄉。這就是江陰又名暨陽的由來。到晉代升格為暨陽縣,開始有了縣的建制。梁朝末年,梁敬帝蕭方智將暨陽縣改為江陰郡。古人把水之南稱為陰,水之北稱為陽。因這里在長江之南,故稱之為江陰。蕭方智於公元555年登上王位,557年就被陳霸先趕下了台,被安置在江陰做了江陰國的國王。
隋朝時,江陰國、江陰郡均被廢除,仍為江陰縣。由於江陰地扼長江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五代南唐,曾改江陰縣為江陽軍。元代時,改置為江陰路、江陰州,至明代仍改為江陰縣。20世紀90年代,改置為江陰市。
江陰的由來:古人把水之南稱為陰,水之北稱為陽。因這里在長江之南,故稱之為江陰。
【璜塘】
璜指帶黃色的美玉,塘么就是池塘,發現美玉的池塘。這個還是沒指名璜塘這個名字的由來。
璜塘河又名璜溪、黃塘河,位於江陰南部。璜塘河北接應天、長壽兩河,西流南屈,東回北轉,注入錫澄運河。10公里長的河道,蜿蜒呈半圓形。璜塘河溪深水廣,至為清澈,支港曲繞,溉田千頃,交通利便,為澄錫水上通道之一。璜塘鎮臨河而建, 因水得名。
【馬鎮】
馬是指驛站,驛卒換馬、休息的地方人多了便成了鎮所以叫馬鎮
【雲亭】
四面環山出白雲,十里長亭居其中
清代初期,江陰人張印頂(號大育頭陀)寫有一首《定山 山居》詩:「幽居自岑寂, 茅屋槿為屏。山定人誰定?雲停我亦停。卷書容我老,樽酒笑人醒。莫問滄桑事, 吟懷 入杳冥。」詩句表達了作者隱居山中、不問世事、讀書飲酒 、自得其樂的心情,還巧妙地嵌入了定山、雲亭兩個地名 。
江陰有山33座半,地跨今雲亭、山觀、周 庄三鎮的定山,主峰高273 米,佔地19300畝,峰高地廣,堪稱江陰諸山之冠。定山山勢雄峻磅礴,岡巒重迭。 遇到 陰雨天,山峰雲霧繚繞,經久不去。山南曾有一亭,常有白 雲繚繞,古人雲: 「四面環山出白雲,十里長亭居其中。 」雲亭因此得名。
【桐岐】
從宋代開始,人們就致力於治理芙蓉湖,圍圩造田。他們在淺湖周圍築起堤壩,中間泄水為田,耕種作物。元末明初,一些外鄉人紛紛來到今桐岐一帶落戶,居住在河道兩岸,河上建起了石拱橋——萬安橋。這里桐青水綠,人們把這條河稱為「桐溪」。後來,這兒居住的人越來越多,河邊的村落也因河為名。清嘉慶年間,桐岐人吳謹儀中進士,吳氏宗祠門首豎旗桿4根,道口巷門上書「桐溪里」三字,以進士之父桐溪公命名。桐溪里流傳下來,後來有人取其諧音寫成「同岐」。若干年後,就慢 慢演變成了「桐岐」。
【夏港】
舊名夏浦,距江陰城10里,是江陰城以西第一條通江河道。老夏港口東百餘步 曾有夏王廟,志書記載:「夏港,祖傳禹跡所經,故名。
【申港】
鎮處在澄常公路沿線的申港鎮,系申港河流經的一大市集,集鎮以河命名。申港古名申浦。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有如下記載:「申浦,縣西三十里, 一名申港。
【周庄】
周庄的起名實際是在元代,當時居民聚居於清溪、白蛇港、亭子 港三河匯合地,形成村落,名周庄村。明代由村成市,稱周庄市。清康熙三年 (1664),設周庄鎮。不過,這一帶民間有周庄的命名源於明代的說法,頗有幾分傳奇色彩:說的是明朝正德年間,這一帶叫曹庄。雞籠山下有戶人家,母子兩人,兒子叫周元,靠打柴賣柴為生。一日,有過路人借宿周家,周母見來人舉止不凡,但拿不出什麼招待客人,只好把僅有的一隻母雞殺了。客人看到周家待人真誠,周元因家貧無法成家,便寫了一張條子,讓周元到傘墩去找曹御史。客人走後,周元找到曹御史,曹御史一看竟是正德皇帝手跡,便遵旨將女兒許配周元。後來,周元做 了官並大興土木,建造庄園。這樣,曹庄就改稱周庄。
【陸橋】
明天順七年(1463),當地村民趙瞻民在應天河上造了一座小木橋。後來由於年久失修,行人上橋一步三搖,很不安全。天啟年間(1621-1627),地方富戶陸觀舍捐出銀錢,召集工匠,將橋址南移,新建了一座花崗石的環洞橋。橋身寬4米多,東西各25級台階,橋面呈梯形,橋身總長15米,結構謹嚴,呈現了古樸莊重的明代石橋風格。時人稱「陸觀舍橋」。後來,乾脆叫成陸家橋,簡稱陸橋。
【要塞鎮】
位於江陰市區東郊,北濱長江,因境處江陰黃山炮台軍事要塞之地,民國以 來即以要塞為鄉、鎮名。
【石庄】
《中國古今地名大 辭典》收有「石庄橋」條:「石庄橋鎮,在江蘇江陰縣西桃花港濱,接武進縣界。」
【利港】
利港鎮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漁浦,因漁民打魚能獲利而更名。
【文林】
「文林」的命名,相傳與南宋門村人包天麟有關。包天麟字仁甫,本是門村的一名窮書生。他發奮攻讀,咸淳四年(1268)「舉博學宏詞(翰林官),曾注《詩》、《書》、《易》、《春秋》,手不釋卷」。包天麟做官以後,為家鄉捐書,興辦學堂,培育人才,門村學風大盛,一段時間竟有數十人考上了秀才、舉人。
此事轟動了朝廷,皇帝派官員到門村實地看個究竟。官員奉命微服私訪,一進村口,就聽得學堂里書聲琅琅。富貝河裡,漁民們在船頭捧出了書本。碧草灘上,年幼牧童騎在牛背上讀書。百姓家裡,紡姑織女膝上機旁放著《三字經》或《百家姓》,不時念上幾句。集鎮街上,店堂內伙計也翻著書讀得津津有味。全村上下,不分老少,讀書求知,學風誠朴。
官員回京匯報了門村見聞,皇帝聽了贊嘆不已,就對包天麟講,你家鄉真是文人如林的文化之村,還獎掖了包天麟。後來,包天麟手書:「文人如林」、「文化之村」 的題匾掛在門村社學堂門前,人們便把門村改名為「文林」。
【北漍】
明北漍赤岸人李詡在隨筆《甲辰歲荒》中寫道:「嘉靖 二十三年甲辰,春雨淋漓,二麥萎黃,十無二三。」「米麥之價騰貴,何不幸而親見之哉!」想來北(漍)的得名,與水患有一定關系。
【祝塘】
祝塘鎮境內南北地勢稍高,中部低平,古為直塘河(今稱祝塘河)橫穿,河兩岸雜草叢生,易受雨澇災害。當地人民挖土填塘築圩,塘灘成了平地,百姓聚居此地,宋代就形成了小集市,稱築塘市。意思是填塘修築出來的地方。
【南閘】
錫澄運河是連接太湖和長江的水運幹道,古代為漕船往來之通途,亦稱運糧河。運河自南而北進入江陰境內,折東假道九里河直達城邑,西通蔡涇、夏港注入長江。當時,河面35.7丈,經蔡涇有90度急轉彎。每遇夏季江潮暴漲,往往泛濫成災。
蔡涇閘與當時縣城北面的定波閘遙向呼應,為江陰江潮吞吐之兩大咽喉。後來,人們稱黃田港的定波閘為上閘,又名北閘,將蔡涇閘稱為下閘,又名南閘。
【山觀】
鎮山觀鎮西以白屈港與要塞鎮為界,其他三面眾山毗連:北有 蟠龍、鳳凰兩山。東有香山,是江陰、張家港兩市的自 然分界。東南有稷山,南有定山、耙齒山,分別與周庄、雲亭鎮接壤。集鎮東南有售山(也稱壽山)。站在集鎮 高處抬頭遠眺,山勢連綿,起落有致,環抱著一方水土,確是一幅氣勢恢宏的「山 觀」圖。
【峭岐】
當時從縣邑到峭岐,交通不甚便利。水道要從東西向的馮涇河入界,兩岸荻葦叢生,一片蕭森。陸路要經過花山,小徑依山,崎嶇不平,故名「蕭崎」。清代建為鎮,稱「蕭岐」。後來地方紳士商量,認為無山不富,更名為「峭岐」
代江陰縣志中記載著有關峭岐地名的一件佚事。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大軍壓境攻打江陰城,屢攻不下,南鄉百姓也聚居起來進行自我防衛。清兵沖至峭岐境界詢問地名,告知是蕭崎,他們頓時感到吃驚。原來,蕭崎與消旗同音,他們以為當 時的回答表現出江陰人要消滅旗人的決心。
【青陽】
關於青陽的命名,當地自有一種傳說,叫「先有道成墩,後有青陽鎮」
魏晉時汝南人許遜是位道士,後來被封為「神功妙劑真君」 。他擔任過旌陽(今湖北枝江)縣令,又稱許旌陽。許遜棄官東歸,周遊江湖,來到青陽西北處結廬煉丹。他看到近湖一帶地勢較低,就運來泥土填高地面,形成 道成墩,離這里不遠處慢慢形成了青陽鎮。
【月城】
古時錫澄運河通過卧龍鎮時,分出一條叉流,然後又聚合。從高處鳥瞰,河道呈弓形,河中陸地酷肖一輪新月,傍河岸壁壘,有如城堡,「月城」由來於此。跨河有座石橋,最早是由元朝至正年間鮑姓石匠所建,起名卧龍鎮。因石橋形狀似城堡如 月牙,又稱為月城橋。
【新橋】
元末明初,有張姓人來到這里墾拓成村,名新橋里。明代形成集市,稱南新橋市,隸屬於白鹿鄉。清代屬馬嘶鎮。建國後建新橋鄉,後改稱公社,現為新橋鎮。
【華士】
江陰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沿江沙質土壤適宜載種棉花。很久以前的華士,是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棉花、布匹市場,大江南北的農民源源不斷地來到這里進行棉花和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國古代「花」字與「華」字可以通用,所以這里明代嘉靖 年間建華墅鎮,屬清化鄉,為邑東大鎮。
【璜土】
古漢語中的「黃土」有墳墓的含義,璜土鎮的出典也在於此。璜土集鎮西南的西貫村境內有座姬墩山,高僅18.8米,周長282米。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個土墩
古時,黃土設立傳遞公文的急遞鋪(驛站),集鎮跨桃花港有黃土橋。1927年,當地士紳高爾康等倡議黃土的黃加斜王旁,意思是以美玉飾其土。同年,郵政啟用「璜 土」郵戳。從此,璜土鎮名一直被沿用下來。
【長涇】
故稱東舜城,江南古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文彬盛,民風純朴,是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和著名化學家、催化學科奠基人之一張大煜的故鄉。
按《風月記》載:舜曾居此,故名。宋代名東城裡,明代更名東舜鄉,清康熙史始有「長涇鎮」之名。
【顧山】
位於無錫、常熟、江陰、張家港四縣(市)交界處,屬江陰,它是在南宋時就形成的古鎮。顧山高50餘米,狀如蹲貓回顧,故名。山上有古烽火台16處,山麓原有梁代古寺——香山寺,還有天香閣。顧山東北六七里,有紅豆樹。
顧山紅豆院內的這棵紅豆樹,相傳為梁代昭明太子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紅豆樹在江浙一帶十分稀少,千年古樹,更屬罕見。顧山紅豆有一個特點,就是顆粒特別碩大,這是別處的紅豆難以比擬的。紅豆樹在我國為三級保護植物,又由於數年才開一次花結一次果,所以種子便顯得格外珍貴。
6.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每年端午,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習俗都會重復上演。昨日,南寧揚美古鎮、壇洛下楞村等地群眾,都自發組織了隆重的龍舟競賽及相關民俗活動,歡度端午佳節。以下是我整理的廣西端午節的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過,過端午的習俗在廣西各個地方,又都呈現不一樣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廣西各地的老人,聽他們聊聊自己記憶中的端午都是怎麼過的。
桂林平樂
正午時分房前屋後 灑雄黃酒
從小在桂林平樂長大的潘女士,幾年前才來到南寧定居。她告訴記者,每年端午,平樂一帶的居民也會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不過,他們包的粽子與大家常見的有所不同。「甜的、鹹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葯草。」潘女士說,甜粽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須採用當地人所說的「黃金柴」,或將稻草燃燒成灰,泡水過濾後製作而成。「只有取用這兩種材料,煮熟的粽子才會呈現金黃的色澤,鹼性也較強。」至於當地的咸粽,多用花生、綠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當中包裹一塊排骨或一塊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說,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來,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上掛艾葉。老輩人說艾葉可以辟邪;現在的年輕一輩則認為艾葉具有驅風祛濕的作用,有益於健康。
「此外,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老人們還會在房前屋後灑些雄黃酒。」潘女士回憶道,歷年端午節前夕,人們都會自行采購雄黃、米酒泡製雄黃酒。因為祖輩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蟲較多,為了防止蛇蟲進屋,當地人習慣在端午這天將泡好的雄黃酒繞屋噴灑一圈,這一習俗也因此流傳至今。
壇洛下楞
放河燈上天橋 狂歡一整天
在下楞村,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延續數百年,除此之外,當地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
盧嬸年輕的時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裡生活了30多年。她說,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學會每一個下楞婦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製作河燈。每年到了端午節,龍舟賽事過後,家家戶戶都會以巷子為單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裡放河燈。「用藍色、紅色、青色等顏色的彩紙,疊成四角形的河燈,中間放上蠟燭。夜晚點燃蠟燭之後,將河燈小心置放於水面,就叫點河燈。」
盧嬸說,端午節前,村裡每條巷子的婦女們都圍坐在一起做河燈,每個巷子大約製作兩三百盞,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點點,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認為,他們祖輩依水而居,河燈能為他們祈福、保平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還會集中在空曠處,請來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橋」上做法,當地俗稱「上天橋」。其實,「天橋」就是以一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狀結構的架子,村民們圍繞著「天橋」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邕城街坊
取回「龍船水」 煮飯熬葯洗澡
家住邊陽街的老南寧老農說,住在邕江邊一帶的街坊,小時候過端午都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在端午當天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有居民稱「龍船水」),取回之後用來煮飯、熬葯、洗澡。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延續這一風俗了。
不過,很多老南寧還是習慣在端午這天買回一些葯草,回家用水燒開,再給全家人洗浴。「我們小時候一直是這么過來的,現在有了兒子、孫子,也希望他們遵從這一習俗。」永寧街一位阿姨對記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習俗,每到端午,各個農貿市場、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會有那麼多銷售葯草的商販。他們銷售的,大都是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菊花、麻柳樹葉、桉樹葉、九節楓、活麻、柳樹枝、野薄荷,以及桑葉等植物的葉莖,大家認為這樣的「草葯浴」可以解暑鎮痛、散風清熱,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濕氣、預防長痱子。
百色靖西
五月初五 趕葯市購買草葯
已在南寧定居多年的冷女士,老家在百色市靖西縣。她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靖西縣的端午葯市已經發展為一個規模盛大的節日,很多人不遠千里慕名前去采購草葯。
冷女士說,在她的記憶中,每年端午,家鄉都有一番別樣的景象。其中靖西一帶的壯族群眾,除了做「牛角」粽粑紀念屈原之外,當天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風俗街日——趕葯市。這一天,四面八方的群眾挑著一擔擔中草葯匯集圩鎮。僅在縣城,葯攤就擺滿市場和附近街頭。趕葯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萬,現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我們小時候就常跟著長輩一起趕葯市,所以也能辨識不少葯草。」冷女士說,當地端午趕葯市的習俗已經延續數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縣遠近村醫葯農,以及周邊德保、那坡、田東、田陽、右江區、天等、大新乃至雲南、越南等地的民間醫生和群眾,也會將自采自種的各種中草葯,或各種葯用動物、礦物等運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見到許多奇珍異草。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葯市早已不再只是單純買賣葯草了,而是發展成了一個民間葯材交流大會,以及民間醫學交流的一個大舞台。」冷女士說。
廣西玉林端午節的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一年中僅次於春節、中秋的重大民間節日。玉林人過端午的習俗大體上與全國相同,但也有比較獨特的地方。主要習俗有掛菖蒲、掛香包、包粽子、釀苦瓜豆腐、祭神祭祖和賽龍舟等。
"掛 菖 蒲
從初一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所有門口,特別是大門口,都掛上一束菖蒲, 實際上一紮菖蒲中包栝了菖蒲、艾枝、桃葉這三種都是具有驅邪作用的吉祥物,一直掛到端午節結束才取下來。
"掛 香 包
古人認為,小孩幼弱,容易招邪,所以,端午這天都給自己的孩子掛上香包,香包是用紅布或花布經精心縫制而成,內裝有艾葉 ,香味濃郁,故叫香包。
"包 粽 子
包粽子是端午的又一個主要內容。不過,玉林的老傳統中,粽子與屈原無關。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就是說5月初五端午日包粽子。玉林端午粽子和春節的粽子一樣,用於祭拜神明和祖先,端午那天不會將粽子拋落江中,也不到江邊設壇祭屈原。所以,玉林人過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成份不是很大。
粽子有兩種,一種是「肉粽」,即常見的普通米粽;另一種是「灰水粽」,這種粽的糯米,事先用草灰水浸泡過,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佐以糖汁,甜爽滑脆,味道極佳,比「肉粽」更受喜歡。
特色菜餚
▎釀苦瓜、釀豆腐
玉林端午節的特色菜是釀苦瓜、釀豆腐。釀苦瓜的餡是豬肉、蔥、糯米飯,為什麼要放米飯呢?因為舊社會里,窮人家到了5月就青黃不接,去年的晚米吃完了,今年早稻又未成暑, 是最飢荒的時候。端午日將米釀到苦瓜里,就是「五月苦瓜肚有米」,兆示窮人五月有米飯吃,日子好過。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高潮。民國以前,南流江水深丈余,水面寬廣,盛行端午賽龍舟。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與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一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一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而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一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一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里,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一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葯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里,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葯葉紮成一束,掛在門邊。一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葯泡酒飲用。
草葯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一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葯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葯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僅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與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一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繫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與屈原有關,而其實一些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一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一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製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廣西壯族端午節的風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的壯族都過端午節。這一天壯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煮熟後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將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詩人屈原的英靈。有的地方則有著各種各樣的規定,例如:這一天不吃肉,只吃涼粽子,表示對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則當月不剃頭,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黃酒噴灑到房屋的四周,說是可以辟邪;有的則喝雄黃酒,或者用雄黃酒洗澡,表示消災;有的地區則用艾草、楓葉或茅草插在門口上,說是可以驅邪等等。而靠近江河邊的壯族,則舉行賽龍舟活動,他們用長竹筏做龍舟,在河面上進行比賽。
而居住在文山地區的一部分壯族在端午節這天則殺雞、宰鴨、魚等來祭奠偉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樣供奉。這一風俗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壯族人民一樣還在深深的緬懷著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的屈大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千秦,但遭到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免了職,趕出了都城,而且還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端午節又與壯族有什麼關系呢?這我們還得從庄橋說起。首先,屈原和庄躥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們今天壯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庄躥因不把東地割讓給齊國而據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對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被認為是庄躥的同謀,並遷怒了楚頃襄王,被辭官流放。盡管史料中並沒有庄躥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聯系,但從屈原死後庄躥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來看,庄躥是被屈原的思想影響了的。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國攻佔,屈原悲憤交加,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也因為屈原的愛國之心打動了庄躥回歸楚國,願意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誓死保衛楚國。
垂沙戰役後,庄躥據東地反楚自治,與楚為敵,屈原是楚人,非常懷念之前的團結局面,垂沙之戰,使楚國四分五裂,這是屈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諱」而不寫庄躥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顛沛流離於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後換回的卻是國家的四分五裂,國破家亡。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庄躥的愛國之心,救國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屈原以身殉國後庄橋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
根據史書的記載,楚頃襄王一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時值戰國中晚期,庄躥到達滇池地區,在庄躥與秦爭奪楚巴、黔中郡時,道路被秦所斷,只有率眾返回滇池故地,滅掉夜郎國,然後王滇,建立滇國,開始了其統治滇池地區的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滇國,設置益州郡,後來因滇國內多次發生內訌,末代滇王被殺。句町國戰勝滇國,大部分的滇國民眾成為戰利品或者戰俘,被-迫南遷,一部分到達廣西西部一帶,有一部分則到達雲南文山等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一起,成為了現在壯族的祖先。
現在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百越族的後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有著更沉重的責任去發揚和繼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讓壯族的後代子孫都要記住我們的祖先所留給我們的一切!
廣西南寧端午節的風俗
早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就有記載,至晚在戰國時代,北方中原地區就把五月五日當做「惡日」。東漢《風俗通義佚文》也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到官,至晚不遷」等說法。盡管這些文獻有關農歷五月初五的記載大都支離破碎,若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仔細研究,可以看出端午節背後的禁忌信息。
農歷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時節,古人認為,這是一年之中陰氣開始下沉,陽氣開始上升的交界點。每逢這個時期,氣溫上升,蛇蟲繁殖,疾病瘟疫高發,於是人們稱之為「惡月」。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也就和「辟邪」、「祈願」這些目的搭上了親密關系。
雄黃酒香囊葯市
為了祛除體內的潮濕悶熱,避免屋中蟻蠅孽生,百蟲出動,民間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不少都與中草葯有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因為一段許仙與白蛇娘子的動人愛情傳說而被人們所熟知。而雄黃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驅趕仲夏時分出動的蛇蟲。
不過,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主要在江浙地區流行。在廣西,每逢端午節,各地的人們則會有將艾蒿、菖蒲等中草葯以紅紙包裹成寶劍或是小人狀,掛在家門上,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人還喜歡用蒼術、藿香、茱萸等草葯製成各式花花綠綠的香囊,給孩子們扣於胸前,或是用桉樹葉、野薄荷、銀花藤等草葯熬水給孩子洗澡,各種舉動都有著為幼輩們祈求健康的美好願望。
每逢端午節前後,南寧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場買到這些相關的草葯,或是回家懸掛,或是熬水洗澡,這樣的習俗,是廣西端午常見的習俗特色之一。
稻作民族「龍」文化
作為端午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是人們聊起端午話題時,不可避免的一項內容。這一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去,人們自發劃船前往營救。最後,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們,開始了在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的活動。
傳說歸於傳說,史料記載還是有其可考性。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那時候的古人,在急鼓聲中劃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進行競渡游戲,娛神樂人。這是一種祭祀儀式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競渡游戲是熟習水性的南方人發明的,之後才漸漸傳入北方。
龍在傳說中是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圖騰。人們在祈禱風調雨順的時候,往往就是對龍進行禱告。在廣西的農村田間,有些小型水車就被稱為龍車,水蛇也叫龍蛇。稻作民族的生活,與龍的寓意息息相關。所以龍舟競渡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競技運動,它的背後還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以及團結協作奮進的文化內涵。
南寧人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用「龍船花」洗澡,也就是採集青蒿、菖蒲、香茅等草葯煮水洗澡。要是在過去,南寧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叫「龍船水」,用於煮飯、熬葯之用。
舌尖上的端午節
糯米被視作稻米中的上品,古時候大都在祭祀活動中才會被用到。作為祭品而流傳下來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中很被看重。南寧人端午節最愛吃的粽子,是一種被稱為「涼粽」或是「鹼水粽」的粽子。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一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後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汪曾祺曾在自己所寫的文章——《端午的鴨蛋》中有過介紹,稱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其中,咸鴨蛋位列其一。一來是說這紅色的菜可以祈願今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二則是人們認為紅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
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不管他們各自的寓意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飽含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
廣西桂林端午節的風俗
桂林端午習俗一:賽龍舟
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灕江碼頭就搭起一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綵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一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灕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劃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一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7. 求一篇作文 我們緬懷革命先輩、繼承光榮傳統,請在清明前後祭掃烈士墓,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最重要的是感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偑帶著鮮艷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麼庄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麼挺拔、青翠。
到了烈士陵園,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後按要求站好隊。緩緩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徵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著我們舉行了許多活動,使我最感動的是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鍾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於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隨後,我們穿過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裡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我們來到紀念館,啊,真雄偉的石像!走進紀念館,那裡存放著許多烈士的遺物,有模型、字跡、圖片等。
通過這次掃墓,讓我知道了許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還懂得了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8. 杜月笙、黃金容、張嘯林是怎麼死的
1.黃金榮 (1867—1953) 浙江餘姚人,字錦鏞。早年在上海當學徒。1900年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當巡捕。後勾結帝國主義、官僚政客發展封建幫會勢力,成為上海青幫最大的頭目,門徒達1000餘人,操縱販賣鴉片、賭博等罪惡勾當。1927年組織中華共進會,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同年辭去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長職務。1928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少將參議、行政院參議。抗日戰爭時期寓居上海,拒絕出任偽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新從事幫會活動,但是權勢衰退,地位被杜月笙代替。建國後,曾向人民政府坦白罪行,1953年在上海病死。 2.張嘯林 張嘯林(1877—1940),乳名阿虎,原名小林,後更名寅,慈溪庄橋(今屬江北區)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移居杭州。早年游手好閑,斗毆滋事,與流氓為伍,為當地地痞。後進武備學堂讀書,結識張載陽。民國初,結識上海英租界流氓季雲卿,隨季至滬,後拜上海青幫「大」字輩樊瑾丞為「老頭子」,與黃金榮、杜月笙結為把兄弟,並稱「上海三大亨」。1920年,三人合股開設「三鑫公司」,販賣鴉片,逼良為娼,橫行霸道。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組織「中華共進會」,率「敢死隊」冒充工人,襲擊工人糾察隊,旋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總司令部顧問、軍委會少將參議。1932年經杜月笙推薦,充任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監事。抗戰爆發後,指使徒眾組織「新亞和平促進會」,收購軍需物資資敵,大發國難財。1939年附逆投敵,籌建偽浙江省政府,擬出任偽省長,因遭國民黨軍統暗殺(未成)作罷。次年1月被軍統收買的貼身保鏢林懷部刺斃於上海。
記得採納啊
9. 邵荃麟的人物故事
邵荃麟:率真的文化鬥士
他是受新文學影響走上革命道路的共產黨員,22歲時出任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和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他又是以一管筆墨影響他人的文化戰士;
他體弱多病,又任《人民文學》主編和第一屆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的重任,但樂於、敢於為文藝家們抵擋是非的風雨;
他是少年離家難歸根,輾轉南北半世紀而不忘鄉音的寧波遊子;
他就是不到20歲入黨,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作家邵荃麟。
不當闊少爺 寧做革命人
1906年初冬的一天,一個男嬰「呱呱」降生於山城重慶一葯材商邵敬亭之家。這個男嬰就是邵荃麟。按照邵氏家族的排行,父親替兒子取名「駿遠」,希望兒子能成長為傑出的人,以光祖耀宗。小駿遠4歲那年,由父親帶回寧波的老家———慈溪縣庄橋鎮東邵村(今江北區庄橋街道)。
東邵村地處姚江北岸,寧慈公路西側。村不大,一因邵姓居多,一因邵氏家族有人於清朝道光年間中舉為官,留下數幢五馬頭的古建築群,故小村以邵姓命名。依照鄉風民俗,邵父替小駿遠請了私塾先生,教讀「四書五經」,識字明理。
1919年,邵父又帶駿遠離開庄橋到上海復旦中學讀初中。在讀期間,他開始接受新文化革命的思想,邊閱讀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的新文學作品,邊思索著如何在「民族興亡」的關鍵時刻,去承擔一個匹夫的責任?
在這樣的邊學習邊思索中又過了6年。1925年,邵駿遠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並選讀經濟系。這一選擇讓邵家人十分滿意,特別是經商的邵父,但他哪裡知道,兒子想的卻是如何拯救中華民族,兒子在探索經濟富強救國之路。
探索之中,彷徨之中,邵駿遠終於找到「中國走共產主義的道路」的答案。他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亦民」,「荃麟」是他的筆名,投身到上海五卅運動的熱潮中,與工人群眾打成一片,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的上海可謂是白色恐怖。學校發覺邵荃麟參與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就開除了他。滿懷希望的邵父聽說兒子被開除,又氣又急。邵家在上海、重慶、武漢、山東等地有多家店肆,邵父期盼兒子學業有成,接他的班,興旺家業,現在既然此路不通,他就讓兒子去日本留學,以離開「不務正業」的環境。邵父興沖沖替兒子張羅好一切,又率眾多的親友為邵荃麟留學東洋餞行……讓邵父意料不到的是,當輪船啟航的汽笛拉響第三遍時,邵荃麟壓低帽子,拎起小皮箱混於送客人群中,悄悄上了岸。之後,又託人從青島發來一封「平安勿念」家書。
幾月後,邵家的伙計在街上撞見大少爺,邵父才恍然大悟,兒子根本就沒有離開上海。邵母得知兒子沒去日本的消息,更是哭成淚人似的。邵父發動一切力量,尋找兒子。然而茫茫的大上海,哪兒找得到這位地下黨兒子的蹤影呢?
其實,當邵父尋找兒子之時,邵荃麟早已離開上海去杭州,任團地委組織部長。「不當闊少爺,寧做革命人。」這一抉擇意味著動盪不安的生活開始。對於那時的生活,邵荃麟自述是:「那時我們常常跑到俄國餐廳里,要一碗最便宜的湯。在那兒吃黑麵包是不要錢的。」邵荃麟居住在亭子間,沒有床就睡地鋪,他的耳朵差一點成了飢餓的老鼠的口中食。
艱苦的生活雖沒有動搖邵荃麟革命的決心,卻摧殘了本來就不那麼強壯的身體。1929年春天,在一次向工人演講的過程中,邵荃麟突然吐血,他若無其事用自來水漱漱口,繼續講下去,可回到宿舍,鮮血像噴泉似地噴涌而出,被戰友們送往醫院,原來是肺部已形成空洞。
那個年代,被稱作癆病的肺結核儼然是不治之症,故而幾乎沒有一家醫院肯收留患三期結核病的邵荃麟,後幸虧被德國人開的私人診所收治,加上開錢庄的邵父出治療費用,奄奄一息的邵荃麟才得從死神那兒活轉過來。
病情穩定之後,邵荃麟由父親帶回庄橋養病。期間,邵父想拴住兒子的心,決定給兒子完婚,邵父替兒子物色了一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漂亮的新娘,嶄新的銅床,優雅的風琴,頗具西洋情調的婚房,還有中西合璧的花燭夜……然而一切的一切沒能打動邵荃麟的革命心,每當夜幕四合時,他准抱著馬恩著作,魯迅、高爾基的文學作品離開新房,到後面的柴間看書寫文章,為重返戰斗第一線准備著。
筆墨為刀槍 案頭遺佳作
1933年,邵荃麟病癒回到上海。
這之前,他輾轉於江浙兩省,先後擔任了江蘇省團委常委、浙江省團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常委等職。在1928年5月的浙江省委擴大會議上,邵荃麟認識了周恩來……因此,返滬後,他以「交中兄」的名義向在上海的臨時黨中央請求恢復工作,地下組織就讓他擔任「上海反帝大同盟」的宣傳部長。由於工作不多,邵荃麟主辦了「西門書店」出版社,拉開了以一管筆墨進行反帝反封建宣傳的生涯。由於魯迅先生的鼓勵和支持,西門書店辦得有聲有色。1934年革命形勢轉入低潮,由於叛徒的出賣,他被捕入獄。
邵父再次得知兒子不幸的消息,驚憤交加,想到他的「不孝」行為,他真想撒手不管,但又聽說關在警察局看守所的兒子即將被解往南京雨花台時,做父親的心也就軟了下來,他湊足3000元大洋,走路子將荃麟保釋出來。誰料,出獄後的邵荃麟又一頭鑽進亭子間,繼續他的革命工作。此時,上海的地下組織幾近癱瘓,而邵荃麟沒有失望,一面尋找組織,一面創作小說《糖》、《車站前》,翻譯高爾基的《怎樣寫作》。
與組織聯系以後,邵荃麟先後在浙江、桂林、重慶、香港等地做黨的文化宣傳工作。經他主編的刊物有《東南戰線》、《浙江潮》、《東南文藝》、《青年團結》、《東南兒童》、《新女性》、《文化》、《大眾文藝叢刊》。期間,他一直與活躍的文藝界人士在一起。茅盾在日軍佔領香港後,隨在港的文化人轉移到桂林,當時的桂林住房十分緊缺,邵荃麟將住房讓給茅盾和他的家屬。由此茅盾在《沉痛哀悼邵荃麟同志》一文中回憶道:「幸虧葛琴把她家的一間小屋讓給我們,才解決了問題。邵荃麟和葛琴住在樓房的朝北的一小間,雖說在樓上,但不見太陽。邵荃麟在文化供應站工作,編《文藝雜志》,還領導桂林的一些青年組織講演會。我覺得他當時實在太忙,雖然很想和他多談談,卻又實在不忍心再剝奪他休息的時間……」「他身體之弱,也使我驚駭。他大概比我小十來歲,但是他骨瘦如柴,常常咳嗽。可是他抱病工作,一絲不苟。」
正如茅盾所說的那樣,邵荃麟體弱多病,又坐過監獄,咳嗽、低熱伴著咯血折磨著虛弱的身子,但他對此不屑一顧,像一個永不停息的文化鬥士以筆作刀槍,奮戰在沒有硝煙的書桌上。
在領導桂林文化界抗日統戰工作時,他和杜宣、田漢等策劃並上演的《英雄的插曲》轟動了全城。毛澤東的《論新民主主義論》一發表,主編《文藝雜志》的邵荃麟首先宣傳解釋毛澤東的這一新著,以至當局查封了此刊,還要通緝他和夫人葛琴。在迎接新中國成立之際,邵荃麟竭誠做好香港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團結爭取了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回大陸參加祖國建設。
邵荃麟曾經說過:「『五四』以來,多少知識分子被歷史淘汰了,又有多少勇猛的戰士是隨著歷史前進而愈戰愈悍。」邵荃麟正是勇猛的戰士之一,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歲月。除了工作外,他還從事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評述,用手中的筆謳歌時代,贊美低層的勞動大眾。據統計,他留下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英雄》、《喜酒》、《宿店》;創作的劇本有《吉夕》、《麒麟寨》;翻譯著作有《意外的驚愕》、《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陰影與曙光》。除了創作和翻譯方面的成就外,他的文藝理論著述較多,有《話批評》、《大眾文藝叢刊評論專集》、《論主觀問題》、《對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等百萬字理論專論,結集有《邵荃麟評論選集》等。
邵荃麟的代表性的文藝主張,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文藝報》召開的兩次會議和在大連召開的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關於「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的文藝觀點。這一觀點的宗旨是文藝創作不僅題材要多樣化,人物描寫也應多樣化,不能只寫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忽略了中間人物。而且這一觀點曾引起了持續兩年的文藝爭鳴,以至在「文革」中居然成為對他的全面批判的依據。
當歷史翻到今天,我們重讀這些文藝論述,發現它們恰恰體現了這位率真的文化鬥士對生活的冷靜思考,對文藝現狀和理論現狀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悉心攜後學 常念家鄉情
1949年以後,邵荃麟調任政務院(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副秘書長、計劃局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黨組書記等職。作為我國文藝工作的領導人,他的通情達理、與人為善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一大批文化人。尤其是在是是非非的關鍵時刻,他還敢於用孱弱的身體為文藝家們抵擋來自方方面面的風雨。20世紀50年代初,楊朔的《三千里江山》發表後,遭到質疑,邵荃麟連夜趕寫近萬字題為《關於〈三千里江山〉的幾點意見》的學術評論,分析肯定了這是一部較好的作品。幾年後,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遭到否定時,在王蒙的新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被視為毒草而被討伐時,邵荃麟都能仗義執言。王蒙為此評價說:「他像一顆大樹,把自己擺在防風前哨上,努力減輕身後樹木的災難。」
1946年,在漢口工作的他得到一本從武漢辦事處轉過來的新四軍戰士的日記本。這是一本沒有署名且寫得十分潦草的戰事日記。他很忙,但他一直惦記著日記本,每天擠時間抄編一點。一直從漢口帶到上海,又從上海到香港,抄編成《八面山上》一稿,在《群眾》刊物發表,得到讀者的好評。邵荃麟善於發現文藝新作和新人,劉紹棠、王願堅等許多文學新人就是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脫穎而出的。
邵荃麟是受文學作品影響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他和他的作品也影響了他人,尤其是對家鄉和家人的影響。對此,他的侄子邵濟鋆回憶說:「我們村裡特別是邵家人都以有伯父那樣的共產黨人而自豪。1950年村裡有3人報名參軍,人們希望他們能像伯父那樣有出息。後來他們真成了海陸空三軍相當級別的幹部。伯父對我家的影響更大,大哥讀中學時就加入了共產黨,是當時竹洲中學(今寧波二中)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二哥也做通父母工作,參軍入伍,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的俄文翻譯。」說到這兒,邵濟鋆又憶起了第一次碰到伯父的情景。那是1952年初夏,邵荃麟南下到杭州的莫干山療養。期間,他請弟弟一家去杭州會面。在汽車站見面,邵荃麟第一句詢問的便是家鄉庄橋的情況,之後,他陪同弟弟一家四口游覽杭城的景區。在虎跑泉邊,他給侄子們變戲法;當吃白枇杷時,他又講解枇杷的種類及葯效;在花港觀魚時,他邊看邊吟詩,儼然是一位平和親切的長輩,然而當看到兩侄兒吃饅頭,只吃一層皮,將雪白饅頭芯扔掉時,他臉色馬上變得凝重了,輕聲指出:「這種吃相不好,你們知道一隻饅頭經過多少人的勞動!」
邵荃麟就是這樣,於細微之中教育侄兒們。邵濟鋆回想自己的人生軌跡,十分感激是伯父和他寄的書籍給他的影響。在青島讀書時,邵濟鋆又幾次與伯父相處,邵荃麟留給他的印象是:伯父生活很簡單,每天上班時,由嬤嬤把香煙和手絹裝到他口袋裡,每頓飯也由嬤嬤請叫吃飯,才知到了吃飯的時間。他煙癮很大,但一與人談話就忘了手上的煙,由此而熄滅。此外,伯父留給他的印象還有滿口的寧波話。為此邵濟鋆的母親曾問邵荃麟怎麼沒忘寧波話。這位離開寧波已有30多年的遊子,深情地說:「家鄉不能忘,鄉音不能忘。」只可惜,念念不忘寧波、不忘庄橋的邵荃麟沒有留下一張與故鄉的合影。據他的女兒邵濟安介紹:「……父親曾珍藏過一張青年時代在庄橋車站拍攝的照片,但『文革』時它和父親一樣未能逃脫厄運,照片被抄走了。父親被反復批判和斗爭,秘密關押,備受折磨,1971年6月在獄中飲恨而死。」
不僅如此,就連他的骨灰也被勒令不予保留,以至這位少年離家的遊子難歸根。好在歷史是公正的,1979年9月21日由胡喬木主持追悼會,為這位傑出的文化鬥士昭雪平反。葉劍英、陳雲、鄧穎超等同志送了花圈,胡耀邦、王震、宋任窮等同志參加了追悼會。周揚同志在悼詞中稱頌:「荃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我國無產階級的文藝理論家、作家、黨的文藝工作的領導人。他的逝世是我國文藝界的重大捐失。」黨和人民對這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給予了公正的評價。他的主要著作已收入《邵荃麟評論文集》等書。
10. 舊上海的黑幫老大是哪幾個
1、舊上海黑幫老大指的是舊上海三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
2、黃金榮:
1900年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當巡捕,後勾結帝國主義、官僚政客,成為上海青幫最大的頭目,1927年組織中華共進會,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8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政府少將參議、行政院參議,1949年上海解放之際,黃金榮未出逃,一直留在上海,1953年:在鈞培里黃公館謝幕人生。
3、張嘯林:
1912年隨青幫流氓季雲卿至滬,成為青幫「通」字輩成員後來憑技巧投靠「麻皮金榮」,成為法租界青幫頭目之一1927年4月,因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議,1940年8月被林懷部刺殺。
4、杜月笙:
原名月生,後改名鏞,號月笙,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為蔣介石鎮壓革命運動充當打手,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連獲大勝,上海解放指日可待。5月1日,杜月笙攜家倉惶逃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病逝。
(10)歷史庄橋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1、黃金榮在1927年4月組織中華共進會,參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抗日戰爭時期寓居上海,拒絕出任偽職,保持了民族氣節。建國後,曾向人民政府坦白罪行。1953年6月20日在上海黃公館謝幕人生,終年85歲。
2、杜月笙過世後,於1952年10月下葬於台北縣汐止鎮大尖山下。墓地坐東南朝西北面向上海,位於今天秀峰國小後方,墓園上有蔣介石題字「義節聿昭」,墓園本有牌坊,上有張群題字「譽聞永彰」,後在秀峰國小建校時將牌坊拆除,而題字則鑲嵌到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