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用好新歷史教材

如何用好新歷史教材

發布時間:2022-09-09 02:24:30

⑴ 如何用好部編歷史教材

我覺得一方面就是要去熟悉這些材料,另一方面的話,就是要去了解裡面到底想要表明一些什麼樣的歷史常識,或者說是通過這些歷史城市表明一些歷史態度之類的,畢竟考試出的題都是源於課本,肯定就是要掌握好課本才行。

⑵ 如何使用歷史教材論文

新的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因此,師生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歷史教材已經不是「聖經」,但歷史教材肯定是最重要的歷史課程資源。新的歷史教材給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歷史教材。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促進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歷史教材呢?
一、注重理解歸納理性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反映了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徵的認識程度,是理解歷史知識的起點,也是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理解理性歷史概念須把握四個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屬性;②概念的內涵,即質的屬性;③概念的屬種關系;④概念的定義。例如「民主革命」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內涵指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屬種關繫上有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定義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同反帝聯系在一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此類問題很多,如專制主義、市場體系、政治格局、帝國主義等,理應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現行教材由於篇幅的限制和知識編排順序等緣故,有的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夠全面,如中國史的許多重大事件沒有從國際大背景去分析,有的歷史事件沒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發生前的一些歷史現象的表述中有所隱含。對於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沒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須視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善於使用「為什麼」,把學生帶入探究性的學習領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據具體的歷史事件,首先確定是尋找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還是內因與外因。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內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決定因素,一般要看與該事件相關的根本矛盾。歷史事件的具體原因和外因,是影響事件發生的諸客觀因素,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尋找。其次再分析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內容。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材中只講了過程和影響,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呢?結合在此之前發生的歷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具體原因有:①政治上,進一步掃除了阻障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勢力;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大量物質條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科技的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④思想上,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
歷史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國的權益,阻止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要認清本來面目,必須揭示每一項內容的實質:①對任何條約、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實質上是承認列強在華的既得利益;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稅率徵收關稅,實質上是取悅英國的政策,因為當時英國控制著中國的海關管理權;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的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實質上是美國企圖憑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實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國的勢力范圍,進而佔有中國市場,以達到獨佔中國的目的。由此可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完全是根據列強、特別是美國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沒有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其結果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同盟,中國的民族危機非但未減輕,反而進一步加深。
四、強化史實理解,揭示內在聯系及規律
我們的教材雖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編寫的,但對大量史實的表述與評論,只是體現某一觀點,且分散在各個不同章節中,缺乏系統完整的表述,許多問題使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復習課上,把有關史實歸類總結,然後揭示內在聯系及其規律。要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實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進而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例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後,出現了外國資本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增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現象,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呢?由於教材上沒有這方面的分析,學生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外國對華資本輸出越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越發展。為了講清二者的內在聯系,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我們把兩件事同時放到一定的歷史空間中對比學習,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教材中體現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隱性的,靠教師去挖掘,並結合學生的實際選取恰當的時機實施。當確定某一歷史事件為思想教育的素材、擬定和實施思想教育時,應注意把對知識的准確理解作為載體,情感的培養為目標,提高認識水平和鑒別能力為二者的紐帶和橋梁。例如,在講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出現「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時,就必然涉及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問題,我們不能迴避錯誤,又要通過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堅信黨的領導。
總之,創造性使用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這樣做不僅能夠體現教師的專業水平,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也是展示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教學時,要把這一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⑶ 初三歷史應該怎麼學

初三歷史,是中學生開始了解我國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長河中一系列事件和任務的一門基礎課程。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初三歷史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家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看了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系、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後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2)美國為什麼要(1)實行“冷戰”政策?為什麼能夠實行“冷戰”政策?(3)“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於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麼做?那麼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麼樣子?”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於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初三歷史學習方法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

1、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後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記憶的規律,以往總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⑷ 面對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我們該如何備課

前些日子,聽專家講解新教材的使用。當時聽得津津有味,心潮澎湃,通透之感油然而生,本想提筆總結,怎奈惰性來襲,一直拖到現在。翻看以前的手記,只是幾個關鍵詞語,在此只好憑借記憶做個簡要梳理。

第一,要有課標意識。課標是我們教學的根本,先有課標,後有教材,教材是根據課標編寫的,所以說,課標是第一位的。

第二,要確定單元主題。每個單元都會有自己的主題,單元的標題基本就確定了本單元的主題。確定單元主題,可讓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不再零散雜亂。

第三,要理清教材結構。每節課都會有自己的邏輯結構,找到本節課的結構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前後連貫。

第四,要做到重點突出。新教材內容繁多,課時有限,想要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備課時要確定好每節課的重點,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課標意識+單元主題+教材結構+重點突出,這是備好一節課的四個標配。此外,還需要注意歷史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

⑸ 如何用好歷史新教材中「史料」

初中歷史教材中精選了許多文字史料,這些史料簡明通俗,文字生動,教學中萬不可一帶而過和省略不講。

⑹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的方法和技巧方法:
1、要學會使用好課本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巧妙記憶歷史知識;從初一到初三的歷史知識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廣,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快速、准確地記住這些歷史知識呢。在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中,為了突破記憶難關,首先我們要反復記憶,持之以恆。
3、學會歸納總結;學習政治和歷史不能僅僅是圓圖吞棗似的死記硬背,要學會歸納總結。對於初中的歷史,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把所學的歷史事件串起來,然後拓展,拓寬自己的歷史知識面,進而牢牢掌握課本的內容。

⑺ 新教材歷史如何教學

如果下發了新的歷史教材書,那麼也應該下發配套相應的講義書籍。也就是說幫助老師備課用的書籍。

⑻ 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的技巧:
一、理解教材的定義

教材就是教科書(課本),但是,教師用書、練習冊、磁帶、多媒體光碟,甚至卡片、掛圖也屬於教材的組成部分。另外,根據課標的定義,教材就是英語課程的核心學習材料,包括網路、電視節目、報紙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一部分。

二、英語教材的特點
教材結構一般有warming-up, pre-reading ,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language supporting , task 等,條條框框都很清楚;而現在的教材,給大家的印象是--這些板塊不明顯了。實際上是把語法放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出現。 其實,現在教材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研究、多反思、多收集案例。

三、教材的作用
教材就是「聖經」嗎?其實一切要從實際出發,也就是說教材有可能起消極作用,也可能起積極作用(受編者條件和水平的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學校強調校本教研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使用的教材實際上是把龐大的語言系統壓縮到一點點,再把一點點拿出來給學生。這一點點是不是最核心、最基礎、學生最需要的呢?如果對教材處理不當,只能是照本宣科,對學生和教師成長都不利。所以在使用教材時要有效地進行取捨,也就是說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四、重視課前備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的進程與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的,它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質即學生獲得發展。因此,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有機地整合於教學之中,這正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呢?我認為:在備課前,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瞭然於胸,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具有可操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要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備課「備」什麼?備課的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過程。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五、靈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和教學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重視教學有效性。
1、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教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善於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在課堂中傾聽。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於傾聽。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善於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4、課後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後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後,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後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並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歸屬與落腳的地方,新課程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但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境界,卻還有無數個「結」等待著我們去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持之以恆地貫穿於課堂內外。通過課堂實踐的磨礪,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種種誤區,創造出「真實、開放、有效」的和諧課堂。通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使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有所得、有所獲,為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注入後勁。

⑼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工作,並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特別是在《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徹底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高度關注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呈現教科書內容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強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做好了這些,才能有助於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和實施,才能發揮新課程的價值和功能。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意義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不僅是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師在教材使用方式上的要求,也是課程、教科書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的必然要求。
1、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的理念認為,課程的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生成的、不確定的,而教材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樣具有生成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在對待教材的態度上,就不應該把教材再奉為「聖經」,僅僅是「教教科書」,而是應該根據自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並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主動、合理、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材內容,使教科書內容更有利於達成理想的課程目標,從而學會「用教科書教」。
2、教材改革的要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化之一,是教材呈現出多樣化。變化之二,是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漸由「控制」和「規范」教學,轉向「為教學服務」。例如,《歷史與社會》新教材,一改過去人文學科那種以現成的、「定論」方式把課程內容給予學生、讓學生接受的方式,而是以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總之,教材的改革,使教師擺脫了教材的束縛,大大地拓展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空間,也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條件。
3、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隨著人類逐步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別是《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生在學習某項內容之前,在其腦海里可能已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就不應該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和傳授上,而是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取捨,並結合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設計,使之更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教學策略
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科書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
教師的教學工作,一定要重視課程標準的作用,應該以課程標准為指導,按照課程標准對教學的總體要求去實施教學。同樣,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材,也必須從貫徹和執行課程標準的角度去創造性地使用。
首先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准,然後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對教科書內容的重新設計一般包括:調整進度、適當增減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單元,以及整合內容等等。
2、把握教科書的編寫意圖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鼓勵教材的多樣化。目前,《歷史與社會》學科已經編寫出三套教科書。這些教材雖然都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但在教科書體系和內容呈現的方式上卻顯示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把握所使用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關鍵。
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為例。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須對該教材的編寫意圖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是教科書的內容框架。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是按照《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編寫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綜合社會科課程框架體系,即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主軸,整體設計課程內容。根據這一課程框架體系,教材內容依次設計了三個主題——「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通過這三個學習主題,教科書就將歷史、地理和其它人文學科的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概念,培養他們從多學科的角度,全面觀察、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是教科書的內容組織。新教科書首先精選了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不同學科的一些核心概念,然後以此來進行單元內容的設計。地理知識選擇的核心概念是「社區和區域」;介紹歷史知識的內容時,「延續」和「變化」又成為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在對「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學習時,這一部分由於涉及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等幾個不同領域,因此社會、規則、選擇和精神又成為這一部分的一些核心概念。新教科書將這些學科概念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旨在使學生准確把握這些學科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並使其獲得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還有是教科書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是淡化學科規范,教材內容呈現出情境化、案例化和問題化,如對七年級下冊「社會生活領域」的內容進行設計時,不是簡單地對公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准進行敘述和說明,而是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案例、情境和問題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規范和標准,最終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方式。二是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內容,即在每個單元的最後,都設計了一課「綜合探究」的內容,如「我們生活的世界」主題下「綜合探究」活動的設計,旨在使學生獲得探究知識的三把鑰匙,即了解地理空間的鑰匙、了解過去的鑰匙、了解現實社會的鑰匙,學生獲得了這三把鑰匙,也就獲得了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了解了新教科書的這些編寫意圖,才能更准確、更有效地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
3、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
所謂創造性地呈現教科書內容,就是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呈示課程內容。教材必須進入學生的視野,也就是說教材不能是教師強行塞給學生,而學生又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材料。教材必須取自於學生的生活、周圍的社會環境,由教師自然地呈現後立即就能抓住學生心靈,並促使他們投入身心地去深入探究的材料。
4、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豐富教科書內容
教科書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在《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發現,僅僅利用教材上呈現的內容,不利用其他的資源,實施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因此,教師要想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還必須學會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不斷補充和豐富教科書的內容。
1、利用圖書館和教師自己擁有的資料補充教科書內容。
2、利用教學軟體、互聯網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3、利用鄉土資源補充教科書內容。
總之,創造性地使用《歷史與社會》教科書,對教師的知識面、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對於習慣於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短時間內肯定難以適應,因此,這就需要承擔本學科的教師,一方面要認真研讀新課程的理論書籍,積極參加各種新課程的培訓班,參加優秀教師教學觀摩活動,另一方面,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量力而行,逐步前進。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好新歷史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