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幫我介紹一下藏族的起源和歷史
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在西藏地區的多次考古發掘,充分說明了在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生活,並經歷了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他們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
同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樣,在其最初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對自然界的了解,生產力的緩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許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區的雅礱部落發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變人」 的傳說就誕生在這里。
談到有關藏民族的起源問題,就不得不提到與藏民族起源有關的幾個傳說。有關藏族民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傳說中,最著名當推「滄海變桑田的傳說」:在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捲起波浪,搏擊著長滿松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裡面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閑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麼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有一天,海里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里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涌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里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最近幾年對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測定證明,高原還在不停地上升著,這個上升速度在地救歷史上是驚人的,但也不過一年上升一二公分罷了。
臧民族一直堅信這樣一個西藏人種起源的神話:相傳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給一隻由神變來的獼猴授戒律後,命它從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一個女魔施盡淫慾之計,引誘它說:「我們兩個結合吧!」獼猴回答:「我是觀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若與你結合,就會破了我的戒行。」女魔說:「你如果不同我結合,我就只好自盡。因為我前生註定要降為妖魔,你我成不了恩愛夫妻,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妻子,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將成為魔鬼的世界,萬千生靈將遭殘害。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與女魔結成夫妻會破戒,若不與婦魔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內心矛盾的獼猴返回普陀山,請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與她結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後代,是莫大的善事。作為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與女魔結成夫妻。」獼猴與魔女結成伴侶後,生下了6隻小猴,它們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尋食生活。3年後,當獼猴前去探視子女們時發現,它們已繁衍為500隻,林中果實即將枯竭,生活凄慘。老獼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於觀世音菩薩,並遵聖者之命從須彌山取出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穀物。猴子們因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能說話了,逐漸地變成了人,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遠古的傳說竟能與達爾文的猿猴變人的進化論不謀而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有關近代的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歷史,相傳公元前237年的一天,雅隆河谷的牧人在贊唐廓西發現了一個英姿勃發的聰慧青年,他的言行舉止與本地土著人不同,放牧的人們回聚居地請示如何處置這位男青年。長者派出12個頗為聰明的苯教教徒上山,盤問男青年從哪裡來。男青年用手指了指天,長者及教徒們以為這青年是從天上來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興。12人中為首的便伸長脖子,給這位「天神之子」當轎騎,前呼後擁地把他抬回部落,並把他神化,說他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一至擁立他為部落首領。人們尊稱他為「聶赤贊普」。藏語中,「聶」是脖子的意思,「赤」是寶座,「贊普」是英武之王。因為他是被牧人馱於頸上請回來的,故稱「用脖子當寶座的英傑」。聶赤贊普是吐蕃部落的第一個首領,聶赤贊普統一了雅礱部落,並修建了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雍布拉康坐落在距拉薩 140公里的乃東縣澤當鎮東南不遠的雅隆河谷的山崗上。這座無任何豪華可言的建築名為「雍布拉康」,「雍」是尊母,「布」是孩子,「拉康」為廟宇,故可稱謂「子母宮」。雍布拉康規模較小,它聳峙山頭,面西而立,前部為一幢三層樓房 ,後部是一座碉堡形式的高層建築。聶赤贊普成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部族首領。
從一世贊普至公元五世紀約近一千年的時間里,西藏農牧業經濟發展迅速並掌握了銅、銀、鐵等的冶煉技術。此間,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占據著西藏的意識形態領域,早期的苯教類似於薩滿教,崇拜自然,認為萬物有靈,以祭祀、占卜、禳災為主要宗教形式。在當時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苯教深得人心,且在統治階層起著巨大的作用。在第二十八代贊普拉托托日贊時期,佛教開始傳入吐蕃,由於苯教集團強大的勢力,佛教只傳入未得以傳播和發展。 直到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西藏並建立了第一個吐蕃王朝開始,西藏才進入了文明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尤其是近年來西藏考古的發掘工作為藏民族的起源說提供了大量的證據。尤其是卡若遺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發現於一九七七年。在瀾滄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級台地上,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國已發掘的海拔最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兩次發掘共獲房屋遺址28座,石工具7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萬余件,裝飾品50件,以及粟米、動物骨骸等。卡著遺址經放射性碳素鑒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產工具方面,遺址呈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全部特徵,但卻仍然是打制石器、細石器、磨製石器並存,巨以打制石器佔大多數。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質均為夾砂陶、手制。紋飾以刻畫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為主。器形以罐、盆、碗為基本組合,均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築方面,大量採用石塊作為原料,如石牆房屋、石砌道路、國石台、石圍圈等。
卡若遺址的這些特徵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過去在定回縣蘇熱、申扎縣盧令、日上縣扎布、普蘭縣霍爾等地發現的舊石器,在那曲、申扎、雙湖、班戈、聶拉木、日土等地發現的細石器,在林芝、墨脫以及在拉薩、札達、乃東、小恩達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都與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處,似乎具有某些聯系,或者說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響。
卡若文化並非西藏高原一種孤立發展的原始文化,而是與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原始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在東面的雅礱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黃土堆積中發現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肅、青海境內存在著距今四、五千年之間的馬家窯、半山馬廠等文化。卡苦與這相鄰的兩地區之間似乎有著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著文化的盤狀敲砸器見於甘肅四壩灘、永靖大河庄和酒泉下河青馬廠類型遺址。切割器見於蘭州附近的羅漢堂、齊家坪等馬家窯文化遺址。細石器和磨製石器也同樣見於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至於卡若文化早期的圓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處理過的紅燒土牆壁和居住面則屬於甘肅、青海等地馬家窯文化傳統和居住形式。卡若遺址發現的粟米,屬於黃河流域的傳統農作物,耐乾旱,南方較少種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從馬家李文化傳播面來。
卡若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說明從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統的人僅僅構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後來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實際上,早在舊石器時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遺址發掘的資料說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開拓這片廣闊的土地。
B. 藏族歷史文化歷時歷史文化多少年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
C. 藏族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
D. 藏族的相關資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的民族,自稱「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內人口約630萬餘人(2010年);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邊國家亦有分布;另有從中國境內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後代近20萬。
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公元11、12世紀,藏民族開始逐漸形成。藏族使用藏語,通用藏文。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主要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氣氛濃厚。常著藏袍。以糌粑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飲酥油茶、青稞酒。牧區多住帳篷,城鎮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歷新年為重要節日。
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文獻眾多,藏醫葯、藏歷、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族源
藏族民間有關民族起源的傳說中,流傳最廣、居於主導地位的是獼猴與羅剎女交配繁衍藏人的傳說。有學者猜測,「羅剎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獼猴」指來自橫斷山區的種群,二者結合的傳說隱喻遠古時期兩地氏族之間的聯姻。
藏族的基因有94%來自現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其現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根據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來到青藏高原。關於藏族的族源,歷史上存在多種「外來說」。
考古發掘則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類居住。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分別是藏東地區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現代研究多認為,藏區的種族和文化,是以藏區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黃河上游甘青地區南下的氐羌部落為主體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東發展,參與了漢民族的形成,即漢文文獻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遷雲貴高原及東南亞,發展為藏緬語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漸發展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滅亡後通過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圍),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區與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經五代、宋、金長達幾個世紀的相互雜處、共同生活及血緣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過「後弘期」藏傳佛教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的廣泛傳播和普及之後而最終形成的。
(4)藏族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一、族稱
自稱
在藏語中,稱藏區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稱藏人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區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稱:阿里地區自稱「堆巴」,後藏自稱「藏巴」,前藏自稱「衛巴」,康區自稱「康巴」,安多地區自稱「安多哇」。
他稱
漢族地區多以「藏」為詞根。在藏語中,「藏」本是滿盈、純凈、清澈的意思,後來用來指稱雅魯藏布江(「藏曲」),再後來又引申指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地區。康熙年間,漢文文獻開始用「藏」「西藏」來指稱包含整個青藏高原在內的地區,並根據地名,將居住於「藏」的民族稱為「藏人」「藏民」等,19世紀末開始用「藏族」一詞做為藏民族的稱呼。
此外,根據藏語中對藏區的稱呼「博」和對藏人的稱呼「博巴」,漢文文獻中也稱藏人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發」「發羌」等。
唐代稱當時藏地的政權為「吐蕃」。「吐」在藏語中指「上方」「高處」。「吐蕃」即「生活在高處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邊地區的藏族先民對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稱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後仍保留了這一說法。蒙古語和滿語中都採用這一稱呼,蒙文漢譯為「土伯特」,滿文漢譯為「圖白忒」。西方語言對藏區、藏人的稱呼,也多譯自此類,如英語中稱西藏為「Tibet」。
民族關系
藏族與中原漢族長期以來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贊干布時期,唐朝與吐蕃之間開通了長安—西寧—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薩的道路。此後,藏漢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漢族的陶瓷、絲綢、印刷等技術傳入藏地,藏族則向漢地傳輸了大量宗教文獻。
藏族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也有著密切來往。同樣是松贊干布時期,吐蕃開辟了從拉薩至泥婆羅的道路,並通過泥婆羅與天竺來往。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迎請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弘教。印度傳來的佛教給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書寫體系也深受梵文影響。
藏族通過藏傳佛教,對周邊地區的統治民族產生影響。元朝時的蒙古族上層,清朝時的滿族上層,麗江地區的納西族上層,都接受了藏傳佛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等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與青藏高原上的門巴族、珞巴族、夏爾巴人等民族長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是出生於門隅的門巴族人。藏族用來記錄藏語的藏文,也被不丹、錫金等地的人們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處的藏彝走廊,分布著一些深受藏族影響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語,在內使用本族語言,被大陸官方認定為藏族,如嘉絨人、木雅人等。
E. 藏民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藏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藏族的先民們(一些古羌人,當時居住在關中以西的民族統稱羌人、西羌)自遠古時就居住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公元6世紀,山南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世紀初,雅隆部落首領兼並了達布、工布、娘布、蘇毗等諸部,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統一整個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1年,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的文成公主聯姻,被唐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0年,犀德祖贊又與唐朝的金城公主聯姻,由於與東部中原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會逐步有了很大發展,由此揭開藏、漢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F. 藏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傳統觀點認為,藏文是松贊干布時代由吞彌·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創制的,距今約1300餘年。然而,一些專家從目前的考古成果和史料記載中發現,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很可能早於1300年前。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負責人、副研究員趙慧民介紹,考古工作者曾在距今已有1275年歷史的西藏朗縣列山墓群中發現長1米左右的條形木構件,其上書有墨寫的單個字母,字母與現代藏語中的母音字母相似,字體較為成熟。
趙慧民認為,木構件上的文字應該是區別吞彌·桑布札所創文字的另一種成熟文字,這證明早在吐蕃時期,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獻中多有吞彌·桑布札創造文字的說法,而《善逝佛教史》記載:「參據蕃語實際,乃創三十字母及四母音」,這段記載似乎暗喻早在吞彌·桑布札之前,人們已經在使用一種「蕃語」了。
趙慧民推測,吐蕃王朝初期,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域生活的人們已經廣泛使用文字,而且那時的文字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他還認為,藏文字母的發生、發展是勤勞、智慧的人們在長期大量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並非個人的偉大行為。早在吞彌·桑布札創造現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時期則在字體、文法、發音上經歷了較大變化,後世人們出於「英雄崇拜」心理,才演繹出「創字」的說法。
與趙慧民有著同樣觀點的還有西藏著名民俗學家、西藏大學客座教授赤烈曲扎。據赤烈曲扎介紹,在西藏苯教徒撰寫的大量史書中,藏文起源被認為距今4000年以前,當時人們使用一種叫「瑪爾文」的文字。另外,象雄文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使用的文字,而據苯教典籍記載,苯教的創立至少已有8000年的歷史。
他認為,「瑪爾文」當時僅在王室成員間和祭祀中使用,由於缺乏群眾基礎而導致了該文字的最終消亡。松贊干布時期崇佛滅苯,幾乎燒掉了苯教所有經文,使象雄文字成為千古之「謎」。
另據考古發現,吐蕃時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書、鍾文中有很多文字與吞彌·桑布札創造的文字書寫法不同。
赤烈曲扎說,如果吞彌·桑布札之前沒有文字,那麼僅靠口頭相傳,史書對吐蕃時代前苯教、42個部落以及松贊干布之前32代贊普的歷史不可能記載得那麼詳盡。而且語言和文字的形成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吞彌·桑布札創字的說法「不符合社會發展的事實」。
G. 藏族的起源與歷史由來是什麼
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古老民族。在西藏地區的多次考古發掘,充分說明了在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生活,並經歷了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他們就是今日藏民族的祖先。
同其它古老的民族一樣,在其最初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對自然界的了解,生產力的緩慢提高,逐步形成了許多部落,其中以西藏山南地區的雅礱部落發展最快,藏族人信奉的「猴子變人」 的傳說就誕生在這里。 談到有關藏民族的起源問題,就不得不提到與藏民族起源有關的幾個傳說。
有關藏族民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傳說中,最著名當推「滄海變桑田的傳說」:在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捲起波浪,搏擊著長滿松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裡面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閑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麼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
有一天,海里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里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涌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里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
最近幾年對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測定證明,高原還在不停地上升著,這個上升速度在地救歷史上是驚人的,但也不過一年上升一二公分罷了。 臧民族一直堅信這樣一個西藏人種起源的神話:相傳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給一隻由神變來的獼猴授戒律後,命它從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一個女魔施盡淫慾之計,引誘它說:「我們兩個結合吧!」獼猴回答:「我是觀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若與你結合,就會破了我的戒行。」女魔說:「你如果不同我結合,我就只好自盡。因為我前生註定要降為妖魔,你我成不了恩愛夫妻,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妻子,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將成為魔鬼的世界,萬千生靈將遭殘害。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與女魔結成夫妻會破戒,若不與婦魔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內心矛盾的獼猴返回普陀山,請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與她結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後代,是莫大的善事。作為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與女魔結成夫妻。」獼猴與魔女結成伴侶後,生下了6隻小猴,它們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尋食生活。3年後,當獼猴前去探視子女們時發現,它們已繁衍為500隻,林中果實即將枯竭,生活凄慘。老獼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於觀世音菩薩,並遵聖者之命從須彌山取出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穀物。猴子們因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能說話了,逐漸地變成了人,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遠古的傳說竟能與達爾文的猿猴變人的進化論不謀而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H. 藏族的起源有哪些
藏族的起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