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城建設的意義是怎樣的
秦王朝修築的萬里長城是華夏文明在東亞崛起的氣魄和力量的偉大象徵。此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明等各朝都繼續修築過。這是一段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可能只有近代工業誕生以來出現在歐亞大陸上的鐵路工程才可以超過它。長城既壘聚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汗水,又壘聚了人民的血淚和白骨。在北方游牧民族時常侵擾的時代,具有較高文化和以農業為主過著定居生活的中原人民希望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條長城可以增加一些安全感,這是他們承擔巨大的犧牲性勞動的惟一理由。當然,決策是統治者作出的,這主要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城牆可以阻滯那旋風般卷來的塞外游牧民族的騎兵,烽火台可以報警,這就為軍隊的調動和部署贏得了時間。
2. 古代最高統治者修建長城有什麼意義
作為僅存的世界文明古國,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自古以來創造無數輝煌奇跡,萬里長城就是每一位中國人的驕傲,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古代中國的輝煌。那麼古代中國修建長城有何意義?人們都知道長城規模很大,卻不知道具體有多大,專家公布精確數據,作為一名中國人,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曉的。
長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才是古代長城最大的意義。那麼長城規模到底有多大呢?它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途徑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牆體、壕塹、烽火台等,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長城精確數據,全長為21196.18千米,全國各地擁有4.3萬余處遺跡,這就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萬里長城。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自古以來長城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中國輝煌的見證,每一位中國人都以之為榮,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應該了解長城、精通長城文化。
3. 城牆的歷史價值
城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中外皆是如此。但中國古代城牆的廣泛應用與豐富內涵,則是世界其他各國與民族所遠莫能及的。
就應用而言,除了上至帝都下及郡縣的內城外郭的城牆外,若干屬於王室建築的壇廟、陵寢、苑囿和廟宇,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這種圍護構築物,而此種情形在其他國度是十分罕見的。其次,又將城牆圍護一個有限空間(例如城市)的職能,極大地擴展到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這就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邊城。從各諸侯國間的邊防工事,發展到貫穿我國北疆並具有完整體系的萬里長城。雖然古羅馬也曾建築過類似的城垣以抵禦蠻族的進擾,但其規模和時間都不及中國之巨大與久遠。因此可以說,古代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和舉世無匹的。
任何一項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必然有其合理的內涵。一切城牆的出現,首先因為它能對所圍護的空間提供防護。然而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引起的意識改變,使土石構築的城牆具有了新的精神內涵。例如周代嚴格的封建制度,對城垣圈圍的面積、城垣本身的高度以及若干從屬建築物(城門、角台……)的規模,都有明確規定,而這些在世界其他各地的城牆建造與使用中,則未見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城牆特別是長城的構築是一項極為繁浩的工程,在古代科學尚處於不發達的情況下,主要依靠體力勞動是十分艱辛的,特別是在乾旱的沙漠和崎嶇的山地。為此我們的祖先所付出的重大犧牲,實在是難以用數字和語言予以表達的。他們克服萬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國魂的具體表現,並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緬懷與崇敬。因此,這些成就所形成的功績和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僅僅作為偉大建築工程的范疇了。
事物的存在、發展和消亡,是由社會的需要來決定的。我國城牆自遠古時期起延續了幾千年,也說明了這一問題。但時至今日,社會對城牆的需求已出現了根本的變化,舊時的城牆作為防禦手段和空間限定的功能已經成為過去。面對新時期的多面建設,各地對城牆進行拆除,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即使如著名的古都和文化名城北京,亦無可避免。當然,這些拆除都是有條件的和有選擇的,也就是說對於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遺址,或著名旅遊觀覽之風景名勝等,必須予以重點保存和精心維護。就其范圍而言,目前能列入全部保護的實例不多,僅蘇南京、山西平遙、山東蓬萊、陝西西安、安徽壽縣、河南開封、商丘等十多處。多數還是屬於局部保存的,例如北京、蘇州等。
然而,對已有城牆的是否予以保存或拆除,仍是這一古老建築遺物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這瀕臨滅絕的文物古跡,各地政府應該會同城建和文物等方面的有關人士,對目前尚存的古城牆進行細致調查並作出正確評估,以決定它們是否應予保護或拆除。對於可以保存的城牆,則應進一步將它們合理組織到今後新的城市建設規劃中去,以充分發揮它們在歷史文化和城市風貌中的價值和作用,作為人民大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和日常生活觀覽游息的勝地。對於將予拆除的城牆,則需作好事先的測繪、攝影等資料收集工作。在拆除過程中,也要對它的內外構造、使用材料及砌築方式,予以詳細和全面的記錄,以補充上述資料的不足。最後將它們和一切有關的文史記載,共同建立檔案,以備日後查詢及研究。經拆除的磚、石、木……構件及設施,也應選擇典型及特殊者予以保存,並附以必要的說明。總而言之,要盡可能將這些工作做得細致且全面,以不辜負我們祖先在千百年前的辛勤勞動和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作的巨大貢獻!
4.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萬里長城,積極意義都有什麼呢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萬里長城,積極意義都有什麼呢?
3.秦始皇出兵攻打匈奴更多是因為他想多征些土地,讓更多的人臣服於他。然而,雖然他想奪取匈奴的領土,但下面的大臣並不同意他。他們覺得匈奴待的地方都是偏遠地區,不值得攻打和收復。而且,匈奴人喜歡轉讓土地。他們沒有地方住,攻擊他們會耗費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這本來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所以經過協商,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計劃,那就是修建城牆來抵禦匈奴的騷擾,長城就這樣誕生了。長城的真正作用不是阻止游牧民族,而是給予預警,使長城內的人做好准備,減少損失,為主力過來抵抗侵略贏得時間。
5.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
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是:幫助後世中原國家也抵禦了外敵。秦始皇修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和其它草原民族的騷擾,萬里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抵禦草原民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6. 城牆在古代主要起什麼作用
城牆在古代主要是軍事防禦作用。
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
城牆的含義,根據的其功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牆分為二類即一類為構成長城的主體,另一類屬於城市(城)防禦建築,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封閉區域。狹義的城牆指由牆體和附屬設施構成的城市封閉型區域。封閉區域內為城內,封閉區域外為城外。
(6)城牆修建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城牆的歷史價值
城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中外皆是如此。但中國古代城牆的廣泛應用與豐富內涵,則是世界其他各國與民族所遠莫能及的。
就應用而言,除了上至帝都下及郡縣的內城外郭的城牆外,若干屬於王室建築的壇廟、陵寢、苑囿和廟宇,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這種圍護構築物,而此種情形在其他國度是十分罕見的。
其次,又將城牆圍護一個有限空間(例如城市)的職能,極大地擴展到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這就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邊城。從各諸侯國間的邊防工事,發展到貫穿我國北疆並具有完整體系的萬里長城。
雖然古羅馬也曾建築過類似的城垣以抵禦蠻族的進擾,但其規模和時間都不及中國之巨大與久遠。因此可以說,古代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和舉世無匹的。
任何一項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必然有其合理的內涵。一切城牆的出現,首先因為它能對所圍護的空間提供防護。然而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引起的意識改變,使土石構築的城牆具有了新的精神內涵。
7. 中國修建長城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8. 長城修築有什麼意義
一、修築長城的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二、長城對古代農業社會的影響: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利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三、長城對民族經濟貿易的影響: 長城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陣地,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四、長城對當今旅遊的影響: 今天,在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長城早已生去了它本來的軍事意義,成為人們憑古吊今和欣賞自然風光的旅遊勝地。座座雄關險隘,建築雄奇壯美,古韻猶存,地勢危峻險要,風光秀麗,在祖國的大地上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五、長城對文學藝術的影響: 長城是文化藝術的搖籃。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謳歌長城,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長城地帶也是民間文學生長的沃土。孟姜女哭長城、楊六郎鎮守倒馬關、戚繼光坐鎮薊州、烈大血染九門口、媳婦樓的傳說、喜峰口的故事……優美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層出不窮,表達了人民大眾對正義善良的贊嘆,對邪惡暴力的鞭撻以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紀。當時割據一方的諸侯國為為了防禦鄰國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防衛城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為防禦北方的匈奴貴族南擾,將原來北方三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廷至一萬多里。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 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始於明代初年的1368年。明滅元後,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來,從建朝第一年起就開始大力修築長城。明代修築長城的技術大有提高,改進了以前多用土夯或石砌的建築方式,主要用磚石砌築、石灰砌縫。在特別險要的地方還築了關城,修建雙重或多重的城牆,以便層層設防。明朝修築長城歷時兩百多年,修成後的明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遼寧鴨綠江口,全長六千多公里,北京北部的長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長城的修築工程歷時兩千多年,它那強固的關隘、林立的敵台、危峭的城牆和傳遞軍情的烽火台,使其作為最大的防禦建築工程,關系著各諸侯國和王朝的存亡。所以,有著兩千多年修築工程歷史的長城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興衰存亡的歷史見證。 中國古代人造而成的雄偉防禦建築工程長城,其修築時間之久,工程量之巨,史所罕見。它以其實物存在向後人們展示了設計者的智慧才華和建造者的艱辛勞作。 現存長城,是明朝修築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