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欒城縣的地理環境
欒城縣隸屬於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省會石家莊東南方,為石家莊近郊區。總面積345平方公里。欒城縣境東鄰藁城區,南接趙縣,西靠元氏縣、鹿泉區,北接裕華區、橋西區。欒城縣距石家莊主城區12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20公里。 欒城區屬於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高度在160-820米之間,平均海拔450米左右,農業區平均海拔200米左右。欒城區屬華北地層大區,華北平原分區,冀中地層小區的最南部,境域均由第四紀地層覆蓋。大地構造位置屬華北地台區的河淮台向斜與山西台隆的過渡地帶。太行山前斷裂從境內通過,橫跨臨城至元氏單斜、柏鄉至趙縣凹陷兩個Ⅲ級構造單元。另有高遷~廿里鋪、馬村~蘇邱、元氏~陳村斷裂等,控制了元氏縣殷村煤田向東部的延伸、分布與埋藏條件。
欒城區晚元古代曾為淺海。晚元古代後期變為陸地。後時為淺海,時為陸地,形成濱海沼澤相含煤地層。二迭紀至三迭紀為陸相沖洪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紅色砂泥岩沉積。從侏羅紀開始,造山運動加劇,高邑~藁城斷裂形成,西部上升,東部下降,並伴有火山活動,無極縣火山爆發,形成近千米厚的火山熔岩,波及欒城。從新第三紀開始,欒城境域全部處於地殼運動沉降區,接受了厚達千米以上的沖洪積地層,形成今日的山前傾斜平原。
欒城區屬太行山東麓山前傾斜平原的南部,由滹沱河洪積沖積扇南緣、槐沙河洪積沖積扇的北部及其扇間窪地所組成,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海拔45~66米,坡度一般為千分之一,地勢平坦。地貌形態可劃分為條形波狀高地與低地兩種,走向西北~東南,相對高差1~2米。自東向西有郄馬~南高、樓底~小梅、竇嫗~西營三條波狀高地,冶河、洨河兩條波狀低地。 2005年,欒城區的野生動物獸類有野兔、黃鼬、刺蝟、家鼠、田鼠等。
2005年,欒城區禽類有麻雀、烏鴉、鵲、斑鳩、鷹、鳶、貓頭鷹、啄木鳥、鵪鶉、燕、鴻雁、布穀、子規、靛頦、黃雀、黃鸝等。
2005年,欒城區魚類主要有鰱、鯉魚、鯽魚、青魚、草魚、金魚等;節肢、兩棲、爬行類有蝦、青蛙、蟾蜍、龜、鱉、蛇、蜥蜴、壁虎、蝸牛、蚯引等;昆蟲類達50多種之多,其中屬益蟲類有蠶、蜜蜂、蜻蜓、蠍、土元、瓢蟲等。
2005年, 欒城區野生植物主要有25科、77種,其中有葯用價值的有蘆葦、白茅、薊、茵陳、蒲公英、薄荷、地膚子、枸杞、曼陀羅、車前草、馬齒莧、地黃、透骨草、羅布麻等。
2005年,人工養殖的主要家畜品種有蒙古牛、秦川牛、南陽牛、草原紅牛、中國荷斯坦黑白花、西門塔爾、本地黃牛、澳牛;蒙古馬;深縣豬、長白豬、大約克、漢普夏、杜洛克、斯格、皮特蘭、PIC;莎能奶山羊、小尾寒羊、特克賽爾、關中奶山羊。
2005年,欒城區主要家禽品種有:羅曼系列雞、海蘭系列、尼克系列、939、新紅;法國郎得鵝;美國落地王鴿、白玉王鴿。
2005年, 欒城區特養種類有錦州黑貂、錦州水貂;梅花鹿;藍狐、雪狐;艾維因肉雞;白羽鵪鶉;非洲鴕鳥;本地犬、大丹、蘇聯紅、京巴、黑背、藏敖;烏雞白鳳。
2005年, 欒城區人工栽植的林木品種有32科、48屬、160種,主要分布在村鎮、果園、道路和溝渠兩旁,主要品種有楊樹、柳樹、榆樹、刺槐、國槐、泡桐、臭椿、香椿、梧桐、水杉、油松、雪松、側柏、檜柏、法桐、蘋果、梨、桃、山楂、石榴、棗、桑、核桃、柿子、杏、黑棗、花椒欒樹、火炬樹、白臘、江南槐、紅花槐、香花槐、碧桃、玉蘭、木槿、冬青、女貞等。
2001年,欒城區是中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基地區。農業稅稅率在上年基礎上再降2個百分點,農民減負600多萬元,兌現糧食直補資金491萬元。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總產達到273萬噸,增產14萬噸。優質專用糧、無公害蔬菜、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施了15萬畝國家及省、市良種補貼推廣項目,優質專用小麥穩定在20萬畝,優質專用玉米達到18萬畝,無公害蔬菜標准化生產面積達到14萬畝,草莓種植面積發展到1000畝,成功舉辦十餘屆陽春草莓採摘節,提升了「草莓採摘節」觀光農業品牌。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欒城縣規模養殖場區近140個,區內畜禽存欄佔全區畜禽存欄的比例達到765%。高致病性禽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建設了1個縣區級動物防疫監督站和7個基層動物防疫監督分站,欒城區182個行政村設立了188名動物防疫協助員。農業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22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40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共輻射帶動農戶4萬多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56%。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榮獲2005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優勝杯競賽先進縣稱號,林業生態建設再上新水平,通過國家「全國綠化模範縣」初步驗收。
2001年,欒城區是全市8個工業強縣(市、區)之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7億元,實現利稅77億元,分別增長36.4%和36.6%。工業行業結構趨於合理,醫葯、化工、食品加工三大行業合計產值佔全區工業的67%,利稅佔78%,機械製造、服裝紡織行業合計產值佔31%,利稅佔19%。利稅超百萬元企業由去年的28家增加到50家。竇嫗工業區建設有了較大發展,建設千萬元以上項目1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億元,垃圾發電等8項竣工投產;醫葯工業區建設項目11項,完成投資1.7億元,被列入市醫葯產業基地規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神威公司中葯提取制劑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中葯現代化工業園區被市政府列入醫葯工業產業基地,新宇三陽公司技術研發中心通過市級驗收。完成技改投資63億元,實施重點工業技改項目12項,其中神威公司注射液車間等10項竣工投產。
2001年,欒城區是石家莊規劃的四個衛星城市之一,立足服務省會、依託省會,利用資源和空間優勢,確立建設「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省會衛星城發展定位,提出了「1+4」組團式發展格局。即:以城區為中心,以冶河、竇嫗、柳林屯、南宮4個重點鎮為依託,輻射中心村,以鎮促村,依次推進,帶動全區城鄉共同發展,構築起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可持續發展框架。確定了三個工業園區+6個工貿小區+60個專業村的產業布局。欒城縣醫葯工業區,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突出發展現代醫葯,生物制葯及高新技術等;竇嫗工業區,改造、提升傳統的化工、機械、建材產業,重點發展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新型建材等;冶河工貿園區,重點發展商貿、倉儲、物流配送、環保住宅、餐飲、服務等產業。樓底鎮工貿小區重點發展機械、紡織、工藝品等;郄馬鎮工貿小區重點發展機械、食品、農副產品深加工等;欒城鎮工貿小區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等;西營鄉工貿小區重點發展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南高鄉工貿小區重點發展紡織;柳林屯鄉工貿小區重點發展食品、機械鑄造、服裝加工等。60個專業村依託現有產業,進一步規范管理,不斷提高發展水平。
2. 欒城縣下屬有多少鄉鎮
欒城縣現已改為石家莊市欒城區,全區轄欒城、冶河、樓底、郄馬(由高新區代管)、竇嫗5鎮,西營、南高、柳林屯3鄉,182個村民委員會,1188個村民小組。
其中,欒城鎮轄47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郄馬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樓底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89個村民小組;冶河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小組;
竇嫗鎮轄16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南高鄉轄22個村民委員會,154個村民小組;柳林屯鄉轄23個村民委員會,155個村民小組;西營鄉轄33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
(2)欒城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欒城區位於石家莊市東南,總面積345平方公里,耕地39萬畝,人口33萬,是石家莊市「1+4」組團式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地勢平坦,土沃水豐,自古有「形勝之地」之美譽。欒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省會石家莊12公里,距首都北京270公里,距石家莊正定民航機場30公里。
京廣鐵路、107國道從區域西部穿過,京深高速公路、308國道和青銀高速公路貫穿南北,衡井公路在區域中部跨越東西,石家莊市三環路橫貫區域北部,境內省級、區級和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欒城歷史悠久。
春秋時期,晉國中軍元帥、正卿欒書(謚號武子)即採食於此,建為欒邑,欒城因此而得名。漢代名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紅巾軍起義領袖韓山童、韓林兒父子均為欒城人。
3. 石家莊最早的時候包括哪幾個區
2014年9月23日,國務院同意河北省調整石家莊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原橋東區、縣級鹿泉市、藁城市、欒城縣,設立石家莊市鹿泉區、藁城區、欒城區,調整之後,石家莊下轄8個市轄區:
長安區、橋西區、新華區、裕華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井徑礦區。
4. 欒城縣於底村的歷史和由來
千年古鎮於底位於石家莊市西北部,解放前,它就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鎮容鎮貌、繁榮的商業貿易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馳名冀晉。
近年來,隨著植物園路的修建通車,這個古老的村鎮再次煥發了生機。目前,村裡又在謀劃開建「古鎮一條街」,為於底村重振商業古鎮的繁榮景象。
■緣起:淤泥上建起的「淤堤」村
於底村的歷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村口牌坊上「古鎮於底」的牌匾,也在證明老村不凡的過去。
「古太平河每年雨季時沖下的泥沙在這里長期淤積,形成三角洲,唐末五代之後,人們在這淤積的土堤上建立了家園,並起名『淤堤』。」在於底村裡,有幾位熱心的村民經過半年的努力,廣泛搜集資料、走訪老人,於1999年寫出了村裡首部《於底村志》。71歲的李萬林是這部《村志》的主要整理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於底村人。
在李萬林的記憶里,村裡的老人講起於底的來歷,還有另一個版本。「老人們都說以前我們村的地形是中間高、兩邊低,因此庄戶們大多把家建在古太平河漫散處淤泥堤上,並且高出水台的淤堤形狀猶如一條頭西尾東的大魚,村裡的人們也稱之為『魚堤』,後諧音稱『於堤』和『於底』。」
有據可查的是,上京村毗盧寺內的幾個石碑上,明朝碑文中就是「於堤」和「於底」並用,而至清代和以後的碑文中,就只有「於底」這一名稱了。
說法不同,但都與該村在淤積地有關。如今,行走在村內,整齊的街道、村南寬敞的樓房、寬闊的馬路,已經將當年形狀如魚的淤堤深深覆蓋,但關於於底村的故事卻俯拾皆是,值得一提的是於底和欒城縣「小於底村」的故事。
今年82歲的老黨員卞富春說,以前在於底村南有個小庄叫「南庄」,住著幾戶楊姓、婁姓的人家。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次洪水淹沒了這個小庄,倖存的楊、婁姓人家扶老攜幼棄家東遷,搬到如今欒城縣西鄰暫住謀生。每年秋收後返家維修舊舍以期返回故鄉,但幾年後和當地人民結下深厚感情,便在那裡新建家園。隨著家興人旺,也稱新家為於底村。後人稱於底前街或「小於底」。
由於兩個於底的淵源,幾百年來,這兩個村子仍有割不斷的親情。「直到今天,於底的劇團、龍燈還曾多次到小於底演出;而小於底的花會節目,也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於底廟會期間,前來表演助興,兩地的村民均互相熱情接待。」於底村黨委書記陳生彥說,為此,他們村還流傳了著這樣一首詩:「樹高千丈不忘根,石欒於底骨肉親。煙花龍燈相輝映,同心同德向前進。」
■成長:集市商街烘熱千年古鎮
凡是稱作「鎮」的村子,都和它的集市有關,於底也不例外。據明朝嘉靖版本《獲鹿縣志》記載,於底早在明代中期已為獲鹿縣八大集鎮之一。
「我小的時候總愛跟著大人趕集,於底每逢三八集日,攤點按六列擺在東西長達二華里的大街上。永安橋東、三房廟戲樓前均是寬闊的廣場,棉花布匹、糧食油料、牲畜豬禽、干鮮果品、花木傢具等等都有專門的市場。」75歲的於底村民李英太說,每到那時,趕集的人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匯集而來,行人摩肩接踵。商販的叫賣聲,趕集人的喧鬧聲匯成一片,好不熱鬧。
曾任村書記的李英太老人說,恰逢廟會時,集市上就更加熱鬧了,而且晚上掌燈以後還有一段夜市。在他的記憶里,於底不僅在集日當天商務昌盛,就在平日,大街上行人車輛也絡繹不絕,商店門鋪照常營業,推車挑擔的貨郎走街串巷叫賣,一片繁榮景象。
興盛於於底的老字型大小可以說滿街全是,最有代表的還是「連升號」的葯店和糕點鋪,過去曾有「連升號的糕點,譽滿直隸」之說。連升號糕點鋪和葯店始建於明代,連升號的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還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鶴年堂相提並論,幾百年間,這里坐堂的中醫還和北京的西鶴年堂、同仁堂有著醫葯學的交流和葯材往來的關系。可惜連升號於解放初期停業了。
現在,從於底村的東村口進去,正對著的就是以前的集市大街,至今這條街仍舊是於底的集市。行走在於底村集市的大街上,看著街道兩旁的商鋪、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就可以感覺到這里昔日的繁華。
於底村黨總支書記陳生彥說,關於於底古鎮的鎮容鎮貌,於底的先人們曾立有嚴格的村規民約,記載在關王廟一石碑上,主要內容是:凡大街旁住的人家,所蓋院落必須是瓦房,臨街房舍必須設有店鋪門面,而且全部蓋有寬敞的抱廈,並繪有精美的彩繪,門面及大門前置上馬石,道路兩旁必栽種槐樹。
千百年來,一代一代於底人都嚴格遵守著這些村規民約,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所以就形成了寬15米的車馬大道,店鋪前是兩米多寬的人行道,砌著整齊的條石,道路兩旁是兩排粗壯的槐樹,每逢夏日,槐花飄香,濃蔭蔽日,蜂蝶成群,成為古鎮的一大景觀。
而如今,於底人在新農村的建設中,逐漸遠離了遵守千百年的村規民約,昔時槐香滿街,瓦房抱廈和一排排的上馬石,也逐漸被整齊的民宅所替代了。但商街集市的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定格:永安古橋守望村鎮變遷
從東村口進去,沿著於底村大街一路往西,一直走,不遠就會看見一座古石橋。由於年代久遠,屢經風霜的橋身有些破敗。
「傳說重勝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點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過一店,拜一店,從於底古鎮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動了當朝皇後,賜紋銀百兩,以還立德高僧修橋夙願。」82歲的卞富春老人說,聽於底村的老人們講,過去太平河是穿村而過,每年夏季,洪水洶涌,南北隔絕,淤泥沖積,常常淹沒村落田野,人們為了使太平河水馴服而過,不再泛濫,世世代代永保平安,故將此橋命名為永安橋。
而民國年間重修《獲鹿縣志》記載:「永安橋,在縣東十五里於底村」。據考證,永安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走近永安橋,我們會發現,整個石橋設計別致,造型美觀,具有鮮明的特色。大橋全部用青石條砌券而成,為單孔斗拱橋,橋面長20米,寬4.5米,拱長11米,深9米,石券孔洞的直徑為11米左右。橋東西兩側的橋面上,各有石望柱八根,柱頭上有石雕的獅、桃等物;石柱之間有欄板,兩側各有欄板七塊,欄板上浮雕著各種人物、傳說、故事、或花卉圖案;橋孔頂處東西兩側各嵌有一頭雄獅浮雕頭像,雖歷經風雨,仍然氣勢雄偉、栩栩如生。
流經永安橋的太平河水早已乾涸,曾經的河道已經變成平坦的水泥路,汽車和行人不時穿過。「永安橋雖然失去了始建時的作用,但作為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仍不失其藝術價值。」石家莊市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說,現在該橋已被列為石家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西北部居民休閑新亮點
從和平路一直往西走,到植物園路北行,馬路東側就是一排排整齊的樓房,這就是於底村的住宅區了。
解放以前,於底村就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鎮容鎮貌、繁榮的商業貿易和眾多的文物古跡,馳名冀晉。近年來,植物園路的修建通車,再次給這個古老的村鎮,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村裡正在謀劃開展「古鎮一條街」的建設項目。這無疑又將為於底村重振商業古鎮的繁榮景象,增添新的亮色。
「於底村處在植物園路周圍,便利的交通給這個村鎮帶了機遇。但如何依託現有的環境進行開發、改造,成了我們最關注的問題。」於底村黨總支書記陳生彥說。
新華區有關負責人說,省會西北部有植物園、南水北調、西北水利防洪生態工程,新華區已經對該區域的區位、環境、交通、生態等做了詳細論證,並邀請省市規劃、設計、水利、文化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共同參與研討,制定出了這一區域的總體開發策略,即「一路」、「一街」及「三區」。而這其中的「一街」,就是指於底古鎮商業步行街。
「於底古鎮有上千年的歷史,古建築隨處可見,既有漢代的石橋,又有屬我省佛教活動重要場所的虛雲禪寺。」這位負責人說,於底古鎮商業步行街的規劃和建設,將為這個千年古鎮重振商業繁榮景象,拉開序幕。
按照於底村的計劃,商業街建設將發揮於底千年古鎮的歷史文化優勢,恢復古建築商業街的歷史面貌,以此提升千百年來形成的商業文化品位。陳生彥說,按照規劃,沿街兩側要建成由三、四、五層仿古建築構成的商業樓,主要以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為主,將設各地特色小吃、古玩字畫、工藝品、戲院、茶樓、購物場所等,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休閑、旅遊區域。
隨著這個計劃的逐步實施,不久,於底這座千年古鎮將重現明清時期的繁華,省會也將增添一個旅遊、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5. 欒城區第二中學和高邑縣龍鳳中學哪個高中好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6. 欒城縣的歷史文化
抬花杠
抬花杠欒城縣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源起歷史上對神仙「三仙姑」的祭祀儀式,以舞者肩扛神像「過駕」為主線,是祭祀舞隊中的領隊舞種,逐漸演變成為群眾自娛性的廣場藝術,表演時可單駕亦可多駕,杠子在舞者的頭、肩、背、臀等部位不斷滑動,配以站立、卧、蹲、躺等翻騰動作,舞者需有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使杠子自由翻轉,舞蹈動作粗獷質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西宮大蠟會
西宮大蠟會「西宮大蠟會」是欒城區西宮村聲名遠揚的傳統廟會,每年農歷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宮村舉辦。該廟會以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更以獨特的「大蠟」祭祀儀式活動為亮點,自元末明初至今數百年來世代傳承歷久不衰,形成了地域性的傳統的綜合性的民間文化活動。 太極八卦鼓
太極八卦鼓是欒城區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將博大精深的《易經》文化,融入到民間鼓樂表演的大膽創新和嘗試,在全國尚屬首創。其中間的指揮鼓代表太極,暗示萬物之源。八個方位上的八面大鼓即為八卦。通過鼓手和旗幡不同方位的變換和顏色標志的調整,特別是,在基本鼓點中,編入1—8個自然鼓點,更增添了它不對稱式美感、動感和神秘的韻律感,展示了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和一年四季的輪回。 碌碡
碌碡是廣泛流傳於石家莊市欒城區一帶的民間自娛性廣場藝術,流傳年代久遠,具體時間不詳。「拉碌碡」的主要表演道具「碌碡滾」由木筒製做,長約56厘米,直徑約38厘米;「碌碡框」,木製或鐵制。碌碡滾前後橫框中間各系一條紅綢帶,前帶為拉碌碡者(女彩旦)之拉套,後帶為掌鞭人(男老丑)掌舵之用。大鞭:用白麻分三股編成,鞭把木製長36厘米,鞭身長170厘米,鞭梢長50厘米(牛皮製)「拉碌碡」表演中,掌鞭人用。鳥籠:竹篾製做高40厘米,直徑35厘米。花籃:竹篾製做,扁擔竹製,長150厘米,此實物已由欒城縣文化館採集,收藏及使用者為欒城縣西營鄉吳家辛庄村。 虎頭鞋、布老虎
虎頭鞋、布老虎是欒城縣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手工女紅技藝,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虎頭鞋是舊時當地幼兒1—3周歲冬令時節穿著的童鞋,既保暖又美觀,農村仍有部分人使用。布老虎是幼兒的玩具又可當小憩的枕頭,同時也是室內裝飾和陳列的民間工藝精品。
7. 閑讀《隨園詩話》(481)(下)
欒城,原河北省欒城縣,今石家莊市欒城區。位於石家莊市東南,總面積345平方千米。春秋時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置欒城之肇始。西漢置關縣,東漢改置欒城縣。幾經變遷,唐改欒城為欒氏縣。五代時又改稱欒城縣。之後一直未變,1958年並入藁城,旋即恢復欒城建制。2014年,撤銷欒城縣,設立石家莊市欒城區,以原欒城縣行政區域為欒城區行政區域。欒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600餘年,名士才俊代有人出,晉國正卿欒書、漢初大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等,還是「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祖籍地。俗語有「南京到北京,小城數欒城」,意思是欒城是南京到北京陸路交通上的一個最小而又富庶的小城。從南京到北京有東西兩條線路,東線滄州、德州是必經之地,西線的定州、正定是唯一的官道,而將這東西兩線連結起來的就是正定南的欒城至德州間的秦皇馳道,當地人稱「古道」。推測,孫士毅作此詩時,或許南征恰好路過欒城。
思文,音sī wén,本義是《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思文,後稷配天也。」或亦指祭後稷之詩。首章二句為:「思文後稷,克配彼天。」思,語詞。文,文德也。我覺得此處的「思文」意思應該借用懷念之義,引申為是考察、思量、憂慮。
寅霧,音yínwù,指強霧,大霧。寅,顧野王《玉篇·寅部》:寅,強也。《淮南子·說林訓》:寅邱無壑,泉原不溥。
蛟涎,音jiāo xián,意思是蛟龍的口液。在部分詩歌中,蛟涎是水蛭的代稱。
揜,音yǎn,捕取;襲取的意思。《說文》:揜,自關以東,取曰揜,一曰覆也。通「掩」,指遮蔽、遮蓋,也有關、閉之意,或指乘人不備而襲擊或捉拿。揜日,指遮蔽太陽。「寅霧蛟涎工揜日」意思指大霧如同蛟龍噴出的口水一樣善於遮蔽太陽。
丁男,音dīng nán,指已及服役年齡的成年男子。《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秦始皇)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鴉嘴,音yā zuǐ,指鴉嘴鋤,又稱「鴉觜(多音字,此處讀zuǐ)」,形似鴉嘴的輕便小鋤頭。宋·陸游《贈林使君二首其二》:「魚腸寶劍余蛟血,鴉嘴金鋤帶葯香。」
耕霜,指耕種帶霜的農田,這里指起早趕路。
坂洞,坂,山坡,斜坡。洞,山洞。著名的羊腸坂,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全長約4公里。這里是太行陘的最險要路段,轄古京洛要道之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山頂有傳說的曹操藏兵洞。本條詩話中《南征》中「入雲坂洞盤千折」,坂洞一詞未必實指某地,或是泛指。另,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有「板洞」地名,亦在高山之上,結合下句「夾道翁茶網四張」之中的少數民族語言,不知是否指該處。
翁茶,少數民族語言中「官員」的發音。是否為瑤族?不曉。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 L,是單子葉植物綱、初生目、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長圓形,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種子卵形,花果期3-4月。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檳榔是重要的中葯材,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果實作為一種咀嚼嗜好品。
檳榔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1類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阿聯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被認定為毒品,並被眾多歐美國家禁售。從本詩提及以檳榔待客的風俗,應該是在雲南、海南或者台灣。因為湖南人嚼食檳榔的風俗是從清朝時剛剛開始,並且是經過二次加工的檳榔,湖南人愛吃檳榔的名聲是因為湖南湘潭成為是最大的檳榔加工地所致,其嗜好程度與原產地海南還是有相當差距的,食用方法上也有所區別。
榼,音kē,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承飲。
裘帶,音qiú dài,意思是輕裘博帶,古代達官貴人的服飾。出自《元史·宦者傳·李邦寧》:「帝嘗奉皇太後燕大安閣,閣中有故篋,問邦寧曰:『此何篋也?』對曰:『此世祖貯裘帶者。』」
百蠻,音bǎi mán,意思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後也泛稱其他少數民族。《詩·大雅·韓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毛傳:「因時百蠻,長是蠻服之百國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方外內鄉,百蠻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洱河,指雲南西洱河,古湖泊名。即今雲南洱海。隋開皇十七年(597),史萬歲率兵入南中,渡西洱河,擊南寧州夷帥爨翫。唐天寶十載(751),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進攻南詔,為南詔王閣羅鳳戰敗於此。
刀環,本義是環首刀的刀柄首端扁圓的鐵環。環首刀是漢代發明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刀環還是「還歸」的隱語。《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李廣·(孫)李陵〉:「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單於置酒賜漢使者,李陵、衛律皆侍坐。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 環、還同音,後因以「刀環」為「還歸」的隱語。「洱河恩許唱刀環」,指朝廷下旨在雲南的孫士毅回京。
文淵,指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中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東漢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後之父。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甚得器重。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東漢建立後,馬援仍領兵征戰,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死後受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漢章帝時平反,追謚「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加封至「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淵,指文淵閣大學士,古代官職名。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明朝時實為宰相。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孫士毅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授文淵閣大學士。
銅柱,典故,馬援銅柱。馬援在公元42年平定「二征起義」(指公元40年,交趾的征側、征貳兩姐妹舉兵反漢)後,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其柱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孫士毅「文淵跡已埋銅柱」句,用的是雙關語,自詡自己如同馬援。
玉關,指玉門關。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被征入朝任虎賁中郎將。在任期間,鞏固了邊防。據考,東漢時的玉門關在此。而孫士毅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時值廓爾喀侵略西藏,清廷命孫士毅署理四川總督,負責監督征討大軍的餉銀。孫士毅自打箭爐而出,駐扎在察木多。清軍進入後藏,他又親自到達前藏(今拉薩地區),監督餉銀的運輸狀況。孫、馬事跡頗有一比。
黃木,地名。在廣州東南海中。有時借指南海邊遠地區。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里, 扶胥之口,黃木之灣。」宋·唐庚《雜興》詩之十二:「浪跡蒼梧外,放懷黃木東。」 清·錢謙益《送人之廣東》詩:「兵依黃木占烽戍,吏映紅蕉望海船。」
紫宸,音zǐ chén,釋義:1、宮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大明宮內。唐·杜甫《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2、泛指宮廷。清·孫枝蔚 《北山》詩:「戰士從來苦,誰曾達紫宸。」3、借指帝王、帝位。《晉書·後妃傳序》:「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牀之連後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書·元帝紀》:「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回皇。」
羅平,用典故「羅平妖鳥」。《新唐書·逆臣傳·董昌傳》:「客倪德儒曰:『咸通末,《越中秘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時,鳥見吳、越,四目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祀以攘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即圖以示昌,昌大喜。」《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景福)二年,越州董昌反。昌素愚,不能決事,臨民訟,以骰子擲之,而勝者為直。妖人應智王溫,巫韓媼等,以妖言惑昌,獻鳥獸為符瑞。牙將倪德儒謂昌曰:『曩時謠言有羅平鳥主越人禍福,民間多圖其形禱祠之,視王書名與圖類。』因出圖以示昌,昌大悅,乃自稱皇帝,國號羅平。」意思是,唐末五代時有人煽惑越將董昌,說越地有羅平鳥,主人之禍福,董昌的署名與其圖相像,蠱惑他反叛稱王。後以此典借指叛臣作亂或妖人犯上。孫士毅用此典表示安南之亂還未徹底平息,他的心思總是牽掛在那裡。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