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樹立大歷史觀和黨史觀
摘要 樹立黨史觀:一、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二、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
② 如何樹立正確歷史觀
樹立正確歷史觀,關鍵是堅持唯物史觀。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能改變。我們黨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中領導人民披荊斬棘、從勝利走向勝利,就在於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始終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處理問題。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准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以史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理性客觀,才是堅持唯物史觀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2)如何樹立歷史觀擴展閱讀:
堅持唯物史觀,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昧於表象不明大勢,或囿於一隅不顧全局,這些都是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表現。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歷史性成就、產生全球性影響,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國方案。事實證明,歷史並未終結。
③ 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首先,歷史是有邏輯的,要懂得用正常人的正常思維看待歷史。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人類是有共性的,也是有個性的,通過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剖析和主人公的履歷能夠對於人物特點有個概要的了解,他的性格不是隨意會改變,因此一個方式是以人來認識歷史。
任何國家的歷史書寫的都會虛虛實實的,畢竟政治是重要的。第二,客觀,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理由很簡單,我們作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國家(我說的是過去的幾千年),我們有客觀評價的資本,任何錯誤都不會維系幾千年。
④ 如何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您好,中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的觀念,同時也要正確看待歷史上民族間的矛盾和戰爭,正確評價民族歷史英雄人物,樹立中華各民族都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各民族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這個「中華民族先鋒隊」的領導下,不斷把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⑤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該如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大學生要牢固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必須正確認識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就是要使廣大學生從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演變和發展進程中,學會用歷史的思維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弄清楚、理解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加強歷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用道理說明道理,用理論證明理論,而是要更多地使用豐富生動的歷史事實、歷史事件,以事實佐證,特別是要結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建立正確的歷史認知與歷史邏輯。
2、守正與明辨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方向就是旗幟,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線,分清主流和支流、現象與本質。
從根本上講,大學生歷史觀教育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3、入腦與入行相結合。
加強大學生歷史觀教育,其指向就在於幫助他們在靈魂深處樹牢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從內心深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意義:
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
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⑥ 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呢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正確的歷史觀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將歷史讀熟的前提下,只有將歷史讀熟了,明白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了,才有可能有新的領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很顯然這些人的做法就是過激的,過分的,由於他們對歷史的認知不夠全面,導致被慈禧稱贊是“再造玄黃”之人的李鴻章連死後都不得安寧,這些斷章取義歪曲歷史的人的歷史觀肯定是錯誤的,甚至是病態的。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歷史觀,首先必須要熟讀的歷史,正確的了解歷史的真相,然後你的觀點可以是片面,言辭也可以是犀利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但是不能是危害社會的,對他人造成困擾的……
⑦ 作為新時 代大學生該如何牢固樹立馬克 思主義歷史觀
1、入腦與入行相結合。
歷史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在靈魂深處樹牢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從內心深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2、說理與說事相結合。
加強歷史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用道理說明道理,用理論證明理論,而是要更多地使用豐富生動的歷史事實、歷史事件,面向大學生講活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中國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社會主義發展的故事,用數據說話,讓成就發聲,以事實佐證。
(7)如何樹立歷史觀擴展閱讀:
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意義: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深刻揭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是普遍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同樣不可避免。
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的是在歷史鏡鑒中把握中國社會發展大勢,在不忘初心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而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更加自覺地做到「兩個維護」,在黨的領導下,為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凝聚智慧和力量。
⑧ 魏徵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呢
魏徵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有所指,即剛滅亡不久的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遠征高句麗,奴役百姓,生活侈奢,為到揚州觀花,開運河,長期居外,長安城空虛,民間盜賊四起,各地紛紛起義。終於滅國。
正確歷史觀須從總結中來,行善去惡去私慾尚節儉有德行,則能修身而能助人。若說歷史唯物主義,則以事實為依據分析歷史人物、歷史得失,取得經驗與教訓。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為民著想則得民心則有天下安定,能傳美名於後。
⑨ 青少年應該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首先,講解歷史要把握史料的真實。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發生過的事實是其存在的前提,歷史的真實存在是建構的基礎。這就是說,在給青少年講解歷史時,不能編造摻假,應該尊重歷史事實、敬畏歷史真實性。當然,由於很多歷史事件發生已經距離現在有一個較長的時期,歷史所遺留下來的記錄也存在很多不甚一致之處,再加之處於不同地位、不同取向的人們對歷史的立場選擇、關注角度、褒貶評價等很不一致,這都會影響今人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和解讀。但是,這更需要從事歷史研究及教學工作的人們,仔細剪裁史料,比對史籍,用一些歷史上真實的細節來盡量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目,以奠定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教育的基礎。
其次,講解歷史要聯系事件的背景。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社會和時代背景,歷史事件的展開都是在一定歷史社會和時代背景下遵循其特定行為邏輯的結果。因為一些歷史事件如果脫離開其所在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往往就很難讓人信服。一些簡單的歷史讀物在描述一些高大上的英雄行為時,有時會脫離開了英雄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成長歷程,使得一些英雄事跡的產生好像奇跡的發生一樣突然而至,顯得不甚可信。歷史人物事跡要結合特定人物的成長經歷、經驗認識等歷史背景逐漸展開,才能更好的讓青少年覺得可以理解,讓其覺察到人物事跡與歷史場景的聯系,才更為可信。
再次,講解歷史要選擇淺顯的語言。語言是表達的工具,是傳達觀念和知識的中介。在給青少年講解歷史時,要考慮青少年的生活時代和場景,選擇青少年可以接受、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當前,很多歷史讀物是成年人案頭工作的產物,其在描述事件、闡述事件前因後果時更多的是用成年人日常使用的語言進行。這些書籍,對成年人而言,可讀可通,也可懂。但是,對青少年而言,一些歷史讀物,包括一些以青少年為讀者對象的讀物,其語言並非遵循青少年易於閱讀和理解的方式進行。這種讀物對青少年對歷史的熱愛、認識的影響不可低估。對青少年講歷史就要選擇青少年喜歡、熟悉的語言進行,要用淺顯的語言來吸引青少年,才能使得青少年喜歡讀、喜歡聽歷史故事。
⑩ 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歷史觀
人們總說歷史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曾經也看到過關於歷史觀的分類,什麼揮格史觀、階級史觀、民族史觀。這些都是從整體宏大角度闡述的史觀,然而整體是由個體組成,個體的史觀是組成民資史觀的微觀體現。我所想說的歷史觀不是這樣一個宏大的概念。因為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似乎沒有意義。我想說的是個人史觀,也就是個人對於歷史的思考、評判和知識體系的建立。
所以,你會發現任何評價,都脫離不了前因後果和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我也認識到,對於任何事件的評價都只是一個結果,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不能失去自己的思考,失去思考我們就只是別人觀點的復讀機,這個社會有太多的復讀機。
那麼,對於一個事件和觀點如何去進行自己的思考呢,前面已經說了任何人得出的觀點和評價都有前因後果和社會大背景。因此,思考一個事件和觀點,不能僅看一個結果就全盤接受,要思考這個事件或觀點的前提、原因、產生的後續、結果以及適用范圍。仍以王安石為例,南宋的評價是在北宋王安石變法後不久即滅亡的前提下,原因是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以一種保守主義治世的需要,梁啟超的評價則是以當時的社會思潮為背景的。
這種思考方式不僅適用於對歷史的認知和評價,也適用於任何一個觀點的結論。從人的基因傳承來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對於簡單的碎片化信息更容易接受,只要這種觀點信息跟自己的經驗不相沖突,因此對於自己的知識盲區,人們很容易被自己第一次接觸的觀點同化。
以上關於歷史觀的表達,是我准備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前提,我想將自己關於不同社會形態下的政治經濟和人文生活的認知記錄下來。說一說對原始族群、「邦聯制」奴隸國家、「聯邦制」封建國家到「郡縣制」中央集權國家的認知和相關知識整合。也給大家提供一個關於歷史的思考方向和資料。